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编纂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不仅凝聚了国内士人之心,其浩荡声势更跨越重洋,远播域外。大明帝国的文治光芒,开始吸引四方邻邦乃至更遥远国度的目光。
文明灯塔,远人慕华:
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罗等传统藩属国,闻中朝编纂如此旷世巨典,纷纷遣使来贺,并主动献上其本国珍藏的汉文典籍或由其国大儒撰述之文章,恳请纳入《大典》之中,“以附圣朝文治之骥尾”。更有西域诸部、南洋岛国,甚至通过往来商船隐约听闻此事的阿拉伯商人,亦对这部号称包罗万象的巨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金陵城内,时常可见身着异域服饰的使节与学者,他们穿行于书市,流连于书院之外,眼中充满了对中华文明丰饶深厚的惊叹与向往。
朱标对于万国来朝的盛况,秉持着“宣教化于四海”的开放心态。他下旨于翰林院下设“四夷馆”,选拔精通各国语言文字者入馆译书,不仅将域外献上的典籍择其精华收录,亦将中原的经典着作、农工医算之书,择要翻译,部分回赠来使。文明的交流,在《永乐大典》的旗帜下,悄然变得频繁起来。帝国的威望,不再仅仅依靠兵锋之利,更增添了文明之光的吸引。
盛景之下,暗流初涌:
然而,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并非没有杂音。这一日,朱标于东宫批阅奏章,看到了一份来自都察院某御史的密奏。奏章中虽先颂扬了编纂《大典》的伟业,但笔锋一转,提出忧虑:“……然则,征书之令下行,闻有地方官吏为求政绩,强索民间珍藏,致使士绅嗟怨;编纂书局,汇聚英才数千,日费钱粮钜万,长此以往,恐伤国库元气。且诸学士埋首故纸,或怠于本职,于朝政或有疏漏……伏乞陛下圣裁,稍加节制,以全始终。”
朱标放下奏章,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繁盛的宫城,眉头微蹙。他深知这位御史所言,并非全然危言耸听。任何一项宏大政策的推行,在基层都难免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与弊端。官吏借机扰民,耗费巨大,以及大量优秀官员、学者脱离实际政务,投身书海,这些确实都是潜在的问题。
“兴一利,必生一弊。”朱标轻声自语。他明白,治理一个国家,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对弊端视而不见。沉思片刻后,他回到书案前,提笔批示:
“览奏具见忠悃。编纂《大典》,乃国之盛典,文明根基,不可因小弊而废大功。然卿所言扰民、耗赀、怠政之事,亦不可不察。着内阁会同户部、都察院,拟定细则:一,严令各地征书,不得强取豪夺,违者以扰民论罪;二,书局用度,需每季详列账目,由户部审核,杜绝靡费;三,参与编纂之官员,其本职须有妥善代理,或定期轮值,不得使政务荒怠。务使此千秋伟业,得以顺利推进,亦不伤国本民力。”
批示完毕,朱标并未感到轻松。他深知,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贤能的官吏去执行,再完善的监督机制也可能被钻营。他提拔的能吏如铁铉、景清等人,虽能独当一面,但帝国的官僚体系何其庞大,想要如臂使指,难上加难。他需要更多的眼睛,更多的臂膀。
太子染恙,举国关切:
或许是因为操劳过度,或许是潜藏在体内的旧疾,在接连处理了新政、文教以及这初现的隐忧之后,朱标偶感风寒,竟至缠绵病榻数日。虽经太医院精心调治,很快好转,但太子有恙的消息,还是让朝野上下为之揪心。
朱元璋和马皇后亲自探视,叮嘱他务必保重身体。朝臣们上表问安的奏疏堆积如山。民间亦多有百姓为太子祈福。这一刻,朱标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健康已非一人之事。
病中,他召见了忠诚耿直的景清,在病榻前低声嘱托:“《大典》之事,关乎国运文脉,不可中止。然其间弊端,亦需时时监察。卿可替朕多留意书局内外,若有营私舞弊、敷衍塞责者,无论涉及何人,皆可密奏于朕。”
景清肃然领命:“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病愈后的朱标,看上去清减了几分,但目光却更加深邃。他站在文华殿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盛的帝都。万国来朝的盛景让他自豪,隐现的弊端让他警惕,而自身的健康则让他感到一丝紧迫。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文教的根基需持续巩固,科技的革新需大力推动,官吏的队伍需不断整肃,潜在的内外威胁需小心提防。《永乐大典》是他留给后世的礼物,但一个真正强大、文明、持久的盛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智慧去塑造。
帝国的航船,在驶向未知的广阔海域时,既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也需警惕水下潜藏的暗礁。而作为舵手的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文明灯塔,远人慕华:
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罗等传统藩属国,闻中朝编纂如此旷世巨典,纷纷遣使来贺,并主动献上其本国珍藏的汉文典籍或由其国大儒撰述之文章,恳请纳入《大典》之中,“以附圣朝文治之骥尾”。更有西域诸部、南洋岛国,甚至通过往来商船隐约听闻此事的阿拉伯商人,亦对这部号称包罗万象的巨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金陵城内,时常可见身着异域服饰的使节与学者,他们穿行于书市,流连于书院之外,眼中充满了对中华文明丰饶深厚的惊叹与向往。
朱标对于万国来朝的盛况,秉持着“宣教化于四海”的开放心态。他下旨于翰林院下设“四夷馆”,选拔精通各国语言文字者入馆译书,不仅将域外献上的典籍择其精华收录,亦将中原的经典着作、农工医算之书,择要翻译,部分回赠来使。文明的交流,在《永乐大典》的旗帜下,悄然变得频繁起来。帝国的威望,不再仅仅依靠兵锋之利,更增添了文明之光的吸引。
盛景之下,暗流初涌:
然而,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并非没有杂音。这一日,朱标于东宫批阅奏章,看到了一份来自都察院某御史的密奏。奏章中虽先颂扬了编纂《大典》的伟业,但笔锋一转,提出忧虑:“……然则,征书之令下行,闻有地方官吏为求政绩,强索民间珍藏,致使士绅嗟怨;编纂书局,汇聚英才数千,日费钱粮钜万,长此以往,恐伤国库元气。且诸学士埋首故纸,或怠于本职,于朝政或有疏漏……伏乞陛下圣裁,稍加节制,以全始终。”
朱标放下奏章,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繁盛的宫城,眉头微蹙。他深知这位御史所言,并非全然危言耸听。任何一项宏大政策的推行,在基层都难免出现执行上的偏差与弊端。官吏借机扰民,耗费巨大,以及大量优秀官员、学者脱离实际政务,投身书海,这些确实都是潜在的问题。
“兴一利,必生一弊。”朱标轻声自语。他明白,治理一个国家,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对弊端视而不见。沉思片刻后,他回到书案前,提笔批示:
“览奏具见忠悃。编纂《大典》,乃国之盛典,文明根基,不可因小弊而废大功。然卿所言扰民、耗赀、怠政之事,亦不可不察。着内阁会同户部、都察院,拟定细则:一,严令各地征书,不得强取豪夺,违者以扰民论罪;二,书局用度,需每季详列账目,由户部审核,杜绝靡费;三,参与编纂之官员,其本职须有妥善代理,或定期轮值,不得使政务荒怠。务使此千秋伟业,得以顺利推进,亦不伤国本民力。”
批示完毕,朱标并未感到轻松。他深知,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贤能的官吏去执行,再完善的监督机制也可能被钻营。他提拔的能吏如铁铉、景清等人,虽能独当一面,但帝国的官僚体系何其庞大,想要如臂使指,难上加难。他需要更多的眼睛,更多的臂膀。
太子染恙,举国关切:
或许是因为操劳过度,或许是潜藏在体内的旧疾,在接连处理了新政、文教以及这初现的隐忧之后,朱标偶感风寒,竟至缠绵病榻数日。虽经太医院精心调治,很快好转,但太子有恙的消息,还是让朝野上下为之揪心。
朱元璋和马皇后亲自探视,叮嘱他务必保重身体。朝臣们上表问安的奏疏堆积如山。民间亦多有百姓为太子祈福。这一刻,朱标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健康已非一人之事。
病中,他召见了忠诚耿直的景清,在病榻前低声嘱托:“《大典》之事,关乎国运文脉,不可中止。然其间弊端,亦需时时监察。卿可替朕多留意书局内外,若有营私舞弊、敷衍塞责者,无论涉及何人,皆可密奏于朕。”
景清肃然领命:“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病愈后的朱标,看上去清减了几分,但目光却更加深邃。他站在文华殿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盛的帝都。万国来朝的盛景让他自豪,隐现的弊端让他警惕,而自身的健康则让他感到一丝紧迫。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文教的根基需持续巩固,科技的革新需大力推动,官吏的队伍需不断整肃,潜在的内外威胁需小心提防。《永乐大典》是他留给后世的礼物,但一个真正强大、文明、持久的盛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智慧去塑造。
帝国的航船,在驶向未知的广阔海域时,既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也需警惕水下潜藏的暗礁。而作为舵手的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