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试点的风波,终究未能止于地方。数日后,数份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的奏疏,由通政司送入内阁,旋即呈至御前。具名者,有几位是浙籍的致仕官员,更有几位是在朝中素有清望、门生故旧遍布的翰林学士和科道言官。
奏疏的核心内容高度一致:痛陈“摊丁入亩”之弊。言其违背祖宗成法,扰乱千年赋役之制;指责此举乃是“刻薄士绅,厚待奸商”,恐使“耕读传家”之风沦丧,令天下读书人心寒;更危言耸听地预言,强行清丈田亩,必致胥吏横行、民怨沸腾,动摇国本。奏疏中虽未直言太子之非,但字里行间,皆将矛头指向了东宫新政。
这一日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朱元璋高坐龙椅,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待常规政务奏毕,他目光扫过丹陛之下,缓缓开口:“近日,朕收到几份奏章,皆言浙江赋税新政之弊。事关国策,众卿可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的翰林院学士便颤巍巍出列,正是上疏者之一。他手持笏板,声音虽老迈却异常坚定:“陛下!老臣斗胆进言!赋役之制,乃国家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周礼》有云……《孟子》亦言……自古以来,丁、田分征,各有其理。今若强行合并,摊丁入亩,看似均平,实则不公!士绅乃国家柱石,读书明理,教化乡里,岂能与贩夫走卒同例课税?此非朝廷优待士子、崇文重道之本意啊!长此以往,恐寒天下士人之心,动摇社稷根本!望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他一番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立刻引来了几位言官的附和。他们或从经典中寻找依据,或以地方民情(实为部分士绅之意)相胁,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甚嚣尘上。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见风向如此,也不禁面露犹疑。
朱元璋静坐不语,目光深邃,任由反对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就在此时,太子朱标稳步出列,立于御阶之下。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先对那位老翰林微微躬身,执礼甚恭:“老学士忧国忧民,引据经典,标感佩于心。”
先礼之后,便是兵。朱标直起身,目光清朗,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压过了殿中的嘈杂:“然,老学士所言,标以为,乃知古而不知今,重虚文而略实情。”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太子的回应。
“《周礼》、《孟子》所言,自是圣贤之道。然,圣贤之道,贵在因时制宜,而非泥古不化!”朱标环视众臣,语气渐强,“我大明立国数十载,丁银之弊,诸位难道不知?人丁有生死,田亩有盈虚,以不变之丁银,课于变动之人口,致使贫者逃亡,富者隐漏,户籍失真,国库亏空!此乃前元遗毒,实非良法!”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沉痛:“标巡访地方,曾亲眼所见,一户贫家,男丁病故,其丁银竟需邻里摊赔,迫使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等惨状,岂是圣贤所愿见?岂是朝廷推行仁政之本意?”
他将目光转向那几位反对的官员,言辞犀利:“诸位口口声声言及士绅乃国家柱石,标亦深以为然。然,柱石之责,在于匡扶社稷,体恤民艰,而非一味固守私利!摊丁入亩,使有田者担其责,无田者纾其困,正是为了保全更多贫苦百姓,使其能安居乐业,不再因丁银逼迫而流离失所!此乃稳固国本之策,何来动摇社稷之说?”
“至于清丈田亩,确有胥吏舞弊之风险。”朱标话锋一转,“然,因噎废食,岂是治国之道?朝廷严令在先,监察在后,正是要借此机会,整肃吏治,厘清田亩,使赋役真正公平!若因惧怕弊端便不敢作为,则积弊永存,民困永无解除之日!”
他最后面向朱元璋,深深一揖:“父皇!儿臣推行此策,绝非为一己之私,更非刻薄士绅!实乃为解民倒悬,均平赋役,以求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康!浙江试点,正是为验证此法利弊,积累经验。若果真弊大于利,儿臣甘当其罪!然,在未经验证之前,便以虚言阻挠,儿臣……不敢苟同!”
一番话语,有理有据,有情怀有担当,既引据事实,又阐明大义,更将反对者的论点一一驳斥。殿中一片寂静,许多原本中立的官员微微颔首,觉得太子所言,确实更切中时弊。
那位老翰林张了张嘴,还想再辩,却见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制止了他。
朱元璋看着阶下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激赏。他深知,经过此番御前争锋,朱标不仅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政策,更在群臣面前展现出了作为储君应有的胆识、口才与担当。
“好了。”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太子所言,尔等可都听清楚了?”
他目光如电,扫过方才那些激烈反对的臣子:“赋税之制,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慎重。然,亦不可因循守旧,坐视积弊丛生!太子心系黎民,勇于任事,其心可嘉,其策……朕以为,值得一试!”
他最终定调:“浙江试点,依既定章程推行!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再有非议阻挠!朕与太子,要看的是实效,不是空谈!退朝!”
皇帝金口一开,尘埃落定。这场御前风波,以朱标的完胜而告终。反对的声音被强行压下,新政的推行获得了最高层面的再次确认。
然而,朱标知道,朝堂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浙江,在那些即将被清丈的田亩间,在那些心怀抵触的士绅心中,在那些期盼又惶恐的百姓眼里。他退回班列,面色平静,心中却已飞向了那片正经历着变革阵痛的东南土地。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
奏疏的核心内容高度一致:痛陈“摊丁入亩”之弊。言其违背祖宗成法,扰乱千年赋役之制;指责此举乃是“刻薄士绅,厚待奸商”,恐使“耕读传家”之风沦丧,令天下读书人心寒;更危言耸听地预言,强行清丈田亩,必致胥吏横行、民怨沸腾,动摇国本。奏疏中虽未直言太子之非,但字里行间,皆将矛头指向了东宫新政。
这一日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朱元璋高坐龙椅,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待常规政务奏毕,他目光扫过丹陛之下,缓缓开口:“近日,朕收到几份奏章,皆言浙江赋税新政之弊。事关国策,众卿可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的翰林院学士便颤巍巍出列,正是上疏者之一。他手持笏板,声音虽老迈却异常坚定:“陛下!老臣斗胆进言!赋役之制,乃国家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周礼》有云……《孟子》亦言……自古以来,丁、田分征,各有其理。今若强行合并,摊丁入亩,看似均平,实则不公!士绅乃国家柱石,读书明理,教化乡里,岂能与贩夫走卒同例课税?此非朝廷优待士子、崇文重道之本意啊!长此以往,恐寒天下士人之心,动摇社稷根本!望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他一番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立刻引来了几位言官的附和。他们或从经典中寻找依据,或以地方民情(实为部分士绅之意)相胁,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甚嚣尘上。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见风向如此,也不禁面露犹疑。
朱元璋静坐不语,目光深邃,任由反对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就在此时,太子朱标稳步出列,立于御阶之下。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先对那位老翰林微微躬身,执礼甚恭:“老学士忧国忧民,引据经典,标感佩于心。”
先礼之后,便是兵。朱标直起身,目光清朗,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压过了殿中的嘈杂:“然,老学士所言,标以为,乃知古而不知今,重虚文而略实情。”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太子的回应。
“《周礼》、《孟子》所言,自是圣贤之道。然,圣贤之道,贵在因时制宜,而非泥古不化!”朱标环视众臣,语气渐强,“我大明立国数十载,丁银之弊,诸位难道不知?人丁有生死,田亩有盈虚,以不变之丁银,课于变动之人口,致使贫者逃亡,富者隐漏,户籍失真,国库亏空!此乃前元遗毒,实非良法!”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沉痛:“标巡访地方,曾亲眼所见,一户贫家,男丁病故,其丁银竟需邻里摊赔,迫使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等惨状,岂是圣贤所愿见?岂是朝廷推行仁政之本意?”
他将目光转向那几位反对的官员,言辞犀利:“诸位口口声声言及士绅乃国家柱石,标亦深以为然。然,柱石之责,在于匡扶社稷,体恤民艰,而非一味固守私利!摊丁入亩,使有田者担其责,无田者纾其困,正是为了保全更多贫苦百姓,使其能安居乐业,不再因丁银逼迫而流离失所!此乃稳固国本之策,何来动摇社稷之说?”
“至于清丈田亩,确有胥吏舞弊之风险。”朱标话锋一转,“然,因噎废食,岂是治国之道?朝廷严令在先,监察在后,正是要借此机会,整肃吏治,厘清田亩,使赋役真正公平!若因惧怕弊端便不敢作为,则积弊永存,民困永无解除之日!”
他最后面向朱元璋,深深一揖:“父皇!儿臣推行此策,绝非为一己之私,更非刻薄士绅!实乃为解民倒悬,均平赋役,以求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康!浙江试点,正是为验证此法利弊,积累经验。若果真弊大于利,儿臣甘当其罪!然,在未经验证之前,便以虚言阻挠,儿臣……不敢苟同!”
一番话语,有理有据,有情怀有担当,既引据事实,又阐明大义,更将反对者的论点一一驳斥。殿中一片寂静,许多原本中立的官员微微颔首,觉得太子所言,确实更切中时弊。
那位老翰林张了张嘴,还想再辩,却见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制止了他。
朱元璋看着阶下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激赏。他深知,经过此番御前争锋,朱标不仅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政策,更在群臣面前展现出了作为储君应有的胆识、口才与担当。
“好了。”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太子所言,尔等可都听清楚了?”
他目光如电,扫过方才那些激烈反对的臣子:“赋税之制,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慎重。然,亦不可因循守旧,坐视积弊丛生!太子心系黎民,勇于任事,其心可嘉,其策……朕以为,值得一试!”
他最终定调:“浙江试点,依既定章程推行!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再有非议阻挠!朕与太子,要看的是实效,不是空谈!退朝!”
皇帝金口一开,尘埃落定。这场御前风波,以朱标的完胜而告终。反对的声音被强行压下,新政的推行获得了最高层面的再次确认。
然而,朱标知道,朝堂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浙江,在那些即将被清丈的田亩间,在那些心怀抵触的士绅心中,在那些期盼又惶恐的百姓眼里。他退回班列,面色平静,心中却已飞向了那片正经历着变革阵痛的东南土地。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