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总核衙门,定制乾坤-《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新政推行总核衙门”的设立,并非虚设。朱标亲自点将,以在浙江试点中表现出色的原浙江按察副使李文忠为总核官,秩定正三品,直接对东宫负责。衙署便设在承天门外,与六部衙门比邻,取其沟通便利、震慑各方之意。衙门前立一巨石,上刻朱标亲笔所题“通变宜民”四字,彰显其宗旨。

  衙门内,气氛紧张而有序。来自浙江的清丈干吏、户部的钱谷能手、都察院的监察御史,甚至还有几位被特召入衙的工部水利官员及精通数算的翰林待诏,济济一堂。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大明舆图,上面已用不同颜色的朱砂标记出第二轮试点省份——江苏、江西、福建,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黄河漕运沿线及北疆军镇。

  李文忠手持朱批的章程,立于图前,声音洪亮:“殿下谕令,我等之责,非是照搬浙江成法,乃是‘因地制宜,定制乾坤’!各试点省份,情形迥异,需有专案。”

  他指向江苏:“此地乃漕运咽喉,运河命脉,田赋最重,丁银亦繁。推行‘摊丁入亩’,需慎之又慎,既要减轻无地者之苦,亦不可骤然断绝运河沿线百万依赖漕运为生者之活路。清丈之外,需会同工部、漕运总督衙门,详议运河维护、漕工安置疏导之策,此为‘定制’之一。”

  目光转向江西:“江西,鱼米之乡,士绅势力盘根错节,宗族观念深厚。清丈田亩,恐触及宗族公产、学田祀田,阻力必不在小。需派熟知地方情弊、善于与士绅周旋之员前往,清丈之余,需明定宗族公产课税标准,取得地方大族理解,方可行之无阻。此乃‘定制’之二。”

  再点福建:“福建山多田少,民多泛海经商,田赋非其主要,丁银旧额亦不算高。然其海贸活跃,商税潜力巨大。此地推行新政,重点在于‘简化商税,鼓励海贸’,‘摊丁入亩’可缓行,或降低摊派比例,以免挫伤商民泛海之积极性。同时,需严防海商借机兼并沿海田亩。此乃‘定制’之三。”

  分派已定,各专项小组立刻投入工作。衙门内,灯火常明至深夜。案头堆满了从浙江送来的原始清丈册簿、各试点省份报送的旧有黄册档案、户部历年税收记录。官员们埋首其间,核算数据,推演比例,草拟针对不同省份的《新政试行细则(草案)》。

  争论时有发生。

  “江苏漕工数十万,若漕运量因海运增加而减少,安置费用何其巨大?此项开支,是摊入田亩,还是由朝廷另拨?”一位户部郎中眉头紧锁。

  “江西宗族公田,若一律清丈课税,恐激起民变!是否可设定免征额度,或准其用于族学、祭祀之部分予以抵免?”一位曾任职江西的御史提出建议。

  “福建海商,家资巨万,却田产无几,若丁银摊入田亩,其负担几近于无,是否公允?可否考虑增设‘海舶税’或按其行商资本另行课税?”一位精于数算的待诏提出一个大胆设想。

  每一次争论,李文忠皆令书记官详细记录,形成议题,或由小组继续研讨,或呈送东宫决断。朱标对总核衙门呈送的议题极为重视,常于文华殿召见相关官员,亲自参与讨论,最终做出裁示。这个过程,不仅是制定政策,更是在统一思想,磨合出一套能够应对复杂国情的决策机制。

  就在总核衙门紧锣密鼓筹备第二轮试点时,几骑快马带着北疆的尘土,驰入金陵。来自大同、宣府等边镇的密奏,直接送到了朱标案头。奏报中言,边镇军户闻听内地推行“摊丁入亩”,丁银大减,亦心生期盼。然边镇情况特殊,军户主要承担戍守、征战之责,田亩多为军屯,若亦按内地之法摊丁入亩,恐影响军屯积极性,进而动摇边防。

  这是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课题。朱标立刻召见李文忠及兵部官员。

  “边镇之事,关乎国防,更需慎重。”朱标指着北疆舆图,“军户、民户杂处,军屯、民田交错。新政推行,需确保边军士气不受影响,军屯制度不受破坏。总核衙门需立刻成立边镇专项小组,会同兵部、五军都督府,深入边镇调研,拟定专门适用于九边军镇的新政方案。原则是:既要体恤军户民户之苦,亦不可损及边防战力分毫!”

  总核衙门的职能再次扩展,挑战也愈发艰巨。但有了浙江的经验和朱标的坚定支持,这个新生的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专注,试图为这个庞大的帝国,量身定制一套更为公平、更具活力、也更可持续的赋税体系。每一个细则的敲定,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都牵动着万千黎庶的福祉。定制乾坤,其路漫漫,其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