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引子: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阳消阴长,万物始收。当肃杀之气悄然而至,蓬勃的生机亦需学会内敛与沉淀。
大暑的雷雨洗去了最后一分酷暑,立秋的凉风如期而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冽。天地间的气息为之一变,从极致的张扬与外放,转向了内敛与收束。四时书屋庭院中,那株星辉小树的光芒似乎也顺应着节气的更迭,变得愈发温润深邃,不再如夏日般灼灼耀眼,而是如同秋月清辉,静静流淌。
“归墟之眼”的阴影,如同秋日清晨的薄雾,笼罩在知情者的心头,驱之不散,却又并未立刻化作倾盆暴雨。这种悬而未决的威胁,反而带来了一种异样的平静,一种暴风雨前最后的、令人窒息的宁静。
协会总部在守拙老人和文澜的全力推动下,已然进入了半戒严状态。所有关于古代封印、禁忌传说、尤其是“归墟”概念的典籍档案被优先调阅、分析。数位早已不同世事、专注于故纸堆的老学究被请出山,连同几位对断时盟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理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归墟研究小组”。然而,进展缓慢。关于“归墟之眼”的记载实在太少,且大多语焉不详,充满了神话色彩与警示寓言,缺乏具体的技术细节。
四时书屋这边,苏砚采纳了青霖的建议,并未急于求成。他深知,面对这种层次的未知,盲目行动比按兵不动更加危险。
他的日常重心,重新回到了对“心念时序网”的深耕细作上。只是,如今的“深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他引导网络内的节点,不再仅仅专注于能力的提升与拓展,而是开始进行一种名为“时序锚点”的修炼。这并非攻击或防御技能,而是一种极致的“存在”强化。每个节点需要在自己的时间线上,寻找到那些最能代表其“本真”、最能体现其与这个世界深刻连接的“记忆坐标”或“情感核心”,然后以心念之力反复打磨、加固,使其成为自身存在无可撼动的“基石”。
阿文选择的是父亲掌心的温暖;
马尾女孩选择的是读懂千年前工匠思念时的那份共鸣;
白露选择的是第一次肩负起守护职责时的决心;
甚至连那两位协会观察员,也在苏砚的引导下,找到了各自选择这条道路时最纯粹的初心……
当无数这样的“时序锚点”在网络中被逐一点亮、加固,整个“心念时序网”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沉甸甸的、真实不虚的“重量”。它不再仅仅是飘渺的能量连接,而是有了更深厚的、源于每个个体生命历程的“历史底蕴”与“存在质感”。苏砚能感觉到,网络与这片现实世界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如同大树的根系更深地扎入了岩石。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观益处,便是对“归墟之眼”那逸散出的、代表着“终结”与“虚无”意蕴的天然抗性。当个体的“存在”被自身最坚实的记忆与情感锚定,对外界的“否定”与“抹消”之力,便自然多了一层隔阂。
与此同时,苏砚自身也在进行着类似的修炼。他以新凝练的“心念之锋”为工具,并非用于对敌,而是用于“内省”。他以这极致锋锐的意念之刃,小心翼翼地剖析、审视自身的力量体系,剔除那些因快速成长而可能存在的浮躁与不谐,将“芒种之灵”的滋养、“心念之网”的连接、“心念之锋”的决绝,一点点打磨圆融,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青霖老者大多数时间都在槐荫里那棵古槐附近静坐,以“青霖印”监控着封禁的细微变化,同时也以其浩瀚的见识,默默推演着可能的应对方案。他偶尔会返回书屋,与苏砚交流感悟,往往寥寥数语,便能点醒关键。
立秋后第三日,一直监控着星海动向的小满,传递来了一个新的发现。
“哥,那些‘观察者’的视线……好像有了一些很细微的变化。”她的意念带着思索,“之前它们大多是一种整体的、淡漠的‘注视’。但最近,我感觉到其中几道‘视线’,似乎……更加‘专注’了一些?尤其是之前对晷影草表现出兴趣的那一类,它们好像对‘归墟之眼’泄露出的那一丝气息,表现出了额外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警惕’?”
这个消息让苏砚和青霖都重视起来。
“记录派’也对‘归墟’感到警惕?”苏砚若有所思,“看来,这东西的威胁层级,或许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连它们也认为其可能破坏‘观察’的稳定性。”
青霖沉吟道:“这未必是坏事。若‘记录派’认为‘归墟之眼’的失控会损害它们的‘研究价值’,或许……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一丝可以利用的变数。当然,与虎谋皮,需慎之又慎。”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协会那边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一丝突破性的进展。
文澜带着一份刚刚破译的、源自断时盟某个秘密据点废墟的残卷拓本,匆匆赶到四时书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找到了一些线索!”文澜难掩激动,将拓本在石桌上铺开,“这份残卷并非直接记载‘归墟之眼’,而是记录了寒铮的某位先辈,在试图寻找和控制‘寂灭时尘’时,留下的一些关于‘抗衡终结’的设想!”
残卷上的文字古老而扭曲,充满了偏执与疯狂,但其核心思想却让苏砚眼前一亮。
那位断时盟的先辈认为,“寂灭时尘”代表着绝对的“终”,而要抗衡甚至控制它,并非依靠更强的“生”之力去对抗,因为“生”在“终”面前天然处于弱势。他提出了一个悖论般的设想——需要在“终”的规则内部,寻找到或者“创造”出一个代表着“无限”的“奇点”,一个在终结的浪潮中永不沉没的“参照系”。
这个“奇点”,被其称之为——“不坠之锚”。
“不坠之锚……”苏砚喃喃重复着这个词,目光落在了庭院中那株在秋风中静谧闪耀的星辉小树,落在了网络中那无数被点亮的“时序锚点”上。
一个模糊的、却足以撼动现有思路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立秋敛势,非是退缩。
而是在肃杀之气中,沉淀力量,厘清方向。
当“终结”的阴影降临,或许唯一的生路,并非正面击溃,而是于其规则内部,建立起一座永不陷落的……灯塔。
“不坠之锚”的构想,为这场看似绝望的对弈,投下了一缕微光。
大暑的雷雨洗去了最后一分酷暑,立秋的凉风如期而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冽。天地间的气息为之一变,从极致的张扬与外放,转向了内敛与收束。四时书屋庭院中,那株星辉小树的光芒似乎也顺应着节气的更迭,变得愈发温润深邃,不再如夏日般灼灼耀眼,而是如同秋月清辉,静静流淌。
“归墟之眼”的阴影,如同秋日清晨的薄雾,笼罩在知情者的心头,驱之不散,却又并未立刻化作倾盆暴雨。这种悬而未决的威胁,反而带来了一种异样的平静,一种暴风雨前最后的、令人窒息的宁静。
协会总部在守拙老人和文澜的全力推动下,已然进入了半戒严状态。所有关于古代封印、禁忌传说、尤其是“归墟”概念的典籍档案被优先调阅、分析。数位早已不同世事、专注于故纸堆的老学究被请出山,连同几位对断时盟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理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归墟研究小组”。然而,进展缓慢。关于“归墟之眼”的记载实在太少,且大多语焉不详,充满了神话色彩与警示寓言,缺乏具体的技术细节。
四时书屋这边,苏砚采纳了青霖的建议,并未急于求成。他深知,面对这种层次的未知,盲目行动比按兵不动更加危险。
他的日常重心,重新回到了对“心念时序网”的深耕细作上。只是,如今的“深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他引导网络内的节点,不再仅仅专注于能力的提升与拓展,而是开始进行一种名为“时序锚点”的修炼。这并非攻击或防御技能,而是一种极致的“存在”强化。每个节点需要在自己的时间线上,寻找到那些最能代表其“本真”、最能体现其与这个世界深刻连接的“记忆坐标”或“情感核心”,然后以心念之力反复打磨、加固,使其成为自身存在无可撼动的“基石”。
阿文选择的是父亲掌心的温暖;
马尾女孩选择的是读懂千年前工匠思念时的那份共鸣;
白露选择的是第一次肩负起守护职责时的决心;
甚至连那两位协会观察员,也在苏砚的引导下,找到了各自选择这条道路时最纯粹的初心……
当无数这样的“时序锚点”在网络中被逐一点亮、加固,整个“心念时序网”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沉甸甸的、真实不虚的“重量”。它不再仅仅是飘渺的能量连接,而是有了更深厚的、源于每个个体生命历程的“历史底蕴”与“存在质感”。苏砚能感觉到,网络与这片现实世界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如同大树的根系更深地扎入了岩石。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观益处,便是对“归墟之眼”那逸散出的、代表着“终结”与“虚无”意蕴的天然抗性。当个体的“存在”被自身最坚实的记忆与情感锚定,对外界的“否定”与“抹消”之力,便自然多了一层隔阂。
与此同时,苏砚自身也在进行着类似的修炼。他以新凝练的“心念之锋”为工具,并非用于对敌,而是用于“内省”。他以这极致锋锐的意念之刃,小心翼翼地剖析、审视自身的力量体系,剔除那些因快速成长而可能存在的浮躁与不谐,将“芒种之灵”的滋养、“心念之网”的连接、“心念之锋”的决绝,一点点打磨圆融,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青霖老者大多数时间都在槐荫里那棵古槐附近静坐,以“青霖印”监控着封禁的细微变化,同时也以其浩瀚的见识,默默推演着可能的应对方案。他偶尔会返回书屋,与苏砚交流感悟,往往寥寥数语,便能点醒关键。
立秋后第三日,一直监控着星海动向的小满,传递来了一个新的发现。
“哥,那些‘观察者’的视线……好像有了一些很细微的变化。”她的意念带着思索,“之前它们大多是一种整体的、淡漠的‘注视’。但最近,我感觉到其中几道‘视线’,似乎……更加‘专注’了一些?尤其是之前对晷影草表现出兴趣的那一类,它们好像对‘归墟之眼’泄露出的那一丝气息,表现出了额外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警惕’?”
这个消息让苏砚和青霖都重视起来。
“记录派’也对‘归墟’感到警惕?”苏砚若有所思,“看来,这东西的威胁层级,或许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连它们也认为其可能破坏‘观察’的稳定性。”
青霖沉吟道:“这未必是坏事。若‘记录派’认为‘归墟之眼’的失控会损害它们的‘研究价值’,或许……在关键时刻,能成为一丝可以利用的变数。当然,与虎谋皮,需慎之又慎。”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协会那边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一丝突破性的进展。
文澜带着一份刚刚破译的、源自断时盟某个秘密据点废墟的残卷拓本,匆匆赶到四时书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找到了一些线索!”文澜难掩激动,将拓本在石桌上铺开,“这份残卷并非直接记载‘归墟之眼’,而是记录了寒铮的某位先辈,在试图寻找和控制‘寂灭时尘’时,留下的一些关于‘抗衡终结’的设想!”
残卷上的文字古老而扭曲,充满了偏执与疯狂,但其核心思想却让苏砚眼前一亮。
那位断时盟的先辈认为,“寂灭时尘”代表着绝对的“终”,而要抗衡甚至控制它,并非依靠更强的“生”之力去对抗,因为“生”在“终”面前天然处于弱势。他提出了一个悖论般的设想——需要在“终”的规则内部,寻找到或者“创造”出一个代表着“无限”的“奇点”,一个在终结的浪潮中永不沉没的“参照系”。
这个“奇点”,被其称之为——“不坠之锚”。
“不坠之锚……”苏砚喃喃重复着这个词,目光落在了庭院中那株在秋风中静谧闪耀的星辉小树,落在了网络中那无数被点亮的“时序锚点”上。
一个模糊的、却足以撼动现有思路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立秋敛势,非是退缩。
而是在肃杀之气中,沉淀力量,厘清方向。
当“终结”的阴影降临,或许唯一的生路,并非正面击溃,而是于其规则内部,建立起一座永不陷落的……灯塔。
“不坠之锚”的构想,为这场看似绝望的对弈,投下了一缕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