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的钟鸣沉沉荡开,像投入水面的石子,将皇城的睡梦一圈圈惊醒。
天光尚未撕开夜幕,只在宫墙的青苔上浸出一层湿冷的微光。
惊蛰沿着夹道巡行,玄色劲装融于晨曦前的暗影,步履无声。
途经专司宫人杂役的延兴门时,她脚步一顿。
一个伛偻的身影正蹲在墙角,用袖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块嵌在墙里的旧木牌。
是专管宫中旧档的老桑。
那木牌已朽,字迹模糊,但惊蛰还是一眼认出上面刻着的字:戌三·林骁。
那是林骁当年作为宫婢入册时,被分配到的编号和名字。
一个代表她所有宫中岁月的冰冷符号,如今被风雨侵蚀得几乎看不真切。
老桑见是她,浑浊的老眼闪过一丝畏惧,连忙起身行礼。
惊蛰只摆了摆手,目光却未离开那块木牌。
她站了片刻,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去。
昨夜,阿萤比划着手势,无声地复述了押解队传回的暗语。
尉迟灼在离京的最后一道关卡前,低声问了押送他的校尉一句:“她真的……把我妹妹的名字,写进族谱了吗?”
那一刻,惊蛰才全然明白。
尉迟灼所求,早已不是复仇的快意,也不是活命的侥幸。
他这一生,不过是想让那个被践踏、被遗忘、被抹去一切痕迹的妹妹,有一个能被世人堂堂正正念出来的名字。
回到鸾台司的值房,她从贴身处取出一枚小巧的骨雕。
这是她闲暇时用北境特有的兽骨刻成的狼头,用以磨砺心性。
她拔出靴中短刃,在骨雕背面那方寸之地,以几乎微不可见的笔画,一笔一划,刻下“林骁”二字。
字迹极细,却入骨三分。
“阿萤,”她将骨雕递给悄立在旁的小黄门,“想办法送出城,让他贴身带上。”
阿萤接过,重重点头,身影一闪,便消失在晨雾里。
紫宸殿的灯火,一夜未熄。
武曌的召见,比惊蛰预想的要早。
女帝面色平静,手中把玩着一枚玉如意,并未提及尉-迟灼之案的任何细节,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不过是昨日一场寻常的朝会。
“近来神都之内,流言纷纷。”武曌的凤眸微微抬起,目光落在惊蛰身上,淡漠却极具穿透力,“皆言朕的鸾台司总执,乃魂渡轮回的卧底。若天下皆知朕身边有此等‘异人’,诸藩使节前来朝贡,恐会心生疑虑,以为我大周……行的是鬼神之道,而非王道。”
惊蛰垂首,声音平稳无波:“陛下明鉴。臣已令察事司暗中散出风声,就说春宴那夜的折翼纸鸢,并非传讯之物,而是前朝秘阁遗留下的一件孤品,名曰‘断翅不降’,乃是当年一位北境将领的遗志象征。”
她稍作停顿,语气里多了一丝笃定:“世人宁信奇谈,不信真情。他们不会深究一个无名将领的往事,却会津津乐道于陛下竟能收服‘不降之魂’。只要他们以为您掌控着连生死轮回都能驾驭的暗卫,便愈发不敢对我大周生出半分不臣之心。”
殿内一片死寂。
武曌凝视着她,那眼神不再是审度,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欣赏的审视。
惊蛰的对策,狠辣而精准,不仅化解了“鬼神之说”的隐患,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无形的、震慑人心的皇权光环。
良久,武曌终于收回目光,提起御案上的朱笔,在一份关于边防军备的奏本末尾,批下两个字:“照办。”
从紫宸殿出来,惊蛰径直去了天牢。
最深处的囚室里,舞姬胭脂被铁链锁在墙上,一身红衣早已被污迹和血痕染得暗沉。
她脸上不见了往日的艳光,只剩下一片阴鸷的死气。
惊蛰没有让狱卒搬来任何刑具,只让人在胭脂面前摆了一面光可鉴人的铜镜。
她将一封信,轻轻放在镜前。信封完好,没有拆封的痕迹。
“这是尉迟灼临行前留下的。”惊蛰的声音清冷如冰,“他没拆。但我知道,你一直在等这个。你在等他的血,等他的死讯,来祭你们‘清霜会’那面所谓正义的大旗。”
胭脂紧闭着双眼,不为所动。
惊蛰忽然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在潮湿的牢房里显得格外刺耳:“可笑。你们根本不在乎他是含冤还是怀仇,你们需要的,只是一场轰动朝野的刺杀,一个能让你们站在道德高地上振臂一呼的由头。”
胭脂的嘴唇被咬得发白,锁在墙上的指尖,控制不住地微微抽搐了一下。
惊蛰缓缓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推到她面前。
那是一份画影图形,上面画的却不是通缉要犯,而是一个扎着总角、虎头虎脑的男童。
“御膳监厨头,赵五郎。他有个七岁的幼子,今晨刚刚入学堂。”惊蛰的声音压得极低,如同鬼魅的私语,“每日申时放学,会独自一人穿过甜水坊后巷回家。那条巷子……很僻静。”
胭脂猛地睁开眼,那双布满血丝的眸子里,终于透出了惊恐与难以置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惊蛰没有再看她一眼,转身走出牢房。
退到外间,她将那张画着学童路线的图纸,看似不经意地“遗落”在了值房的炭盆旁。
阿萤的身影如影子般一晃而过,心领神会。
当夜,子时刚过。
一名狱卒打扮的男子,鬼鬼祟祟地潜入了早已废弃的御膳监旧档库,似乎在翻找什么。
他没注意到,黑暗中,数道身影早已将他合围。
鸾台司亲信岑寂将人拿下,从他身上搜出了一卷用蜡封好的密信。
惊蛰接过,展开信纸。上面只有一行字:“寅位未除,子一当诛。”
她嘴角勾起一抹冷意。
这正是她让阿萤用倒序编号伪造的情报。
“寅位”是“清霜会”内部对尉迟灼的代号,而“子一”,则是她为自己安排的新身份。
“做得很好。”她低声对岑寂道,“把这封信原样放回去,再把人放了。要让他们觉得,我们已经乱了阵脚,急着清除内鬼,这样……他们才肯把真正的主使者,放出来遛一遛。”
又是五更天,惊蛰再一次立于宫墙高处,遥望北境的方向。
天边,残月如钩。
阿萤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后,递上一枚崭新的铜牌。
这是鸾台司内部用于身份识别的腰牌,正面刻着一个冰冷的代号:子一。
惊蛰接过,指尖触及冰冷的铜牌背面时,却蓦地一顿。
那光滑的背面,多出了一道极浅、极细的刻痕,仿佛被刀锋狠狠劈开的一道裂纹。
她心头猛地一震。
这是尉迟灼独有的标记方式。
他曾对还是新兵的她说:“每一道伤,都是活过的证明。我的刀,只认这个记号。”
他收到了那枚骨雕。他看懂了那两个字。
这道刻痕,是他跨越千里风沙,送回的无声回信。
惊蛰用力握紧了掌心的铜牌,那道裂痕的棱角硌得她掌心生疼。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远方,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你走了,但我还在守约。”
远处雪原的尽头,那一行押解的黑点早已消失不见。
而紫宸殿高高的窗棂之后,那道伫立了一夜的身影依旧未动。
女帝的手中,正静静地摩挲着那封她从惊蛰处要来、却始终未曾拆启的信。
风停了,万籁俱寂。
喧嚣的厮杀与博弈告一段落,但惊蛰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胭脂这条线,绝不能就此断掉。
一个甘愿赴死的死士,其意志的根源,往往藏在她最不经意的日常习惯里。
她回到鸾台司,没有休息,而是径直走入堆满卷宗的暗房,对当值的录事官冷然下令:“调阅胭脂入狱后,所有的起居注录。事无巨细,任何与旁人不同的举动,都给本官标出来。”
天光尚未撕开夜幕,只在宫墙的青苔上浸出一层湿冷的微光。
惊蛰沿着夹道巡行,玄色劲装融于晨曦前的暗影,步履无声。
途经专司宫人杂役的延兴门时,她脚步一顿。
一个伛偻的身影正蹲在墙角,用袖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块嵌在墙里的旧木牌。
是专管宫中旧档的老桑。
那木牌已朽,字迹模糊,但惊蛰还是一眼认出上面刻着的字:戌三·林骁。
那是林骁当年作为宫婢入册时,被分配到的编号和名字。
一个代表她所有宫中岁月的冰冷符号,如今被风雨侵蚀得几乎看不真切。
老桑见是她,浑浊的老眼闪过一丝畏惧,连忙起身行礼。
惊蛰只摆了摆手,目光却未离开那块木牌。
她站了片刻,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去。
昨夜,阿萤比划着手势,无声地复述了押解队传回的暗语。
尉迟灼在离京的最后一道关卡前,低声问了押送他的校尉一句:“她真的……把我妹妹的名字,写进族谱了吗?”
那一刻,惊蛰才全然明白。
尉迟灼所求,早已不是复仇的快意,也不是活命的侥幸。
他这一生,不过是想让那个被践踏、被遗忘、被抹去一切痕迹的妹妹,有一个能被世人堂堂正正念出来的名字。
回到鸾台司的值房,她从贴身处取出一枚小巧的骨雕。
这是她闲暇时用北境特有的兽骨刻成的狼头,用以磨砺心性。
她拔出靴中短刃,在骨雕背面那方寸之地,以几乎微不可见的笔画,一笔一划,刻下“林骁”二字。
字迹极细,却入骨三分。
“阿萤,”她将骨雕递给悄立在旁的小黄门,“想办法送出城,让他贴身带上。”
阿萤接过,重重点头,身影一闪,便消失在晨雾里。
紫宸殿的灯火,一夜未熄。
武曌的召见,比惊蛰预想的要早。
女帝面色平静,手中把玩着一枚玉如意,并未提及尉-迟灼之案的任何细节,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不过是昨日一场寻常的朝会。
“近来神都之内,流言纷纷。”武曌的凤眸微微抬起,目光落在惊蛰身上,淡漠却极具穿透力,“皆言朕的鸾台司总执,乃魂渡轮回的卧底。若天下皆知朕身边有此等‘异人’,诸藩使节前来朝贡,恐会心生疑虑,以为我大周……行的是鬼神之道,而非王道。”
惊蛰垂首,声音平稳无波:“陛下明鉴。臣已令察事司暗中散出风声,就说春宴那夜的折翼纸鸢,并非传讯之物,而是前朝秘阁遗留下的一件孤品,名曰‘断翅不降’,乃是当年一位北境将领的遗志象征。”
她稍作停顿,语气里多了一丝笃定:“世人宁信奇谈,不信真情。他们不会深究一个无名将领的往事,却会津津乐道于陛下竟能收服‘不降之魂’。只要他们以为您掌控着连生死轮回都能驾驭的暗卫,便愈发不敢对我大周生出半分不臣之心。”
殿内一片死寂。
武曌凝视着她,那眼神不再是审度,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欣赏的审视。
惊蛰的对策,狠辣而精准,不仅化解了“鬼神之说”的隐患,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无形的、震慑人心的皇权光环。
良久,武曌终于收回目光,提起御案上的朱笔,在一份关于边防军备的奏本末尾,批下两个字:“照办。”
从紫宸殿出来,惊蛰径直去了天牢。
最深处的囚室里,舞姬胭脂被铁链锁在墙上,一身红衣早已被污迹和血痕染得暗沉。
她脸上不见了往日的艳光,只剩下一片阴鸷的死气。
惊蛰没有让狱卒搬来任何刑具,只让人在胭脂面前摆了一面光可鉴人的铜镜。
她将一封信,轻轻放在镜前。信封完好,没有拆封的痕迹。
“这是尉迟灼临行前留下的。”惊蛰的声音清冷如冰,“他没拆。但我知道,你一直在等这个。你在等他的血,等他的死讯,来祭你们‘清霜会’那面所谓正义的大旗。”
胭脂紧闭着双眼,不为所动。
惊蛰忽然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在潮湿的牢房里显得格外刺耳:“可笑。你们根本不在乎他是含冤还是怀仇,你们需要的,只是一场轰动朝野的刺杀,一个能让你们站在道德高地上振臂一呼的由头。”
胭脂的嘴唇被咬得发白,锁在墙上的指尖,控制不住地微微抽搐了一下。
惊蛰缓缓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推到她面前。
那是一份画影图形,上面画的却不是通缉要犯,而是一个扎着总角、虎头虎脑的男童。
“御膳监厨头,赵五郎。他有个七岁的幼子,今晨刚刚入学堂。”惊蛰的声音压得极低,如同鬼魅的私语,“每日申时放学,会独自一人穿过甜水坊后巷回家。那条巷子……很僻静。”
胭脂猛地睁开眼,那双布满血丝的眸子里,终于透出了惊恐与难以置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惊蛰没有再看她一眼,转身走出牢房。
退到外间,她将那张画着学童路线的图纸,看似不经意地“遗落”在了值房的炭盆旁。
阿萤的身影如影子般一晃而过,心领神会。
当夜,子时刚过。
一名狱卒打扮的男子,鬼鬼祟祟地潜入了早已废弃的御膳监旧档库,似乎在翻找什么。
他没注意到,黑暗中,数道身影早已将他合围。
鸾台司亲信岑寂将人拿下,从他身上搜出了一卷用蜡封好的密信。
惊蛰接过,展开信纸。上面只有一行字:“寅位未除,子一当诛。”
她嘴角勾起一抹冷意。
这正是她让阿萤用倒序编号伪造的情报。
“寅位”是“清霜会”内部对尉迟灼的代号,而“子一”,则是她为自己安排的新身份。
“做得很好。”她低声对岑寂道,“把这封信原样放回去,再把人放了。要让他们觉得,我们已经乱了阵脚,急着清除内鬼,这样……他们才肯把真正的主使者,放出来遛一遛。”
又是五更天,惊蛰再一次立于宫墙高处,遥望北境的方向。
天边,残月如钩。
阿萤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后,递上一枚崭新的铜牌。
这是鸾台司内部用于身份识别的腰牌,正面刻着一个冰冷的代号:子一。
惊蛰接过,指尖触及冰冷的铜牌背面时,却蓦地一顿。
那光滑的背面,多出了一道极浅、极细的刻痕,仿佛被刀锋狠狠劈开的一道裂纹。
她心头猛地一震。
这是尉迟灼独有的标记方式。
他曾对还是新兵的她说:“每一道伤,都是活过的证明。我的刀,只认这个记号。”
他收到了那枚骨雕。他看懂了那两个字。
这道刻痕,是他跨越千里风沙,送回的无声回信。
惊蛰用力握紧了掌心的铜牌,那道裂痕的棱角硌得她掌心生疼。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远方,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你走了,但我还在守约。”
远处雪原的尽头,那一行押解的黑点早已消失不见。
而紫宸殿高高的窗棂之后,那道伫立了一夜的身影依旧未动。
女帝的手中,正静静地摩挲着那封她从惊蛰处要来、却始终未曾拆启的信。
风停了,万籁俱寂。
喧嚣的厮杀与博弈告一段落,但惊蛰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胭脂这条线,绝不能就此断掉。
一个甘愿赴死的死士,其意志的根源,往往藏在她最不经意的日常习惯里。
她回到鸾台司,没有休息,而是径直走入堆满卷宗的暗房,对当值的录事官冷然下令:“调阅胭脂入狱后,所有的起居注录。事无巨细,任何与旁人不同的举动,都给本官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