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9章:匠人们的春天!张太岳强势归朝-《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八月十八日,近黄昏。

  湖广荆州江陵县。

  一名急递铺驿兵将小万历的夺情起复奏疏送到张居正手中。

  一身缟素的张居正看罢奏疏,跪于府宅前院,面向京师方向,恸哭不已。

  他哭诉自己被朝廷起复不得不停止丁忧,哭诉自己不能再于家中尽孝,违背儒家伦理纲常……

  而后,他又在父亲牌位前大哭。

  哭到近乎昏厥,才被五个儿子劝服,回到卧室休息。

  这个流程,无论是否全为真情实意,都不能跳过,必须要让天下人知晓。

  稍后,听到张居正将被起复的荆州官员纷纷前往张宅探望,劝导张居正节哀,并称君命不可违,国事重于家事。

  ……

  第二日,午后。

  锦衣卫千户石青带领数名锦衣卫来到了江陵张宅。

  他已为张居正安排好了返京路线。

  张居正的母亲赵氏则由即将赶来的司礼监太监魏朝接送到京。

  张居正令五子代其在江陵守孝,将家中一切事务安排妥当后,身穿素服,于翌日清晨踏上返京之路。

  ……

  八月二十日,张居正返京途中第一日。

  入夜。

  一处驿站内。

  张居正蘸墨提笔,开始撰写奏疏。

  今年的他已五十四岁,外加臀部有痔漏(即痔疮),不能骑马,走陆路只能坐软轿或马车,走水路只能坐船。

  用这些交通工具返京,至少也要一个月。

  一直顶着内阁首辅头衔的张居正,不愿耽误政事,故而选择白天赶路,夜晚处理政务。

  张居正先是对小万历夺情而自己不得不回朝做出解释,然后感谢小万历对他母亲赵氏的照顾。

  之后,张居正便开始处理内廷欲新增二十七万两白银之事。

  小万历派石青接张居正回京。

  一方面是表达对张居正的重视,另一方面自然是将一些信息告知张居正。

  张居正已知他起复归京,朝堂阻力如此小,最大的功臣便是沈念。

  当即,张居正对小万历为后宫增费用的行为表达了肯定。

  但也认为一年二十万两的买办银过多。

  他建议每年设十万两买办银,且非一次性付清,而是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首日,由户部向内廷走账。

  若遇荒年或战乱,则率先停买办银,供给民事或军事。

  至于那七万两购马银、刍料银则由京营供给,内廷不可干涉。

  此外,张居正也对户科给事中石应岳之死谏,表达了看法。

  勇气可嘉,但实为愚忠。

  朝廷可对其厚葬,对其家人进行抚恤,但朝堂百官日后绝不可以他为榜样。

  此外,张居正还赞赏了殷正茂一番。

  称其作为户部尚书,如此做乃是守住朝廷钱袋子的表现,但有时也不能过于强直,一步都不能退。

  ……

  张居正的处置方式,与沈念那日在文华殿所讲,几乎一模一样。

  朝堂之中,其他官员说话对小万历与殷正茂可能不好使,但张居正所言,二人绝对会听从。

  处理完此事后。

  张居正便分别给李成梁、戚继光等九边总兵写信,表明朝廷对外的态度。

  当朝也只有张居正敢这样表态。

  张居正称战,大明便能战;张居正称和,大明也能和。

  当朝没有任何人比张居正更了解当下的大明,更能把控当下的大明。

  曾经有人攻击张居正私函理政,但张居正这样做,效率确实高。

  张居正也将这些信的抄写件全都寄给了小万历,小万历看到后,便不再会担心边境生乱。

  张居正起复回朝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地州府。

  这几日,张居正返程途中。

  路经各地时。

  地方上的巡抚、布政使、监察御史,州府主官打听到张居正的回朝路线后,有人在河畔行礼,有人在路上制造偶遇,还有一些官员提前在驿站设宴,为张居正准备好了各类需要补充的东西。

  刚开始,张居正还不断拒绝。

  到后来,因迎他的官员太多,他便不再拒绝,在不影响行程的情况下,便与一些官员吃顿便饭,聊一聊地方民生。

  张居正知晓,此举易引得一些官员弹劾。

  但此刻的他,根本顾不上这些。

  他已被打上“柄国权臣”之印记,此番回京后,权力与威望必将再次增大。

  他只想让新政彻底落实下去。

  而个人之私名,他已不在乎是清还是浊。

  ……

  八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的奏疏传到了京师。

  脖梗子比太庙砖石都要硬的内阁阁臣、户部尚书殷正茂,率先上奏向小万历低头,称户部未曾考虑周全,没有考虑后宫费用的增加,实乃职责有失,愿意接受张居正的建议,每年为内廷拨十万两买办银。

  小万历回复殷正茂,称自己也未曾考虑周全,索要私用钱过多,也愿意接受张居正的建议。

  几乎一日之间,内廷私用银之事便被彻底解决。

  小万历对户部不赏不罚,并命厂卫厚葬户科给事中石应岳,对其家人进行抚恤。

  这就是张居正的能力,这就是张居正的威望。

  满朝文武倾尽全力都做不到的事情,张居正一封奏疏就能做到。

  他一开口,小万历与殷正茂便选择了妥协。

  他的建议也令满朝文武提不出任何异议。

  也有些官员感觉此事像是有人设计而成,因为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张居正。

  因此事,朝廷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官员几乎全部妥协;因此事,张居正柄国的日子即将再次到来。

  但官员们也只是私下嚼一嚼舌根。

  从张居正离朝这十个月,他们也都看出,当下之朝堂,是真的离不开张居正。

  另外。

  因张居正即将归来,京师的官员们也都有了干劲。

  吕调阳与马自强不喜贬谪斥责官员,但张居正若知某个官员做事不力,拖沓无效,他能将对方训斥得抬不起头。

  ……

  八月二十八日,天气微凉。

  京师街道之上,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由工部主办的第一届匠人展会即将开始。

  这次,不同于上次来京的全是治河匠人(包括河上木匠、铁匠、石匠等)。

  涉及的行当足足有十余种。

  有工程营造行当(即宫殿、官署桥梁修建)、纺织印染行当、工艺器物行当、陶瓷烧造行当、船舶交通行当等等。

  凡在各自行业技术出众者,皆汇聚到了京师。

  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匠人:军器制造匠人,即弓匠、箭匠、盔甲匠、火药匠等。

  他们的技艺涉及大明军事力量的发展,故而被安排在兵部,并未对外展出。

  当下这些匠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轮班匠,即纳银代役的匠人,他们靠着在私营作坊雇佣为生计。

  另一类是住坐匠,这类人不能纳银代役,每月至少服役十日,乃是服役的重点人群。

  轮班匠比住坐匠要自由一些,但月钱微薄,仍是底层。

  这两类人的共同之处是:世袭匠户,未经特赦不得脱籍或参加科举,身份地位远远低于民户。

  这次,来到京师的匠户足足是上次的五倍。

  匠户们如此踊跃。

  一方面是因上次安澜大会有匠人被重赏,有匠人被工部雇佣,有匠人因发明,被允许其子孙有资格参加科举。

  另一方面是因工部对外宣称:有技能或发明被看中者,不止可为吏,亦可为官。

  这次,依旧是工部主导,户部出钱,其他衙门全力配合。

  九月初一开幕,九月十五日结束。

  依旧是“匠人为主,监生为辅”的展会模式,依旧会有重赏,会有各种发明被朝廷撰写成册,让一些大字都不识得一个的匠人能够名垂青史。

  当然,这次的竞争也更激烈。

  工部从五千多名匠户的发明创造中,仅仅筛选出了二百多个发明,为他们设置展位。

  新上任的工部尚书李幼孜,对这次匠人展会非常重视。

  他看到了匠人发明对生产力的解放,看到了匠人发明对手工行业发展的巨大裨益。

  他甚至与一些较大的私营手工业商人协作,让他们招收更多拥有独特技能与发明的匠人,让这些人互相激励,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发明。

  ……

  九月初一,第一届匠人展会正式开启。

  负责讲解的监生们各个兴奋,准备了一大堆说辞,甚至还发明了一大堆新鲜的词语。

  此刻的他们,已经不觉得匠人卑贱。

  他们看出了这些发明对生产力的影响,对诸多底层劳动力的减负,其价值,远远高于他们写出一篇令教习们夸赞一番的应试文章。

  甚至一些监生已准备将一些匠造之业当成副业,或者准备改行。

  小万历非常喜欢匠人展会的氛围。

  在展会开启当日,他便在棋盘街展会上转了大半日,沈念与冯保伴随左右,一群锦衣卫护卫他的安全。

  此展会,无疑在潜移默化间便提高了匠人们的地位。

  ……

  九月初十。

  工部尚书李幼孜呈递奏疏,希望朝廷为天下匠户减负。

  对一部分拥有可解放生产力的发明或技术的匠人,免除匠役,在不脱籍的情况下,准许他们的儿子参加科举。

  如此。

  相当于让一部分匠人拥有了与士农工商四民同等的权力。

  此举将迅速提高匠人的地位,也使得更多匠人为此而贡献出更多的发明与技术。

  小万历当即表态,应允了这番请求,并令工部拟定新的匠户条例,为他们减负增酬。

  这使得京师的匠户们甚是兴奋。

  一旦他们的后代能参与科举,他们的日子便有了盼头,即使考不上,也能用知识改造一些粗糙的发明,使之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朝廷这样表态,其实也释放出一个信号:朝廷永远不会亏待对百姓有裨益的人。

  ……

  九月十五日,第一届匠人展会圆满结束。

  工部足足留了七十多名有能力的匠人,以“月钱三两,衣食住行全管”的代价,让他们在工部为吏,专心于发明创造。

  若有重大贡献,还能特例擢升,变成官身。

  要知当下底层百姓的月收入,大多都在一两到二两之间,而每个月一个五口之家耗粮约1.5石,即0.75两。

  这些匠人平常的月收入,大多也在一两到二两之间。

  月钱三两虽不算很多。

  但是“衣食住行全管”六个字,相当于月钱五两。

  这些匠人都是顾家的老实人,在衣食住行全管的情况下,一年之间,他们大概率能存35两(年收入总计36两)。

  他们的孩子可以参加科举后,他们就更不愿乱花钱了。

  这些人受够了白眼,心里非常清楚,但凡家里能出个秀才,那都是祖坟冒青烟,县乡的地主皂吏都不敢再欺负他们。

  ……

  九月二十日,午后。

  一身素衣的张居正回到了京师。

  其坐着马车,直奔皇宫,在午门前换上官服,然后进入文华殿。

  不多时。

  连同冯保在内的太监宦官全都在文华殿外待命,殿内只剩下小万历与张居正。

  大约半个时辰后。

  内阁三大阁老吕调阳、马自强、殷正茂三人被召,也进入了文华殿。

  殿内,无宦官宫女陪护,更无起居注官。

  此事大概率由马自强任起居注官记录,然后单独封存,沈念等起居注官无查看之权。

  但日后编撰实录时,定然会让当值史官打开看一看。

  直到黄昏,四大阁臣方从文华殿内走出。

  四人皆是眼眶泛红,显然在文华殿大哭了一场。

  之后。

  张居正四人先回到内阁,稍坐之后,一起来到了票拟司。

  沈念等十八名票拟检详官提前得到消息,全都汇聚在票拟司。

  票拟司实为张居正的平替,如今张居正归来,票拟司大概率要被撤销了。

  票拟司前厅。

  四大阁老站于最前方,申时行、王锡爵、沈念等十八名票拟检详官分列两侧。

  张居正看向众人,看了许久后,轻捋长须,说道:“诸位,辛苦了!”

  能让张居正道一声辛苦,已是不可多得的荣耀。

  张居正说完后,看向沈念,朝其点了点头。

  这个点头,不仅是对沈念这些日子处理政务的认可,而且还蕴含着对沈念的感谢。

  沈念连忙躬身拱手。

  这一刻。

  他感觉大明朝堂那股百官拧成一股绳的感觉又回来了。

  他的腰间突然有了支撑,浑身上下都充满干劲,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就是张居正的个人魅力。

  张居正与其他三名阁老在票拟司待了片刻,关心了沈念等人最近的情况后,便离开了。

  沈念知晓,明日常朝,必将有大事发生,内阁肯定是要动一动了。

  ……

  这日黄昏,放衙之后。

  各衙官员无一人准时放衙,全都在衙门忙碌。

  有人是真忙碌,有人是假装忙碌,但却都不敢走。

  沈念因日讲教案需要调整被申时行拉住,晚放衙了近一个时辰,然而他仍是今日放衙回家的第一人。

  这就是张居正在朝堂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