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孕期琐碎,帝心愈坚-《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自常氏有喜,东宫便成了紫禁城内最受瞩目的焦点,亦是戒备最为森严之地。朱标几乎将大半公务都移到了东宫偏殿处理,以便能时刻陪伴照料。太医院院正更是每日定时请脉,尚膳监的膳食单子需经朱标亲自过目,一切可能对孕妇不利的物件都被清出了寝殿,其细致周到,令人动容。

  常氏的孕期反应并不算剧烈,只是口味变得有些刁钻,时而想吃江南的时鲜菱角,时而惦念北地的沙瓤甜瓜。若在寻常人家,这自是难题,但在东宫,朱标只是一句话,自有快马驿站日夜兼程,设法满足。马皇后也时常亲自过来,带着自己亲手熬制的安胎汤羹,与儿媳说些体己话,传授些经验,婆媳关系愈发融洽。

  这一日傍晚,朱标处理完政务,回到寝殿,见常氏正对着窗外渐黄的银杏叶出神。

  “在想什么?”朱标走过去,为她披上一件薄毯。

  常氏回过神,抚着微隆的小腹,轻声道:“殿下,妾身只是在想,这孩子来得真是时候。如今朝局安稳,边疆平定,殿下推行的新政也初见成效。他(她)若能在这般光景下降生,该是何等福气。”

  朱标握住她的手,温言道:“是啊,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他(她)未来继续开创更好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她)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他扶着常氏在软榻上坐下,像寻常丈夫一般,将耳朵轻轻贴在她腹上,试图聆听那微弱的心跳与胎动。虽什么都听不清,但这般亲昵的举动,却让常氏心中充满了暖意。

  “今日小家伙可还安分?有没有闹你?”朱标抬头,笑着问。

  “还好,只是午后踢了几下,很有力气呢。”常氏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辉,“殿下希望是男孩还是女孩?”

  朱标毫不犹豫地道:“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你我珍宝,是大明的福气。若是男孩,我便教他文韬武略,治国安邦;若是女孩,你便教她知书达理,睿智明慧,我定让她成为这天下最快乐、最尊贵的公主,绝无半分委屈。”

  这番话,并非虚言。朱标来自后世,并无那般强烈的嫡子继承执念,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他也清楚,在这个时代,一位嫡皇孙对稳固国本的意义,但他绝不会因此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

  常氏听闻,眼中泪光闪动,紧紧回握住朱标的手。她知道,夫君此言发自肺腑。

  帝后对此胎的重视,朝野皆知。朱元璋虽未再多加赏赐,但每每问及朱标政务时,总会不经意地带上一句“标儿媳妇近日如何?”,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马皇后更是将大部分宫务交由可信的女官打理,自己则一心扑在照顾儿媳和准备孙辈衣物上。

  这份来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持续关注,无形中再次强化了朱标的地位。那些原本或许还存在一丝观望或别样心思的朝臣,此刻也彻底熄了念头,更加紧密地围绕在朱标身边。太子有后,且帝后如此看重,储位之稳固,已如磐石。

  甚至有人开始私下议论,待皇孙(或皇孙女)降生,陛下会给予何等隆重的庆典与封赏。这股暗涌的期待,也进一步凝聚了人心。

  朱标并未因这额外的“加持”而有所懈怠,反而更加勤勉。他知道,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是责任。他必须在自己执掌权柄的时期,尽可能多地扫除积弊,推行善政,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

  他在文华殿议政时,推动政策的力度似乎更大了几分。关于优化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整顿学政等议题的讨论与决策,进行得更加高效。他甚至开始让议政会议着手研究一套更系统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旨在从根源上减少吏治腐败。

  “殿下近日,似乎……更加雷厉风行了。”一次议政结束后,李善长私下对刘伯温感叹。

  刘伯温捋须微笑:“家有期盼,肩有重任,自然更有动力。此乃帝国之幸。”

  秋去冬来,常氏的孕肚日渐明显,行动也渐渐不便。朱标陪伴的时间更多,有时甚至会亲手为她按摩浮肿的双脚,读些诗词杂记为她解闷。这些寻常夫妻间的温情,在这深宫高墙之内,显得尤为珍贵。

  所有人都在这份宁静而充满期待的冬日暖阳里,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帝国的航船,在掌舵人更加坚定沉稳的引领下,平稳地驶向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未来。而那个尚在母腹中的小生命,已然成为了连接现在与未来,凝聚帝国上下人心的最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