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卷着残火的焦糊味灌入疾驰的马车,惊蛰紧紧抱着怀中不断抽搐的孩子,他的身体烫得像一捧炭火,嘴里发出无意识的呻吟。
她不敢叫他的名字,更不敢让他开口。
母鸦那癫狂的笑声,如同淬毒的钢针,一遍遍扎进她的脑海——不说真话便痛如万针穿脑。
何为真话?
对一个被洗去记忆的孩子而言,那个日夜折磨他的女人,就是他的“娘”。
这个字,是阿丑的救命稻草,也是催命符。
回到蒙学监,灯火通明。
太医署的御医被连夜请来十数人,个个是杏林国手,对着这个四肢痉挛、眉心浮现诡异青斑的孩子,却只能束手摇头。
他们翻遍古籍,穷尽针石,也闻所未闻这阴毒至极的“心锁蛊”。
“统领,此蛊……恐非药石可解。”为首的老御医颤声回禀,言下之意,已是回天乏术。
惊蛰站在床边,看着阿丑因剧痛而蜷缩成一团,那张小脸上满是泪痕与汗水,每当他喉间将要滚出那个致命的音节时,又会被更剧烈的痛苦硬生生憋回去。
她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一寸寸拧干。
冷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可此刻,那层冰壳正被这孩子的痛苦一点点烧裂。
“城中所有医馆、药铺,挨家去问!”她声音嘶哑,带着不容置喙的命令,“但凡听过‘心锁蛊’三个字的,不论是游医还是巫祝,活的死的,都给本座带回来!”
暗卫领命而去,神都的暗夜被彻底搅动。
整整三日,阿丑高烧不退,水米不进,全靠参汤吊着一口气。
惊蛰不眠不休,守在床边,眼底的血丝如蛛网密布。
第三日午后,终于有了消息。
一名暗卫在城西的破烂药摊上,找到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游医。
那人自称秦半仙,披麻戴斗,正用几枚龟甲为人占卜生死。
听闻“心锁蛊”,他竟不惊,只嘿嘿一笑,说曾在岭南见过,解是能解,但需“亲子献血,以心换心”。
惊蛰按着刀,亲自赶到。
市井的嘈杂中,秦半仙正翘着二郎腿,捻着山羊胡,一副神棍模样。
惊蛰的影子笼罩在他身上,带着浓重的血腥气和杀意。
“解法。”她只说了两个字,声音冷得像冰。
秦半仙抬起眼皮,浑浊的眼珠在她身上打了个转,非但不惧,反而笑了:“女官杀气太重,会吓跑我的药灵。你要救他,就得先承认你是他娘。”
惊呈的呼吸猛地一滞。周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她沉默了许久,久到围观的百姓都以为这煞神要拔刀砍人。
最终,她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玉佩,上面雕着一个古朴的“柳”字。
这是她从那具无名童尸身上,找到的另一件遗物。
“我不是。”她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但我比任何人都想他活。”
秦半仙脸上的戏谑收敛了几分,站起身,跟着惊蛰回到蒙学监。
他撬开阿丑的嘴,查验其舌底蔓延的青色血丝,又探了探心脉,脸色变得无比凝重:“蛊虫已入心脉,正在啃食他的神智。七日之内,神仙难救。”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唯一的解法,是寻其生母,取心头血,连输三日。且施术时,其母须真心实意,认定此子为亲生骨肉,血脉相连,方能以亲缘之力,化解蛊毒。”
惊蛰没有丝毫犹豫,当场挽起左臂的衣袖,露出那道尚未愈合的刀伤:“用我的。”
“不成!”秦半仙断然拦下,“你非柳姓,血不合,只会催了他的命!此蛊认血也认心,缺一不可。”
惊蛰的眸光骤然一暗,手臂僵在半空。
她不是柳七娘,她只是一个占据了陌生时空的孤魂。
她可以为他杀人,可以为他赴死,却唯独给不了他那滴能救命的“亲缘之血”。
真正的柳氏血脉,早已在大周的历史长河中,死绝了。
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吞没。
她死死盯着阿丑痛苦的面容,脑中无数念头疯狂闪过。
忽然,一个疯癫的念头窜了出来。
她猛地看向秦半仙,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若人心可伪,血能否真?”
当夜,刑部地牢最深处。
惊蛰提审了那个被俘的地窟守奴,老癞。
这个干瘦的老头被关押多日,精神早已错乱,每日只是抱着膝盖,反复哼唱着那支不成调的摇篮曲。
“这支曲子,谁教你的?”惊蛰的声音在地牢里回响,冰冷而空洞。
老癞抬起浑浊的眼,痴痴地看着她,嘴里依旧哼着。
惊蛰没有耐心,她将一碗滚烫的茶水,直接泼在老癞面前的地上,蒸腾起一片白雾。
“说!”
热气烫得老癞一哆嗦,他像是被惊醒了,浑身颤抖起来,语无伦次地哭诉:“是……是柳夫人……不,是乳母……乳母教的……宫里的曲子……只有她会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哪个乳母?”
“就是……就是后来的母鸦……”老癞涕泪横流,“当年柳氏在别院难产,血崩而死……孩子生下来就没气了……是我亲眼所见……是乳母,她不知从哪儿又抱来一个刚出生的男婴,换了襁褓,对外只说柳氏母子平安……那个孩子,就是……就是被她养大的阿丑……”
惊呈的瞳孔,在听到“换了襁褓”四个字时,骤然缩成了针尖!
她一直以为,阿丑是她前世任务对象的遗孤,是“柳氏”之子。
可现在,真相以一种更残忍的方式,撕开了所有的伪装。
阿丑与柳氏无关,他只是一个被替换的婴儿。
而那个哼着宫中摇篮曲、亲手将他养大的乳母——母鸦,才是他认知里唯一的“亲人”!
母鸦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同归于尽。
她是要用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来逼疯女帝手中最利的“刀”。
惊蛰转身冲出地牢,风灌入她空荡荡的胸口。
她没有回蒙学监,而是策马直奔西山废驿。
大火早已熄灭,只剩一片焦土。
她不顾灼人的余温,在那片废墟中疯狂挖掘。
终于,她的指尖触碰到了一个冰冷的硬物。
那是一只被烧得变形的锈铁箱。
她用剑鞘撬开,里面散落出数十个婴儿大小的木制名牌,每一个背面,都用烙铁烫着两个触目惊心的字——“饲仇”。
为复仇而饲养的工具。
她的目光飞快扫过,最后,定格在一枚写着“阿丑”,编号“巳壹”的木牌上。
她终于彻悟。
母鸦从未想过让阿丑活下去。
她要的,是一个被“至亲”(惊蛰这个冒牌的娘)引诱,最终却因无法得救而痛苦死去的殉道符号,以此来击溃惊蛰的道心。
惊蛰握紧那枚冰冷的木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滔天的怒火在她胸中燃烧,却又在瞬间被极度的冰冷所覆盖。
她站起身,环视着这片埋葬了无数无辜婴孩的焦土。
“砚冰。”她对着空无一人的身后低语。
砚冰的身影如鬼魅般出现。
“传我命令,”惊蛰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将‘夜巢’所有幸存的孩童,全部带回蒙学监,编入‘静庐旁舍’,由你亲自授课,教他们识字、算术、明礼。”
她要在仇恨的废墟之上,建一所不教仇恨的学堂。
救一个阿丑不够,她要救下所有可能成为“阿丑”的孩子。
这是她身为“刀”的反抗,也是她作为“人”的赎罪。
第四日清晨,天光微熹。
一辆极其朴素的青帷小车,无声无息地停在了蒙学监门外。
武曌驾临,未带任何仪仗,仅着一身月白素袍,仿佛只是一个前来探视的寻常贵人。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步入阿丑所在的病房。
惊蛰跪地请安,被她挥手免去。
女帝走到床边,静静注视着那个在昏睡中依旧紧蹙眉头的孩子。
秦半仙早已被屏退,房中只剩下她们二人与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
“朕听太医说了,解蛊需亲缘之血。”武曌的声音很淡,听不出喜怒。
“是。”惊蛰低声应道。
“既如此,”武曌忽然转头看她,目光锐利如刀,“若朕赐他皇家血脉之名,录入宗牒,奉为‘武氏义孙’。这天下,还有谁的血,比朕的更真?”
惊蛰震惊地抬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不是简单的收养,这是除籍另立支脉,是以皇权之力,强行赋予一个无名孤儿堪比皇孙的身份!
从此,阿丑的血,便“源自”大周皇族!
这是破格的滔天恩宠,亦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她若接旨,阿丑便活;但从此,这个孩子就彻底打上了武曌的烙印,与她惊蛰一样,成了女帝的所有物。
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权衡利弊,从来不是救人的第一选项。
惊蛰俯身,深深叩首:“臣,代阿丑,叩谢陛下天恩!”
起身时,她看着女帝转身走向窗边的背影,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陛下……为何要帮他?”
武曌的目光穿透雕花的窗棂,望向远处初升的朝阳,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冰冷的弧度:“你不也一样?嘴上说着不要,手上却从未松开。”
一句话,道破了她所有的口是心非与内心挣扎。
当夜,一道加盖了女帝私印的密旨送入蒙学监。
秦半仙奉旨施为,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取任何人的血。
他只是将一道写着“武氏义孙”的明黄符纸,在阿丑眉心印过,随即化入一碗清澈的药水中。
玄之又玄,却又带着不容置喙的帝王威严。
惊蛰守在门外,心乱如麻。
长廊的角落里,一个瘦小的身影蜷缩着,是那个跟着阿丑一起逃出来的女孩,豆花。
她手中,死死攥着一个从厨房偷来的、装满砒霜的小药瓶。
惊蛰悄然走近,没有呵斥,只是将一碗温热的肉粥递到她面前。
“你想救他,就别学杀人。”
豆花猛地抬头,眼中泪光闪烁,恨意与恐惧交织:“母鸦说,弱者唯有恨才能活下去!”
惊蛰在她面前蹲下身,平视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道:“那我现在告诉你——强者,是明明能恨,却选择不恨。”
她从袖中取出一枚新制的、光滑的竹管,顶端烙着一个清晰的“蒙”字,放入豆花冰冷的手中。
“明天开始,你去静庐旁舍,识字班报到。”
豆花怔怔地看着手中的竹管,又看看那碗冒着热气的粥,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屋内,秦半仙将最后一剂药缓缓灌入阿丑口中。
神奇的是,随着药汁入喉,阿丑眉心的青斑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褪去,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稳。
窗外的月光,清冷如水,洒落进来,恰好映在床头一个新换的木牌上。
那上面用隽秀的楷书,刻着一行小字:
阿丑,蒙学监,甲一号学生。
她不敢叫他的名字,更不敢让他开口。
母鸦那癫狂的笑声,如同淬毒的钢针,一遍遍扎进她的脑海——不说真话便痛如万针穿脑。
何为真话?
对一个被洗去记忆的孩子而言,那个日夜折磨他的女人,就是他的“娘”。
这个字,是阿丑的救命稻草,也是催命符。
回到蒙学监,灯火通明。
太医署的御医被连夜请来十数人,个个是杏林国手,对着这个四肢痉挛、眉心浮现诡异青斑的孩子,却只能束手摇头。
他们翻遍古籍,穷尽针石,也闻所未闻这阴毒至极的“心锁蛊”。
“统领,此蛊……恐非药石可解。”为首的老御医颤声回禀,言下之意,已是回天乏术。
惊蛰站在床边,看着阿丑因剧痛而蜷缩成一团,那张小脸上满是泪痕与汗水,每当他喉间将要滚出那个致命的音节时,又会被更剧烈的痛苦硬生生憋回去。
她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一寸寸拧干。
冷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可此刻,那层冰壳正被这孩子的痛苦一点点烧裂。
“城中所有医馆、药铺,挨家去问!”她声音嘶哑,带着不容置喙的命令,“但凡听过‘心锁蛊’三个字的,不论是游医还是巫祝,活的死的,都给本座带回来!”
暗卫领命而去,神都的暗夜被彻底搅动。
整整三日,阿丑高烧不退,水米不进,全靠参汤吊着一口气。
惊蛰不眠不休,守在床边,眼底的血丝如蛛网密布。
第三日午后,终于有了消息。
一名暗卫在城西的破烂药摊上,找到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游医。
那人自称秦半仙,披麻戴斗,正用几枚龟甲为人占卜生死。
听闻“心锁蛊”,他竟不惊,只嘿嘿一笑,说曾在岭南见过,解是能解,但需“亲子献血,以心换心”。
惊蛰按着刀,亲自赶到。
市井的嘈杂中,秦半仙正翘着二郎腿,捻着山羊胡,一副神棍模样。
惊蛰的影子笼罩在他身上,带着浓重的血腥气和杀意。
“解法。”她只说了两个字,声音冷得像冰。
秦半仙抬起眼皮,浑浊的眼珠在她身上打了个转,非但不惧,反而笑了:“女官杀气太重,会吓跑我的药灵。你要救他,就得先承认你是他娘。”
惊呈的呼吸猛地一滞。周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她沉默了许久,久到围观的百姓都以为这煞神要拔刀砍人。
最终,她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玉佩,上面雕着一个古朴的“柳”字。
这是她从那具无名童尸身上,找到的另一件遗物。
“我不是。”她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但我比任何人都想他活。”
秦半仙脸上的戏谑收敛了几分,站起身,跟着惊蛰回到蒙学监。
他撬开阿丑的嘴,查验其舌底蔓延的青色血丝,又探了探心脉,脸色变得无比凝重:“蛊虫已入心脉,正在啃食他的神智。七日之内,神仙难救。”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唯一的解法,是寻其生母,取心头血,连输三日。且施术时,其母须真心实意,认定此子为亲生骨肉,血脉相连,方能以亲缘之力,化解蛊毒。”
惊蛰没有丝毫犹豫,当场挽起左臂的衣袖,露出那道尚未愈合的刀伤:“用我的。”
“不成!”秦半仙断然拦下,“你非柳姓,血不合,只会催了他的命!此蛊认血也认心,缺一不可。”
惊蛰的眸光骤然一暗,手臂僵在半空。
她不是柳七娘,她只是一个占据了陌生时空的孤魂。
她可以为他杀人,可以为他赴死,却唯独给不了他那滴能救命的“亲缘之血”。
真正的柳氏血脉,早已在大周的历史长河中,死绝了。
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吞没。
她死死盯着阿丑痛苦的面容,脑中无数念头疯狂闪过。
忽然,一个疯癫的念头窜了出来。
她猛地看向秦半仙,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若人心可伪,血能否真?”
当夜,刑部地牢最深处。
惊蛰提审了那个被俘的地窟守奴,老癞。
这个干瘦的老头被关押多日,精神早已错乱,每日只是抱着膝盖,反复哼唱着那支不成调的摇篮曲。
“这支曲子,谁教你的?”惊蛰的声音在地牢里回响,冰冷而空洞。
老癞抬起浑浊的眼,痴痴地看着她,嘴里依旧哼着。
惊蛰没有耐心,她将一碗滚烫的茶水,直接泼在老癞面前的地上,蒸腾起一片白雾。
“说!”
热气烫得老癞一哆嗦,他像是被惊醒了,浑身颤抖起来,语无伦次地哭诉:“是……是柳夫人……不,是乳母……乳母教的……宫里的曲子……只有她会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哪个乳母?”
“就是……就是后来的母鸦……”老癞涕泪横流,“当年柳氏在别院难产,血崩而死……孩子生下来就没气了……是我亲眼所见……是乳母,她不知从哪儿又抱来一个刚出生的男婴,换了襁褓,对外只说柳氏母子平安……那个孩子,就是……就是被她养大的阿丑……”
惊呈的瞳孔,在听到“换了襁褓”四个字时,骤然缩成了针尖!
她一直以为,阿丑是她前世任务对象的遗孤,是“柳氏”之子。
可现在,真相以一种更残忍的方式,撕开了所有的伪装。
阿丑与柳氏无关,他只是一个被替换的婴儿。
而那个哼着宫中摇篮曲、亲手将他养大的乳母——母鸦,才是他认知里唯一的“亲人”!
母鸦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同归于尽。
她是要用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来逼疯女帝手中最利的“刀”。
惊蛰转身冲出地牢,风灌入她空荡荡的胸口。
她没有回蒙学监,而是策马直奔西山废驿。
大火早已熄灭,只剩一片焦土。
她不顾灼人的余温,在那片废墟中疯狂挖掘。
终于,她的指尖触碰到了一个冰冷的硬物。
那是一只被烧得变形的锈铁箱。
她用剑鞘撬开,里面散落出数十个婴儿大小的木制名牌,每一个背面,都用烙铁烫着两个触目惊心的字——“饲仇”。
为复仇而饲养的工具。
她的目光飞快扫过,最后,定格在一枚写着“阿丑”,编号“巳壹”的木牌上。
她终于彻悟。
母鸦从未想过让阿丑活下去。
她要的,是一个被“至亲”(惊蛰这个冒牌的娘)引诱,最终却因无法得救而痛苦死去的殉道符号,以此来击溃惊蛰的道心。
惊蛰握紧那枚冰冷的木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滔天的怒火在她胸中燃烧,却又在瞬间被极度的冰冷所覆盖。
她站起身,环视着这片埋葬了无数无辜婴孩的焦土。
“砚冰。”她对着空无一人的身后低语。
砚冰的身影如鬼魅般出现。
“传我命令,”惊蛰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将‘夜巢’所有幸存的孩童,全部带回蒙学监,编入‘静庐旁舍’,由你亲自授课,教他们识字、算术、明礼。”
她要在仇恨的废墟之上,建一所不教仇恨的学堂。
救一个阿丑不够,她要救下所有可能成为“阿丑”的孩子。
这是她身为“刀”的反抗,也是她作为“人”的赎罪。
第四日清晨,天光微熹。
一辆极其朴素的青帷小车,无声无息地停在了蒙学监门外。
武曌驾临,未带任何仪仗,仅着一身月白素袍,仿佛只是一个前来探视的寻常贵人。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步入阿丑所在的病房。
惊蛰跪地请安,被她挥手免去。
女帝走到床边,静静注视着那个在昏睡中依旧紧蹙眉头的孩子。
秦半仙早已被屏退,房中只剩下她们二人与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
“朕听太医说了,解蛊需亲缘之血。”武曌的声音很淡,听不出喜怒。
“是。”惊蛰低声应道。
“既如此,”武曌忽然转头看她,目光锐利如刀,“若朕赐他皇家血脉之名,录入宗牒,奉为‘武氏义孙’。这天下,还有谁的血,比朕的更真?”
惊蛰震惊地抬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不是简单的收养,这是除籍另立支脉,是以皇权之力,强行赋予一个无名孤儿堪比皇孙的身份!
从此,阿丑的血,便“源自”大周皇族!
这是破格的滔天恩宠,亦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她若接旨,阿丑便活;但从此,这个孩子就彻底打上了武曌的烙印,与她惊蛰一样,成了女帝的所有物。
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权衡利弊,从来不是救人的第一选项。
惊蛰俯身,深深叩首:“臣,代阿丑,叩谢陛下天恩!”
起身时,她看着女帝转身走向窗边的背影,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陛下……为何要帮他?”
武曌的目光穿透雕花的窗棂,望向远处初升的朝阳,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冰冷的弧度:“你不也一样?嘴上说着不要,手上却从未松开。”
一句话,道破了她所有的口是心非与内心挣扎。
当夜,一道加盖了女帝私印的密旨送入蒙学监。
秦半仙奉旨施为,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取任何人的血。
他只是将一道写着“武氏义孙”的明黄符纸,在阿丑眉心印过,随即化入一碗清澈的药水中。
玄之又玄,却又带着不容置喙的帝王威严。
惊蛰守在门外,心乱如麻。
长廊的角落里,一个瘦小的身影蜷缩着,是那个跟着阿丑一起逃出来的女孩,豆花。
她手中,死死攥着一个从厨房偷来的、装满砒霜的小药瓶。
惊蛰悄然走近,没有呵斥,只是将一碗温热的肉粥递到她面前。
“你想救他,就别学杀人。”
豆花猛地抬头,眼中泪光闪烁,恨意与恐惧交织:“母鸦说,弱者唯有恨才能活下去!”
惊蛰在她面前蹲下身,平视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道:“那我现在告诉你——强者,是明明能恨,却选择不恨。”
她从袖中取出一枚新制的、光滑的竹管,顶端烙着一个清晰的“蒙”字,放入豆花冰冷的手中。
“明天开始,你去静庐旁舍,识字班报到。”
豆花怔怔地看着手中的竹管,又看看那碗冒着热气的粥,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屋内,秦半仙将最后一剂药缓缓灌入阿丑口中。
神奇的是,随着药汁入喉,阿丑眉心的青斑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褪去,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稳。
窗外的月光,清冷如水,洒落进来,恰好映在床头一个新换的木牌上。
那上面用隽秀的楷书,刻着一行小字:
阿丑,蒙学监,甲一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