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在北平种下的试探之语,如同水滴落入深潭,在朱棣心中激起片刻涟漪后,便迅速沉底,未能动摇其忠耿之心。此刻的金陵皇极殿内,一场关乎帝国未来格局,尤其是北疆长治久安的深远议对,正在朱标的主持下展开。
庙堂之议,权衡藩策:
参与此次小范围密议的,依旧是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及景清等核心重臣。朱标并未直接提及敏感的“削藩”字眼,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北元新败,朔方初立,然漠北广袤,残元犹存小股势力,飘忽难定。北疆防线绵长,燕王及诸塞王镇守要冲,手握重兵,为国屏藩,功不可没。然,朕观历代,藩镇之强,固能御外,亦需防内。如何既能永葆北疆安泰,又能使朝廷与藩王相得益彰,诸卿可有良策?”
殿内气氛凝重。景清率先开口,他深知此事关乎皇室亲情与国政平衡,措辞极为谨慎:“陛下圣明,所虑深远。燕王殿下忠勇善战,威震朔漠,实为国之柱石。臣以为,对北疆诸王,当以‘固本培元,明晰权责’为主,重在加强其御外之能,同时理顺其与中枢之制。”
兵部尚书补充道:“确是如此。北疆诸王护卫,乃直面虏骑之精锐,不宜轻动。然,朝廷可在后勤补给、情报共享、战略协同上予以更强支持,并明确其用兵权限,凡大规模越境征剿,需得陛下敕令或兵部勘合,此乃常制,非为疑忌。”
恩威并济,固本培元:
朱标微微颔首,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他既要确保边疆稳固,依赖兄弟们的勇武,也要从制度上避免任何潜在的风险,这并非出于对兄弟的猜疑,而是对帝国法度的完善。
“诸卿所言,甚合朕意。”朱标最终定调,“北疆诸王,特别是四弟燕王,身处险要,责任重大,朝廷非但不能削弱其力,反需进一步加强支持!”
他随即做出部署:
“一,增其利,强其后盾:户部需优先保障北疆诸王辖区的粮饷、军械补给,尤其是新式火器,要优先装备燕、晋、秦等边王护卫。格物院若有适用于边塞的农具、器械,亦优先于北疆推广,助其稳固根基。”
“二,明其责,畅其沟通: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需与北疆诸王建立更紧密的军情通报与战略协商机制,遇有边情,可令诸王相机决断,但事后需及时详报。另,命工部加速‘朔北大道’建设,确保京师与北疆联络畅通,补给迅捷。”
“三,荣其位,笃其亲情:朕意,待朔方城彻底稳固,将于北平设‘北疆行辕’,总揽边务,拟以燕王为首,晋、秦等王协同,赋予其更大临机决断之权,以示朝廷信重。此外,朕会时常手书与诸弟,咨询边事,沟通情谊。”
这一系列举措,核心在于“支持”与“规范”并行,既极大增强了北疆藩王的实力和权限,又从制度上明确了其责任与沟通流程,将兄弟之情与君臣之分,融入帝国的共同事业之中。
帝心昭昭,兄弟同心:
旨意迅速形成并发出。当朱棣在北平接到这份饱含信任与支持的谕令时,心中最后一丝因姚广孝之言而产生的微妙情绪也烟消云散。他感念大哥的信任与倚重,更觉责任重大。
他立即上表,感激天恩,并详细陈述了进一步加强北疆防务、利用朔北大道发展屯田、巩固羁縻卫所的具体计划,字里行间,充满了为国守边的赤诚与干劲。
朱标览奏,大为欣慰,对左右叹道:“有四弟镇守北疆,朕可高枕无忧矣!”他亲自批复,对朱棣所请几乎照单全收,并额外赏赐宫廷御酒、锦缎,以慰其劳。
阴霾散尽,共铸盛世:
姚广孝那“白帽”隐语带来的短暂阴霾,在朱标的光明磊落与朱棣的赤胆忠心面前,顷刻间荡然无存。帝国的北疆,在兄弟同心、君臣互信的氛围下,变得更加铁板一块。
朱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北疆的建设与防御中,他督促朔北大道工程,整顿军备,巡视各部,对姚广孝此人,则刻意疏远,不再给予其单独进言的机会。那危险的试探,仿佛从未发生过。
朱标则在金陵,继续挥毫泼墨他的盛世蓝图。运河疏拓日夜不停,格物院新成果迭出,远洋宝船的建造如火如荼。他知道,一个强大的中央,与忠诚能干的地方藩屏,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只要驾驭得当,制度明晰,亲情与国事便可两全其美。
帝国的巨舰,在舵手朱标的稳健操控与各舱室(包括北疆藩王这重要的引擎舱)的协力运转下,正劈波斩浪,驶向那前所未有的辉煌彼岸。潜在的暗流已被驱散,剩下的,是兄弟齐心,共铸盛世的壮阔航程。
庙堂之议,权衡藩策:
参与此次小范围密议的,依旧是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及景清等核心重臣。朱标并未直接提及敏感的“削藩”字眼,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北元新败,朔方初立,然漠北广袤,残元犹存小股势力,飘忽难定。北疆防线绵长,燕王及诸塞王镇守要冲,手握重兵,为国屏藩,功不可没。然,朕观历代,藩镇之强,固能御外,亦需防内。如何既能永葆北疆安泰,又能使朝廷与藩王相得益彰,诸卿可有良策?”
殿内气氛凝重。景清率先开口,他深知此事关乎皇室亲情与国政平衡,措辞极为谨慎:“陛下圣明,所虑深远。燕王殿下忠勇善战,威震朔漠,实为国之柱石。臣以为,对北疆诸王,当以‘固本培元,明晰权责’为主,重在加强其御外之能,同时理顺其与中枢之制。”
兵部尚书补充道:“确是如此。北疆诸王护卫,乃直面虏骑之精锐,不宜轻动。然,朝廷可在后勤补给、情报共享、战略协同上予以更强支持,并明确其用兵权限,凡大规模越境征剿,需得陛下敕令或兵部勘合,此乃常制,非为疑忌。”
恩威并济,固本培元:
朱标微微颔首,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他既要确保边疆稳固,依赖兄弟们的勇武,也要从制度上避免任何潜在的风险,这并非出于对兄弟的猜疑,而是对帝国法度的完善。
“诸卿所言,甚合朕意。”朱标最终定调,“北疆诸王,特别是四弟燕王,身处险要,责任重大,朝廷非但不能削弱其力,反需进一步加强支持!”
他随即做出部署:
“一,增其利,强其后盾:户部需优先保障北疆诸王辖区的粮饷、军械补给,尤其是新式火器,要优先装备燕、晋、秦等边王护卫。格物院若有适用于边塞的农具、器械,亦优先于北疆推广,助其稳固根基。”
“二,明其责,畅其沟通: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需与北疆诸王建立更紧密的军情通报与战略协商机制,遇有边情,可令诸王相机决断,但事后需及时详报。另,命工部加速‘朔北大道’建设,确保京师与北疆联络畅通,补给迅捷。”
“三,荣其位,笃其亲情:朕意,待朔方城彻底稳固,将于北平设‘北疆行辕’,总揽边务,拟以燕王为首,晋、秦等王协同,赋予其更大临机决断之权,以示朝廷信重。此外,朕会时常手书与诸弟,咨询边事,沟通情谊。”
这一系列举措,核心在于“支持”与“规范”并行,既极大增强了北疆藩王的实力和权限,又从制度上明确了其责任与沟通流程,将兄弟之情与君臣之分,融入帝国的共同事业之中。
帝心昭昭,兄弟同心:
旨意迅速形成并发出。当朱棣在北平接到这份饱含信任与支持的谕令时,心中最后一丝因姚广孝之言而产生的微妙情绪也烟消云散。他感念大哥的信任与倚重,更觉责任重大。
他立即上表,感激天恩,并详细陈述了进一步加强北疆防务、利用朔北大道发展屯田、巩固羁縻卫所的具体计划,字里行间,充满了为国守边的赤诚与干劲。
朱标览奏,大为欣慰,对左右叹道:“有四弟镇守北疆,朕可高枕无忧矣!”他亲自批复,对朱棣所请几乎照单全收,并额外赏赐宫廷御酒、锦缎,以慰其劳。
阴霾散尽,共铸盛世:
姚广孝那“白帽”隐语带来的短暂阴霾,在朱标的光明磊落与朱棣的赤胆忠心面前,顷刻间荡然无存。帝国的北疆,在兄弟同心、君臣互信的氛围下,变得更加铁板一块。
朱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北疆的建设与防御中,他督促朔北大道工程,整顿军备,巡视各部,对姚广孝此人,则刻意疏远,不再给予其单独进言的机会。那危险的试探,仿佛从未发生过。
朱标则在金陵,继续挥毫泼墨他的盛世蓝图。运河疏拓日夜不停,格物院新成果迭出,远洋宝船的建造如火如荼。他知道,一个强大的中央,与忠诚能干的地方藩屏,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只要驾驭得当,制度明晰,亲情与国事便可两全其美。
帝国的巨舰,在舵手朱标的稳健操控与各舱室(包括北疆藩王这重要的引擎舱)的协力运转下,正劈波斩浪,驶向那前所未有的辉煌彼岸。潜在的暗流已被驱散,剩下的,是兄弟齐心,共铸盛世的壮阔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