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大魏将士已经黔驴技穷的,自然急吼吼就朝着此时已然一片狼藉的关隘、卫所冲了过去。
也不怪他们贪功冒进,确实此时他们眼前的大魏关隘、卫所,都是一副大门敞开且内部残破,将士们也都精疲力尽,有机可乘的空虚样子。
大门破了,城内建筑毁了,与他们鞑靼的先头部队鏖战一夜的大魏将士也都战力下降、军械短缺,此时可不正是他们捡便宜的好时候么。
做出如此判断的鞑靼贵族,迫不及待地指挥着麾下将士,杀进了自己面前的残破关隘、卫所。
早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家伙的大魏将士,因为己方确实处于压倒性不利的局面,所以并没有死守关隘或者卫所。
他们连打扫战场都来不及,就在己方将领的指挥下,一边设置绊马索并远远放箭,一边撤出了自己原本守卫的关隘或者卫所。
然而就算如此,那些跑过来捡便宜的鞑靼贵族,也还是在进入大魏国土之后不久,就遭遇了来自大魏将士的迎头痛击。
却原来,城内的火油和简易版土炸弹,并不是大魏将士用来招待鞑靼将士的唯一后手。
在他们各自负责的关隘或卫所后方,他们也是给鞑靼将士安排了不少惊喜的。
虽然每个关隘和卫所后方的地形地貌都不一样,但荒无人烟这点却是没什么不同之处的。
少了临时迁徙普通百姓的这个环节,大魏将士的机动性自然就也变高了。
他们想怎么在关隘和卫所附近折腾,就能怎么折腾。
而那些原本并不适合守城用的、谢莞娘画出来保护自己的机关暗器图纸,有一部分反而很适合用在给鞑靼人制造“惊喜”上。
想要捡便宜的鞑靼将士接连吃亏,反倒是在三大关隘外面按兵不动的鞑靼将士,并没有大魏将士主动出关袭营。
以鞑靼主帅为首的少数鞑靼贵族安安稳稳的待在那儿,但心里却也同样不怎么好受。
虽然他们早就料到了会是如今的这个局面,但之前事情未成定局,他们到底还是抱着一定的侥幸心理。
现在一切都照着他们最坏的预期来了,他们能高兴的起来就怪了。
战事失利,虽然有大魏制出了新式武器的客观原因,但作为统军之人,他们却还是免不了要承受责难。
尤其他们在鞑靼内部也是有宿仇、政敌之流的,那些人抓到机会,必然是要卯足了劲儿落井下石的。
不过他们倒是不必再为鞑靼内部的资源匮乏犯愁了,虽然南下之事已经注定了会就此不了了之,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却也消耗掉了鞑靼的很多人口。
这些人不仅不会再消耗资源,而且还会留下“遗产”——草场、牲畜、部落里的留守人员,这些都可以成为其他部落的新鲜血液,让那些强大的部落,能够在吞并弱势部落的前提下存活下来。
且不说鞑靼人之后要如何践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说大魏将士,因为准备充分、操作得当,他们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一时间自是士气高昂、战意冲天。
若不是火器作坊的生产规模实在有限,给不了大家足够数量的土炸弹,将士们可不会纵容鞑靼人继续驻扎在三大关隘之外。
因为这个,不知多少人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长吁短叹,只因没办法主动出击,重创鞑靼,乃至征服草原。
好在大家的纪律性都还不错,主帅定北侯和驻守关隘的各位主将让他们固守不出,他们再不甘心,也还是老老实实执行命令了。
和他们不一样,江远一点儿都不希望现在就打出关隘,杀进草原。
作为将领,他当然也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可问题是,他妻子谢莞娘如今已经到了快要临盆的时候,他可不放心丢下谢莞娘一个人去承受生产的痛苦和风险,而他却带着将士们深入草原。
这种时候,但凡不是战事吃紧,他实在没有办法抽身,他都是要想方设法陪在谢莞娘身边的。
常曜对江远重视妻子的程度有着深刻认知,所以当他开始偶尔的神思不属、坐立难安,常曜就很大方的让他回去唐县陪伴谢莞娘了。
如果换成别人,常曜还要担心一下对方会不会多想,会不会觉得他这是在过河拆桥,但江远却不一样,比起留在这里,继续积攒为数不多的那点功勋,江远更想回去陪伴即将生产的谢莞娘。
得到休假许可的江远着实喜出望外,他毫不犹豫的收拾东西,迅速赶在谢莞娘生产之前,带着自己的贴身护卫回了唐县。
见到他,谢莞娘不喜反惊,等到屋子里只剩下她和郝玉、陈氏、海棠,她有些着急的询问江远,“你怎么这个时候跑回来了?”
江远一边洗手洗脸,一边温声跟谢莞娘解释,“战事已经告一段落,鞑靼损兵折将,短时间内已经翻不起大浪,世子看出我担心你,就给我放了一段时间的假,让我回来陪着你。”
谢莞娘听他这么说,提着的心这才放回了肚子里,她道:“能具体跟我们说说战况到底如何了吗?”
江远也不瞒着他们,“到我回来之前,鞑靼兵力已经损失了大概五成,之后的数年间,他们应该都不会再试图攻打大魏了。”
而等到数年之后,不,哪怕只是等到几个月后,那些专门制作火器的匠人,应该就已经能够制造出足够数量的土炸弹了。
届时不仅鞑靼再也无法为祸大魏的北方边境,大魏周边的其他异族,识趣的话也得老老实实收起爪牙,做出一副乖顺模样。
到了那个时候,大魏才是真正的河清海晏、四海升平。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谢莞娘那突发奇想的一句提醒。
洗漱毕,江远在谢莞娘等人的注视下,简单吃了两大碗厨娘现做的热汤面。
陪他一起来到庄子上的那些护卫,在稍晚一点的时候,也吃到了厨房送去的热汤面条。
也不怪他们贪功冒进,确实此时他们眼前的大魏关隘、卫所,都是一副大门敞开且内部残破,将士们也都精疲力尽,有机可乘的空虚样子。
大门破了,城内建筑毁了,与他们鞑靼的先头部队鏖战一夜的大魏将士也都战力下降、军械短缺,此时可不正是他们捡便宜的好时候么。
做出如此判断的鞑靼贵族,迫不及待地指挥着麾下将士,杀进了自己面前的残破关隘、卫所。
早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家伙的大魏将士,因为己方确实处于压倒性不利的局面,所以并没有死守关隘或者卫所。
他们连打扫战场都来不及,就在己方将领的指挥下,一边设置绊马索并远远放箭,一边撤出了自己原本守卫的关隘或者卫所。
然而就算如此,那些跑过来捡便宜的鞑靼贵族,也还是在进入大魏国土之后不久,就遭遇了来自大魏将士的迎头痛击。
却原来,城内的火油和简易版土炸弹,并不是大魏将士用来招待鞑靼将士的唯一后手。
在他们各自负责的关隘或卫所后方,他们也是给鞑靼将士安排了不少惊喜的。
虽然每个关隘和卫所后方的地形地貌都不一样,但荒无人烟这点却是没什么不同之处的。
少了临时迁徙普通百姓的这个环节,大魏将士的机动性自然就也变高了。
他们想怎么在关隘和卫所附近折腾,就能怎么折腾。
而那些原本并不适合守城用的、谢莞娘画出来保护自己的机关暗器图纸,有一部分反而很适合用在给鞑靼人制造“惊喜”上。
想要捡便宜的鞑靼将士接连吃亏,反倒是在三大关隘外面按兵不动的鞑靼将士,并没有大魏将士主动出关袭营。
以鞑靼主帅为首的少数鞑靼贵族安安稳稳的待在那儿,但心里却也同样不怎么好受。
虽然他们早就料到了会是如今的这个局面,但之前事情未成定局,他们到底还是抱着一定的侥幸心理。
现在一切都照着他们最坏的预期来了,他们能高兴的起来就怪了。
战事失利,虽然有大魏制出了新式武器的客观原因,但作为统军之人,他们却还是免不了要承受责难。
尤其他们在鞑靼内部也是有宿仇、政敌之流的,那些人抓到机会,必然是要卯足了劲儿落井下石的。
不过他们倒是不必再为鞑靼内部的资源匮乏犯愁了,虽然南下之事已经注定了会就此不了了之,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却也消耗掉了鞑靼的很多人口。
这些人不仅不会再消耗资源,而且还会留下“遗产”——草场、牲畜、部落里的留守人员,这些都可以成为其他部落的新鲜血液,让那些强大的部落,能够在吞并弱势部落的前提下存活下来。
且不说鞑靼人之后要如何践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说大魏将士,因为准备充分、操作得当,他们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一时间自是士气高昂、战意冲天。
若不是火器作坊的生产规模实在有限,给不了大家足够数量的土炸弹,将士们可不会纵容鞑靼人继续驻扎在三大关隘之外。
因为这个,不知多少人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长吁短叹,只因没办法主动出击,重创鞑靼,乃至征服草原。
好在大家的纪律性都还不错,主帅定北侯和驻守关隘的各位主将让他们固守不出,他们再不甘心,也还是老老实实执行命令了。
和他们不一样,江远一点儿都不希望现在就打出关隘,杀进草原。
作为将领,他当然也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可问题是,他妻子谢莞娘如今已经到了快要临盆的时候,他可不放心丢下谢莞娘一个人去承受生产的痛苦和风险,而他却带着将士们深入草原。
这种时候,但凡不是战事吃紧,他实在没有办法抽身,他都是要想方设法陪在谢莞娘身边的。
常曜对江远重视妻子的程度有着深刻认知,所以当他开始偶尔的神思不属、坐立难安,常曜就很大方的让他回去唐县陪伴谢莞娘了。
如果换成别人,常曜还要担心一下对方会不会多想,会不会觉得他这是在过河拆桥,但江远却不一样,比起留在这里,继续积攒为数不多的那点功勋,江远更想回去陪伴即将生产的谢莞娘。
得到休假许可的江远着实喜出望外,他毫不犹豫的收拾东西,迅速赶在谢莞娘生产之前,带着自己的贴身护卫回了唐县。
见到他,谢莞娘不喜反惊,等到屋子里只剩下她和郝玉、陈氏、海棠,她有些着急的询问江远,“你怎么这个时候跑回来了?”
江远一边洗手洗脸,一边温声跟谢莞娘解释,“战事已经告一段落,鞑靼损兵折将,短时间内已经翻不起大浪,世子看出我担心你,就给我放了一段时间的假,让我回来陪着你。”
谢莞娘听他这么说,提着的心这才放回了肚子里,她道:“能具体跟我们说说战况到底如何了吗?”
江远也不瞒着他们,“到我回来之前,鞑靼兵力已经损失了大概五成,之后的数年间,他们应该都不会再试图攻打大魏了。”
而等到数年之后,不,哪怕只是等到几个月后,那些专门制作火器的匠人,应该就已经能够制造出足够数量的土炸弹了。
届时不仅鞑靼再也无法为祸大魏的北方边境,大魏周边的其他异族,识趣的话也得老老实实收起爪牙,做出一副乖顺模样。
到了那个时候,大魏才是真正的河清海晏、四海升平。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谢莞娘那突发奇想的一句提醒。
洗漱毕,江远在谢莞娘等人的注视下,简单吃了两大碗厨娘现做的热汤面。
陪他一起来到庄子上的那些护卫,在稍晚一点的时候,也吃到了厨房送去的热汤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