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牢最深处的囚室,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菌与绝望混合的腥气。
这里听不见人声,只有水珠沿着石壁滑落,滴答作响,像为亡魂计数的沙漏。
傅怀贞端坐于枯草之上。
七日绝食,已将他一身的儒雅风骨榨干,只剩下一副嶙峋的骨架,罩在脏污的囚服里。
他面前摆着一碗清水,一管被狱卒掰断的秃笔。
他每日只是蘸着清水,在斑驳的墙壁上一遍遍书写《正气歌》。
字迹随水汽蒸发,仿佛从未存在,可那股不屈的意念,却在这一方寸之地固执地凝结成霜。
沉重的铁锁被开启,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惊蛰走了进来,狱卒在她身后悄无声息地合上门,将外界最后一点光亮也隔绝在外。
她没有点燃火把,黑暗反而让她觉得自在。
她没有看傅怀贞,也未理会那满墙无形的字,只将一张薄薄的纸片放在了那碗清水旁。
纸质粗糙,字迹稚嫩,正是孩童的笔触。
“蚕儿吐丝缚君子,君子血染明堂柱。这首童谣,三日之内,传遍神都十六坊。是谁教的?”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冰锥,精准地刺向傅怀贞的耳膜。
傅怀贞枯槁的眼皮颤动了一下,旋即恢复死寂,闭目不答,仿佛入定。
惊蛰发出一声极轻的冷笑,那笑声在空寂的囚室里回荡,带着一丝残忍的快意。
“你不用说——我已经抓到了教书的人。”
她的思绪回到两个时辰前。
城东陋巷,一家名为“启蒙”的私塾。
当她带人踹开门时,那个名叫柳元度的私塾先生正惊慌失措地将一叠纸稿塞进灶膛。
玄鹰卫动作更快,一盆冷水浇下,浓烟呛鼻。
惊蛰戴着薄皮手套,亲自从湿冷的灶灰中翻检。
大部分纸张已成焦炭,但她还是扒出半张未被完全烧毁的纸片。
上面用几十个孩子模仿出的同一种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巳时雨,落金乌,白袍哭罢黑衣扶。”
那一瞬间,惊蛰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这不是什么预言,这是行动指令。
“巳”并非地支计时,而是“史”的谐音!
他们要让这段伪造的“历史”,在特定的时刻,由“白袍”的清流们用血“哭”出来,再由朝堂上那些虎视眈眈的“黑衣”文官集团顺势接管一切。
这不仅仅是栽赃,这是一场企图颠覆国本的舆论政变。
“搜!”她一声令下。
很快,有暗卫来报,后院的枯井之下,捞出了一只用蜡封口的陶罐。
罐子打开,里面没有金银,只有数百张写满了“忠谏诗”的纸。
每一张的格式、用词、甚至墨迹的浓淡都惊人地一致,显然是长期批量化教导、默写的结果。
他们不止在伪造死谏,更在用孩童纯白的内心,批量生产仇恨的种子。
思绪拉回天牢。
惊蛰看着傅怀贞那张自以为殉道者的脸,眼中没有半分怜悯。
“柳元度招了。他说这些童谣和诗文的范本,都出自静庐书院。”
听到“静庐书院”四字,傅怀贞的身体微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
惊蛰捕捉到了这一丝变化,继续道:“我去了。书院已经人去楼空,你那些自诩风骨的学生,跑得比谁都快。”
她顿了顿,回忆起那间空旷的书房。
所有的书籍、文稿都被带走,唯有一个瘦弱的身影蜷缩在角落,是那个名叫砚冰的书童。
他抱着那只畸形扭曲的右手,眼中满是恐惧与茫然。
惊蛰本已转身,却见那少年突然用还能动的左手,在积满灰尘的地面上,艰难地划出几个字:“他们逼我抄……每抄一百遍,就打一次手。”
她的脚步停住了。
她蹲下身,收敛起所有的杀气,声音是前所未有的轻柔:“你还记得哪些?”
少年嘴唇翕动,像是怕被谁听见,用气声颤抖着背出另一段他日夜抄写,早已刻入骨髓的童谣:“钟楼无钟声,舞者代鼓鸣。耳聋听真史,哑嘴唱太平。”
惊蛰的心脏猛地一缩。
钟楼无钟声,舞者代鼓鸣……那是阿漆!
那个被割去舌头,只能用血作画的宫廷画师!
耳聋听真史……那是白耳!
那个被毒坏了耳朵,却能从最微末的震动中“听”出密语的乐工!
这两个人,都是她亲手从“烛阴”组织的酷刑下救出的残兵。
这首童谣,分明是在描述“烛阴”内部用以传递信息的残疾暗桩!
她猛然醒悟,所谓的清流盟,不过是“烛阴”残党推到明面上的幌子。
他们不仅在伪造当下的死亡,更在利用这些孩童,为下一代种下反抗女帝的“记忆种子”,而这些看似无害的童谣,就是通往那个庞大篡史网络的密码!
这一切,傅怀贞,你这所谓的儒学宗师,会不知道吗?
惊蛰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如刀:“傅司业,你以为你的死,能换来青史留名?不,你和你的‘清流’,从头到尾都只是别人笔下的一枚棋子,用完即弃。他们用你的血,来喂养更深的黑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傅怀贞终于睁开了眼,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动摇与惊骇。
三日后,布告传遍神都:国子监司业傅怀贞,构陷忠良,蛊惑童稚,罪无可赦,将于东市斩首示众。
行刑当日,晨光熹微。
法场周围戒备森严,气氛肃杀。
当傅怀贞被押上刑台时,人群中突然冲出数十名头戴方巾的蒙面书生,他们高喊着“还我清流公道”,悍不畏死地冲击着防线。
为首一人,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枚黄铜哨,凑到唇边,吹出一段尖锐而奇异的音律。
那不是任何一种已知的曲调,而是一种信号。
“动手!”惊蛰的声音从法场旁的高楼上落下。
霎时间,伪装成百姓的玄鹰暗卫如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合围而上,将那群书生瞬间淹没。
混乱中,惊蛰如一道黑色的闪电,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精准地落在为首者面前,不等他反应,已夺下那枚铜哨。
铜哨尚有余温。
惊蛰看也不看束手就擒的乱党,只将哨子凑到眼前。
在哨管的内壁,她发现了一排用针尖刻下的、微小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符号。
那是一个鸟喙的形状,却与阿漆曾经用血画给她看的“凰喙”图腾,方向完全相反。
反凰喙!
惊蛰瞬间明白了。
有人在用一个与女帝“凰权”完全对立的符号体系,试图重构整个历史叙事。
他们要将女帝塑造成一个弑亲屠忠、颠倒黑白的暴君,而这场所谓的“清流殉道”,从一开始,就只是这部宏大“伪史”的第一章序幕。
夜半,紫宸殿前的巨大广场上,篝火熊熊。
惊蛰亲手将从各处搜缴来的童谣、伪诗、课本,一摞摞地投入火中。
火焰冲天而起,将她冰冷的面容映得忽明忽暗。
武曌一袭玄色常服,独自立于高高的白玉阶上,看着那冲天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宫墙。
“你烧了证据?”女帝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冷。
惊蛰没有回头,只是摇了摇头:“臣烧的,是未来的毒。今日的孩子若只学会如何哭忠臣、骂女帝,那明日的大周,就不再需要刀,也会从根基处自行崩塌。”
女帝沉默了许久,目光从那堆烈火,缓缓移回到惊蛰挺直的背影上。
“你说,他们怕的不是死,是无人知晓。那你呢?惊蛰。若有朝一日,你也成了史书上的一笔恶名,成了别人口中那只不见天日的鬼,可还会走这条路?”
惊蛰抬起头,眼中那簇从未熄灭的寒焰在火光下跳动。
“只要我还记得,我为什么拔刀,”她一字一句,像在回答武曌,又像在对自己立誓,“名声,便烧不烂我。”
女帝的唇角,逸出一丝无人察觉的、极淡的笑意。
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从今起,直史院增设‘蒙学监’一职,专司核查天下塾师德行、审定蒙学教材。掌事之选,由你提名。”
“臣,领旨。”惊蛰躬身,转身的瞬间,一页从袖中悄然滑落的残纸被她精准地接住。
那是砚冰在她离开书院时,偷偷塞进她掌心的。
背面用依旧歪斜的字体,却带着一丝倔强的力道写着:“我想……学写真话。”
她看着那行字,片刻后,松开手,任由那张纸片飘入烈火,瞬间化为灰烬。
“那就等你长大。”她低声自语,像一个承诺,也像一声叹息。
无人知晓,在神都城西那座早已废弃的陶窑里,幽暗的窑火再次被点燃。
一名沉默的窑工,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批新制的细长竹管,逐一封入湿润的陶胚之中。
其中一枚竹管的端口,一个新烙下的“巳”字印记,在火光下若隐若现。
这里听不见人声,只有水珠沿着石壁滑落,滴答作响,像为亡魂计数的沙漏。
傅怀贞端坐于枯草之上。
七日绝食,已将他一身的儒雅风骨榨干,只剩下一副嶙峋的骨架,罩在脏污的囚服里。
他面前摆着一碗清水,一管被狱卒掰断的秃笔。
他每日只是蘸着清水,在斑驳的墙壁上一遍遍书写《正气歌》。
字迹随水汽蒸发,仿佛从未存在,可那股不屈的意念,却在这一方寸之地固执地凝结成霜。
沉重的铁锁被开启,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惊蛰走了进来,狱卒在她身后悄无声息地合上门,将外界最后一点光亮也隔绝在外。
她没有点燃火把,黑暗反而让她觉得自在。
她没有看傅怀贞,也未理会那满墙无形的字,只将一张薄薄的纸片放在了那碗清水旁。
纸质粗糙,字迹稚嫩,正是孩童的笔触。
“蚕儿吐丝缚君子,君子血染明堂柱。这首童谣,三日之内,传遍神都十六坊。是谁教的?”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冰锥,精准地刺向傅怀贞的耳膜。
傅怀贞枯槁的眼皮颤动了一下,旋即恢复死寂,闭目不答,仿佛入定。
惊蛰发出一声极轻的冷笑,那笑声在空寂的囚室里回荡,带着一丝残忍的快意。
“你不用说——我已经抓到了教书的人。”
她的思绪回到两个时辰前。
城东陋巷,一家名为“启蒙”的私塾。
当她带人踹开门时,那个名叫柳元度的私塾先生正惊慌失措地将一叠纸稿塞进灶膛。
玄鹰卫动作更快,一盆冷水浇下,浓烟呛鼻。
惊蛰戴着薄皮手套,亲自从湿冷的灶灰中翻检。
大部分纸张已成焦炭,但她还是扒出半张未被完全烧毁的纸片。
上面用几十个孩子模仿出的同一种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巳时雨,落金乌,白袍哭罢黑衣扶。”
那一瞬间,惊蛰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这不是什么预言,这是行动指令。
“巳”并非地支计时,而是“史”的谐音!
他们要让这段伪造的“历史”,在特定的时刻,由“白袍”的清流们用血“哭”出来,再由朝堂上那些虎视眈眈的“黑衣”文官集团顺势接管一切。
这不仅仅是栽赃,这是一场企图颠覆国本的舆论政变。
“搜!”她一声令下。
很快,有暗卫来报,后院的枯井之下,捞出了一只用蜡封口的陶罐。
罐子打开,里面没有金银,只有数百张写满了“忠谏诗”的纸。
每一张的格式、用词、甚至墨迹的浓淡都惊人地一致,显然是长期批量化教导、默写的结果。
他们不止在伪造死谏,更在用孩童纯白的内心,批量生产仇恨的种子。
思绪拉回天牢。
惊蛰看着傅怀贞那张自以为殉道者的脸,眼中没有半分怜悯。
“柳元度招了。他说这些童谣和诗文的范本,都出自静庐书院。”
听到“静庐书院”四字,傅怀贞的身体微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
惊蛰捕捉到了这一丝变化,继续道:“我去了。书院已经人去楼空,你那些自诩风骨的学生,跑得比谁都快。”
她顿了顿,回忆起那间空旷的书房。
所有的书籍、文稿都被带走,唯有一个瘦弱的身影蜷缩在角落,是那个名叫砚冰的书童。
他抱着那只畸形扭曲的右手,眼中满是恐惧与茫然。
惊蛰本已转身,却见那少年突然用还能动的左手,在积满灰尘的地面上,艰难地划出几个字:“他们逼我抄……每抄一百遍,就打一次手。”
她的脚步停住了。
她蹲下身,收敛起所有的杀气,声音是前所未有的轻柔:“你还记得哪些?”
少年嘴唇翕动,像是怕被谁听见,用气声颤抖着背出另一段他日夜抄写,早已刻入骨髓的童谣:“钟楼无钟声,舞者代鼓鸣。耳聋听真史,哑嘴唱太平。”
惊蛰的心脏猛地一缩。
钟楼无钟声,舞者代鼓鸣……那是阿漆!
那个被割去舌头,只能用血作画的宫廷画师!
耳聋听真史……那是白耳!
那个被毒坏了耳朵,却能从最微末的震动中“听”出密语的乐工!
这两个人,都是她亲手从“烛阴”组织的酷刑下救出的残兵。
这首童谣,分明是在描述“烛阴”内部用以传递信息的残疾暗桩!
她猛然醒悟,所谓的清流盟,不过是“烛阴”残党推到明面上的幌子。
他们不仅在伪造当下的死亡,更在利用这些孩童,为下一代种下反抗女帝的“记忆种子”,而这些看似无害的童谣,就是通往那个庞大篡史网络的密码!
这一切,傅怀贞,你这所谓的儒学宗师,会不知道吗?
惊蛰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如刀:“傅司业,你以为你的死,能换来青史留名?不,你和你的‘清流’,从头到尾都只是别人笔下的一枚棋子,用完即弃。他们用你的血,来喂养更深的黑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傅怀贞终于睁开了眼,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动摇与惊骇。
三日后,布告传遍神都:国子监司业傅怀贞,构陷忠良,蛊惑童稚,罪无可赦,将于东市斩首示众。
行刑当日,晨光熹微。
法场周围戒备森严,气氛肃杀。
当傅怀贞被押上刑台时,人群中突然冲出数十名头戴方巾的蒙面书生,他们高喊着“还我清流公道”,悍不畏死地冲击着防线。
为首一人,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枚黄铜哨,凑到唇边,吹出一段尖锐而奇异的音律。
那不是任何一种已知的曲调,而是一种信号。
“动手!”惊蛰的声音从法场旁的高楼上落下。
霎时间,伪装成百姓的玄鹰暗卫如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合围而上,将那群书生瞬间淹没。
混乱中,惊蛰如一道黑色的闪电,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精准地落在为首者面前,不等他反应,已夺下那枚铜哨。
铜哨尚有余温。
惊蛰看也不看束手就擒的乱党,只将哨子凑到眼前。
在哨管的内壁,她发现了一排用针尖刻下的、微小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符号。
那是一个鸟喙的形状,却与阿漆曾经用血画给她看的“凰喙”图腾,方向完全相反。
反凰喙!
惊蛰瞬间明白了。
有人在用一个与女帝“凰权”完全对立的符号体系,试图重构整个历史叙事。
他们要将女帝塑造成一个弑亲屠忠、颠倒黑白的暴君,而这场所谓的“清流殉道”,从一开始,就只是这部宏大“伪史”的第一章序幕。
夜半,紫宸殿前的巨大广场上,篝火熊熊。
惊蛰亲手将从各处搜缴来的童谣、伪诗、课本,一摞摞地投入火中。
火焰冲天而起,将她冰冷的面容映得忽明忽暗。
武曌一袭玄色常服,独自立于高高的白玉阶上,看着那冲天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宫墙。
“你烧了证据?”女帝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冷。
惊蛰没有回头,只是摇了摇头:“臣烧的,是未来的毒。今日的孩子若只学会如何哭忠臣、骂女帝,那明日的大周,就不再需要刀,也会从根基处自行崩塌。”
女帝沉默了许久,目光从那堆烈火,缓缓移回到惊蛰挺直的背影上。
“你说,他们怕的不是死,是无人知晓。那你呢?惊蛰。若有朝一日,你也成了史书上的一笔恶名,成了别人口中那只不见天日的鬼,可还会走这条路?”
惊蛰抬起头,眼中那簇从未熄灭的寒焰在火光下跳动。
“只要我还记得,我为什么拔刀,”她一字一句,像在回答武曌,又像在对自己立誓,“名声,便烧不烂我。”
女帝的唇角,逸出一丝无人察觉的、极淡的笑意。
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从今起,直史院增设‘蒙学监’一职,专司核查天下塾师德行、审定蒙学教材。掌事之选,由你提名。”
“臣,领旨。”惊蛰躬身,转身的瞬间,一页从袖中悄然滑落的残纸被她精准地接住。
那是砚冰在她离开书院时,偷偷塞进她掌心的。
背面用依旧歪斜的字体,却带着一丝倔强的力道写着:“我想……学写真话。”
她看着那行字,片刻后,松开手,任由那张纸片飘入烈火,瞬间化为灰烬。
“那就等你长大。”她低声自语,像一个承诺,也像一声叹息。
无人知晓,在神都城西那座早已废弃的陶窑里,幽暗的窑火再次被点燃。
一名沉默的窑工,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批新制的细长竹管,逐一封入湿润的陶胚之中。
其中一枚竹管的端口,一个新烙下的“巳”字印记,在火光下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