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被禁足东宫,虽无诏令明确废黜,但“辞储”风波早已在高层不胫而走,东宫上下人心惶惶,伺候的宫人内侍无不屏息凝神,行走间都带着几分惊惧。
然而,有一人却异常平静,甚至比往日更加从容。那便是太子妃常氏。
常氏,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将门虎女,自幼习武,性格刚烈果决,与朱标感情深厚。得知夫君在奉先殿的惊人之举和被禁足的消息后,她并未惊慌失措,也未急着去坤宁宫求情,只是默默吩咐下去,东宫一切照旧,尤其要照顾好几位年幼的皇孙。
这日午后,常氏亲手端着一盅刚炖好的参汤,走进了朱标的书房。
朱标正坐在案前,手中虽拿着书卷,目光却并无焦点。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是常氏,冷峻的脸上才浮现出一丝暖意。
“殿下,”常氏将参汤轻轻放在案上,声音柔和却坚定,“趁热用些汤水,凝神静气。”
朱标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外面……现在如何了?可有为难你?”
常氏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无人敢为难臣妾。倒是母后来过,忧心忡忡。”她顿了顿,目光清澈地看向朱标,“殿下,无论外面风雨如何,东宫的门,臣妾会替您守着。”
朱标心中一动,握住她的手:“委屈你了。此番我行事冲动,恐会牵连于你……”
“殿下何出此言?”常氏反握住他的手,力道沉稳,“夫妻本是一体,荣辱与共。殿下所做之事,臣妾虽未能亲见,但能猜到几分。殿下非为私利,而是为兄弟,为礼法,为……心中那份不肯磨灭的人情道理。臣妾明白。”
她的话语如同暖流,熨帖着朱标因与父皇对抗而略显孤寂的心。他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疲惫。这宫墙之内,规矩森严,却唯独少了人情味。父皇他……眼里只有他的江山社稷。”
常氏静静听着,待他说完,才轻声道:“父皇是天子,思虑自然与常人不同。但殿下是太子,亦是臣妾的夫君,是孩子们的父亲。您有您的坚持,这并无错。”
她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标,一字一句道:“殿下在何处,臣妾便在何处。无论是这东宫,还是……凤阳老家。”
朱标浑身一震,猛地看向她:“你……你知道?”
常氏点了点头:“母后与臣妾说了。殿下欲辞储位,归隐凤阳。”她的脸上没有丝毫惊惶或反对,只有一片坦然的支持,“若殿下决意如此,臣妾便收拾行装,随殿下同行。凤阳虽无紫禁城繁华,但能得自在,能与殿下相守,粗茶淡饭,亦是甘之如饴。”
“可是……”朱标心中激荡,“孩子们尚且年幼,凤阳清苦……”
“孩子们是殿下的骨血,也是臣妾的骨肉。”常氏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跟随父母,天经地义。清苦些怕什么?常家的女儿,不是温室娇花。殿下的儿子,更该知晓民间疾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更何况,殿下真以为,父皇会如此轻易放您离开吗?这或许……是殿下的以退为进,但无论殿下是何打算,臣妾都站在您这一边。”
朱标望着妻子坚毅的眉眼,心中百感交集。他原本孤身一人对抗着来自父皇的巨大压力,虽决绝,却不免有悲凉之感。此刻,常氏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身边,与他共同面对未知的风雨,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让他瞬间充满了力量。
他紧紧握住常氏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声低唤:“常姐姐……”
常氏回以温暖而坚定的笑容:“殿下,不必忧心。禁足便禁足,正好歇息。朝堂之事,暂且放下。我们就在这东宫,过几日寻常夫妻的日子,等着看父皇……最终如何决断。”
就在夫妻二人执手相望,心意相通之际,殿外传来内侍小心翼翼的通传声:“陛下……陛下驾到!”
朱元璋,竟然亲自来了东宫!
朱标与常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但随即化为平静。常氏迅速整理了一下衣冠,与朱标一同迎至殿门。
朱元璋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依旧面色沉肃,但眼神中翻涌的情绪却比昨日在奉先殿时复杂得多。他的目光先是落在并肩而立的朱标和常氏身上,尤其在常氏镇定从容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他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提及废立或凤阳之事,只是沉声开口,说了一句让朱标和常氏都意想不到的话:
“标儿,收拾一下。三日后,随咱……回一趟凤阳老家。”
此言一出,朱标瞳孔微缩,常氏也悄然握紧了手。
回凤阳?
这究竟是妥协,是试探,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放逐?
东宫的风向,因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一道口谕,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而常氏那句“殿下在哪,臣妾就在哪”的誓言,也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然而,有一人却异常平静,甚至比往日更加从容。那便是太子妃常氏。
常氏,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将门虎女,自幼习武,性格刚烈果决,与朱标感情深厚。得知夫君在奉先殿的惊人之举和被禁足的消息后,她并未惊慌失措,也未急着去坤宁宫求情,只是默默吩咐下去,东宫一切照旧,尤其要照顾好几位年幼的皇孙。
这日午后,常氏亲手端着一盅刚炖好的参汤,走进了朱标的书房。
朱标正坐在案前,手中虽拿着书卷,目光却并无焦点。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是常氏,冷峻的脸上才浮现出一丝暖意。
“殿下,”常氏将参汤轻轻放在案上,声音柔和却坚定,“趁热用些汤水,凝神静气。”
朱标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外面……现在如何了?可有为难你?”
常氏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无人敢为难臣妾。倒是母后来过,忧心忡忡。”她顿了顿,目光清澈地看向朱标,“殿下,无论外面风雨如何,东宫的门,臣妾会替您守着。”
朱标心中一动,握住她的手:“委屈你了。此番我行事冲动,恐会牵连于你……”
“殿下何出此言?”常氏反握住他的手,力道沉稳,“夫妻本是一体,荣辱与共。殿下所做之事,臣妾虽未能亲见,但能猜到几分。殿下非为私利,而是为兄弟,为礼法,为……心中那份不肯磨灭的人情道理。臣妾明白。”
她的话语如同暖流,熨帖着朱标因与父皇对抗而略显孤寂的心。他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疲惫。这宫墙之内,规矩森严,却唯独少了人情味。父皇他……眼里只有他的江山社稷。”
常氏静静听着,待他说完,才轻声道:“父皇是天子,思虑自然与常人不同。但殿下是太子,亦是臣妾的夫君,是孩子们的父亲。您有您的坚持,这并无错。”
她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标,一字一句道:“殿下在何处,臣妾便在何处。无论是这东宫,还是……凤阳老家。”
朱标浑身一震,猛地看向她:“你……你知道?”
常氏点了点头:“母后与臣妾说了。殿下欲辞储位,归隐凤阳。”她的脸上没有丝毫惊惶或反对,只有一片坦然的支持,“若殿下决意如此,臣妾便收拾行装,随殿下同行。凤阳虽无紫禁城繁华,但能得自在,能与殿下相守,粗茶淡饭,亦是甘之如饴。”
“可是……”朱标心中激荡,“孩子们尚且年幼,凤阳清苦……”
“孩子们是殿下的骨血,也是臣妾的骨肉。”常氏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跟随父母,天经地义。清苦些怕什么?常家的女儿,不是温室娇花。殿下的儿子,更该知晓民间疾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更何况,殿下真以为,父皇会如此轻易放您离开吗?这或许……是殿下的以退为进,但无论殿下是何打算,臣妾都站在您这一边。”
朱标望着妻子坚毅的眉眼,心中百感交集。他原本孤身一人对抗着来自父皇的巨大压力,虽决绝,却不免有悲凉之感。此刻,常氏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身边,与他共同面对未知的风雨,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让他瞬间充满了力量。
他紧紧握住常氏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声低唤:“常姐姐……”
常氏回以温暖而坚定的笑容:“殿下,不必忧心。禁足便禁足,正好歇息。朝堂之事,暂且放下。我们就在这东宫,过几日寻常夫妻的日子,等着看父皇……最终如何决断。”
就在夫妻二人执手相望,心意相通之际,殿外传来内侍小心翼翼的通传声:“陛下……陛下驾到!”
朱元璋,竟然亲自来了东宫!
朱标与常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但随即化为平静。常氏迅速整理了一下衣冠,与朱标一同迎至殿门。
朱元璋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依旧面色沉肃,但眼神中翻涌的情绪却比昨日在奉先殿时复杂得多。他的目光先是落在并肩而立的朱标和常氏身上,尤其在常氏镇定从容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他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提及废立或凤阳之事,只是沉声开口,说了一句让朱标和常氏都意想不到的话:
“标儿,收拾一下。三日后,随咱……回一趟凤阳老家。”
此言一出,朱标瞳孔微缩,常氏也悄然握紧了手。
回凤阳?
这究竟是妥协,是试探,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放逐?
东宫的风向,因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一道口谕,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而常氏那句“殿下在哪,臣妾就在哪”的誓言,也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