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比赛-《读档九零》

  正月十六,大部分城市内的人们,已经从心理上默认,羊年春节告一段落,纵有余韵袅袅,也将渐渐平息。大家需要整理心情,开启新的征程。

  一中的老师们也想上强度,奈何周六的传统就是四点半下课,而且不上晚自习,以方便住宿的学生回家。

  今天一年二班大部分的住宿生早早的吃完晚饭,整整齐齐的等在学校门口,准备坐小巴车去仲道看秧歌比赛。

  经过昨天的灯会,以及今天的收款,有许多走读的山城本地人,热血渐凉,觉得仲道的灯会和比赛不再那么有吸引力,纷纷的放弃。只有这些住宿的外地学子,未见识过城市的热闹,在看了昨天的灯会后,对仲道的热闹就更加期待。再加上刚从家里过来,给养足足的,就更没有了回家的欲望。

  这时候全国上下小巴盛行!那是为了缓解这一阶段运力不足,而开放的特殊车辆。“大座,车里有大座。”很多人还记得当年“小巴”揽客的叫喊声!老郭的段子里也多次调侃。

  这些活跃的私营小巴士。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售票员都会“悬”在打开的车门上,向着急赶时间上班的乘客大声高喊揽客,上下车的动作迅速地堪比铁道游击队。如果同时遇到几辆小巴士赶在一起,有时还会引发抢客大战,吵架、打骂屡见不鲜,你追我赶的场面也十分惊险!

  这个明显经过改装的小巴车有十六个座位,然后又用马扎硬加出来四个。发动机盖子上一般坐三个,一个朝前,两个在后,加在一起最大载客二十三个,装下子玉他们二十二人不成问题。售票员不需要再招呼生意,也在小台阶上垫了个苯板坐垫,一起直达仲道。

  小巴车票正常是一块二,小谢讲了价抹了零头,条件是回程还坐这车。不少于十人就可以按一元收费。不用等等停停,司机的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载着众人一路的欢歌笑语,偶有晕车的同学,也被照顾的很好,到达仲道的钢城广场仅用了四十五分钟。

  从车上下来的同学被密集的人群惊呆了。上万平的广场外围是彩灯和冰雕,中间全是黑压压的人群,按这密度,足有上万人。靠近广播站大楼的位置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观景台,上面可以连站带坐安排个两、三百人不成问题。这时候群体活动比较多,这些设备是钢厂的常备。即使没有,现做问题也不大。

  子玉带着同学挤到台前,看到子美和子胜正在招呼着厂矿和区里的领导。

  “六哥,几点开始?”子玉只知道是七点左右,具体时间是后期敲定的。

  “六点五十讲话,七点开始。”六哥子胜安排好一个区工商局的领导,下来回答:“这是你的同学!上观景台后面看吧,下面太挤了。”

  “没事,我们在台下视野好,上面太冷。”子玉摇头,下面挡风的人多,挤着也不会冷。

  “今天没有风,上面不冷。是你们这些孩子好俏不穿棉,所以才冷。”子美姐看到他们一伙,也走过来。

  “我看这些领导都挺有经验,穿的可不少。”小谢好奇的看着台上的人。市里也有大型活动,但组织起来可没有钢厂这么容易,这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组织得力。

  “钢厂一年的活动可不少,广场就是按这要求建的。职工们也都有经验,你看着乱糟糟,实际上都是按分厂聚集的。你信不信,上面一个指令,下面就会列成队。”子美姐从小在钢厂长大,十分了解这些。

  “怪不得说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这组织纪律性是真强啊!”刘梅梅感叹。

  子玉给大家一一介绍,然后又随着子美姐去给几个领导长辈拜年。一圈下来,头顶上已是汗气蒸腾。还没歇上几分钟,大喇叭就开始播放《歌唱祖国》,这就预示着活动马上开始。刚才子美姐告诉他,这次活动人员众多,来源复杂,所以御八珍的冠名就不适合出现,变成钢厂和区里联合举办。经费先由企业垫付,然后在后期政策上给予倾斜。子玉倒是无所谓,能折腾起这么大的活动,在钢厂和区里留下好印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更何况还能保留这个传统节目呢。反正三江村秧歌队,已改名为御八珍代表队了,影响力也够用。

  领导发言很简短,也几次提到御八珍的贡献,算是一点补偿,然后就是比赛正式开始。

  炼钢一厂、二厂的表演中规中矩,几十个人排成纵队,随着鼓点进退有度,颇为整齐。只是一厂穿着工作服,劳保棉帽子,要不是腰间系着彩绸,两手扯动显得灵动了几分,就更像是做广播操。倒是二厂穿上了彩服,还画上了妆,几个男职工还扮着媒婆,观众起哄喝彩时,就舞的更加的起劲。把北方人那种人来疯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上的领导也频频点头、鼓掌,显然是更喜欢这种轻松的方式,而不是一炼钢的古板。

  估计是抽签排序,第三个队伍就是区里的机关上场。不知道是临场经验少,还是都有偶像包袱,众人表演的扭扭捏捏,根本没有放开。倒是几个女的蚌精比较出彩,一亮相便引得狼嚎阵阵、口哨连连,算是个亮点,其他的实在乏善可陈。不到二十分钟,机关代表队就匆匆下场。正当大家议论纷纷,表示秧歌赛名不副实时,就听一声锣响,鼓声雷动,一个身影从下一支队伍里翻滚而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连续的十几个空翻,一个亮相,便见齐天大圣打扮的惊艳亮相,顿时掌声雷动。当前排众人把“高跷!高跷!”的惊呼声传递到后排时,顿时如水入沸油,轰然炸响,接着就是四个小猴子扮相的人踩着高跷走向前,边走边抓耳挠腮,偶尔翻个跟头,劈个叉,又惹得众人尖叫连连。当小猴子走到孙悟空身后,从身上掏掏摸摸的取出四块红布,上书“齐天大圣、御制八珍”的字样。顿时又是一阵掌声。

  《西游记》本是四大名着里最接地气的,电视剧在82年开机,同年10月试播时就是万众期待。 86年春节期间,央视连续播出前11集,更是风靡全国,里面的孙猴子是绝对主角。88年25集西游记全部播出,简直就是万人空巷。曾经创造了中央电视台89.4%的最高收视率,重播超过3000次。在电视机普及时代的每个寒暑假,如果没有西游记的播放,那么假期都是不完美的。

  “猴子是二虎,这是咱御八珍代表队。”大哥不知何时来到子玉身边,笑着说:“昨天区里通知调整,咱们才加进去的,鬼子的主意,还不赖。”

  “这已经吊炸天了,好么!”子玉暗自腹诽,就这一个亮相,就是广场这些人毕生难忘的记忆。刚才他的汗毛都是竖起来的,那是见证传奇的敬礼。

  “我靠,二虎哥太牛逼了,我要拜他为师!”王建咋呼道,他和小谢认识二虎。

  “一战成名,不知道二哥的摄影技术咋样!”子玉感慨。

  鼓点声响起,接着是各路神仙上场,飘飘大袖踩着高跷,一派仙风道骨。

  “福禄寿三仙!”“财神爷,那是财神爷。”“红孩儿!”“二郎神!”“那狐狸是胡三奶奶!”

  每一次亮相都引得众人瞠目,这队伍的服装是碾压级的。

  后面的跑旱船、小毛驴、花娇女、大头娃娃,又惹得众人不断欢呼鼓掌。

  接着就是传统的秧歌表演,只是外围由各种特殊扮相的人,展示着各自的招牌动作。其中福禄寿三仙和财神是最受欢迎的,这充分体现了国人实用主义的原始崇拜。唯有孙猴子特殊,刚走到群众圈里,就差点被淹没,大家都想看看是谁扮的,多亏二虎跑的快,后面的小猴子,虎皮裙都被扒了。看得众人尖叫不断,笑声也不时响起。最后猴子又来到观景台前表演了一次空翻,虽没有了出其不意的炸裂,但还是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全体队伍在观景台前又表演了一圈,就见伞头上前,接过子栋递来的长线话筒,大声说:御八珍熟食祝家乡父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年年有鱼,步步高升,蒸蒸日上,万事如意。也希望家乡父老继续支持御八珍,走出山城,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山呼海啸间,队伍退场,御八珍代表队圆满落幕。

  珠玉在前,其他队伍的表演就有些不够看了。整体来说,后面四支队伍要比之前的好了不少。五江的十五人的舞龙也很惊艳,就是服装和扮相差点意思。雅园的是媒婆耍宝,大烟袋锅子纷飞,跟头翻的也不错,偶有失误也是瑕不掩瑜,更何况老百姓也不知道是力有不逮还是故意耍怪。

  煤河镇有几个朝族比较出彩,腰鼓和象帽舞。尤其是身穿传统服饰的甩象帽,表演技巧独特,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头顶和身体向前、后、左、右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

  倒是钢厂机关的表现一雪前耻,不知道从哪里请了一个川剧的变脸大师,扮相十分专业,还带着专业的设备,表演的是吐火。 吐火,是川剧中的神秘绝技,非常考验基本功,喷出来的油一定要是雾状的,它需要训练表演者的丹田的力量,这样在喷火的时候才能保证气足够长。如果在喷火的时候往回吸气的话,很可能引火上身。

  所有表演结束,评委们并没有给打出分数,只是通知三天后在钢厂电视台、报纸、广播中对外宣布。区里没有电视台,只能以文件形式下发。

  九点多,着急回山城的同学转了一圈灯展,就匆匆的坐小巴赶回。只不过回去的已经不足十人,李万金收留了几个,尼娜收留了几个,再加上八小只都可以去子玉家。有着落的众人则悠然的逛着灯展,尽情品尝街边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