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肩负北疆巡阅使之责,频繁往返于边镇与南京之间,大明北疆防线在其督察协调下,愈发稳固森严。朝堂之上,有文华殿议政会议高效运转,军中有徐达、朱棣等忠心能臣,朱标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那些关乎帝国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这一日,文华殿内,朱标并未与议政大臣们商讨具体政务,而是铺开了一张他亲自绘制的、标注着各种符号与设想的大明疆域图。图上不仅清晰标明了山川河流、府州县治,更用朱笔勾勒出数条纵横交错的线条,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小字注解。
“殿下,这是……”被特意召来的工部尚书宋礼,看着这张与众不同的地图,面露疑惑。
朱标手指沿着一条从江南贯穿至北方的粗线划过,目光灼灼:“宋尚书,你看,若能将前元废弃的部分运河河道重新疏浚、连接,并开凿新的河段,形成一条自杭州直通北平,乃至更远辽东的南北大运河,届时,江南漕粮、税银、布帛,可否更便捷、更低耗地运抵北疆,滋养边军,繁荣沿线?”
宋礼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构想太过宏大!他仔细看着地图上的标注,沉吟道:“殿下此策,若能建成,确为利在千秋之壮举!可……这工程之浩大,耗费之巨,恐非眼下国力所能及啊!”
“非是一蹴而就。”朱标显然深思熟虑,“可分阶段进行。先疏通山东至北平段,连接海运,缓解当前漕运压力。待国力稍充,再逐步向南延伸。此事,工部可先着手勘察、论证,制定详细章程,所需钱粮,孤会与户部统筹。”
他又指向沿海几个被特别圈出的地点:“还有这几处天然良港,前元时曾有市舶司,如今大多荒废。海贸之利,十倍于陆路。若能重开市舶,规范管理,鼓励海商,既可增加国库收入,又能互通有无,引进海外物种、技艺。”
宋礼只觉得今日太子殿下所言,件件都是石破天惊,却又隐隐指向一个更加繁荣强盛的未来。他收敛心神,郑重道:“臣,领旨!定当组织得力人手,仔细勘测规划!”
送走心潮澎湃的宋礼,朱标揉了揉眉心。他知道,这些宏大工程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和钱粮。他起身,决定去城外的皇家工坊看看。那里聚集了全国顶尖的工匠,负责制造军器、礼器乃至一些新奇器物,是他非常重视的“技术研发中心”。
工坊内,炉火熊熊,敲打声、琢磨声不绝于耳。朱标换上便服,在工部官员的陪同下,信步参观。他看得很仔细,不时询问一些工艺细节,甚至能就某些器械的改良提出让老工匠都眼前一亮的建议,引得众人暗暗称奇。
行至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只见一个年轻的工匠正对着一架用于提水的翻车(龙骨水车)模型发呆,手中炭笔在一块木板上写写画画。那翻车模型似乎被他改动过,结构略显怪异。
工部官员见状,连忙呵斥:“郭骥!太子殿下驾到,还不快行礼!又在捣鼓你那些没用的东西!”
那年轻工匠吓了一跳,慌忙跪倒:“小人郭骥,叩见太子殿下!”
朱标摆了摆手,饶有兴致地走到那被改动的翻车模型前,问道:“你在做什么?”
郭骥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答道:“回……回殿下,小人觉得,这翻车靠人力或畜力驱动,效率低下,且颇耗民力。小人……小人正在设想,能否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或者……或者风的力量,来驱动它,让其自行运转,日夜不休……”
利用水流或风力自动提水?朱标眼中精光一闪!这不就是简易的水力或风力机械的雏形吗?
“仔细说说你的想法。”朱标语气温和,鼓励道。
见太子殿下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流露出兴趣,郭骥胆子大了些,拿起炭笔在木板上比划起来:“殿下请看,若在此处设一水轮,借水流冲击之力转动,通过这组齿轮连杆,便可带动翻车链条……或者,在此处立一风帆,借风力驱动……只是,这齿轮传动与力的转换,小人尚未计算明白,模型也屡试不成……”
朱标仔细听着他的阐述,虽然粗糙,但思路方向完全正确!这是一个真正在思考、在创造的人才,而非仅仅会按图索骥的普通工匠!
“想法很好!”朱标肯定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力的传导、齿轮的咬合、效率的计算,这些都需要更精深的知识。” 他转头对工部官员吩咐:“此人,调入将作监,专司水力、风力机械之研发。所需物料、人手,尽力满足。另,去国子监,寻几本涉及算学、力学的书籍给他。”
工部官员连忙应下,心中诧异太子殿下为何如此看重这个“异想天开”的年轻工匠。
郭骥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伏地叩首:“小人……小人谢殿下恩典!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期望!”
朱标俯身,亲自将他扶起,看着他因激动而发亮的眼睛,沉声道:“郭骥,记住,工匠之道,非雕虫小技,乃强国富民之基!好好钻研,若能成功,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孤,等着你的好消息。”
离开工坊时,朱标心情愉悦。南北大运河、开拓海贸、研发新式机械……一桩桩、一件件,都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他知道,改变一个时代,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更需要这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技术人才”。
这个偶然发现的郭骥,或许就是未来撬动某些领域的关键支点。帝国的前进步伐,在他这位穿越者太子的引领下,正悄然加速,向着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坚定前行。而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将成为他实现所有蓝图的根本保障。
这一日,文华殿内,朱标并未与议政大臣们商讨具体政务,而是铺开了一张他亲自绘制的、标注着各种符号与设想的大明疆域图。图上不仅清晰标明了山川河流、府州县治,更用朱笔勾勒出数条纵横交错的线条,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小字注解。
“殿下,这是……”被特意召来的工部尚书宋礼,看着这张与众不同的地图,面露疑惑。
朱标手指沿着一条从江南贯穿至北方的粗线划过,目光灼灼:“宋尚书,你看,若能将前元废弃的部分运河河道重新疏浚、连接,并开凿新的河段,形成一条自杭州直通北平,乃至更远辽东的南北大运河,届时,江南漕粮、税银、布帛,可否更便捷、更低耗地运抵北疆,滋养边军,繁荣沿线?”
宋礼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构想太过宏大!他仔细看着地图上的标注,沉吟道:“殿下此策,若能建成,确为利在千秋之壮举!可……这工程之浩大,耗费之巨,恐非眼下国力所能及啊!”
“非是一蹴而就。”朱标显然深思熟虑,“可分阶段进行。先疏通山东至北平段,连接海运,缓解当前漕运压力。待国力稍充,再逐步向南延伸。此事,工部可先着手勘察、论证,制定详细章程,所需钱粮,孤会与户部统筹。”
他又指向沿海几个被特别圈出的地点:“还有这几处天然良港,前元时曾有市舶司,如今大多荒废。海贸之利,十倍于陆路。若能重开市舶,规范管理,鼓励海商,既可增加国库收入,又能互通有无,引进海外物种、技艺。”
宋礼只觉得今日太子殿下所言,件件都是石破天惊,却又隐隐指向一个更加繁荣强盛的未来。他收敛心神,郑重道:“臣,领旨!定当组织得力人手,仔细勘测规划!”
送走心潮澎湃的宋礼,朱标揉了揉眉心。他知道,这些宏大工程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和钱粮。他起身,决定去城外的皇家工坊看看。那里聚集了全国顶尖的工匠,负责制造军器、礼器乃至一些新奇器物,是他非常重视的“技术研发中心”。
工坊内,炉火熊熊,敲打声、琢磨声不绝于耳。朱标换上便服,在工部官员的陪同下,信步参观。他看得很仔细,不时询问一些工艺细节,甚至能就某些器械的改良提出让老工匠都眼前一亮的建议,引得众人暗暗称奇。
行至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只见一个年轻的工匠正对着一架用于提水的翻车(龙骨水车)模型发呆,手中炭笔在一块木板上写写画画。那翻车模型似乎被他改动过,结构略显怪异。
工部官员见状,连忙呵斥:“郭骥!太子殿下驾到,还不快行礼!又在捣鼓你那些没用的东西!”
那年轻工匠吓了一跳,慌忙跪倒:“小人郭骥,叩见太子殿下!”
朱标摆了摆手,饶有兴致地走到那被改动的翻车模型前,问道:“你在做什么?”
郭骥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答道:“回……回殿下,小人觉得,这翻车靠人力或畜力驱动,效率低下,且颇耗民力。小人……小人正在设想,能否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或者……或者风的力量,来驱动它,让其自行运转,日夜不休……”
利用水流或风力自动提水?朱标眼中精光一闪!这不就是简易的水力或风力机械的雏形吗?
“仔细说说你的想法。”朱标语气温和,鼓励道。
见太子殿下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流露出兴趣,郭骥胆子大了些,拿起炭笔在木板上比划起来:“殿下请看,若在此处设一水轮,借水流冲击之力转动,通过这组齿轮连杆,便可带动翻车链条……或者,在此处立一风帆,借风力驱动……只是,这齿轮传动与力的转换,小人尚未计算明白,模型也屡试不成……”
朱标仔细听着他的阐述,虽然粗糙,但思路方向完全正确!这是一个真正在思考、在创造的人才,而非仅仅会按图索骥的普通工匠!
“想法很好!”朱标肯定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力的传导、齿轮的咬合、效率的计算,这些都需要更精深的知识。” 他转头对工部官员吩咐:“此人,调入将作监,专司水力、风力机械之研发。所需物料、人手,尽力满足。另,去国子监,寻几本涉及算学、力学的书籍给他。”
工部官员连忙应下,心中诧异太子殿下为何如此看重这个“异想天开”的年轻工匠。
郭骥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伏地叩首:“小人……小人谢殿下恩典!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期望!”
朱标俯身,亲自将他扶起,看着他因激动而发亮的眼睛,沉声道:“郭骥,记住,工匠之道,非雕虫小技,乃强国富民之基!好好钻研,若能成功,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孤,等着你的好消息。”
离开工坊时,朱标心情愉悦。南北大运河、开拓海贸、研发新式机械……一桩桩、一件件,都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他知道,改变一个时代,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更需要这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技术人才”。
这个偶然发现的郭骥,或许就是未来撬动某些领域的关键支点。帝国的前进步伐,在他这位穿越者太子的引领下,正悄然加速,向着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坚定前行。而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将成为他实现所有蓝图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