第466章 配比问题-《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至于“白糖”,李承乾只是念头一闪便放弃了。唐代的“糖”主要是饴糖和少量由甘蔗汁曝晒得到的“石蜜”,杂质多,吸湿性极强,根本不适合加入火药。

  他清楚,在没有高级化学提纯技术的时代,追求这种添加剂是徒劳的,核心还是在于基础配比和工艺。

  日复一日,实验在失败、微小的进展、再次失败中循环。消耗的原料越来越多,记录实验的竹简堆满了角落,但距离李承乾心目中那开山裂石的“雷霆”,依然遥不可及。

  最大的成果,或许就是制造出了一些威力尚可、能吓唬人或者用于特定场合的“强化版炮竹”和“药包”。

  挫折感时常涌现,但李承乾的眼神却始终坚定。他深知从无到有的艰难。

  每一次失败的实验,都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让他对火药的性质了解更深。

  “不能急,”他对自己说,也像是在对忧心忡忡的王玄策和房遗直解释,“此物乃夺天地造化之力,岂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摸索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后人铺路。

  至少,我们已经证明了,按特定比例混合这些东西,能产生远超寻常火焰的能量。”

  他拿起一份接近最佳配比的颗粒化火药,在手中掂了掂。

  “威力不足,是工艺和材料所限。但方向,绝对没错。”

  他看着那黑灰色的颗粒,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总有一天,我会找到方法,让这沉默的粉末,发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的怒吼。”

  他收拾好实验台,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尝试,这一次,他打算在容器的形状和引信的设置上再做些文章。

  李承乾没有急于进行新的爆炸测试,而是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配比与工艺。

  他意识到,在无法获得更优质原料和精密加工设备的当下,唯一能下功夫的,就是极致的耐心和对细节的苛求。

  他命人制作了数个大小一致、内壁光滑的石臼,专门用于研磨。

  每一次混合,他都要求匠人必须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完全相同的力道和频率,研磨足足上千次,以确保混合尽可能均匀。

  他甚至设计了简单的“过筛-再研磨-再过筛”的流程,确保粉末细度一致。

  配比方面,他不再大幅度跳跃,而是围绕相对有效的比例进行微调。

  每一次调整都极其细微,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寻找着那最精妙的平衡点。

  同时,他更加注重原料的预处理。提纯后的硝石必须放在特制的干燥箱中严格防潮。木炭粉的研磨细度被分为“极细”、“中细”、“粗粒”三种规格,分别用于不同的试验,以观察颗粒度对燃烧速率的影响。

  “殿下,这是按您要求,用‘极细’炭粉,配比硝十五份、磺一份八、炭三份二混合,并反复研磨过筛五遍的样品。”年轻匠人恭敬地呈上一个干燥的陶罐。

  李承乾接过,取出一小撮,在指尖捻了捻,手感细腻均匀。

  他将其放入一个特制的、杯口略小、腹部鼓出的厚壁小陶罐中,用药杵轻轻压实,但不敢过于紧密,以免影响通气。

  引信则选用空心的芦苇杆,内部小心地填入引火药,插入药体中央。

  来到特意清理出的、远离建筑的沙地试验场,众人远远躲避。李承乾亲手点燃引信后,迅速退至掩体后。

  “滋……”引信燃烧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短暂的等待后——

  “轰!!”

  一声沉闷但明显更具威慑力的巨响炸开!比起之前竹筒的炸裂声,这声音更低沉,更有力。

  只见那厚壁小陶罐并非简单地裂开,而是从内部被撑破,碎裂成数块较大的破片,伴随着一股浓烟猛地向上腾起,地面被炸出一个浅坑,周围的沙土被冲击波推开一圈。

  王玄策和房遗直从掩体后探头,脸上都露出了惊色。这一次的动静,远超以往!

  李承乾快步上前检查。陶罐碎片比之前的竹片更具杀伤力,若是近距离,足以伤人。爆炸的集中度也明显提升。

  “好!”李承乾终于露出了一丝较为明朗的笑容,“混合均匀度、颗粒细度、容器形状和适度的压实,看来方向是对的!这一次,总算有了点‘爆炸’的样子,而非单纯燃烧或爆燃。”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当他们重复这个“成功”的配方和工艺时,却发现效果依然存在波动,并非每次都能达到同样的威力。

  有时陶罐只是被炸成两半,有时引信会中途熄灭,有时燃烧不完全,留下大量残渣。

  “还是不够稳定。”李承乾蹲在爆炸痕迹旁,仔细分析着,“陶罐的厚薄均匀度无法保证,手工压实的力度每次也有细微差别,引信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填充紧密度影响……变量太多了。”

  但他并没有气馁。相反,这次相对成功的试验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它证明了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优化配比和精进工艺,火药的威力是可以被逐步提升和控制的,哪怕过程缓慢而充满不确定性。

  “将这次成功的配比和工艺细节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甲字三号标准’。”

  李承乾吩咐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求更大的威力,而是设法让这个‘甲字三号’的效果稳定下来。

  同时,继续微调配比,看看能不能找到更优的组合。”

  他看向那堆黑灰色的粉末,目光灼灼。虽然前路依然漫长,虽然距离应用于战场更是遥不可及,但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通往“雷霆”的道路上,被自己一步步踏出的足迹。

  “另外,”他补充道,“让工匠坊试着用铸铁打造几个类似形状的小罐,壁厚要均匀,接口要尽量密闭。本宫要看看,更坚固的容器,能把它约束到什么程度。”

  他知道,铸铁罐的成本很高,失败一次损失不小,但这是必须尝试的一步。

  只有了解能量释放的极限,才能更好地驾驭这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