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标于南京朝堂之上,与孔家、吕家进行着不见硝烟的博弈时,来自北方的紧急军报,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朝堂短暂的平静。
八百里加急直入宫闱!北元枢密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个朱元璋一生最为忌惮的对手,趁大明内部关注科举新政、精力稍分之际,再度纠集数万铁骑,寇犯边关,云中、雁门一带烽火频传,数个卫所告急,百姓惨遭掳掠!
武英殿内,气氛瞬间肃杀。朱元璋捏着军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脸上的皱纹仿佛都深刻了几分。北元,始终是他心头大患,是悬在大明头顶的一把利剑。
“扩廓!好个扩廓!咱还没去找他算账,他倒自己送上门来了!”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冰碴,带着压抑的怒火。他猛地抬头,目光如电,扫过殿内重臣,“诸位,北虏猖獗,何以应对?”
“陛下!臣愿领兵出征,必斩扩廓首级,献于阙下!”颍川侯傅友德率先出列,声若洪钟。
“臣亦愿往!”宋国公冯胜等人纷纷请战。
武将队列,战意高昂。文臣们则面露忧色,北征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
朱元璋的目光却越过诸将,落在了站在武臣之首,一直沉默不语的魏国公徐达身上。徐达,大明军神,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以往北伐绝对的主帅人选。
“天德(徐达字),你怎么说?”朱元璋沉声问道。
徐达出列,他身形魁梧,面容沉毅,虽已不复壮年,但那股沙场宿将的威严依旧令人心折。他拱手,声音沉稳:“陛下,扩廓狡黠,用兵如神,此次寇边,恐非寻常掳掠,必有深意。臣以为,当以重兵迎头痛击,挫其锐气,方可保边境安宁。臣,愿为陛下前驱!”
徐达请战,众将皆无异议。北伐主帅,非他莫属。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
“父皇,儿臣有奏。”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微微挑眉:“讲。”
朱标出列,先对徐达微微颔首以示敬意,然后朗声道:“父皇,徐帅挂帅,北征逆元,自是上上之选,儿臣亦深信徐帅必能克敌制胜。然,儿臣有一请。”
“哦?何事?”
“儿臣恳请,随军北征!”朱标语气坚定,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太子要亲临前线?
“不可!”立刻有文臣反对,“殿下乃国之根本,岂可轻涉险地?沙场刀剑无眼,若有闪失,如何是好?”
“是啊殿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可,何必亲冒矢石?”
就连徐达也微微蹙眉,显然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朱元璋盯着朱标,眼神锐利:“标儿,给咱一个理由。”
朱标迎着父皇的目光,毫无惧色:“父皇,理由有三!”
“其一,儿臣身为储君,未来亦需执掌乾坤,若不知兵,何以安邦定国?纸上谈兵,终是虚妄,唯有亲历战阵,体察边关将士疾苦,明了战场瞬息万变,方能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这国之利器!”
“其二,徐帅乃我大明军神,用兵之道,鬼神莫测。儿臣随行,可朝夕请教,学习军务,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亦可代表父皇与朝廷,慰劳将士,鼓舞士气!”
“其三,”朱标声音微沉,“新政初行,朝野瞩目。儿臣此时北上,既可向天下展示父皇与儿臣平定北患之决心,亦可借此机会,考察边镇军屯、民政,看看新政在边疆之地,是否亦有推行之必要与可能!”
他最后拱手,深深一揖:“儿臣并非要干涉徐帅指挥,只求为一参军,观摩学习,体察实务。望父皇恩准!”
朱元璋沉默了。他明白儿子的心思,这不仅仅是去打仗,更是一次重要的历练,一次向军方展示储君担当的机会,甚至是对边疆的一次“新政调研”。风险固然有,但收益同样巨大。
他看向徐达:“天德,你以为如何?”
徐达沉吟片刻,抬头道:“陛下,太子殿下心志可嘉,所言亦不无道理。若殿下愿随行,臣必竭尽全力,护殿下周全。只是,军中艰苦,刀兵凶险,还请殿下有万全准备。”
这就是同意了。
朱元璋又思忖片刻,终于拍板:“好!既然如此,准奏!”
他站起身,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着令,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北征军政!太子朱标,为参军,随军观摩,襄赞军务,非朕与大将军令,不得干预具体指挥!”
“另,”他看向朱标,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将你的太子卫率精锐带上,护卫周全!”
“儿臣(臣)领旨!”朱标与徐达同时躬身。
诏令既下,整个国家机器迅速为战争开动起来。粮草辎重,从各地征集,通过漕运、官道,源源不断运往北方。精锐兵马从各处卫所调集,向边境汇聚。
朱标回到东宫,常氏听闻他要随军北征,虽忧心忡忡,却知无法阻拦,只是默默为他整理行装,反复叮嘱。
“殿下定要珍重,妾身与孩儿,在南京等您凯旋。”常氏眼中含泪,语气却坚定。
朱标握住她的手:“放心,我有分寸。此去,不仅为战,更为将来。东宫之事,还有朝中,你多费心。”
他又特意召见了朱棣。
“四弟,大哥要北上打鞑子了。”朱标看着眼神灼灼的朱棣,“你在宫中,要好生读书,更要练习武艺。待你再长大些,大哥带你上战场!”
朱棣激动得小脸通红,用力点头:“大哥!我一定努力!将来也要像你和徐叔叔一样,为大明朝开疆拓土!”
数日后,南京城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徐达顶盔贯甲,端坐于骏马之上,威严如山。朱标一身银甲,衬得他少了几分文弱,多了几分英武,立于徐达身侧。
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送至城外。
“天德,标儿,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朱元璋重重拍了拍徐达的肩膀,又深深看了朱标一眼。
“必不负陛下(父皇)重托!”
大军开拔,烟尘滚滚,如同一条巨龙,向着北方的烽火之地,昂扬进发。
朱标骑在马上,回望越来越远的南京城,心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朝堂的博弈暂告段落,真正的沙场考验,即将来临。他不仅要做一个改革的太子,更要做一个能文能武、深知兵事疾苦的储君。这北征之路,将是他帝王之路上,又一重重要的淬炼。
八百里加急直入宫闱!北元枢密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个朱元璋一生最为忌惮的对手,趁大明内部关注科举新政、精力稍分之际,再度纠集数万铁骑,寇犯边关,云中、雁门一带烽火频传,数个卫所告急,百姓惨遭掳掠!
武英殿内,气氛瞬间肃杀。朱元璋捏着军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脸上的皱纹仿佛都深刻了几分。北元,始终是他心头大患,是悬在大明头顶的一把利剑。
“扩廓!好个扩廓!咱还没去找他算账,他倒自己送上门来了!”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冰碴,带着压抑的怒火。他猛地抬头,目光如电,扫过殿内重臣,“诸位,北虏猖獗,何以应对?”
“陛下!臣愿领兵出征,必斩扩廓首级,献于阙下!”颍川侯傅友德率先出列,声若洪钟。
“臣亦愿往!”宋国公冯胜等人纷纷请战。
武将队列,战意高昂。文臣们则面露忧色,北征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
朱元璋的目光却越过诸将,落在了站在武臣之首,一直沉默不语的魏国公徐达身上。徐达,大明军神,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以往北伐绝对的主帅人选。
“天德(徐达字),你怎么说?”朱元璋沉声问道。
徐达出列,他身形魁梧,面容沉毅,虽已不复壮年,但那股沙场宿将的威严依旧令人心折。他拱手,声音沉稳:“陛下,扩廓狡黠,用兵如神,此次寇边,恐非寻常掳掠,必有深意。臣以为,当以重兵迎头痛击,挫其锐气,方可保边境安宁。臣,愿为陛下前驱!”
徐达请战,众将皆无异议。北伐主帅,非他莫属。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
“父皇,儿臣有奏。”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微微挑眉:“讲。”
朱标出列,先对徐达微微颔首以示敬意,然后朗声道:“父皇,徐帅挂帅,北征逆元,自是上上之选,儿臣亦深信徐帅必能克敌制胜。然,儿臣有一请。”
“哦?何事?”
“儿臣恳请,随军北征!”朱标语气坚定,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太子要亲临前线?
“不可!”立刻有文臣反对,“殿下乃国之根本,岂可轻涉险地?沙场刀剑无眼,若有闪失,如何是好?”
“是啊殿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可,何必亲冒矢石?”
就连徐达也微微蹙眉,显然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朱元璋盯着朱标,眼神锐利:“标儿,给咱一个理由。”
朱标迎着父皇的目光,毫无惧色:“父皇,理由有三!”
“其一,儿臣身为储君,未来亦需执掌乾坤,若不知兵,何以安邦定国?纸上谈兵,终是虚妄,唯有亲历战阵,体察边关将士疾苦,明了战场瞬息万变,方能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这国之利器!”
“其二,徐帅乃我大明军神,用兵之道,鬼神莫测。儿臣随行,可朝夕请教,学习军务,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亦可代表父皇与朝廷,慰劳将士,鼓舞士气!”
“其三,”朱标声音微沉,“新政初行,朝野瞩目。儿臣此时北上,既可向天下展示父皇与儿臣平定北患之决心,亦可借此机会,考察边镇军屯、民政,看看新政在边疆之地,是否亦有推行之必要与可能!”
他最后拱手,深深一揖:“儿臣并非要干涉徐帅指挥,只求为一参军,观摩学习,体察实务。望父皇恩准!”
朱元璋沉默了。他明白儿子的心思,这不仅仅是去打仗,更是一次重要的历练,一次向军方展示储君担当的机会,甚至是对边疆的一次“新政调研”。风险固然有,但收益同样巨大。
他看向徐达:“天德,你以为如何?”
徐达沉吟片刻,抬头道:“陛下,太子殿下心志可嘉,所言亦不无道理。若殿下愿随行,臣必竭尽全力,护殿下周全。只是,军中艰苦,刀兵凶险,还请殿下有万全准备。”
这就是同意了。
朱元璋又思忖片刻,终于拍板:“好!既然如此,准奏!”
他站起身,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着令,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北征军政!太子朱标,为参军,随军观摩,襄赞军务,非朕与大将军令,不得干预具体指挥!”
“另,”他看向朱标,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将你的太子卫率精锐带上,护卫周全!”
“儿臣(臣)领旨!”朱标与徐达同时躬身。
诏令既下,整个国家机器迅速为战争开动起来。粮草辎重,从各地征集,通过漕运、官道,源源不断运往北方。精锐兵马从各处卫所调集,向边境汇聚。
朱标回到东宫,常氏听闻他要随军北征,虽忧心忡忡,却知无法阻拦,只是默默为他整理行装,反复叮嘱。
“殿下定要珍重,妾身与孩儿,在南京等您凯旋。”常氏眼中含泪,语气却坚定。
朱标握住她的手:“放心,我有分寸。此去,不仅为战,更为将来。东宫之事,还有朝中,你多费心。”
他又特意召见了朱棣。
“四弟,大哥要北上打鞑子了。”朱标看着眼神灼灼的朱棣,“你在宫中,要好生读书,更要练习武艺。待你再长大些,大哥带你上战场!”
朱棣激动得小脸通红,用力点头:“大哥!我一定努力!将来也要像你和徐叔叔一样,为大明朝开疆拓土!”
数日后,南京城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徐达顶盔贯甲,端坐于骏马之上,威严如山。朱标一身银甲,衬得他少了几分文弱,多了几分英武,立于徐达身侧。
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送至城外。
“天德,标儿,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朱元璋重重拍了拍徐达的肩膀,又深深看了朱标一眼。
“必不负陛下(父皇)重托!”
大军开拔,烟尘滚滚,如同一条巨龙,向着北方的烽火之地,昂扬进发。
朱标骑在马上,回望越来越远的南京城,心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朝堂的博弈暂告段落,真正的沙场考验,即将来临。他不仅要做一个改革的太子,更要做一个能文能武、深知兵事疾苦的储君。这北征之路,将是他帝王之路上,又一重重要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