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的晨雾未散,廊下青竹挂着露珠,文人的衣袂被风掀起,带起几缕墨香。
惊蛰立在朱漆廊柱后,玄色暗卫服与青瓦融成一片,唯余腰间银鱼佩在雾中泛着冷光——这是武曌昨日亲手赐的,说是“巡查时镇得住场子”。
“玉颜零落成尘土,犹有孤魂夜泣风。”
吟诗声裹着弦乐飘来。
惊蛰抬眼,见陆承恩执一柄湘妃竹骨扇,站在九曲桥头。
他着月白锦袍,腰间玉佩随动作轻响,倒真有几分风流名士的模样,可那双眼却亮得反常,像饿狼盯着猎物时的光。
“妙哉!”“陆舍人这诗,把悼亡之意写得肝肠寸断!”周围文人击节赞叹,有几个女眷掩帕低泣。
陆承恩的唇角翘得更高,扇骨在掌心敲出细碎的节奏,目光突然扫过廊柱——与惊蛰的视线撞了个正着。
他的瞳孔猛地缩成针尖,又缓缓舒展,笑意从眼底漫上来:“这位便是陛下新赐的‘除奸夜枭’?”他摇着扇子踱步过来,鞋尖碾过满地落花,“听闻前日柳氏死状极美,颈血溅在帐子上,像红梅开在素绢。当真是……”他喉结滚动,声音放得极轻,“动人。”
惊蛰的后颈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柳氏喉管破裂时血珠飞溅的角度,只有她这个动手的人看得清——陆承恩如何知道“红梅”的比喻?
“你可知她最后说了什么?”陆承恩又近一步,衣香混着沉水香钻进她鼻腔,“她说‘谢谢’。谢你给她一个痛快。”
惊蛰的指甲掐进掌心。
柳氏临死前攥着她手腕说“替我摸摸他的脸”,这句话她连张延禄都没提过。
陆承恩的“谢谢”像根细针,扎破了她所有的伪装——他不仅盯着柳氏的死,更盯着她的手,盯着她的每一个动作。
“陆舍人消息倒是灵通。”她垂眸,声音压得像块冰,“不知是从仵作那里听来的,还是……”她抬眼,“有别的路子?”
陆承恩的手指在扇骨上顿了顿,眼尾微微上挑——那是被戳穿时的兴奋。
他忽然笑出声,震得腰间玉佩乱响:“夜枭果然敏锐。”他退后两步,朝众人一拱手,“某与暗卫大人说些公事,失陪片刻。”
文人的议论声被风卷走。
惊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耳后血管突突跳着——前世做卧底时,毒枭老大也爱用这种“分享秘密”的方式掌控人,他们享受猎物发现自己被窥视时的恐惧。
回程时,惊蛰绕进西市贫民巷。
柴房的门虚掩着,门缝里漏出一线暖黄的光。
她贴着墙根摸过去,见阿丑蹲在门槛上啃冷饼,鼻涕挂在唇角,怀里的婴儿裹着她塞的破棉絮,正攥着他的手指打哈欠。
“阿姐。”阿丑抬头,脏脸上裂开个笑,“小弟弟没哭,喝了半盏米油。”
惊蛰的喉间发紧。
她摸出怀里的糖块——是方才在雅集上顺的,塞给阿丑:“藏好门闩,今夜别点灯。”
话音未落,背后传来木屐碾过碎石的轻响。
她猛地转身,正撞进陆承恩含笑的眼。
他不知何时换了件青衫,腰间挂着个锦缎小囊,在暮色里晃得人眼花:“夜枭大人好兴致,竟来探贫民?”
惊蛰的脊背绷成弓弦。
她扫过他身后——巷口停着顶青呢小轿,两个家丁垂手立着,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陆舍人跟踪暗卫,不怕犯忌讳?”她压着声,指尖摸向袖中匕首。
陆承恩却像没听见,目光落在阿丑怀里的婴儿上:“你救了这孩子?真仁善。”他的拇指摩挲着腰间锦囊,“可你知道吗?户部侍郎上月纳了新妾,听说那女子最是善妒。若让她知道柳氏还有遗孤……”他啧啧两声,“怕是要挖地三尺。”
婴儿被惊得打了个嗝,阿丑慌忙拍他后背。
惊蛰的指甲几乎要戳穿掌心——陆承恩在威胁,用最温柔的语气,把她的慈悲拆成碎片。
“有些慈悲,其实是延长折磨。”陆承恩的声音像蛇信子,“你说,这孩子是现在死个痛快,还是等那妒妇拿针挑他的眼睛?”
惊蛰的太阳穴突突跳着。
她想起武曌说“刀不该有脾气”,想起紫宸殿里那碗断头酒的滋味。
她深吸一口气,把涌到喉头的怒气压下去:“陆舍人说笑了,柳氏母子早已暴毙,这孩子……”她扯了扯阿丑的破褂子,“不过是街头捡的。”
陆承恩的眼底闪过失望。
他整理了下衣袖,转身走向小轿:“夜枭大人好手段。”他上轿前回头一笑,“改日再讨教。”
轿帘落下的瞬间,惊蛰听见锦囊中传来细碎的响动——像是指甲盖大小的铜铃。
她突然想起柳宅偏院的老槐树,想起昨夜风过时,檐角铜铃也是这样轻响。
是监听器。
她的后颈沁出冷汗。
陆承恩早就在柳宅布了耳报,所以才知道柳氏临终的每句话;他跟踪她到贫民巷,也是为了看她的“慈悲”能做到哪一步。
这个男人不是在争权,是在玩一场以人命为棋子的游戏,而她,不过是他新得的一枚棋子。
当夜,惊蛰在暗卫房里点了三盏灯。
炭笔在宣纸上游走,她把陆承恩近半月的言行一一记录:在大理寺审犯时,他盯着犯人溃烂的伤口笑了半柱香;在御花园遇见被杖责的宫娥,他用扇骨挑起她的下巴说“这眼泪比珍珠亮”;今日在曲江池,每说一句“可怜”,右手就会不自觉摩挲左手腕内侧——那里有块淡青的胎记,被衣袖遮着。
前世在警校学的犯罪心理学突然涌上来:性兴奋时,人体会有不自觉的“愉悦标记”,可能是摸某个部位,或是重复某个动作。
陆承恩的“慈悲”“可怜”,不过是他兴奋时的遮羞布。
“你把杀人当看戏。”她盯着纸上的时间线,炭笔“啪”地断成两截,“那我就让你当戏里的丑角。”
次日卯时,惊蛰在陆承恩必经的永巷墙根埋下半页账册。
纸页边缘染了茶渍,看起来像从旧本子上撕下来的,内容是“柳氏于七月十五,将户部印信副本交于北疆商人康三,得银五百两”——康三是陆承恩的茶商好友,去年替他运过私盐。
三日后,张延禄来送密报。
他的手指捏着黄绸,指节泛白:“中书舍人昨夜召了边贸牙人问话,被御史台的人撞个正着。”他抬眼,目光扫过惊蛰案头的炭笔稿,“陛下说,夜枭该学学如何‘借风’。”
惊蛰望着窗外的飞檐,嘴角扯出个冷笑。
陆承恩爱操纵别人的命运,那她就操纵他的欲望——用他最贪恋的“戏”,引他一步步走向绞架。
深夜,她靠在床头打盹,忽然坠入一片血雾。
柳氏站在雾里,怀里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她救的小婴儿,另一个,竟是前世在毒枭别墅见过的陈宝儿。
陈宝儿的脸和小婴儿重叠,哭着喊“阿姐救我”。
惊蛰猛地惊醒,冷汗浸透里衣。
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翻身摸刀,却见阿丑缩在门槛边,怀里抱着个粗陶碗。
“阿姐,粥。”他把碗放在地上,转身就跑,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
碗里的粥还冒着热气,浮着几粒红豆。
惊蛰盯着那抹红,突然抄起案头的铜镜砸向墙。
“哐当”一声,碎片飞溅,有块扎进她手背,血珠顺着指缝往下淌。
“我不是怪物。”她对着满地碎片喃喃,“可若要在这宫里活下去……”她捡起一片碎镜,映出自己染血的脸,“就得比怪物更懂怎么吃人。”
宫墙外,张延禄立在阴影里。
他摸出袖中铜牌,用小刀刻下新字:“夜枭,始噬主食。”风卷着他的衣摆,远处紫宸殿的灯笼还亮着,像两团永不熄灭的火。
次日清晨,张延禄捧着黄绸卷站在暗卫房外。
他叩了叩门,声音轻得像片雪:“夜枭大人,陛下召你去紫宸殿。”
惊蛰立在朱漆廊柱后,玄色暗卫服与青瓦融成一片,唯余腰间银鱼佩在雾中泛着冷光——这是武曌昨日亲手赐的,说是“巡查时镇得住场子”。
“玉颜零落成尘土,犹有孤魂夜泣风。”
吟诗声裹着弦乐飘来。
惊蛰抬眼,见陆承恩执一柄湘妃竹骨扇,站在九曲桥头。
他着月白锦袍,腰间玉佩随动作轻响,倒真有几分风流名士的模样,可那双眼却亮得反常,像饿狼盯着猎物时的光。
“妙哉!”“陆舍人这诗,把悼亡之意写得肝肠寸断!”周围文人击节赞叹,有几个女眷掩帕低泣。
陆承恩的唇角翘得更高,扇骨在掌心敲出细碎的节奏,目光突然扫过廊柱——与惊蛰的视线撞了个正着。
他的瞳孔猛地缩成针尖,又缓缓舒展,笑意从眼底漫上来:“这位便是陛下新赐的‘除奸夜枭’?”他摇着扇子踱步过来,鞋尖碾过满地落花,“听闻前日柳氏死状极美,颈血溅在帐子上,像红梅开在素绢。当真是……”他喉结滚动,声音放得极轻,“动人。”
惊蛰的后颈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柳氏喉管破裂时血珠飞溅的角度,只有她这个动手的人看得清——陆承恩如何知道“红梅”的比喻?
“你可知她最后说了什么?”陆承恩又近一步,衣香混着沉水香钻进她鼻腔,“她说‘谢谢’。谢你给她一个痛快。”
惊蛰的指甲掐进掌心。
柳氏临死前攥着她手腕说“替我摸摸他的脸”,这句话她连张延禄都没提过。
陆承恩的“谢谢”像根细针,扎破了她所有的伪装——他不仅盯着柳氏的死,更盯着她的手,盯着她的每一个动作。
“陆舍人消息倒是灵通。”她垂眸,声音压得像块冰,“不知是从仵作那里听来的,还是……”她抬眼,“有别的路子?”
陆承恩的手指在扇骨上顿了顿,眼尾微微上挑——那是被戳穿时的兴奋。
他忽然笑出声,震得腰间玉佩乱响:“夜枭果然敏锐。”他退后两步,朝众人一拱手,“某与暗卫大人说些公事,失陪片刻。”
文人的议论声被风卷走。
惊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耳后血管突突跳着——前世做卧底时,毒枭老大也爱用这种“分享秘密”的方式掌控人,他们享受猎物发现自己被窥视时的恐惧。
回程时,惊蛰绕进西市贫民巷。
柴房的门虚掩着,门缝里漏出一线暖黄的光。
她贴着墙根摸过去,见阿丑蹲在门槛上啃冷饼,鼻涕挂在唇角,怀里的婴儿裹着她塞的破棉絮,正攥着他的手指打哈欠。
“阿姐。”阿丑抬头,脏脸上裂开个笑,“小弟弟没哭,喝了半盏米油。”
惊蛰的喉间发紧。
她摸出怀里的糖块——是方才在雅集上顺的,塞给阿丑:“藏好门闩,今夜别点灯。”
话音未落,背后传来木屐碾过碎石的轻响。
她猛地转身,正撞进陆承恩含笑的眼。
他不知何时换了件青衫,腰间挂着个锦缎小囊,在暮色里晃得人眼花:“夜枭大人好兴致,竟来探贫民?”
惊蛰的脊背绷成弓弦。
她扫过他身后——巷口停着顶青呢小轿,两个家丁垂手立着,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陆舍人跟踪暗卫,不怕犯忌讳?”她压着声,指尖摸向袖中匕首。
陆承恩却像没听见,目光落在阿丑怀里的婴儿上:“你救了这孩子?真仁善。”他的拇指摩挲着腰间锦囊,“可你知道吗?户部侍郎上月纳了新妾,听说那女子最是善妒。若让她知道柳氏还有遗孤……”他啧啧两声,“怕是要挖地三尺。”
婴儿被惊得打了个嗝,阿丑慌忙拍他后背。
惊蛰的指甲几乎要戳穿掌心——陆承恩在威胁,用最温柔的语气,把她的慈悲拆成碎片。
“有些慈悲,其实是延长折磨。”陆承恩的声音像蛇信子,“你说,这孩子是现在死个痛快,还是等那妒妇拿针挑他的眼睛?”
惊蛰的太阳穴突突跳着。
她想起武曌说“刀不该有脾气”,想起紫宸殿里那碗断头酒的滋味。
她深吸一口气,把涌到喉头的怒气压下去:“陆舍人说笑了,柳氏母子早已暴毙,这孩子……”她扯了扯阿丑的破褂子,“不过是街头捡的。”
陆承恩的眼底闪过失望。
他整理了下衣袖,转身走向小轿:“夜枭大人好手段。”他上轿前回头一笑,“改日再讨教。”
轿帘落下的瞬间,惊蛰听见锦囊中传来细碎的响动——像是指甲盖大小的铜铃。
她突然想起柳宅偏院的老槐树,想起昨夜风过时,檐角铜铃也是这样轻响。
是监听器。
她的后颈沁出冷汗。
陆承恩早就在柳宅布了耳报,所以才知道柳氏临终的每句话;他跟踪她到贫民巷,也是为了看她的“慈悲”能做到哪一步。
这个男人不是在争权,是在玩一场以人命为棋子的游戏,而她,不过是他新得的一枚棋子。
当夜,惊蛰在暗卫房里点了三盏灯。
炭笔在宣纸上游走,她把陆承恩近半月的言行一一记录:在大理寺审犯时,他盯着犯人溃烂的伤口笑了半柱香;在御花园遇见被杖责的宫娥,他用扇骨挑起她的下巴说“这眼泪比珍珠亮”;今日在曲江池,每说一句“可怜”,右手就会不自觉摩挲左手腕内侧——那里有块淡青的胎记,被衣袖遮着。
前世在警校学的犯罪心理学突然涌上来:性兴奋时,人体会有不自觉的“愉悦标记”,可能是摸某个部位,或是重复某个动作。
陆承恩的“慈悲”“可怜”,不过是他兴奋时的遮羞布。
“你把杀人当看戏。”她盯着纸上的时间线,炭笔“啪”地断成两截,“那我就让你当戏里的丑角。”
次日卯时,惊蛰在陆承恩必经的永巷墙根埋下半页账册。
纸页边缘染了茶渍,看起来像从旧本子上撕下来的,内容是“柳氏于七月十五,将户部印信副本交于北疆商人康三,得银五百两”——康三是陆承恩的茶商好友,去年替他运过私盐。
三日后,张延禄来送密报。
他的手指捏着黄绸,指节泛白:“中书舍人昨夜召了边贸牙人问话,被御史台的人撞个正着。”他抬眼,目光扫过惊蛰案头的炭笔稿,“陛下说,夜枭该学学如何‘借风’。”
惊蛰望着窗外的飞檐,嘴角扯出个冷笑。
陆承恩爱操纵别人的命运,那她就操纵他的欲望——用他最贪恋的“戏”,引他一步步走向绞架。
深夜,她靠在床头打盹,忽然坠入一片血雾。
柳氏站在雾里,怀里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她救的小婴儿,另一个,竟是前世在毒枭别墅见过的陈宝儿。
陈宝儿的脸和小婴儿重叠,哭着喊“阿姐救我”。
惊蛰猛地惊醒,冷汗浸透里衣。
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翻身摸刀,却见阿丑缩在门槛边,怀里抱着个粗陶碗。
“阿姐,粥。”他把碗放在地上,转身就跑,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
碗里的粥还冒着热气,浮着几粒红豆。
惊蛰盯着那抹红,突然抄起案头的铜镜砸向墙。
“哐当”一声,碎片飞溅,有块扎进她手背,血珠顺着指缝往下淌。
“我不是怪物。”她对着满地碎片喃喃,“可若要在这宫里活下去……”她捡起一片碎镜,映出自己染血的脸,“就得比怪物更懂怎么吃人。”
宫墙外,张延禄立在阴影里。
他摸出袖中铜牌,用小刀刻下新字:“夜枭,始噬主食。”风卷着他的衣摆,远处紫宸殿的灯笼还亮着,像两团永不熄灭的火。
次日清晨,张延禄捧着黄绸卷站在暗卫房外。
他叩了叩门,声音轻得像片雪:“夜枭大人,陛下召你去紫宸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