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密旨携带着朱标的安抚与底线,悄然送达各藩王府邸。秦王朱樉阅后,虽仍觉肉痛,但见朝廷在军户丁银和禄米上做了保留,怒火稍息,哼唧几句“大哥还算念着兄弟”,便吩咐属下配合地方清丈民田,不再明面阻挠。燕王朱棣接到旨意,仔细揣摩其中“自行斟酌”、“另拨款项”、“暂不纳入”等灵活字眼,嘴角微勾,暗道一声“厉害”,随即更加积极地开始筹划在北平的“配合”事宜,意图借势而为。
然而,在太原晋王府,那封密旨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未能激起多少涟漪,反而让潭水更显幽暗。
晋王朱棡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内将那密旨反复看了数遍,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非但没有感受到兄长的“仁厚”与“权衡”,反而从中读出了更深的不信任与算计。
“暂不纳入?自行斟酌?”朱棡冷笑连连,“说得倒是好听!无非是缓兵之计,待天下民田皆清丈完毕,法度已成,届时再来收拾我等藩王,岂不更是名正言顺?协同清丈?派员监督?哼,不过是监视罢了!”
他越想越觉得这是太子大哥的步步紧逼,意图削夺藩王权柄。强烈的危机感和被侵犯感,让他心中那点本就稀薄的兄弟情谊,几乎燃烧殆尽。
“想让本王乖乖就范?做梦!”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不敢公然抗旨,但却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新政在山西地界寸步难行。
数日后,当朝廷选派、由总核衙门指派的清丈干吏抵达太原府时,便立刻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阻力。
晋王府并未公然拒绝清丈,反而摆出一副“全力配合”的姿态。然而,派来“协同”的王府属官,个个面带笑容,态度恭谨,行事却拖拉至极。索要太原府历年田亩鱼鳞图册,对方便推说年代久远,册籍繁多,需要时间整理调阅;请求安排人手下乡实地勘测,对方便借口农忙时节,恐扰民生,建议延缓;甚至清丈队伍所需的车马、食宿,也都被以各种理由拖延克扣。
更棘手的是,一股诡异的流言开始在太原士绅间悄然传播。
“听闻此次清丈,乃是朝廷欲加赋之先兆!”
“可不是嘛!说是摊丁入亩,减轻负担,谁知清丈之后,会不会将隐田、新垦之地一并计入,税额不降反升?”
“晋王殿下仁厚,体恤我等,这才多方周旋,拖延清丈,实乃为我等着想啊!”
这些流言,半真半假,极具蛊惑性,将晋王朱棡塑造成了保护地方利益的“贤王”,而将朝廷的清丈之举描绘成“苛政”的前奏。本就对清丈心存疑虑的山西士绅,闻此流言,抵触情绪更甚,对清丈队伍的到来,普遍采取了不合作乃至暗中阻挠的态度。
清丈干吏在太原府举步维艰,奏报如雪片般飞向金陵总核衙门及东宫。
文华殿内,朱标看着李文忠呈上的山西急报,面色平静,但紧握奏报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并非没有预料到阻力,但来自亲生弟弟如此隐晦却坚决的对抗,仍让他感到一阵心寒与失望。
“殿下,”李文忠忧心忡忡,“晋王此举,乃是阳奉阴违,借地方士绅之力,行阻挠之实。若放任不管,非但山西新政难行,恐其他观望藩王乃至地方势力,皆会效仿,届时新政大业,危矣!”
朱标沉默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朕知道了。”
他没有立刻暴怒,也没有下令申饬朱棡。他知道,对待朱棡这样的对手,简单的斥责毫无意义,反而可能激化矛盾,酿成更大的风波。
“传朕旨意,”朱标思虑已定,语气恢复沉稳,“嘉奖晋王‘体恤民情’,然国策推行,关乎大局,不可因一地之疑惧而废弛。着总核衙门,加派精干御史及户部官员,携朕手谕,再赴山西。手谕中需明确:清丈旨在厘清田亩,均平赋役,绝非加赋。凡清丈结果,必张榜公示,接受士民监督质询。若有胥吏借机舞弊,或士绅无理阻挠,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立按《大明律》及新政章程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告诉新任的清丈主官,遇事不必事事请示,可相机决断。首要之务,是打开局面,做出样板。可先从太原府下辖一两个士绅阻力较小、或与晋王府关联不深的州县入手,集中力量,快速完成清丈,核定新税,让百姓见到实利!以此一点,破其全局!”
这是一种以点破面、树立典型的策略。同时,那“无论涉及何人”的警告,以及赋予前线官员的“相机决断”之权,都传递出极其强硬的信号。
“臣,遵旨!”李文忠精神一振,立刻领命而去。
朱标独自坐在殿中,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轻轻叹了口气。推行王道,布施仁政,其路之艰难,远超想象。不仅要面对朝堂的争论、地方的积弊,更要化解来自至亲之人的心结与阻力。他知道,与三弟朱棡的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这不仅是一场政策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与智慧的考验。他必须赢,为了他心中的大明,也为了证明,他选择的这条“王道”,虽布满荆棘,却终究是通往盛世的正途。
然而,在太原晋王府,那封密旨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未能激起多少涟漪,反而让潭水更显幽暗。
晋王朱棡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内将那密旨反复看了数遍,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非但没有感受到兄长的“仁厚”与“权衡”,反而从中读出了更深的不信任与算计。
“暂不纳入?自行斟酌?”朱棡冷笑连连,“说得倒是好听!无非是缓兵之计,待天下民田皆清丈完毕,法度已成,届时再来收拾我等藩王,岂不更是名正言顺?协同清丈?派员监督?哼,不过是监视罢了!”
他越想越觉得这是太子大哥的步步紧逼,意图削夺藩王权柄。强烈的危机感和被侵犯感,让他心中那点本就稀薄的兄弟情谊,几乎燃烧殆尽。
“想让本王乖乖就范?做梦!”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不敢公然抗旨,但却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新政在山西地界寸步难行。
数日后,当朝廷选派、由总核衙门指派的清丈干吏抵达太原府时,便立刻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阻力。
晋王府并未公然拒绝清丈,反而摆出一副“全力配合”的姿态。然而,派来“协同”的王府属官,个个面带笑容,态度恭谨,行事却拖拉至极。索要太原府历年田亩鱼鳞图册,对方便推说年代久远,册籍繁多,需要时间整理调阅;请求安排人手下乡实地勘测,对方便借口农忙时节,恐扰民生,建议延缓;甚至清丈队伍所需的车马、食宿,也都被以各种理由拖延克扣。
更棘手的是,一股诡异的流言开始在太原士绅间悄然传播。
“听闻此次清丈,乃是朝廷欲加赋之先兆!”
“可不是嘛!说是摊丁入亩,减轻负担,谁知清丈之后,会不会将隐田、新垦之地一并计入,税额不降反升?”
“晋王殿下仁厚,体恤我等,这才多方周旋,拖延清丈,实乃为我等着想啊!”
这些流言,半真半假,极具蛊惑性,将晋王朱棡塑造成了保护地方利益的“贤王”,而将朝廷的清丈之举描绘成“苛政”的前奏。本就对清丈心存疑虑的山西士绅,闻此流言,抵触情绪更甚,对清丈队伍的到来,普遍采取了不合作乃至暗中阻挠的态度。
清丈干吏在太原府举步维艰,奏报如雪片般飞向金陵总核衙门及东宫。
文华殿内,朱标看着李文忠呈上的山西急报,面色平静,但紧握奏报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并非没有预料到阻力,但来自亲生弟弟如此隐晦却坚决的对抗,仍让他感到一阵心寒与失望。
“殿下,”李文忠忧心忡忡,“晋王此举,乃是阳奉阴违,借地方士绅之力,行阻挠之实。若放任不管,非但山西新政难行,恐其他观望藩王乃至地方势力,皆会效仿,届时新政大业,危矣!”
朱标沉默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朕知道了。”
他没有立刻暴怒,也没有下令申饬朱棡。他知道,对待朱棡这样的对手,简单的斥责毫无意义,反而可能激化矛盾,酿成更大的风波。
“传朕旨意,”朱标思虑已定,语气恢复沉稳,“嘉奖晋王‘体恤民情’,然国策推行,关乎大局,不可因一地之疑惧而废弛。着总核衙门,加派精干御史及户部官员,携朕手谕,再赴山西。手谕中需明确:清丈旨在厘清田亩,均平赋役,绝非加赋。凡清丈结果,必张榜公示,接受士民监督质询。若有胥吏借机舞弊,或士绅无理阻挠,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立按《大明律》及新政章程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告诉新任的清丈主官,遇事不必事事请示,可相机决断。首要之务,是打开局面,做出样板。可先从太原府下辖一两个士绅阻力较小、或与晋王府关联不深的州县入手,集中力量,快速完成清丈,核定新税,让百姓见到实利!以此一点,破其全局!”
这是一种以点破面、树立典型的策略。同时,那“无论涉及何人”的警告,以及赋予前线官员的“相机决断”之权,都传递出极其强硬的信号。
“臣,遵旨!”李文忠精神一振,立刻领命而去。
朱标独自坐在殿中,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轻轻叹了口气。推行王道,布施仁政,其路之艰难,远超想象。不仅要面对朝堂的争论、地方的积弊,更要化解来自至亲之人的心结与阻力。他知道,与三弟朱棡的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这不仅是一场政策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与智慧的考验。他必须赢,为了他心中的大明,也为了证明,他选择的这条“王道”,虽布满荆棘,却终究是通往盛世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