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金殿对策,帝心终定-《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乡试的风波与新材的任用,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荡至全国。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洪武年间第一次依照新制举行的会试、殿试,终于来临。这将是新政成果的最终检验,也是旧学与新学、守旧与革新势力在最高舞台上的最后一次公开较量。

  贡院再开,天下举子汇聚南京。与乡试时相比,这一次的考生们显然“准备”得更加充分。虽仍有人抱着经义不肯放手,但更多的人案头摆上了《农政全书》、《河防通议》、《律例辑要》乃至各地物产志。南京城内的书坊,那些以往无人问津的“杂书”一时洛阳纸贵。

  会试考场内,气氛比乡试更为肃穆。经义题目依旧,但难度更深,更侧重于对义理的融会贯通与实际理解,而非单纯的记诵。而“实务策问”与“史鉴”题目,则更加贴近当前朝廷面临的棘手难题,范围也更广,涉及吏治、边备、财政、教化等诸多方面。

  阅卷过程依旧充满了争论,但在朱标明确的导向和朱元璋隐隐的支持下,取舍标准已然清晰。最终,一份汇聚了经义根基扎实、实务见解突出、且史识清明的榜单,呈递御前。

  殿试,在庄严肃穆的奉天殿举行。朱元璋亲自临轩策士。新科贡士们身着公服,屏息凝神,跪听皇帝制策。

  这一次的策问题目,由朱标拟定初稿,朱元璋亲自修改审定,只有一个,却直指核心:

  “问:王道之基,在德在法,在礼在兵。然德有时而穷,法有时而弊,礼有时而虚,兵有时而钝。当此之时,何以立国?何以安民?何以致治?尔诸生其悉陈之,毋隐。”

  (意思是:王道的根基,在于仁德、法制、礼教、军事。但仁德有时会无力,法制有时会产生弊端,礼教有时会流于形式,军事有时会受挫。在这种时候,靠什么来立国?靠什么来安定百姓?靠什么达到天下大治?你们这些考生要详尽陈述,不要有所隐瞒。)

  此题宏大而深刻,既考察对传统治国理念的理解,更考验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完全跳出了以往殿试策问多局限于经义阐释或具体政务的窠臼。

  贡士们俯首疾书,殿内只闻纸笔沙沙之声。有人引经据典,试图从故纸堆中寻找答案;有人则结合自身对实务的了解,大胆提出“德法并重、礼兵相济、因时制宜”的方略;更有敏锐者,从中读出了朝廷求变求实的迫切心态,答案更加倾向于实用与变革。

  朱元璋高坐龙椅,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下方奋笔疾书的士子。他的目光偶尔与侍立在侧的朱标相遇,父子二人皆是无言,却仿佛有千言万语在目光中交汇。

  策论收毕,由读卷官当众诵读最优异的十份,供皇帝钦定名次。当读到一份不仅文采斐然,更能结合近年来朝廷推行新政的实际,论述“德为根本,法为骨架,礼为血脉,兵为爪牙,然四者皆需‘实’字贯穿,德需见于惠民之实政,法需行于公正之实效,礼需化于淳朴之实风,兵需强于克敌之实力”的卷子时,朱元璋微微颔首。

  而当读到另一份更为激进的卷子,其中直言“前元之弊,在于空谈性理,不务实际。今陛下与太子殿下革故鼎新,正欲涤荡此风。故立国之基,当在‘求实’与‘用人’……”,甚至隐晦地支持了朱标“抡语”中部分观点时,殿内一些老臣脸色微变,偷偷觑向皇帝。

  朱元璋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他仔细听着每一份被诵读的策论,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最终,所有的卷子诵读完毕。大殿之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帝身上,等待着他决定这第一次新政科举最终名次的圣裁,这也将是对太子朱标这一系列改革最明确的表态。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

  “咱起自布衣,深知民间疾苦,亦知空谈误国。今日观诸生之论,颇多切中时弊、务实肯綮之言,咱心甚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朱标,继而看向众臣:“太子此前力主改革科举,增设实务,辨析史鉴,朝野多有非议。然今日观之,若非如此,何以得见此等既能通晓经义大略,又能明辨世务、敢于任事之才?”

  这话,几乎是公开为朱标和新政背书了!

  “咱决定,”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甲三名,就依读卷官所荐,点此卷为状元!”他手指的,正是那份强调“实”字贯穿德法礼兵的卷子。

  “至于这份……”他目光落在那份更为激进的卷子上,沉吟一瞬,“点为榜眼!其言虽显锐利,然其心可嘉,其志可勉!”

  钦定名次已出,乾坤已定!

  “陛下圣明!”群臣山呼,声音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那些保守派官员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彻底破灭,皇帝的态度已然鲜明无比。

  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一众进士跪谢天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荣耀,更带着一种属于新时代的朝气与自信。

  朱元璋看着这批即将注入大明官僚体系的新鲜血液,看着身旁目光坚定、已然展现出雄主气象的长子朱标,心中那最后一点因改革带来的动荡而产生的疑虑,似乎也烟消云散了。

  他站起身,朗声道:“自即日起,科举新制,永为定例!望尔等新科进士,谨记今日殿试之问,秉持‘求实’之心,效忠朝廷,造福黎民,勿负朕与太子之望!”

  “臣等谨遵圣谕!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中,朱标知道,他推动的科举改革,历经波折,终于在此刻,得到了最权威的确认,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这意味着,未来大明的官员,将源源不断地从这条新的选拔渠道中产生,他们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行政能力的提升,更是思想观念、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帝国的航船,在朱元璋与朱标父子合力扳动舵轮后,已然驶入了一条全新的、充满未知却也充满希望的航道。而朱标,这位大明独一无二的太子,他的威望与权力,也随着新政的巩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属于他的时代,正伴随着金殿传胪的余音,缓缓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