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肃杀之气,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沉淀,但这场由皇太子主导的官场大地震,其涟漪正以更深远的方式向外扩散。朝廷邸报与太子教令,通过驿传系统迅速下发至各府州县,张榜公示于城门口、市集旁。
最初,百姓们对于官府贴出的告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官府的文书往往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或是加税,或是徭役,总归难有好消息。但这一次,一些识文断字的人围在榜文前,将上面的内容磕磕绊绊地念出来后,围观的民众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议论。
“啥?当官的俸禄涨了?还涨那么多?”
“涨俸禄是好事?后面还有呢……嘶——贪墨者,凌迟?诛……诛连九族?!”
“老天爷!这、这是动真格的啊!潘知府那些人都……都砍头了?”
“太子殿下这是……要给咱们小民做主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田间地头。相比于官员们感受到的寒意与恐惧,底层百姓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更多的是一种夹杂着期盼、快意与谨慎乐观的复杂情绪。
“杀得好!”一个在码头扛包的老汉灌下一口粗茶,抹了把嘴,恨声道,“那些喝兵血、吃民膏的官老爷,早就该杀了!太子殿下英明!”
旁边有人谨慎地提醒:“小声点!不过……殿下这道令,要是真能管住那些官的手,咱们的日子或许能好过点。”
“没看见榜文上说吗?俸禄涨了,他们有钱拿,再伸手就是全家死绝!我看呐,这回没准真不一样了。”一个看似有些见识的账房先生分析道,“太子殿下这是又给甜枣,又举杀威棒,由不得他们不老实。”
民间舆论在悄然转向。朱标“优抚新制”积累的军心民心,在此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百姓们或许不懂高深的帝王术,但他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年轻的储君,似乎真的在试图打破过去那种“官官相护”、“小民冤屈无处申”的困局。尽管未来如何尚未可知,但至少眼下,太子殿下用最直接、最酷烈的方式,为他们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恶气,也带来了一丝“吏治清明”的微光。
乾清宫内,暖阁。
朱元璋放下手中由通政司汇总的、关于各地对此次事件反应的简报,脸上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甚至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他看向坐在下首,正仔细翻阅着一本方岳等人新呈递的《新政督察司巡查条例细则》草稿的朱标。
“标儿。”朱元璋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许,“你这几手,漂亮!”
朱标闻声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文稿,谦逊道:“父皇过誉了。儿臣不过是依律而行,顺势而为。”
“嘿,好一个依律而行,顺势而为!”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朱标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顺势,可是把几十年的沉疴积弊,一下子掀了个底朝天!杀得好!涨得也好!恩威并施,咱当初让你监国,就知道你没让咱失望!”
他踱了两步,回身看着朱标,眼神锐利:“咱知道,朝野上下,肯定有人说你酷烈,说你失了仁德。哼,那是腐儒之见!治国如烹小鲜?那是天下太平以后的事!如今咱大明初立,内有不臣,外有强虏,官场更是乌烟瘴气!不用重典,何以立威?何以扫清寰宇?”
朱元璋的语气带着他特有的杀伐果断:“对贪官污吏,就不能有半点手软!你这次,不仅杀了该杀的人,更立下了规矩,堵住了他们的嘴!高俸养廉,贪则诛族!哈哈,好!这下看谁还敢再伸手!标儿,你比咱想的还要果决,这份魄力,像咱!”
能得到以严苛着称的洪武皇帝如此直白的肯定,意义非同一般。这代表着朱标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没有引起父皇的猜忌,反而获得了其最高程度的认可与支持。
朱标心中微暖,但依旧保持着清醒:“父皇,肃贪反腐非一日之功。如今虽雷霆初震,官场肃然,但积习难返,仍需常抓不懈。儿臣已命督察司拟定更细致的巡查与审计条例,并考虑设立常设机构,专司监督百官廉谨,确保‘高俸严刑’之策能长久施行,不至沦为一时之风。”
“嗯,想得长远,好!”朱元璋满意地点头,“该立规矩的时候,就要把规矩立死!你放心去做,朝中若有谁敢阳奉阴违,或暗中阻挠,咱给你撑腰!”
有了朱元璋这句斩钉截铁的话,朱标推行后续政策的底气更足了。他知道,自己这套兼具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改革方略,已经成功通过了最严峻的考验——获得了开国皇帝毫无保留的背书。
“儿臣,谢父皇!”朱标起身,郑重行礼。
朱元璋扶起他,目光望向殿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吏治逐渐清明、国力日益强盛的大明未来。
“标儿,这大明的江山,交到你手上,咱放心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下去!”
父子二人的这次对话,为大明王朝未来数十年的吏治风格和政策走向,定下了坚实的基调。一个不同于洪武初期纯粹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理想中纯任德化的、带有朱标鲜明个人印记的“仁霸相参”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大幕。而民心的悄然归附,与帝心的彻底欣慰,则是这幕大戏最有力的序曲。
最初,百姓们对于官府贴出的告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官府的文书往往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或是加税,或是徭役,总归难有好消息。但这一次,一些识文断字的人围在榜文前,将上面的内容磕磕绊绊地念出来后,围观的民众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议论。
“啥?当官的俸禄涨了?还涨那么多?”
“涨俸禄是好事?后面还有呢……嘶——贪墨者,凌迟?诛……诛连九族?!”
“老天爷!这、这是动真格的啊!潘知府那些人都……都砍头了?”
“太子殿下这是……要给咱们小民做主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田间地头。相比于官员们感受到的寒意与恐惧,底层百姓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更多的是一种夹杂着期盼、快意与谨慎乐观的复杂情绪。
“杀得好!”一个在码头扛包的老汉灌下一口粗茶,抹了把嘴,恨声道,“那些喝兵血、吃民膏的官老爷,早就该杀了!太子殿下英明!”
旁边有人谨慎地提醒:“小声点!不过……殿下这道令,要是真能管住那些官的手,咱们的日子或许能好过点。”
“没看见榜文上说吗?俸禄涨了,他们有钱拿,再伸手就是全家死绝!我看呐,这回没准真不一样了。”一个看似有些见识的账房先生分析道,“太子殿下这是又给甜枣,又举杀威棒,由不得他们不老实。”
民间舆论在悄然转向。朱标“优抚新制”积累的军心民心,在此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百姓们或许不懂高深的帝王术,但他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年轻的储君,似乎真的在试图打破过去那种“官官相护”、“小民冤屈无处申”的困局。尽管未来如何尚未可知,但至少眼下,太子殿下用最直接、最酷烈的方式,为他们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恶气,也带来了一丝“吏治清明”的微光。
乾清宫内,暖阁。
朱元璋放下手中由通政司汇总的、关于各地对此次事件反应的简报,脸上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甚至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他看向坐在下首,正仔细翻阅着一本方岳等人新呈递的《新政督察司巡查条例细则》草稿的朱标。
“标儿。”朱元璋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许,“你这几手,漂亮!”
朱标闻声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文稿,谦逊道:“父皇过誉了。儿臣不过是依律而行,顺势而为。”
“嘿,好一个依律而行,顺势而为!”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朱标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顺势,可是把几十年的沉疴积弊,一下子掀了个底朝天!杀得好!涨得也好!恩威并施,咱当初让你监国,就知道你没让咱失望!”
他踱了两步,回身看着朱标,眼神锐利:“咱知道,朝野上下,肯定有人说你酷烈,说你失了仁德。哼,那是腐儒之见!治国如烹小鲜?那是天下太平以后的事!如今咱大明初立,内有不臣,外有强虏,官场更是乌烟瘴气!不用重典,何以立威?何以扫清寰宇?”
朱元璋的语气带着他特有的杀伐果断:“对贪官污吏,就不能有半点手软!你这次,不仅杀了该杀的人,更立下了规矩,堵住了他们的嘴!高俸养廉,贪则诛族!哈哈,好!这下看谁还敢再伸手!标儿,你比咱想的还要果决,这份魄力,像咱!”
能得到以严苛着称的洪武皇帝如此直白的肯定,意义非同一般。这代表着朱标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没有引起父皇的猜忌,反而获得了其最高程度的认可与支持。
朱标心中微暖,但依旧保持着清醒:“父皇,肃贪反腐非一日之功。如今虽雷霆初震,官场肃然,但积习难返,仍需常抓不懈。儿臣已命督察司拟定更细致的巡查与审计条例,并考虑设立常设机构,专司监督百官廉谨,确保‘高俸严刑’之策能长久施行,不至沦为一时之风。”
“嗯,想得长远,好!”朱元璋满意地点头,“该立规矩的时候,就要把规矩立死!你放心去做,朝中若有谁敢阳奉阴违,或暗中阻挠,咱给你撑腰!”
有了朱元璋这句斩钉截铁的话,朱标推行后续政策的底气更足了。他知道,自己这套兼具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改革方略,已经成功通过了最严峻的考验——获得了开国皇帝毫无保留的背书。
“儿臣,谢父皇!”朱标起身,郑重行礼。
朱元璋扶起他,目光望向殿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吏治逐渐清明、国力日益强盛的大明未来。
“标儿,这大明的江山,交到你手上,咱放心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下去!”
父子二人的这次对话,为大明王朝未来数十年的吏治风格和政策走向,定下了坚实的基调。一个不同于洪武初期纯粹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理想中纯任德化的、带有朱标鲜明个人印记的“仁霸相参”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大幕。而民心的悄然归附,与帝心的彻底欣慰,则是这幕大戏最有力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