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凯旋无声-《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

  南征大军自襄阳、合肥班师。

  没有万人空巷的迎接,没有钟鼓齐鸣的仪仗,只有洛阳城门静静敞开,一如往常接纳着这支风尘仆仆的得胜之师。

  就在数日前,皇宫内曾有一番争执。

  “大军凯旋,岂能如此草率?”年轻的皇帝曹髦在未央宫来回踱步,语气激动。

  “朕当亲率百官,出城相迎!”

  侍中躬身劝道:“陛下,成将军加急来信,再三恳请一切从简。说是‘天下未定,不宜铺张’...”

  “朕知道!”曹髦停下脚步,无奈地叹了口气。

  “可成济立下如此大功,若没有相应仪制,岂不让将士们寒心?”

  尚书令沉吟道:“陛下,老臣以为,成济所言在理。且成将军素来不喜张扬,若强行为之,反而不美。”

  经过再三斟酌,曹髦终究还是尊重了成济的意愿。

  于是,这支刚刚在南方连克重镇、重创东吴主力的大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洛阳。

  军队入城后,成济令各部归营休整,自己仅带着十余名亲兵,径直往皇宫而去。

  洛阳皇宫,大殿内,灯火通明。

  曹髦快步从御座上走下,亲自扶起风尘仆仆的成济,眼中满是欣喜与感慨:“爱卿辛苦了!此番南征,不仅收复襄阳、合肥两座重镇,更重创东吴水师,使其数年之内再难北上。如此大功,朕心甚慰!”

  成济躬身道:“陛下谬赞。此战全赖陛下运筹帷幄之中,将士效命于外,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爱卿何必过谦。”曹髦执成济之手,同返御座前。

  “若非爱卿在汉水设下奇谋,大破东吴水师,何来今日之胜?”

  二人坐定,内侍奉上香茗。

  成济轻呷一口,神色转为凝重:“陛下,东吴经此一败,已不足为虑。眼下当务之急,是西蜀。”

  曹髦颔首:“朕也正思此事。自黄巾乱起,天下纷争已近百年。如今我大魏兵精粮足,正是完成武皇帝未竟之业,一统山河之时。”

  “陛下圣明。”成济道。

  “臣观蜀汉,外强中干久矣。姜维虽得武侯真传,然穷兵黩武,北伐中原空耗国力。更兼朝中黄皓弄权,谯周等益州士族离心离德,此诚天赐良机。”

  他详细分析道:“姜维为避祸端,不得已屯田沓中,远离成都朝堂。此正给我军可乘之机。臣以为,当双管齐下:大军主力出关中,直取汉中;同时派遣密使,联络益州大族,许以高官厚禄。”

  曹髦若有所思:“此计大善。然蜀道艰险,易守难攻,当年武皇帝亲征汉中,也未能全功。”

  “故需攻心为上。”成济眼中精光闪动。

  “臣有一计,可瓦解蜀汉军心民心。”

  “哦?爱卿速速道来。”

  成济缓缓道:“诸葛亮在蜀地,声望犹在刘禅之上。当年他鞠躬尽瘁,五十余岁便病逝五丈原,蜀人无不哀恸。我们可散布消息,说诸葛武侯实是被刘禅活活累死。”

  曹髦闻言一震:“这……”

  “陛下且听臣细说。”成济续道。

  “刘禅在位三十余载,不思进取,只知享乐。武侯为完成刘备托孤之重,事必躬亲,终至积劳成疾。我们便说,若非刘禅昏庸无能,武侯何至于英年早逝?”

  他见曹髦若有所思,继续道:“此计一石三鸟:其一,可动摇蜀汉民心,让百姓痛恨刘禅;其二,可为日后在成都为武侯立庙造势;其三,可显陛下惜才爱贤之德。”

  曹髦抚掌赞叹:“妙极!这与爱卿先前提议为武侯立庙之策,正相呼应。”他沉吟片刻。

  “只是……如此诋毁刘禅,是否太过?”

  成济正色道:“陛下,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刘禅虽看似仁厚,实则昏庸误国。武侯在世时,他尚能倚重;武侯逝后,他宠信黄皓,致使朝政败坏。这等君主,何必为他留情面?”

  曹髦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就依爱卿之计。待时机成熟,朕当亲颁讨伐诏书。”

  曹髦起身踱步,言语间已有了全盘规划:“诏书当如此写:朕闻之,蜀主禅即位三十载,不修德政,唯事享乐。武侯诸葛亮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忧勤,竟至积劳成疾,殒命五丈原。此诚人神共愤之事!朕虽魏主,然感武侯忠义,痛其遭遇。今特发天兵,剿灭昏主,为武侯雪恨。待克成都之日,当为武侯立庙祭祀,以彰忠烈。凡蜀中官吏军民,弃暗投明者,一律量才录用……”

  成济听得心折,拜服道:“陛下圣明!此诏一出,蜀汉军心必乱。届时我军出师,必当事半功倍。”

  曹髦扶起成济,恳切道:“然伐蜀大业,非爱卿不能胜任。待粮草齐备,朕当拜爱卿为帅,统领三军,完成统一大业。”

  成济再拜:“臣必竭尽全力,万死不辞!然伐蜀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臣以为,当分三步走。”

  “愿闻其详。”

  “第一步,广派细作入蜀,散布流言,离间蜀汉君臣,笼络益州士族。第二步,调集重兵于关中,做出进攻态势,迫使姜维分兵防守。第三步,”成济目光炯炯。

  “待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一路出斜谷,取汉中;一路由阴平小道,直逼成都。”

  曹髦听得入神:“此计大妙!然阴平道险峻异常……”

  “正因如此,才可出奇制胜。”成济道。

  “臣愿亲率精兵,走阴平小道。只要突破此险,成都门户洞开,蜀汉必亡。”

  曹髦动容道:“爱卿身系社稷,岂可轻涉险地?”

  成济慨然道:“陛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臣受陛下知遇之恩,敢不效死?若得平定西蜀,结束这百年乱世,臣虽死无憾!”

  君臣二人相视良久,皆看到对方眼中的坚定与信任。

  窗外,晨曦微露,照亮了殿中悬挂的巨幅地图。

  在那张图上,代表着曹魏的红色已覆盖大半江山,唯有益州那片土地,还标注着蜀汉的墨色。

  “待到明年秋高马肥之时……”曹髦手指益州,语气中充满期待。

  “这天下,当归于一统。”

  成济肃然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这一刻,大殿中的决策,将决定千里之外那个政权的命运。

  历史的车轮,正在这对君臣的推动下,向着统一的方向,坚定地碾过。

  随着议事结束,成济退出宫殿。

  朝阳已经完全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洛阳宫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

  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心中默念:武侯,你在天有灵,当会理解我的苦心。

  这乱世,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