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的开祠预备会议,是在御八珍的小会议室里进行的。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开祠是姬家的大事,山城这支姬家人,选定姬帮德出任族长,另外三个叔叔和鲁省过来的姑姑、堂叔、煤河的表姑夫、各房代表组成筹备组。三叔早就修订好了家谱,今天布置完宗祠就是讨论祭祀的细节。
子玉难得的一次性看到了六个哥哥。
居宜气养怡体!大哥姬子栋掌管御八珍集团,两年来是彻底锻炼了出来,言语凝练有力,动作自信从容,表达清晰,言辞恳切,没有了当年的那种软绵无力,得过且过的状态,有点姬家定海神针的感觉。
二哥姬子良不再是一张扑克脸,亲切的笑容经常性的挂在脸上,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不再是硬邦邦的不留余地,不过熟悉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虽改变了外在,但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执拗却隐藏的更深了。
再次见到木讷的三哥,子玉还是有一些震惊的。面容依然是老实的微笑,但眼睛里已经有了灵动的光,那不再像一个看客,而是参与者的眼神。说话的时候,思维敏捷了不少,口齿的表达也清晰了很多。
至于四哥姬子才,面容沉静了不少,原本小意逢迎的笑也少了许多。脾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属于动辄急头白脸的小孩性格。身上也收拾的十分利落,人就更显得精神抖擞。这才不到两个月啊,这两个哥哥的变化,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五哥是众人当中最不注意形象的!穿着的工作服虽然干净,但咋看也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个技术工程师,这要是换上牛仔裤和T恤衫,那妥妥的一枚互联网精英啊!看来技术类的人才,气质是共通的。不过他的亲和力是兄弟们当中最强的,全家上下就他的人缘最好。
六哥姬子胜则隐隐有了大将之风,他也是和大哥姬子栋气质最相近的。为避免口吃,他讲话的语速很慢,语气也坚定有力,这和其年强的外表形成了剧烈反差,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生信赖。这个月他通过市中心医院的同学,偷偷的照了一下,然后父子俩快乐的喝了半宿的白酒!子玉猜测是这辈子没有偷偷挪坟,祖宗保佑的因果。
会议重新统筹了人员物资,把准备家谱、祭品(三牲五果、茶酒香烛、纸钱等)、礼器、族旗、锣鼓仪仗等都派了专人负责。主祭人、司仪、诵读者、执事等角色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确保明日没有错漏。子玉最小,还在上学,所以没有给予任何职能,全程跟着打酱油。?
1992年6月1日,晨雾还未散尽,三江村村口的老槐树上就挂满了红绸。姬氏宗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重新矗立,青砖照壁上“忠孝传家”四个鎏金大字映着朝霞,惊飞了檐角蹲守的灰鸽子。
新建的祠堂保留着齐鲁形制,却在檐角添了关东特色的雪檐。八扇雕花门板用的长白山红松,窗棂间却镶嵌着从老家捎来的海纹琉璃瓦。供桌上两摞黄纸格外醒目:左边是爷爷闯关东时贴身藏的残缺族谱,右边摆着去年以来新修的山城姬氏支谱。
卯时三刻,长房长孙姬子栋捧着族谱立在中庭,胸前五蝠捧寿的银锁熠熠生辉。他身后那株枣树是三月份移植过来的,枣树象征早生贵子,预示着家庭的兴旺与繁荣。枣树硕果累累,象征子孙绵延、家族昌盛。二弟姬子良搀着远来的三姑母跨过尺高门槛,老人绣着缠枝莲的靛蓝裙裾,扫过青石板上新刻的二十四孝图。
“吉时到——”司仪拉长的尾音惊醒了梁间新筑的燕巢,朱漆大门次第洞开。二房姬子胜引着穿对襟唐装的大伯——族长姬帮德登上月台。西厢游廊下,四房的姬子才、姬子强各捧青铜簋器踏上丹墀,他们身后跟着的三个垂髫小儿举着松柏枝,嫩绿的叶尖还凝着晨露。
“跪——”随着九声铜磬,三十余人齐刷刷跪倒在蒲团上。供案上三牲五谷冒着热气,檀香混着艾草的气息在梁柱间盘旋。三房姬子昌捧着鎏金香炉的手有些发抖,木讷的汉子有些不适应身上厚重的祭服。他身后跪着的大姐忽然轻扯他衣角,原是香灰快要落在绣着云雷纹的袖口上。
辰时三刻,阳光劈开白山谷地的薄雾,在祠堂天井投下交错的光影。当老族长用胶东腔唱诵“自登州府栖霞县徙居大浑水”时,供案中央的鲅鱼形年糕突然裂开细纹——这是从胶东半岛传来的吉兆。四房姬子才、姬子强连忙端起锡酒壶,琥珀色的关东烧刀子淋在裂纹上,腾起的酒香弥漫在祠堂的空气中。
祭文诵读到“缅维先德”时,东侧女眷席传来压抑的啜泣。二房待嫁的四姑娘姬子凤拿绢子掩着脸,她身怀六甲的嫂子轻抚隆起的小腹,腕间金镯子磕在黄杨木椅扶手上,发出沉闷的响。
西墙根忽然响起孩童嬉闹,八岁的长孙姬佑民追着姬子才家的皮小子绕柱奔跑,险些撞翻摆着文房四宝的条案。姬子良眉头微皱,他妻子忙从口袋里掏出麦芽糖,两个小祖宗见大人神色肃穆,也立刻安静下来,蹲在门墩上舔糖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巳时三刻,日头开始热烈。当姬子胜扶着怀孕的妻子在祖宗牌位前敬香时,檐角铜铃忽然无风自动。三姑母颤巍巍地将陪嫁的累丝金钗供上香案,泪水终于冲破皱纹的沟壑:“爹,娘,咱家的祠堂......又立起来了。”她身后,袁宝贵正用索尼摄像机记录这一切,取景框里闪过姬子琴仰头凝望匾额的侧脸,晨光在她鬓边流转。
午宴设在祠堂东西厢房,午时正,阳光穿透天井上方的万字不到头窗棂,在青砖地上织出细密的光网。八仙桌次第排开时,后厨蒸腾的热气裹着荷叶鸡的香气漫进祠堂。桌上的菜式透着关东齐鲁交融的巧思:酸菜白肉锅里漂着烟台粉丝,胶东焖子夹着长白山松茸,就连孩童手里的零嘴都是高粱饴裹着莱阳梨膏。负责掌勺的也是齐鲁老乡,菜式因循着旧制。
主桌上,三叔忽然指着梁上“诗礼传家”的匾额感慨对四叔道:“咱老家的大宅里的那块楠木匾,还是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的,当年太爷爷中举,光耀门楣,立祠百年,让咱姬氏子孙后代延绵不绝。爹虽然把家业败坏了,但也靠族里资助,咱俩才能上了学堂。你我都是蒙家族余荫,今天能延续这份香火,希望也能保家族百年兴旺!”
祠堂外,松林被风掠过,传来沙沙的响声。穿着对襟唐装的姬帮德一时有些恍然,仿佛看到四十年前自己牵着马爬犁,载着全副家当穿越林海时,山风掠起马的铃铛。清脆的铃铛声穿透时光,留在了记忆的深海,眼里不由得一阵温热!四十年风雨,姬家能在这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是祖宗的保佑,也是自己死中求活的闯荡吧。
谢凌峰是以私人的身份参加的观礼,一上午的揣测观摩,他对姬家的宗祠重建越发的重视。觉得鼓励这种家风家道的延续,宣扬宗族文化,应该是一份极大的善政。午宴时被安排在主桌上,不时地和姬子栋低声聊着。
下首的两张桌上,三江村的吕村长拉着大安的许涛不断劝酒。秘书江小平也放下身段,和姬子胜的大舅哥杨文斌觥筹交错。这个市团委的副书记,很想加入谢书记的队伍,这次与书记的大秘相逢,也是通过姬子胜特意安排。调到市财政局的温杰甫再次成为中心,陪着前来观礼的仲道前同事,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王克成和刘明军也都顾及身份,没有亲自过来,不约而同的委托给了老婆出席,和坐在西厢房的女眷们相谈甚欢。姬家的姑爷自成一桌,眼里都是艳羡。
这是应该是山城的第一家祠堂,有了祠堂,姬家不只有了历史的传承,更是有了精神的共鸣。祠堂既是家族存续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交汇的节点。其意义远超物理空间,成为血缘、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复合体。
祠堂是游子心灵的归宿,通过祭祀、庆典等活动强化血缘认同,尤其对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员而言,成为情感联结的物理象征。祠堂也是家族?组织化管理的核心?,能以类似“宗族朝廷”,通过族老联席会议处理族务,这种来自血缘的严密层级结构既能维护秩序,又能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在未来,不管姬家人身在何方,心里都会存续这样一个精神归宿。
申时二刻,最后一批宾客的自行车铃声消失在村口。姬家人收拾供桌,五供中间那尊宣德炉里,香灰堆成了小小的山峰。姬子昌轻轻合上记录今日典礼的笔记本。牛皮纸封面粘着片鱼鳞状的物件,那是父亲和叔伯迁坟时,从胶县老宅带回的屋脊兽残片。
祠堂大门缓缓闭合的刹那,浑江上吹来的东风掀起供桌布幔,露出底层暗格里供奉的闯关东路线图——宣纸上的墨迹未干,“胶县-栖霞-龙口港-蓝城湾-山城”的标记旁,新添了行朱笔小楷: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初一,姬氏祠堂重立於浑水之阳。
供桌上两盏长明灯的火苗突然跳了一跳,像是某种跨越时空的回应。
子玉难得的一次性看到了六个哥哥。
居宜气养怡体!大哥姬子栋掌管御八珍集团,两年来是彻底锻炼了出来,言语凝练有力,动作自信从容,表达清晰,言辞恳切,没有了当年的那种软绵无力,得过且过的状态,有点姬家定海神针的感觉。
二哥姬子良不再是一张扑克脸,亲切的笑容经常性的挂在脸上,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不再是硬邦邦的不留余地,不过熟悉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虽改变了外在,但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执拗却隐藏的更深了。
再次见到木讷的三哥,子玉还是有一些震惊的。面容依然是老实的微笑,但眼睛里已经有了灵动的光,那不再像一个看客,而是参与者的眼神。说话的时候,思维敏捷了不少,口齿的表达也清晰了很多。
至于四哥姬子才,面容沉静了不少,原本小意逢迎的笑也少了许多。脾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属于动辄急头白脸的小孩性格。身上也收拾的十分利落,人就更显得精神抖擞。这才不到两个月啊,这两个哥哥的变化,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五哥是众人当中最不注意形象的!穿着的工作服虽然干净,但咋看也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个技术工程师,这要是换上牛仔裤和T恤衫,那妥妥的一枚互联网精英啊!看来技术类的人才,气质是共通的。不过他的亲和力是兄弟们当中最强的,全家上下就他的人缘最好。
六哥姬子胜则隐隐有了大将之风,他也是和大哥姬子栋气质最相近的。为避免口吃,他讲话的语速很慢,语气也坚定有力,这和其年强的外表形成了剧烈反差,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生信赖。这个月他通过市中心医院的同学,偷偷的照了一下,然后父子俩快乐的喝了半宿的白酒!子玉猜测是这辈子没有偷偷挪坟,祖宗保佑的因果。
会议重新统筹了人员物资,把准备家谱、祭品(三牲五果、茶酒香烛、纸钱等)、礼器、族旗、锣鼓仪仗等都派了专人负责。主祭人、司仪、诵读者、执事等角色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确保明日没有错漏。子玉最小,还在上学,所以没有给予任何职能,全程跟着打酱油。?
1992年6月1日,晨雾还未散尽,三江村村口的老槐树上就挂满了红绸。姬氏宗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重新矗立,青砖照壁上“忠孝传家”四个鎏金大字映着朝霞,惊飞了檐角蹲守的灰鸽子。
新建的祠堂保留着齐鲁形制,却在檐角添了关东特色的雪檐。八扇雕花门板用的长白山红松,窗棂间却镶嵌着从老家捎来的海纹琉璃瓦。供桌上两摞黄纸格外醒目:左边是爷爷闯关东时贴身藏的残缺族谱,右边摆着去年以来新修的山城姬氏支谱。
卯时三刻,长房长孙姬子栋捧着族谱立在中庭,胸前五蝠捧寿的银锁熠熠生辉。他身后那株枣树是三月份移植过来的,枣树象征早生贵子,预示着家庭的兴旺与繁荣。枣树硕果累累,象征子孙绵延、家族昌盛。二弟姬子良搀着远来的三姑母跨过尺高门槛,老人绣着缠枝莲的靛蓝裙裾,扫过青石板上新刻的二十四孝图。
“吉时到——”司仪拉长的尾音惊醒了梁间新筑的燕巢,朱漆大门次第洞开。二房姬子胜引着穿对襟唐装的大伯——族长姬帮德登上月台。西厢游廊下,四房的姬子才、姬子强各捧青铜簋器踏上丹墀,他们身后跟着的三个垂髫小儿举着松柏枝,嫩绿的叶尖还凝着晨露。
“跪——”随着九声铜磬,三十余人齐刷刷跪倒在蒲团上。供案上三牲五谷冒着热气,檀香混着艾草的气息在梁柱间盘旋。三房姬子昌捧着鎏金香炉的手有些发抖,木讷的汉子有些不适应身上厚重的祭服。他身后跪着的大姐忽然轻扯他衣角,原是香灰快要落在绣着云雷纹的袖口上。
辰时三刻,阳光劈开白山谷地的薄雾,在祠堂天井投下交错的光影。当老族长用胶东腔唱诵“自登州府栖霞县徙居大浑水”时,供案中央的鲅鱼形年糕突然裂开细纹——这是从胶东半岛传来的吉兆。四房姬子才、姬子强连忙端起锡酒壶,琥珀色的关东烧刀子淋在裂纹上,腾起的酒香弥漫在祠堂的空气中。
祭文诵读到“缅维先德”时,东侧女眷席传来压抑的啜泣。二房待嫁的四姑娘姬子凤拿绢子掩着脸,她身怀六甲的嫂子轻抚隆起的小腹,腕间金镯子磕在黄杨木椅扶手上,发出沉闷的响。
西墙根忽然响起孩童嬉闹,八岁的长孙姬佑民追着姬子才家的皮小子绕柱奔跑,险些撞翻摆着文房四宝的条案。姬子良眉头微皱,他妻子忙从口袋里掏出麦芽糖,两个小祖宗见大人神色肃穆,也立刻安静下来,蹲在门墩上舔糖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巳时三刻,日头开始热烈。当姬子胜扶着怀孕的妻子在祖宗牌位前敬香时,檐角铜铃忽然无风自动。三姑母颤巍巍地将陪嫁的累丝金钗供上香案,泪水终于冲破皱纹的沟壑:“爹,娘,咱家的祠堂......又立起来了。”她身后,袁宝贵正用索尼摄像机记录这一切,取景框里闪过姬子琴仰头凝望匾额的侧脸,晨光在她鬓边流转。
午宴设在祠堂东西厢房,午时正,阳光穿透天井上方的万字不到头窗棂,在青砖地上织出细密的光网。八仙桌次第排开时,后厨蒸腾的热气裹着荷叶鸡的香气漫进祠堂。桌上的菜式透着关东齐鲁交融的巧思:酸菜白肉锅里漂着烟台粉丝,胶东焖子夹着长白山松茸,就连孩童手里的零嘴都是高粱饴裹着莱阳梨膏。负责掌勺的也是齐鲁老乡,菜式因循着旧制。
主桌上,三叔忽然指着梁上“诗礼传家”的匾额感慨对四叔道:“咱老家的大宅里的那块楠木匾,还是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的,当年太爷爷中举,光耀门楣,立祠百年,让咱姬氏子孙后代延绵不绝。爹虽然把家业败坏了,但也靠族里资助,咱俩才能上了学堂。你我都是蒙家族余荫,今天能延续这份香火,希望也能保家族百年兴旺!”
祠堂外,松林被风掠过,传来沙沙的响声。穿着对襟唐装的姬帮德一时有些恍然,仿佛看到四十年前自己牵着马爬犁,载着全副家当穿越林海时,山风掠起马的铃铛。清脆的铃铛声穿透时光,留在了记忆的深海,眼里不由得一阵温热!四十年风雨,姬家能在这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是祖宗的保佑,也是自己死中求活的闯荡吧。
谢凌峰是以私人的身份参加的观礼,一上午的揣测观摩,他对姬家的宗祠重建越发的重视。觉得鼓励这种家风家道的延续,宣扬宗族文化,应该是一份极大的善政。午宴时被安排在主桌上,不时地和姬子栋低声聊着。
下首的两张桌上,三江村的吕村长拉着大安的许涛不断劝酒。秘书江小平也放下身段,和姬子胜的大舅哥杨文斌觥筹交错。这个市团委的副书记,很想加入谢书记的队伍,这次与书记的大秘相逢,也是通过姬子胜特意安排。调到市财政局的温杰甫再次成为中心,陪着前来观礼的仲道前同事,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王克成和刘明军也都顾及身份,没有亲自过来,不约而同的委托给了老婆出席,和坐在西厢房的女眷们相谈甚欢。姬家的姑爷自成一桌,眼里都是艳羡。
这是应该是山城的第一家祠堂,有了祠堂,姬家不只有了历史的传承,更是有了精神的共鸣。祠堂既是家族存续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交汇的节点。其意义远超物理空间,成为血缘、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复合体。
祠堂是游子心灵的归宿,通过祭祀、庆典等活动强化血缘认同,尤其对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员而言,成为情感联结的物理象征。祠堂也是家族?组织化管理的核心?,能以类似“宗族朝廷”,通过族老联席会议处理族务,这种来自血缘的严密层级结构既能维护秩序,又能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在未来,不管姬家人身在何方,心里都会存续这样一个精神归宿。
申时二刻,最后一批宾客的自行车铃声消失在村口。姬家人收拾供桌,五供中间那尊宣德炉里,香灰堆成了小小的山峰。姬子昌轻轻合上记录今日典礼的笔记本。牛皮纸封面粘着片鱼鳞状的物件,那是父亲和叔伯迁坟时,从胶县老宅带回的屋脊兽残片。
祠堂大门缓缓闭合的刹那,浑江上吹来的东风掀起供桌布幔,露出底层暗格里供奉的闯关东路线图——宣纸上的墨迹未干,“胶县-栖霞-龙口港-蓝城湾-山城”的标记旁,新添了行朱笔小楷: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初一,姬氏祠堂重立於浑水之阳。
供桌上两盏长明灯的火苗突然跳了一跳,像是某种跨越时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