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在朝堂上逐渐树立起“明仁”形象,东宫地位日益稳固,后宫氛围也因帝后关系的微妙缓和而略显松弛。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日,一份来自山东曲阜的奏疏,经由通政司,直接摆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
奏疏乃衍圣公府所上,措辞恭谨,却字字藏锋。大意是:皇子就学,乃国之要务,关乎圣贤教化,天下文脉。然近日,秦王朱樉、周王朱惘于大本堂就学期间,时有懈怠,或托病不至,或于堂上嬉闹,不敬师道,荒废经义。虽经师傅多次劝导,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亦有负陛下重托。云云。
这封奏疏,看似是衍圣公府关心皇子教育,实则是在委婉地向皇帝告状,指责皇子失德,顺便也暗戳戳地点了一下负责督导弟弟们学业的太子,是否有失管教之责。
朱元璋看完,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出身寒微,对学问、对读书人有着一种复杂的情结,既倚重又时常提防,但内心深处,却极其渴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成为文武双全、知书达理的明君贤王。如今被天下文人宗师的孔家直接告上门来,说他儿子不读书、不敬师,这简直是在打他的脸,更是触碰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混账东西!”朱元璋猛地将奏疏摔在御案上,雷霆之怒吓得殿内侍立的太监们扑通跪倒在地。
“去!把朱樉、朱惘那两个不成器的东西给咱绑来!还有太子!让他也滚过来!”朱元璋咆哮着,声音震得殿瓦似乎都在作响。
很快,朱樉和朱惘被内侍几乎是“请”到了武英殿。两个半大孩子,朱樉一脸倔强中带着心虚,朱惘则吓得小脸煞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们身后,跟着闻讯匆匆赶来的朱标。
朱标一进殿,便感受到那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又看到两个弟弟惊恐的模样,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他先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参见父皇……”朱樉和朱惘也哆哆嗦嗦地跟着行礼。
朱元璋冷哼一声,没让朱标起身,直接拿起那封奏疏,劈头盖脸地斥道:“看看!衍圣公府都告到朕这里来了!朕的脸,都被你们这两个孽障丢尽了!说!为何不去大本堂读书?为何嬉闹课堂,不敬师傅?!”
朱樉梗着脖子,嘟囔道:“那些之乎者也,听得人头昏脑涨,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去校场骑马射箭……”
朱惘更是吓得哇一声哭了出来:“父皇……儿臣知错了……再也不敢了……”
“没出息的东西!”朱元璋见他们这副模样,更是火冒三丈,尤其是对年纪稍长却毫无悔意的朱樉,“读书没意思?骑马射箭有意思?咱告诉你,不读书,不明理,你就是个睁眼瞎!将来就是个被人糊弄的昏王!来人!给咱拉下去,每人重打二十廷杖!看你们还敢不敢荒废学业!”
廷杖!那可是能要人半条命的刑罚!朱樉脸色瞬间白了,朱惘更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父皇息怒!”朱标见状,立刻叩首,声音急切而清晰,“二弟、五弟年幼顽劣,疏于学业,确是有错,儿臣身为长兄,督导不力,甘愿同受责罚!”
朱元璋怒极反笑:“好!好一个甘愿同受责罚!你以为你能跑得了?朕还没追究你管教不严之过!”
“父皇!”朱标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并未被父皇的怒火吓倒,“儿臣愿领管教不严之责。但儿臣亦有一言,不吐不快!二弟、五弟逃学,固然有错,但大本堂中,只知死读经义,空谈性理,动辄以师道威严压人,将圣贤书读成了僵化刻板的条条框框,这般读书,岂不是……读书误人?!”
“读书误人”四个字,如同惊雷,再次炸响在武英殿!不仅朱元璋愣住了,连一旁吓得发抖的朱樉朱惘,以及殿内侍立的宫人,都骇然看向朱标。太子殿下……竟然说读书误人?!
朱标迎着父皇震惊而锐利的目光,继续沉声说道:“敢问父皇,儿臣与弟弟们读书,所为何来?是为了学做几篇华丽文章,还是为了明了治国安邦的道理,懂得体察民生疾苦?”
“圣贤之道,在于经世致用!而非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如今大本堂所教,与国计民生何益?与边防军政何干?弟弟们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将其禁锢于书斋,强行灌输他们难以理解的深奥义理,他们焉能不生抵触?这般读下去,非但不能明理,反而可能磨灭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对学问心生厌恶,这难道不是‘误人’吗?”
他言辞恳切,带着一种深刻的批判:“孔圣人之学,本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活泼泼的学问。可到了后世,尤其是某些徒子徒孙手中,却成了束缚思想、禁锢活力的工具!他们只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却忘了因材施教的古训!二弟喜武,五弟年幼好奇,为何不能根据他们的天性,加以引导?为何非要他们与儿臣当年一般,埋首于同样的经卷之中?”
朱标再次叩首,声音带着决绝:“父皇!儿臣并非反对读书,儿臣反对的,是这般死读书,读死书!若不能革除此弊,莫说是二弟五弟,便是天下学子,又有几人不被其误?儿臣恳请父皇,明察秋毫,莫要只因孔家一面之词,便重责弟弟,更应反思这皇子教育之制,是否妥当!若父皇认为儿臣此言大逆不道,儿臣……愿一力承担所有后果!”
一番话,掷地有声,将矛盾从皇子逃学,直接提升到了教育理念和批判僵化儒学的层面!
朱元璋脸上的怒容渐渐被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深思所取代。他死死地盯着朱标,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儿子。标儿不仅敢顶撞他,如今更是将矛头指向了千百年来被视为圭臬的儒家教育方式!
他回想起自己年少时没机会读书的遗憾,也想起自己打天下时,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有时确实不堪大用。标儿的话,虽然惊世骇俗,却像一根针,刺中了他内心某些模糊的疑虑。
殿内一片死寂,只剩下朱惘低低的抽泣声。
许久,朱元璋才用一种异常复杂的语气,缓缓开口,声音沙哑:
“好……好一个‘读书误人’……好一个朱标……”
他没有立刻下令行刑,也没有斥责朱标,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
“都……给咱滚下去。此事……容后再议。”
朱樉和朱惘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
朱标深深一揖:“儿臣告退。”他站起身,看了一眼似乎瞬间苍老了几分的父亲,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直。
武英殿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人,对着那封来自衍圣公府的奏疏,以及太子那番石破天惊的“读书误人”论,陷入了长久的、无声的沉默之中。大本堂的教育,乃至天下的学风,似乎都因太子今日之言,而被撕开了一道引人深思的口子。
奏疏乃衍圣公府所上,措辞恭谨,却字字藏锋。大意是:皇子就学,乃国之要务,关乎圣贤教化,天下文脉。然近日,秦王朱樉、周王朱惘于大本堂就学期间,时有懈怠,或托病不至,或于堂上嬉闹,不敬师道,荒废经义。虽经师傅多次劝导,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亦有负陛下重托。云云。
这封奏疏,看似是衍圣公府关心皇子教育,实则是在委婉地向皇帝告状,指责皇子失德,顺便也暗戳戳地点了一下负责督导弟弟们学业的太子,是否有失管教之责。
朱元璋看完,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出身寒微,对学问、对读书人有着一种复杂的情结,既倚重又时常提防,但内心深处,却极其渴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成为文武双全、知书达理的明君贤王。如今被天下文人宗师的孔家直接告上门来,说他儿子不读书、不敬师,这简直是在打他的脸,更是触碰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混账东西!”朱元璋猛地将奏疏摔在御案上,雷霆之怒吓得殿内侍立的太监们扑通跪倒在地。
“去!把朱樉、朱惘那两个不成器的东西给咱绑来!还有太子!让他也滚过来!”朱元璋咆哮着,声音震得殿瓦似乎都在作响。
很快,朱樉和朱惘被内侍几乎是“请”到了武英殿。两个半大孩子,朱樉一脸倔强中带着心虚,朱惘则吓得小脸煞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们身后,跟着闻讯匆匆赶来的朱标。
朱标一进殿,便感受到那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又看到两个弟弟惊恐的模样,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他先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参见父皇……”朱樉和朱惘也哆哆嗦嗦地跟着行礼。
朱元璋冷哼一声,没让朱标起身,直接拿起那封奏疏,劈头盖脸地斥道:“看看!衍圣公府都告到朕这里来了!朕的脸,都被你们这两个孽障丢尽了!说!为何不去大本堂读书?为何嬉闹课堂,不敬师傅?!”
朱樉梗着脖子,嘟囔道:“那些之乎者也,听得人头昏脑涨,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去校场骑马射箭……”
朱惘更是吓得哇一声哭了出来:“父皇……儿臣知错了……再也不敢了……”
“没出息的东西!”朱元璋见他们这副模样,更是火冒三丈,尤其是对年纪稍长却毫无悔意的朱樉,“读书没意思?骑马射箭有意思?咱告诉你,不读书,不明理,你就是个睁眼瞎!将来就是个被人糊弄的昏王!来人!给咱拉下去,每人重打二十廷杖!看你们还敢不敢荒废学业!”
廷杖!那可是能要人半条命的刑罚!朱樉脸色瞬间白了,朱惘更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父皇息怒!”朱标见状,立刻叩首,声音急切而清晰,“二弟、五弟年幼顽劣,疏于学业,确是有错,儿臣身为长兄,督导不力,甘愿同受责罚!”
朱元璋怒极反笑:“好!好一个甘愿同受责罚!你以为你能跑得了?朕还没追究你管教不严之过!”
“父皇!”朱标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并未被父皇的怒火吓倒,“儿臣愿领管教不严之责。但儿臣亦有一言,不吐不快!二弟、五弟逃学,固然有错,但大本堂中,只知死读经义,空谈性理,动辄以师道威严压人,将圣贤书读成了僵化刻板的条条框框,这般读书,岂不是……读书误人?!”
“读书误人”四个字,如同惊雷,再次炸响在武英殿!不仅朱元璋愣住了,连一旁吓得发抖的朱樉朱惘,以及殿内侍立的宫人,都骇然看向朱标。太子殿下……竟然说读书误人?!
朱标迎着父皇震惊而锐利的目光,继续沉声说道:“敢问父皇,儿臣与弟弟们读书,所为何来?是为了学做几篇华丽文章,还是为了明了治国安邦的道理,懂得体察民生疾苦?”
“圣贤之道,在于经世致用!而非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如今大本堂所教,与国计民生何益?与边防军政何干?弟弟们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将其禁锢于书斋,强行灌输他们难以理解的深奥义理,他们焉能不生抵触?这般读下去,非但不能明理,反而可能磨灭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对学问心生厌恶,这难道不是‘误人’吗?”
他言辞恳切,带着一种深刻的批判:“孔圣人之学,本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活泼泼的学问。可到了后世,尤其是某些徒子徒孙手中,却成了束缚思想、禁锢活力的工具!他们只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却忘了因材施教的古训!二弟喜武,五弟年幼好奇,为何不能根据他们的天性,加以引导?为何非要他们与儿臣当年一般,埋首于同样的经卷之中?”
朱标再次叩首,声音带着决绝:“父皇!儿臣并非反对读书,儿臣反对的,是这般死读书,读死书!若不能革除此弊,莫说是二弟五弟,便是天下学子,又有几人不被其误?儿臣恳请父皇,明察秋毫,莫要只因孔家一面之词,便重责弟弟,更应反思这皇子教育之制,是否妥当!若父皇认为儿臣此言大逆不道,儿臣……愿一力承担所有后果!”
一番话,掷地有声,将矛盾从皇子逃学,直接提升到了教育理念和批判僵化儒学的层面!
朱元璋脸上的怒容渐渐被一种极度的震惊和深思所取代。他死死地盯着朱标,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儿子。标儿不仅敢顶撞他,如今更是将矛头指向了千百年来被视为圭臬的儒家教育方式!
他回想起自己年少时没机会读书的遗憾,也想起自己打天下时,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有时确实不堪大用。标儿的话,虽然惊世骇俗,却像一根针,刺中了他内心某些模糊的疑虑。
殿内一片死寂,只剩下朱惘低低的抽泣声。
许久,朱元璋才用一种异常复杂的语气,缓缓开口,声音沙哑:
“好……好一个‘读书误人’……好一个朱标……”
他没有立刻下令行刑,也没有斥责朱标,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
“都……给咱滚下去。此事……容后再议。”
朱樉和朱惘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
朱标深深一揖:“儿臣告退。”他站起身,看了一眼似乎瞬间苍老了几分的父亲,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直。
武英殿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人,对着那封来自衍圣公府的奏疏,以及太子那番石破天惊的“读书误人”论,陷入了长久的、无声的沉默之中。大本堂的教育,乃至天下的学风,似乎都因太子今日之言,而被撕开了一道引人深思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