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不是哀恸,是谱曲。
惊蛰立于钟楼对面酒肆的二楼,指尖在沾满水汽的窗棂上轻轻叩击,三短一长,循环往复。
她的目光穿过薄薄的暮色,落在慈恩寺钟楼之上。
十二名僧侣身披刺眼的素缟,面无表情,口型开合的频率整齐划一,仿佛被同一根无形的线牵引。
他们的诵经声庄严宏大,却毫无悲痛引发的呼吸紊乱与声线颤抖。
这不是悼亡,这是礼官在宣读典仪。
楼下,神都的百姓已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国丧景象所震慑,黑压压地跪倒一片,哭嚎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真实的悲伤海洋。
而这片海洋的中心,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虚假仪式。
赤焰信幡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将“圣神皇帝崩于紫宸”的字句,用最荒诞的方式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
惊蛰冷眼看着这一切,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想为陛下演一出驾崩的戏?
好啊。
她停止叩击,取出一枚状如蝉蜕的细瓷哨,凑到唇边,吹出三声极低沉的短音,尾随一声悠长的低频颤音。
这声音混在百姓的哭嚎与僧侣的诵经中,微不可闻,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入了钟楼地底深处的锁孔。
信号,是给林十七的。
不到半刻,异变陡生。
那悠远沉重的钟声,在又一次即将抵达顶点的鸣响前,竟“咯噔”一声,突兀地哑了火。
紧接着,是绳索崩断的闷响。
高悬的巨大钟槌晃荡了一下,无力地垂落。
钟声一停,那整齐划一的诵经声便如同失去了节拍的木偶,瞬间散乱,最后戛然而止。
钟楼上的僧侣们面面相觑,眼中是计划被打乱的惊惶。
楼下跪伏的百姓茫然地抬起头,哭声渐歇,仿佛从一场噩梦中骤然惊醒。
钟不响了,经不念了,那……皇帝的死,是真的还是假的?
混乱与猜疑,如瘟疫般在人群中蔓延。
惊蛰收起瓷哨,转身下楼,只留下一句无声的冷笑。
那便让这场祭奠,提前为你们自己招魂。
几乎是同一时刻,紫宸殿内,静若深渊。
武曌端坐于龙椅之上,对殿外的喧嚣置若罔闻。
一名内侍监连滚带爬地进来,声音抖得不成调:“陛、陛下……慈恩寺……慈恩寺……”
“朕知道了。”武曌淡淡开口,声音平稳得可怕。
她没有看那内侍,目光落在面前的御案上。
案上,一本摊开的《刑狱录》正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这正是昨夜影诏筛查出的七份被篡改的案卷之一。
“史官房那边,有什么动静?”她问。
内侍监一哆嗦,忙道:“回陛下,史官房清点禁档,发现……发现有三册尚未题字的空白玉牒不翼而飞,而库中备用的数支御笔,笔尖皆……皆蘸满了朱砂。”
玉牒记功过,朱砂书谥号。
这是在提前为她准备死后的一切。
武曌缓缓抬手,修长的手指捻起那本《刑狱录》,看也不看,便将其掷入一旁的鎏金火盆。
火焰“腾”地一下窜起,贪婪地吞噬着纸页,将那些被改写过的罪证与阴谋化为灰烬。
“朕活着的时候,谁敢写朕的死?”她低语,凤眸中杀意凝聚成冰,“封锁全城五门,彻查今日所有进出过慈恩寺的人员名录,无论僧俗。另,传阎无赦入宫。朕要知道,是谁准了那群和尚,穿着孝服走上钟楼。”
话音未落,一缕极轻的灰烬,乘着窗缝透入的微风,打着旋儿飘了进来。
它没有像寻常灰尘那般散落,而是精准地、完整地,落在御案那片唯一的空白处。
那灰烬,竟奇迹般地拼凑出两个残破的字形。
凰喙。
武曌的瞳孔骤然一缩。
这不是风,这是人为。
有人用陶窑烧出的特制旧灰,以盲文拓印之法,将这致命的挑衅,送到了她的眼前。
天牢,第九重渊。
阎无赦的指尖沾着灯油,一页页翻过近十年所有“心狱试炼”的卷宗。
昏暗的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森然的光影。
他终于在一份不起眼的囚犯名录的页边空白处,发现了一行极小的批注。
那批注记录着:每逢审讯与“凰喙衔霜”案相关的囚犯,必有一名代号“烛阴”的记录官在旁监刑。
烛阴,传说中掌管黑暗,闭眼为夜、睁眼为昼的神只。好大的名号。
阎无赦的记忆如闪电般回溯,他记起来了,此人最后一次出现,正是三个月前,惊蛰被投入心狱的那一夜!
他猛地合上卷宗,豁然起身,大步流星地冲向档案库最底层的禁阁。
两名守卫挺身阻拦:“阎掌刑,此地无诏不得入内!”
“滚开!”阎无赦双目赤红,腰刀出鞘半寸,刀锋的寒芒映出他扭曲的神情,“今日我查的不是囚徒,是这座牢自己!”
他一脚踹开精铁大锁,巨大的铁门发出刺耳的呻吟。
门后,却不是他想象中堆积如山的陈年卷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满室空荡。
唯有地面中央,残留着一圈细密的香灰,形状酷似一只倒扣的钟。
阎无赦蹲下身,捻起一撮灰烬凑到鼻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是心狱审讯时专用的迷魂檀香,能让犯人精神恍惚,吐露真言。
但……这香灰里,还混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湿冷的陶土腥气。
他终于明白了。
敌人不仅在史馆篡改文字,更早已在他掌管的心狱之内,用香料与声音,布下了一条“记忆窃取”的锁链!
哑狱婆阿漆的陋室里,她正对着墙壁,用一截炭笔,颤抖地复刻着那半幅《霓裳破阵图》。
她的赤足在冰冷的石地上移动,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二十年前的刀尖上,笨拙而痛苦。
惊蛰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没有出声打扰,直到阿漆因体力不支而停下。
“你说,那份废黜太子的遗诏被焚毁了。”惊蛰蹲下身,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可若有人将它编进了舞步,又将记录舞步的丝绸烧成灰,藏在了看似无用的陶土里呢?”
阿漆的身体猛然一震,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她死死盯着惊蛰,而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惊蛰从怀中取出一枚微型铜管,正是那日从陶窑中带回、作为“反烬计划”一部分的“岑寂供词”的备份。
她将铜管递到阿漆面前。
“这是他们伪造的声音,是一段谎言。”惊蛰低声道,“我要你把它,用你的舞步,编进下一曲‘祭天乐’的踏拍节奏里。让那些想听背叛故事的人,亲耳听见,他们自己才是那个叛徒。”
阿漆凝视着惊蛰,眼中积攒了二十年的泪水终于滑落。
她没有接那铜管,而是抓起炭笔,在墙上写下一行字,字字深刻,力透墙壁。
这一次,我不是传令的工具……我是证人。
夜色深沉,神都南郊的荒庙残垣之上。
惊蛰独自坐着,冷风吹动她的衣袂。
她手中捻着一片从慈恩寺僧人身上撕下的素缟布条。
布条浸入她随身携带的药水中,原本空白的布纹之间,渐渐浮现出一行细小的墨字:“朔望子时,灰渡东渠。”
新月或满月之夜的子时,东边的水渠,是他们交接“伪史灰烬”的地点和时间。
惊蛰眸光一寒,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她没有声张,反而低声对阴影中的采薇下令:“去,将那三只装满假记忆竹管的陶罐,提前埋入东渠下游三里外的第三棵柳树下。再附上这个。”
她递过去一枚小小的铜牌,上面用盲文刻着两个字:凰喙。
风穿过断壁残垣,发出呜咽之声。
惊蛰仰望无星的夜空,仿佛在对那些看不见的敌人立誓。
“你们不是要写历史吗?好啊……”
“那就让我看看,当你们捧着我写的‘过去’,还能不能……念出自己的结局。”
寅时将至,东渠岸边,那盛装着谎言的陶罐,正静静等待着前来收取“历史”的掘墓人。
惊蛰立于钟楼对面酒肆的二楼,指尖在沾满水汽的窗棂上轻轻叩击,三短一长,循环往复。
她的目光穿过薄薄的暮色,落在慈恩寺钟楼之上。
十二名僧侣身披刺眼的素缟,面无表情,口型开合的频率整齐划一,仿佛被同一根无形的线牵引。
他们的诵经声庄严宏大,却毫无悲痛引发的呼吸紊乱与声线颤抖。
这不是悼亡,这是礼官在宣读典仪。
楼下,神都的百姓已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国丧景象所震慑,黑压压地跪倒一片,哭嚎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真实的悲伤海洋。
而这片海洋的中心,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虚假仪式。
赤焰信幡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将“圣神皇帝崩于紫宸”的字句,用最荒诞的方式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
惊蛰冷眼看着这一切,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想为陛下演一出驾崩的戏?
好啊。
她停止叩击,取出一枚状如蝉蜕的细瓷哨,凑到唇边,吹出三声极低沉的短音,尾随一声悠长的低频颤音。
这声音混在百姓的哭嚎与僧侣的诵经中,微不可闻,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入了钟楼地底深处的锁孔。
信号,是给林十七的。
不到半刻,异变陡生。
那悠远沉重的钟声,在又一次即将抵达顶点的鸣响前,竟“咯噔”一声,突兀地哑了火。
紧接着,是绳索崩断的闷响。
高悬的巨大钟槌晃荡了一下,无力地垂落。
钟声一停,那整齐划一的诵经声便如同失去了节拍的木偶,瞬间散乱,最后戛然而止。
钟楼上的僧侣们面面相觑,眼中是计划被打乱的惊惶。
楼下跪伏的百姓茫然地抬起头,哭声渐歇,仿佛从一场噩梦中骤然惊醒。
钟不响了,经不念了,那……皇帝的死,是真的还是假的?
混乱与猜疑,如瘟疫般在人群中蔓延。
惊蛰收起瓷哨,转身下楼,只留下一句无声的冷笑。
那便让这场祭奠,提前为你们自己招魂。
几乎是同一时刻,紫宸殿内,静若深渊。
武曌端坐于龙椅之上,对殿外的喧嚣置若罔闻。
一名内侍监连滚带爬地进来,声音抖得不成调:“陛、陛下……慈恩寺……慈恩寺……”
“朕知道了。”武曌淡淡开口,声音平稳得可怕。
她没有看那内侍,目光落在面前的御案上。
案上,一本摊开的《刑狱录》正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这正是昨夜影诏筛查出的七份被篡改的案卷之一。
“史官房那边,有什么动静?”她问。
内侍监一哆嗦,忙道:“回陛下,史官房清点禁档,发现……发现有三册尚未题字的空白玉牒不翼而飞,而库中备用的数支御笔,笔尖皆……皆蘸满了朱砂。”
玉牒记功过,朱砂书谥号。
这是在提前为她准备死后的一切。
武曌缓缓抬手,修长的手指捻起那本《刑狱录》,看也不看,便将其掷入一旁的鎏金火盆。
火焰“腾”地一下窜起,贪婪地吞噬着纸页,将那些被改写过的罪证与阴谋化为灰烬。
“朕活着的时候,谁敢写朕的死?”她低语,凤眸中杀意凝聚成冰,“封锁全城五门,彻查今日所有进出过慈恩寺的人员名录,无论僧俗。另,传阎无赦入宫。朕要知道,是谁准了那群和尚,穿着孝服走上钟楼。”
话音未落,一缕极轻的灰烬,乘着窗缝透入的微风,打着旋儿飘了进来。
它没有像寻常灰尘那般散落,而是精准地、完整地,落在御案那片唯一的空白处。
那灰烬,竟奇迹般地拼凑出两个残破的字形。
凰喙。
武曌的瞳孔骤然一缩。
这不是风,这是人为。
有人用陶窑烧出的特制旧灰,以盲文拓印之法,将这致命的挑衅,送到了她的眼前。
天牢,第九重渊。
阎无赦的指尖沾着灯油,一页页翻过近十年所有“心狱试炼”的卷宗。
昏暗的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森然的光影。
他终于在一份不起眼的囚犯名录的页边空白处,发现了一行极小的批注。
那批注记录着:每逢审讯与“凰喙衔霜”案相关的囚犯,必有一名代号“烛阴”的记录官在旁监刑。
烛阴,传说中掌管黑暗,闭眼为夜、睁眼为昼的神只。好大的名号。
阎无赦的记忆如闪电般回溯,他记起来了,此人最后一次出现,正是三个月前,惊蛰被投入心狱的那一夜!
他猛地合上卷宗,豁然起身,大步流星地冲向档案库最底层的禁阁。
两名守卫挺身阻拦:“阎掌刑,此地无诏不得入内!”
“滚开!”阎无赦双目赤红,腰刀出鞘半寸,刀锋的寒芒映出他扭曲的神情,“今日我查的不是囚徒,是这座牢自己!”
他一脚踹开精铁大锁,巨大的铁门发出刺耳的呻吟。
门后,却不是他想象中堆积如山的陈年卷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满室空荡。
唯有地面中央,残留着一圈细密的香灰,形状酷似一只倒扣的钟。
阎无赦蹲下身,捻起一撮灰烬凑到鼻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是心狱审讯时专用的迷魂檀香,能让犯人精神恍惚,吐露真言。
但……这香灰里,还混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湿冷的陶土腥气。
他终于明白了。
敌人不仅在史馆篡改文字,更早已在他掌管的心狱之内,用香料与声音,布下了一条“记忆窃取”的锁链!
哑狱婆阿漆的陋室里,她正对着墙壁,用一截炭笔,颤抖地复刻着那半幅《霓裳破阵图》。
她的赤足在冰冷的石地上移动,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二十年前的刀尖上,笨拙而痛苦。
惊蛰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没有出声打扰,直到阿漆因体力不支而停下。
“你说,那份废黜太子的遗诏被焚毁了。”惊蛰蹲下身,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可若有人将它编进了舞步,又将记录舞步的丝绸烧成灰,藏在了看似无用的陶土里呢?”
阿漆的身体猛然一震,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她死死盯着惊蛰,而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惊蛰从怀中取出一枚微型铜管,正是那日从陶窑中带回、作为“反烬计划”一部分的“岑寂供词”的备份。
她将铜管递到阿漆面前。
“这是他们伪造的声音,是一段谎言。”惊蛰低声道,“我要你把它,用你的舞步,编进下一曲‘祭天乐’的踏拍节奏里。让那些想听背叛故事的人,亲耳听见,他们自己才是那个叛徒。”
阿漆凝视着惊蛰,眼中积攒了二十年的泪水终于滑落。
她没有接那铜管,而是抓起炭笔,在墙上写下一行字,字字深刻,力透墙壁。
这一次,我不是传令的工具……我是证人。
夜色深沉,神都南郊的荒庙残垣之上。
惊蛰独自坐着,冷风吹动她的衣袂。
她手中捻着一片从慈恩寺僧人身上撕下的素缟布条。
布条浸入她随身携带的药水中,原本空白的布纹之间,渐渐浮现出一行细小的墨字:“朔望子时,灰渡东渠。”
新月或满月之夜的子时,东边的水渠,是他们交接“伪史灰烬”的地点和时间。
惊蛰眸光一寒,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她没有声张,反而低声对阴影中的采薇下令:“去,将那三只装满假记忆竹管的陶罐,提前埋入东渠下游三里外的第三棵柳树下。再附上这个。”
她递过去一枚小小的铜牌,上面用盲文刻着两个字:凰喙。
风穿过断壁残垣,发出呜咽之声。
惊蛰仰望无星的夜空,仿佛在对那些看不见的敌人立誓。
“你们不是要写历史吗?好啊……”
“那就让我看看,当你们捧着我写的‘过去’,还能不能……念出自己的结局。”
寅时将至,东渠岸边,那盛装着谎言的陶罐,正静静等待着前来收取“历史”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