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保定府那边及时给压力最大的三大关隘秘密送了土炸弹过去,鞑靼贵族们的如意算盘确实是能够打响的。
两国之间的战事拖了这么长时间,大魏边军的武器装备确实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将士们的精力也确实已经大不如前。
甚至因为滚木礌石和各种规格的箭矢全都越来越少,鞑靼人在之前就已经数次撞坏城门、攀上城墙,与大魏守军短兵相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后方秘密送来的大杀器,接下来大魏边军确实会更多、更快的出现人员伤亡。
到了该抢功的时候,鞑靼王庭的那些贵族,大部落的那些首脑人物,自然不会再让中小部落的那些家伙冲在前头。
然而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大魏居然赶在他们准备大肆收割人命与军功的这个节骨眼儿上,给了他们亿点点震撼。
之后的战事,拿自己麾下儿郎们的性命去填,这些人自然是舍不得的,可再次派中小部落的人上场......
他们倒是想,问题那些中小部落的头头脑脑,也不是随便他们操控的提线木偶。
之前他们自己缩在后头,只一味勒令那些中小部落的将士冲锋,那些人就已经对他们心存怨怼了。
但那时候他们毕竟还是能够看到胜机的,有美味的胡萝卜在前头吊着,那些中小部落的人又对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心知肚明,重重顾虑之下,他们就算心有不满,这不满也不会被他们表露在脸上。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又与那时有所不同。
现在他们就算填进去再多人命,胜利的天枰也依然还是不会朝着他们鞑靼倾斜。
他们没办法攻破大魏的北部防线,杀入中原烧杀抢掠,自然就也无法靠着南征弥补损失。
也即是说,他们之前拿来诱惑那些中小部落的胡萝卜,已经成了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虚无之物。
战事失利,军心受挫,他们这些原本高高在上、攫取了最多利益的鞑靼贵族,不仅要被动承担最大的责任,而且还会失去他们原本拥有的部分特权与威信。
这一点在军中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那些中小部落开始变得没那么听话了。
尤其是那些综合实力其实只比大型部落略逊一线的中型部落,他们是绝不会再傻乎乎由着别人指挥自己的。
谨慎一些的,联合了其他有同样意向的部族首领,开始对鞑靼贵族们以王庭的名义下达的命令推三阻四。
冒进一些的,则干脆就带着自己的族人跑出去单干了。
他们想着,大魏是不可能给所有关隘都配上那个新式武器的,毕竟这玩意儿要制作出来,必然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
虽然这只是他们的推测,但他们觉得自己的推测还是很有道理的。
毕竟大魏如果早就制造出了此等神兵利器,之前他们就也不会和自己一方打持久战了。
根据这东西出现的时机,以及大魏将士在使用它们时的谨慎克制,部分鞑靼人断定,大魏必然是一直到最近,才总算制造出了数量相当有限的这东西。
以如今鞑靼大军的军力分布而言,他们猜测,大魏必然是把为数不多的这东西,全都送到了守城压力最大的三大关隘。
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其他只有少量鞑靼将士对其进行骚扰牵制的关隘,必然是没有这玩意儿在的。
虽然那些规模小、驻军少的关隘,基本都位于地势险要之处,并不适合鞑靼铁骑迅速奔袭,且身后的土地也大多贫瘠、荒凉、少有人烟,但在包括紫荆关在内的三大关隘已经无法攻破的前提下,这些鞑靼人觉得,退而求其次其实也很不错。
接连两个中型部落、一个大型部落偷摸儿拔营,赶往他们选定的“退而求其次”的中小型关隘,收到禀报的、王庭派来的军中主帅,气得直接一刀砍裂了面前的简易小桌。
那两个中型部落也就罢了,一直被他们这些鞑靼贵族联合起来当成马前卒使,在战事失利之后变得不那么听话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个生怕自己落于人后,少捞了哪怕一星半点儿好处的大型部落,才是最让这位鞑靼主帅生气的。
要知道,那个大型部落的首领,可也是当初针对那些中小型部落的其中一个鞑靼贵族。
合着这是天底下的所有好处,他都想扒拉回自己部落。
鞑靼主帅骂骂咧咧,连夜召集其他将领议事。
这所谓的其他将领,大部分都出自王庭以及鞑靼的几个大型部落,那些中型部落的首领,只有极少数实力不容小觑的才有资格出现在这儿。
至于那些小型部落,他们一向都是由依附的大型部落统一指挥的,帅帐之内的作战会议,他们自然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鞑靼主帅也不管这些自己一方的头头脑脑,是不是已经听说了那三个部落做的好事,他沉着个脸,在一众或垂眼沉默、或四处乱瞟、或哈欠连天、或一脸疑惑、或脸上明晃晃写着不耐烦这三个字的鞑靼贵族悉数到齐之后,就单刀直入的说了自己收到的最新消息。
他不知道的是,紧挨着那三个部落扎营,之前一直与他们彼此配合、共同作战的部落当中,也有四个悄默默选择了趁夜离开营地。
这七个部落一走,鞑靼驻扎在三大关隘之外的将士总人数,直接削减了大概三分之一。
本就因为大魏弄出了个新式武器,暂时处于压倒性不利局面的鞑靼,这会儿更是直接因为军心涣散、人数锐减,连尝试着用人命去填,去消耗大魏的新式武器都做不到了。
倒不是他们觉得,大魏的新式武器,已经多到他们无法用己方将士的性命消耗完毕,而是在军心严重不稳,部分大中型部落已经出现了不听调派、各自为战苗头的现在,他们已经不能再用这种会加快军心涣散速度的方式作战了。
两国之间的战事拖了这么长时间,大魏边军的武器装备确实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将士们的精力也确实已经大不如前。
甚至因为滚木礌石和各种规格的箭矢全都越来越少,鞑靼人在之前就已经数次撞坏城门、攀上城墙,与大魏守军短兵相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后方秘密送来的大杀器,接下来大魏边军确实会更多、更快的出现人员伤亡。
到了该抢功的时候,鞑靼王庭的那些贵族,大部落的那些首脑人物,自然不会再让中小部落的那些家伙冲在前头。
然而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大魏居然赶在他们准备大肆收割人命与军功的这个节骨眼儿上,给了他们亿点点震撼。
之后的战事,拿自己麾下儿郎们的性命去填,这些人自然是舍不得的,可再次派中小部落的人上场......
他们倒是想,问题那些中小部落的头头脑脑,也不是随便他们操控的提线木偶。
之前他们自己缩在后头,只一味勒令那些中小部落的将士冲锋,那些人就已经对他们心存怨怼了。
但那时候他们毕竟还是能够看到胜机的,有美味的胡萝卜在前头吊着,那些中小部落的人又对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心知肚明,重重顾虑之下,他们就算心有不满,这不满也不会被他们表露在脸上。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又与那时有所不同。
现在他们就算填进去再多人命,胜利的天枰也依然还是不会朝着他们鞑靼倾斜。
他们没办法攻破大魏的北部防线,杀入中原烧杀抢掠,自然就也无法靠着南征弥补损失。
也即是说,他们之前拿来诱惑那些中小部落的胡萝卜,已经成了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虚无之物。
战事失利,军心受挫,他们这些原本高高在上、攫取了最多利益的鞑靼贵族,不仅要被动承担最大的责任,而且还会失去他们原本拥有的部分特权与威信。
这一点在军中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那些中小部落开始变得没那么听话了。
尤其是那些综合实力其实只比大型部落略逊一线的中型部落,他们是绝不会再傻乎乎由着别人指挥自己的。
谨慎一些的,联合了其他有同样意向的部族首领,开始对鞑靼贵族们以王庭的名义下达的命令推三阻四。
冒进一些的,则干脆就带着自己的族人跑出去单干了。
他们想着,大魏是不可能给所有关隘都配上那个新式武器的,毕竟这玩意儿要制作出来,必然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
虽然这只是他们的推测,但他们觉得自己的推测还是很有道理的。
毕竟大魏如果早就制造出了此等神兵利器,之前他们就也不会和自己一方打持久战了。
根据这东西出现的时机,以及大魏将士在使用它们时的谨慎克制,部分鞑靼人断定,大魏必然是一直到最近,才总算制造出了数量相当有限的这东西。
以如今鞑靼大军的军力分布而言,他们猜测,大魏必然是把为数不多的这东西,全都送到了守城压力最大的三大关隘。
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其他只有少量鞑靼将士对其进行骚扰牵制的关隘,必然是没有这玩意儿在的。
虽然那些规模小、驻军少的关隘,基本都位于地势险要之处,并不适合鞑靼铁骑迅速奔袭,且身后的土地也大多贫瘠、荒凉、少有人烟,但在包括紫荆关在内的三大关隘已经无法攻破的前提下,这些鞑靼人觉得,退而求其次其实也很不错。
接连两个中型部落、一个大型部落偷摸儿拔营,赶往他们选定的“退而求其次”的中小型关隘,收到禀报的、王庭派来的军中主帅,气得直接一刀砍裂了面前的简易小桌。
那两个中型部落也就罢了,一直被他们这些鞑靼贵族联合起来当成马前卒使,在战事失利之后变得不那么听话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个生怕自己落于人后,少捞了哪怕一星半点儿好处的大型部落,才是最让这位鞑靼主帅生气的。
要知道,那个大型部落的首领,可也是当初针对那些中小型部落的其中一个鞑靼贵族。
合着这是天底下的所有好处,他都想扒拉回自己部落。
鞑靼主帅骂骂咧咧,连夜召集其他将领议事。
这所谓的其他将领,大部分都出自王庭以及鞑靼的几个大型部落,那些中型部落的首领,只有极少数实力不容小觑的才有资格出现在这儿。
至于那些小型部落,他们一向都是由依附的大型部落统一指挥的,帅帐之内的作战会议,他们自然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鞑靼主帅也不管这些自己一方的头头脑脑,是不是已经听说了那三个部落做的好事,他沉着个脸,在一众或垂眼沉默、或四处乱瞟、或哈欠连天、或一脸疑惑、或脸上明晃晃写着不耐烦这三个字的鞑靼贵族悉数到齐之后,就单刀直入的说了自己收到的最新消息。
他不知道的是,紧挨着那三个部落扎营,之前一直与他们彼此配合、共同作战的部落当中,也有四个悄默默选择了趁夜离开营地。
这七个部落一走,鞑靼驻扎在三大关隘之外的将士总人数,直接削减了大概三分之一。
本就因为大魏弄出了个新式武器,暂时处于压倒性不利局面的鞑靼,这会儿更是直接因为军心涣散、人数锐减,连尝试着用人命去填,去消耗大魏的新式武器都做不到了。
倒不是他们觉得,大魏的新式武器,已经多到他们无法用己方将士的性命消耗完毕,而是在军心严重不稳,部分大中型部落已经出现了不听调派、各自为战苗头的现在,他们已经不能再用这种会加快军心涣散速度的方式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