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朱元璋实质性的放权后,朱标并未因此而志得意满,或是急于求成地推行激进变革。他深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更加沉稳地利用文华殿议政会议这个平台,将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一步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人才选拔的源头——官学教育。在巩固科举新政(重实务、考史鉴)的同时,他上奏请求改革国子监及地方官学,主张“通经致用,毋徒事章句”。具体而言,便是大幅增加算学、律学、地理、农工、水利等实用学科的授课比例,并延聘相关领域的专才担任教习。他甚至提议,每年选拔部分优秀监生,到六部各司观政实习,提前熟悉政务流程。
这一提议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保守派官员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冲击了圣贤之学的根本地位。但朱标据理力争,以“为国家培养实干之才”为由,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和李善长、刘伯温等务实派大臣的支持下,得以推行。一股“实学”之风,开始自上而下地吹入大明的教育体系。
紧接着,朱标又开始着手优化赋税征收与徭役制度。他注意到,虽然明朝建立了鱼鳞图册等制度,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胥吏上下其手、农户负担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他指示户部,借鉴北宋“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的某些思路,开始在一些府县试点“清丈田亩,简化税则,将部分徭役折银征收”的改革,旨在减轻平民负担,增加国库收入,同时打击中间环节的贪腐。
此外,他对司法、工造、医药等领域也多有关注和指示。例如,要求刑部复核重大旧案,避免冤狱;鼓励工部搜集民间巧匠技艺,改良农具、兵器;支持太医院整理编撰更系统、更实用的医典药方……
这些政策并非全部一帆风顺,总会触及某些群体的利益,引来或明或暗的阻力。但朱标如今权威日重,又有朱元璋在背后撑腰,更关键的是,他推出的政策往往能切中时弊,且配套有相应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使得反对者难以找到有力的反驳理由,改革得以在磕绊中稳步推进。
朱元璋虽然将日常政务交给了朱标,但他并未真正做个甩手掌柜。他通过毛骧的锦衣卫和自己的渠道,时刻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和朝野的动向。
他看着朱标有条不紊地推行各项新政,手段日渐老练,既懂得坚持原则,也懂得灵活变通,更懂得平衡各方利益。看着朝局在儿子的治理下,非但没有出现动荡,反而显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他心中那份因放权而产生的隐隐不安,逐渐被一种“青出于蓝”的骄傲所取代。
一日,朱元璋与马皇后在御花园中散步,看着园中欣欣向荣的景象,忽然感慨道:“秀英啊,咱现在才觉得,或许咱以前那样事必躬亲,未必是最好的法子。你看标儿,他现在做的这些,很多是咱当年想过,却觉得太难、或者顾不上没去做的事。他比咱有耐心,也比咱……更懂得用巧劲。”
马皇后微笑着附和:“标儿是读的书多,想的也多。他能体会陛下创业的艰难,也想开创自己的守成之道。臣妾看如今这朝廷,倒是更有条理了。”
“是啊,”朱元璋点点头,语气复杂,“这小子,是在给大明换筋骨啊。虽然过程难免有些阵痛,但长远看,是好事。咱这江山,交到他手上,咱……放心了。”
而此刻的文华殿内,朱标刚刚与议政大臣们敲定了一份关于鼓励民间垦荒、新垦田地五年内赋税减半的章程。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
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他深知自己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千万黎民的生活。但他并无畏惧,反而充满了一种创造的激情。他不仅要让大明避免历史上的那些悲剧,更要亲手将它塑造成为一个更强盛、更文明、让百姓更能安居乐业的国度。
“路还长着呢……”朱标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明亮的光芒。水利建设、海外贸易、火器发展、甚至更深层次的土地制度……还有无数蓝图等待他去勾勒,去实现。帝国的未来,正在他手中,被一点一滴地重塑。一个属于朱标的、与众不同的洪武功臣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人才选拔的源头——官学教育。在巩固科举新政(重实务、考史鉴)的同时,他上奏请求改革国子监及地方官学,主张“通经致用,毋徒事章句”。具体而言,便是大幅增加算学、律学、地理、农工、水利等实用学科的授课比例,并延聘相关领域的专才担任教习。他甚至提议,每年选拔部分优秀监生,到六部各司观政实习,提前熟悉政务流程。
这一提议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保守派官员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冲击了圣贤之学的根本地位。但朱标据理力争,以“为国家培养实干之才”为由,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和李善长、刘伯温等务实派大臣的支持下,得以推行。一股“实学”之风,开始自上而下地吹入大明的教育体系。
紧接着,朱标又开始着手优化赋税征收与徭役制度。他注意到,虽然明朝建立了鱼鳞图册等制度,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胥吏上下其手、农户负担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他指示户部,借鉴北宋“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的某些思路,开始在一些府县试点“清丈田亩,简化税则,将部分徭役折银征收”的改革,旨在减轻平民负担,增加国库收入,同时打击中间环节的贪腐。
此外,他对司法、工造、医药等领域也多有关注和指示。例如,要求刑部复核重大旧案,避免冤狱;鼓励工部搜集民间巧匠技艺,改良农具、兵器;支持太医院整理编撰更系统、更实用的医典药方……
这些政策并非全部一帆风顺,总会触及某些群体的利益,引来或明或暗的阻力。但朱标如今权威日重,又有朱元璋在背后撑腰,更关键的是,他推出的政策往往能切中时弊,且配套有相应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使得反对者难以找到有力的反驳理由,改革得以在磕绊中稳步推进。
朱元璋虽然将日常政务交给了朱标,但他并未真正做个甩手掌柜。他通过毛骧的锦衣卫和自己的渠道,时刻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和朝野的动向。
他看着朱标有条不紊地推行各项新政,手段日渐老练,既懂得坚持原则,也懂得灵活变通,更懂得平衡各方利益。看着朝局在儿子的治理下,非但没有出现动荡,反而显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他心中那份因放权而产生的隐隐不安,逐渐被一种“青出于蓝”的骄傲所取代。
一日,朱元璋与马皇后在御花园中散步,看着园中欣欣向荣的景象,忽然感慨道:“秀英啊,咱现在才觉得,或许咱以前那样事必躬亲,未必是最好的法子。你看标儿,他现在做的这些,很多是咱当年想过,却觉得太难、或者顾不上没去做的事。他比咱有耐心,也比咱……更懂得用巧劲。”
马皇后微笑着附和:“标儿是读的书多,想的也多。他能体会陛下创业的艰难,也想开创自己的守成之道。臣妾看如今这朝廷,倒是更有条理了。”
“是啊,”朱元璋点点头,语气复杂,“这小子,是在给大明换筋骨啊。虽然过程难免有些阵痛,但长远看,是好事。咱这江山,交到他手上,咱……放心了。”
而此刻的文华殿内,朱标刚刚与议政大臣们敲定了一份关于鼓励民间垦荒、新垦田地五年内赋税减半的章程。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
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他深知自己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千万黎民的生活。但他并无畏惧,反而充满了一种创造的激情。他不仅要让大明避免历史上的那些悲剧,更要亲手将它塑造成为一个更强盛、更文明、让百姓更能安居乐业的国度。
“路还长着呢……”朱标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明亮的光芒。水利建设、海外贸易、火器发展、甚至更深层次的土地制度……还有无数蓝图等待他去勾勒,去实现。帝国的未来,正在他手中,被一点一滴地重塑。一个属于朱标的、与众不同的洪武功臣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