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渐渐散去,血腥味却依旧浓重得化不开。朝阳升起,照亮了寨墙上下狼藉的战场和一张张疲惫不堪、沾满血污的脸。胜利的喜悦被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冲淡,空气中弥漫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失去同伴的悲痛。
清点结果令人心碎。留守山寨的石虎部,战死十五人,重伤二十余人,轻伤几乎人人带挂彩。赵大山带去的二十名“先锋”,只有十一人活着回来,且个个带伤。李昊的亲随小队也有两人永远留在了回援的险峻山路上。山寨总人口锐减近三成,且多是青壮战力。寨墙多处破损,防御工事毁坏严重,储存的箭矢、滚木等消耗殆尽。
代价,惨重得让人窒息。
李昊强忍悲痛,主持了阵亡者的集体葬礼。没有棺椁,没有仪式,只有深坑和黄土。他亲自为每一位战死的弟兄覆上第一抔土,声音沙哑却传遍全场:“弟兄们走了,是为了护住我们的家!他们的血,不会白流!从今日起,他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子女!只要山寨还有一口粮,就绝不让遗孤挨饿!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承诺。幸存的战士们红着眼眶,握紧拳头,一种同生共死淬炼出的凝聚力,在无声的泪水中变得更加坚固。
葬礼过后,是繁重得令人绝望的重建。修补寨墙、救治伤员、安抚遗属、清理战场……千头万绪。苏云裳和她带领的医疗队成了最忙碌的人,草药很快告罄,只能用最原始的压迫止血和清洗伤口的方法,与死亡争夺着每一个重伤者的生命。她的医术在极限压力下飞速提升,但面对严重的创伤和感染,依然常常感到无力。
李昊几乎不眠不休,统筹一切。他深知,此刻士气最低落,也最需要方向和希望。他将缴获的青龙寨兵甲装备优先配发给战斗人员,将有限的粮食和盐巴公平分配,亲自探望每一位伤员。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暂时封闭苦泉沟盐路,收缩防线,集中所有力量先恢复山寨元气。
“首领,盐路不能断啊!”有老者担忧道。
“不断,就会被人断。”李昊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现在守不住两条线。先活下去,才能图发展。”
几天后,孙狗儿带回了一些外界消息。青龙寨败退回老巢后,过江龙暴跳如雷,但损失也不小,短期内似乎无力再组织大规模进攻。郡府那边,对黑风寨“擅自”撤离黑水峪、导致“剿匪不力”颇有微词,但或许因周文渊被软禁、内部意见不一,加之青龙寨偷袭之事多少传开,暂时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只是又来了一道申饬公文,不了了之。
周文渊的处境令人担忧。李昊让孙狗儿设法给周府送去一些伤药和滋补品,附上一封只有“珍重”二字的短笺,聊表心意和立场。眼下,他们无力直接干预郡府内部斗争。
最让人意外的是,黑风寨血战退敌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山野绿林和周边村落间迅速传开。一支乡勇团,竟能两次击退强大的青龙寨,尤其是这次以少胜多、临危逆转,让许多原本观望甚至敌视的势力,开始重新审视这股新生的力量。
几天后,竟有几股小的流民团体和山民猎户,拖家带口,慕名前来投靠!他们受够了土匪的欺凌和官府的盘剥,看到黑风寨能真刀真枪地保护一方安宁,便想来寻求庇护。
面对这些新来者,山寨内部出现了分歧。赵大山等老兄弟心有疑虑,担心混入奸细,消耗本已紧张的资源。石虎和陈老先生则觉得,人口是根本,只要审查严格,可以吸纳。
李昊权衡再三,决定有限度地接纳。他定下规矩:所有投靠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说明来历,并由老成员担保;进入山寨后,需遵守一切规矩,参与劳动,按工分换取食物;有异心或违反规矩者,严惩不贷。
“乱世求生,独木难支。”李昊对众人解释道,“我们要活下去,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人。但宁缺毋滥,规矩绝不能坏!”
新成员的加入,带来了些许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管理更加复杂,资源分配需要更加精细。李昊将更多管理职责下放给陈老先生和石虎,自己则专注于核心决策和队伍整训。
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山寨终于缓过一口气。伤员大多稳定下来,寨墙初步修复,秩序渐渐恢复。这一日傍晚,李昊独自登上残破的寨墙,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和山下依稀的官道。
这一仗,他们赢了,但也输了很多。他失去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兄弟,山寨元气大伤。但另一方面,他们证明了有能力在这乱世中立足,赢得了声望,吸引来了新血。青龙寨的威胁暂时解除,官府的态度暧昧不明,反而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喘息和发展窗口。
“接下来,该怎么做?”苏云裳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她清瘦了许多,但眼神更加沉静坚定。
李昊没有立即回答,目光掠过新开垦的田地、袅袅的炊烟和远处苦泉沟的方向。良久,他缓缓道:“练更强的兵,种更多的粮,炼更好的铁,挖更多的盐。还要……交更多的朋友,或者,让更多的人不敢成为我们的敌人。”
他转身,看向苏云裳,看向寨内忙碌的人们,眼中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这乱世,不会因为我们想安稳就放过我们。要想真正守住这份安宁,就得有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来犯的力量!”
余烬中,新生的火种已然埋下。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方向,却前所未有的清晰。
清点结果令人心碎。留守山寨的石虎部,战死十五人,重伤二十余人,轻伤几乎人人带挂彩。赵大山带去的二十名“先锋”,只有十一人活着回来,且个个带伤。李昊的亲随小队也有两人永远留在了回援的险峻山路上。山寨总人口锐减近三成,且多是青壮战力。寨墙多处破损,防御工事毁坏严重,储存的箭矢、滚木等消耗殆尽。
代价,惨重得让人窒息。
李昊强忍悲痛,主持了阵亡者的集体葬礼。没有棺椁,没有仪式,只有深坑和黄土。他亲自为每一位战死的弟兄覆上第一抔土,声音沙哑却传遍全场:“弟兄们走了,是为了护住我们的家!他们的血,不会白流!从今日起,他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子女!只要山寨还有一口粮,就绝不让遗孤挨饿!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承诺。幸存的战士们红着眼眶,握紧拳头,一种同生共死淬炼出的凝聚力,在无声的泪水中变得更加坚固。
葬礼过后,是繁重得令人绝望的重建。修补寨墙、救治伤员、安抚遗属、清理战场……千头万绪。苏云裳和她带领的医疗队成了最忙碌的人,草药很快告罄,只能用最原始的压迫止血和清洗伤口的方法,与死亡争夺着每一个重伤者的生命。她的医术在极限压力下飞速提升,但面对严重的创伤和感染,依然常常感到无力。
李昊几乎不眠不休,统筹一切。他深知,此刻士气最低落,也最需要方向和希望。他将缴获的青龙寨兵甲装备优先配发给战斗人员,将有限的粮食和盐巴公平分配,亲自探望每一位伤员。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暂时封闭苦泉沟盐路,收缩防线,集中所有力量先恢复山寨元气。
“首领,盐路不能断啊!”有老者担忧道。
“不断,就会被人断。”李昊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现在守不住两条线。先活下去,才能图发展。”
几天后,孙狗儿带回了一些外界消息。青龙寨败退回老巢后,过江龙暴跳如雷,但损失也不小,短期内似乎无力再组织大规模进攻。郡府那边,对黑风寨“擅自”撤离黑水峪、导致“剿匪不力”颇有微词,但或许因周文渊被软禁、内部意见不一,加之青龙寨偷袭之事多少传开,暂时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只是又来了一道申饬公文,不了了之。
周文渊的处境令人担忧。李昊让孙狗儿设法给周府送去一些伤药和滋补品,附上一封只有“珍重”二字的短笺,聊表心意和立场。眼下,他们无力直接干预郡府内部斗争。
最让人意外的是,黑风寨血战退敌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山野绿林和周边村落间迅速传开。一支乡勇团,竟能两次击退强大的青龙寨,尤其是这次以少胜多、临危逆转,让许多原本观望甚至敌视的势力,开始重新审视这股新生的力量。
几天后,竟有几股小的流民团体和山民猎户,拖家带口,慕名前来投靠!他们受够了土匪的欺凌和官府的盘剥,看到黑风寨能真刀真枪地保护一方安宁,便想来寻求庇护。
面对这些新来者,山寨内部出现了分歧。赵大山等老兄弟心有疑虑,担心混入奸细,消耗本已紧张的资源。石虎和陈老先生则觉得,人口是根本,只要审查严格,可以吸纳。
李昊权衡再三,决定有限度地接纳。他定下规矩:所有投靠者,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说明来历,并由老成员担保;进入山寨后,需遵守一切规矩,参与劳动,按工分换取食物;有异心或违反规矩者,严惩不贷。
“乱世求生,独木难支。”李昊对众人解释道,“我们要活下去,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人。但宁缺毋滥,规矩绝不能坏!”
新成员的加入,带来了些许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管理更加复杂,资源分配需要更加精细。李昊将更多管理职责下放给陈老先生和石虎,自己则专注于核心决策和队伍整训。
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山寨终于缓过一口气。伤员大多稳定下来,寨墙初步修复,秩序渐渐恢复。这一日傍晚,李昊独自登上残破的寨墙,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和山下依稀的官道。
这一仗,他们赢了,但也输了很多。他失去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兄弟,山寨元气大伤。但另一方面,他们证明了有能力在这乱世中立足,赢得了声望,吸引来了新血。青龙寨的威胁暂时解除,官府的态度暧昧不明,反而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喘息和发展窗口。
“接下来,该怎么做?”苏云裳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她清瘦了许多,但眼神更加沉静坚定。
李昊没有立即回答,目光掠过新开垦的田地、袅袅的炊烟和远处苦泉沟的方向。良久,他缓缓道:“练更强的兵,种更多的粮,炼更好的铁,挖更多的盐。还要……交更多的朋友,或者,让更多的人不敢成为我们的敌人。”
他转身,看向苏云裳,看向寨内忙碌的人们,眼中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这乱世,不会因为我们想安稳就放过我们。要想真正守住这份安宁,就得有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来犯的力量!”
余烬中,新生的火种已然埋下。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方向,却前所未有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