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棣心既定,风云渐起-《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坤宁宫家宴,一锤定音。燕王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妙云的婚事就此定下,只待钦天监择取吉日,便可完婚。消息如同春风,迅速吹遍了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最高兴的,莫过于当事人朱棣。得了父皇母后的正式首肯和大哥的亲自告知,他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巨石终于落地,连日来眉宇间都带着掩不住的喜气。他依旧每日前往京营,处理军务,操练兵马,但行事间似乎更多了一份沉稳与底气。往徐达府上跑得不再那么频繁,却更加名正言顺——未来女婿拜见岳丈,天经地义。偶尔在府中遇到徐妙云,两人相视一笑,虽碍于礼数不能多言,但那眼神交汇间的默契与情意,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烈。

  徐达看着这对小儿女,心中亦是老怀大慰。卸下了“被骚扰”的烦恼,他开始真正以岳父的眼光审视朱棣,教导起来愈发尽心尽力,不仅限于军事,偶尔也会提点些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道理。徐府上下,更是将朱棣视作了真正的“自己人”,氛围融洽。

  然而,这门显赫的婚事,在朝堂内外激起的涟漪,却并非全然是祝贺与欣喜。

  一些与徐达关系密切的淮西勋贵,自然是乐见其成,徐家与皇家联姻,他们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纷纷向徐达道喜。军中不少将领,也对这位即将成为徐达乘龙快婿、本身又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的燕王,投以更多关注,隐隐有以其为核心凝聚的趋势。

  但并非所有人都乐见于此。

  一些文官,尤其是与江南士林关系密切的官员,心中不免泛起嘀咕。徐达本就是军方第一人,如今其女嫁与皇子,还是颇受重视、掌有实权的燕王,这徐家的势力岂不是更上一层楼?虽说太子殿下地位稳固,但将来……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外戚权重、藩王势大的局面?只是眼下皇帝、太子态度明确,无人敢公然非议,但那暗地里的审视与警惕,却悄然滋生。

  此外,其他几位年长些的皇子,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闻听此讯,心情亦是复杂。他们虽已就藩或担任职务,但见四弟不仅深得父皇大哥信重,执掌部分京营兵权,如今更与军方巨头徐达联姻,这势头,隐隐已超过了他们。羡慕、嫉妒,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危机感,在他们心中萦绕。只是碍于兄弟情分和父皇大哥的威严,表面上一团和气,纷纷派人送上贺礼。

  这些暗流,自然逃不过朱元璋和朱标的眼睛。

  武英殿内,朱元璋对朱标道:“标儿,老四这婚事一定,有些人,怕是坐不住了。”

  朱标神色平静,为父亲斟上一杯茶:“树欲静而风不止。四弟与徐家联姻,乃是美事,亦能更好地稳定军方。些微风言风语,儿臣自有分寸。只要四弟恪守本分,徐帅忠心不二,便无大碍。至于其他人……若有非分之想,正好借此看清。”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你心中有数便好。咱老了,这江山迟早是你的,这些人和事,你都要拿捏得住。”

  “儿臣明白。”

  朱标确实早有考量。他之所以乐见并推动这门婚事,正是看中了其能进一步绑定军方核心,巩固统治,同时也能让朱棣这头“猛虎”有了更深的羁绊和归属感。至于可能出现的势力失衡,他自信能够驾驭。通过文华殿议政会议,他牢牢掌控着政务和人事;通过《优抚新制》和此次联姻,他深度影响着军队;再加上他日益稳固的储君威望,足以平衡各方。

  他随后召见了朱棣,并未提及朝堂风波,只是谆谆告诫:“四弟,订婚是喜事,但亦是你承担责任之始。你不仅是父皇的儿子,我的弟弟,未来更是徐家的女婿,京营的参赞。一言一行,当更为谨慎,需以国事为重,以大哥和父皇的期望为重。莫要因私废公,更不可恃宠而骄,让你岳父和妙云小姐失望。”

  朱棣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早已不是吴下阿蒙,闻言郑重道:“大哥放心!弟深知其中利害!定当时刻谨记身份,恪尽职守,绝不行差踏错,辜负父皇、大哥、徐帅的厚望!”

  看着朱棣沉稳的眼神,朱标知道,这个弟弟是真的成长了。婚姻的承诺,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也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变得更加成熟。

  与此同时,钦天监选定的吉日也送到了御前——定于三个月后的一个黄道吉日,为燕王朱棣与徐氏妙云完婚。

  圣旨颁下,礼部与内府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这场皇室与将门的盛大婚礼。南京城也因此事,沉浸在一种喜庆与期待的氛围中。

  而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婚礼,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庆典。它标志着大明顶级权力与军事力量的一次重要整合,也预示着燕王朱棣,这位集皇子、将领、徐达女婿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年轻亲王,正式以更加显赫和复杂的姿态,登上了帝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未来的朝堂格局,必将因这场联姻,而产生深远而微妙的变化。风雨欲来,而执掌船舵的朱标,已然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