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工坊的试验场里,一台冒着白烟的铁家伙正发出“突突”的轰鸣。它有四个铁轮,车身用钢板拼接而成,车头装着一个黄铜锅炉,几根铜管连接着后面的气缸——这是苏砚秋与陈默耗费五年心血研制的“汽车”,不用马拉,不靠蒸汽,而是靠一种黑色的“石油”燃烧驱动。
“苏相,再试一次!”陈默扳动操纵杆,汽车猛地向前窜了窜,在场地上跑了半圈,最终稳稳停下。他跳下车,满脸兴奋地擦着汗,“内燃机总算稳定了!这石油提炼出的‘汽油’,劲儿比蒸汽大多了,跑起来还没那么大烟!”
苏砚秋围着汽车转了两圈,手指敲了敲钢板车身:“速度能到多少?耗油量如何?”
“最快能跑五十里每时辰,”陈默递过记录册,“比最好的马车快一倍,载重量能达三千斤。就是石油耗得有点快,跑十里地要烧两升,得找到稳定的油矿才行。”
汽车的研发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朝堂与民间激起千层浪。万历皇帝亲自试驾后,当即拍板:“量产!先给皇家银行、驿站配一批,再让矿务局用它运矿石——这铁马,比真马能扛,还不用喂草料!”
但要让汽车真正跑起来,缺不了“石油”这剂“粮草”。苏砚秋立刻召集格致馆的地质先生与矿务局官员,组建“寻油队”,带着罗盘、放大镜和新研制的“测油仪”(能通过土壤气味探测地下石油),奔赴各地探查。
寻油队的第一站是西域的戈壁。向导说那里的山沟里,偶尔会渗出黑色的液体,能点燃,牧民们叫它“地火油”。地质先生们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纹理,又用测油仪在山沟里来回走动,终于在一处低洼地发现了强烈的信号。
“往下挖!”队长一声令下,矿工们挥着铁锹开挖。挖到三丈深时,一股黑色的液体顺着泥土渗出,带着刺鼻的气味。“是石油!”有人高喊着用陶罐接住,点火一试,火苗“腾”地蹿起半尺高。
西域第一口油井的消息传回洛阳,苏砚秋立刻调派工匠,带着钻井机(用蒸汽机驱动的新式钻机)赶来,将油井加深至十丈,又用铜管将石油引出,装进密封的木桶,用新造的油罐汽车运往格致工坊提炼。
提炼车间里,石油被倒进蒸馏塔,加热后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汽油供汽车用,煤油能点灯(比菜籽油亮三倍),柴油则能驱动重型机械。陈默拿着提纯后的汽油,对苏砚秋道:“这东西真神!一滴就能让机器转半天,往后挖矿、修路,都不用愁动力了!”
有了石油,汽车的推广顺理成章。矿务局率先用上了“货运汽车”,在山西的煤矿区,汽车拖着装满煤炭的车厢,沿着新修的矿区公路行驶,一天运出的煤炭比从前十辆马车还多。矿工们围着汽车啧啧称奇:“这铁家伙不吃不喝,力气比十头牛还大!”
皇家银行的“运钞汽车”则成了一道新风景。车身用厚钢板包裹,车窗装着防弹玻璃,由两名护卫驾驶,往来于各州府分行之间,比从前的马车安全、快捷得多。“再也不怕马匪劫道了!”押运官拍着车门笑道,“这铁壳子,刀砍不动,枪打不穿!”
汽车的普及,又带动了矿区的开发。以前因为交通不便而闲置的铁矿、铜矿,如今有汽车运矿石、石油机提供动力,纷纷恢复开采。云南的铜矿雇佣了数千矿工,用石油驱动的破碎机粉碎矿石,再用汽车运到冶炼厂,铜产量一年内翻了一番。
格致馆的先生们还改良了汽车,造出“勘探汽车”——车顶装着望远镜和测绘仪,车身带着钻头,能在野外快速钻探、取样。寻油队开着它在草原、戈壁穿梭,又在漠北、南疆发现了三处大油矿,石油产量足够支撑万辆汽车运转。
一年后,洛阳的朱雀大街上出现了第一辆“民用汽车”。车主是个做布匹生意的商人,汽车后面装着货架,堆满了各色绸缎,喇叭“滴滴”响着,比马车灵活得多,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一天能跑三个县城,”商人笑着给围观者递名片,“往后买布,不用等货郎,我开着车送上门!”
苏砚秋站在格致工坊的高台上,看着试验场里往来穿梭的汽车,远处的油井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石油,矿区的烟囱冒着白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想起陈默的话:“汽车跑起来,油矿挖出来,这天下的货物、矿石,就能像血脉一样流动起来。”
安宁公主走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绘制的“石油公路图”,上面标注着油矿、汽车修理厂、加油站的位置。“你看,”她指着图上的红线,“从西域油矿到洛阳的公路快修好了,汽车走三天就能到,往后再也不用怕石油断供了。”
苏砚秋接过图纸,阳光照在上面,红线仿佛活了过来,像一条条奔腾的血管,将油矿、矿区、工坊、城市连在一起。他忽然明白,汽车与石油的意义,不止于“更快、更强”,更在于它们打破了距离的限制,让资源流动更顺畅,让百业联系更紧密——这才是真正的“通达”。
试验场的汽车又一次发动,“突突”的引擎声混着远处矿区的机器轰鸣,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歌谣,唱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而苏砚秋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汽车跑遍山河,石油流淌大地,大明的根基,将扎得更深、更稳。
“苏相,再试一次!”陈默扳动操纵杆,汽车猛地向前窜了窜,在场地上跑了半圈,最终稳稳停下。他跳下车,满脸兴奋地擦着汗,“内燃机总算稳定了!这石油提炼出的‘汽油’,劲儿比蒸汽大多了,跑起来还没那么大烟!”
苏砚秋围着汽车转了两圈,手指敲了敲钢板车身:“速度能到多少?耗油量如何?”
“最快能跑五十里每时辰,”陈默递过记录册,“比最好的马车快一倍,载重量能达三千斤。就是石油耗得有点快,跑十里地要烧两升,得找到稳定的油矿才行。”
汽车的研发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朝堂与民间激起千层浪。万历皇帝亲自试驾后,当即拍板:“量产!先给皇家银行、驿站配一批,再让矿务局用它运矿石——这铁马,比真马能扛,还不用喂草料!”
但要让汽车真正跑起来,缺不了“石油”这剂“粮草”。苏砚秋立刻召集格致馆的地质先生与矿务局官员,组建“寻油队”,带着罗盘、放大镜和新研制的“测油仪”(能通过土壤气味探测地下石油),奔赴各地探查。
寻油队的第一站是西域的戈壁。向导说那里的山沟里,偶尔会渗出黑色的液体,能点燃,牧民们叫它“地火油”。地质先生们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纹理,又用测油仪在山沟里来回走动,终于在一处低洼地发现了强烈的信号。
“往下挖!”队长一声令下,矿工们挥着铁锹开挖。挖到三丈深时,一股黑色的液体顺着泥土渗出,带着刺鼻的气味。“是石油!”有人高喊着用陶罐接住,点火一试,火苗“腾”地蹿起半尺高。
西域第一口油井的消息传回洛阳,苏砚秋立刻调派工匠,带着钻井机(用蒸汽机驱动的新式钻机)赶来,将油井加深至十丈,又用铜管将石油引出,装进密封的木桶,用新造的油罐汽车运往格致工坊提炼。
提炼车间里,石油被倒进蒸馏塔,加热后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汽油供汽车用,煤油能点灯(比菜籽油亮三倍),柴油则能驱动重型机械。陈默拿着提纯后的汽油,对苏砚秋道:“这东西真神!一滴就能让机器转半天,往后挖矿、修路,都不用愁动力了!”
有了石油,汽车的推广顺理成章。矿务局率先用上了“货运汽车”,在山西的煤矿区,汽车拖着装满煤炭的车厢,沿着新修的矿区公路行驶,一天运出的煤炭比从前十辆马车还多。矿工们围着汽车啧啧称奇:“这铁家伙不吃不喝,力气比十头牛还大!”
皇家银行的“运钞汽车”则成了一道新风景。车身用厚钢板包裹,车窗装着防弹玻璃,由两名护卫驾驶,往来于各州府分行之间,比从前的马车安全、快捷得多。“再也不怕马匪劫道了!”押运官拍着车门笑道,“这铁壳子,刀砍不动,枪打不穿!”
汽车的普及,又带动了矿区的开发。以前因为交通不便而闲置的铁矿、铜矿,如今有汽车运矿石、石油机提供动力,纷纷恢复开采。云南的铜矿雇佣了数千矿工,用石油驱动的破碎机粉碎矿石,再用汽车运到冶炼厂,铜产量一年内翻了一番。
格致馆的先生们还改良了汽车,造出“勘探汽车”——车顶装着望远镜和测绘仪,车身带着钻头,能在野外快速钻探、取样。寻油队开着它在草原、戈壁穿梭,又在漠北、南疆发现了三处大油矿,石油产量足够支撑万辆汽车运转。
一年后,洛阳的朱雀大街上出现了第一辆“民用汽车”。车主是个做布匹生意的商人,汽车后面装着货架,堆满了各色绸缎,喇叭“滴滴”响着,比马车灵活得多,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一天能跑三个县城,”商人笑着给围观者递名片,“往后买布,不用等货郎,我开着车送上门!”
苏砚秋站在格致工坊的高台上,看着试验场里往来穿梭的汽车,远处的油井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石油,矿区的烟囱冒着白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想起陈默的话:“汽车跑起来,油矿挖出来,这天下的货物、矿石,就能像血脉一样流动起来。”
安宁公主走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绘制的“石油公路图”,上面标注着油矿、汽车修理厂、加油站的位置。“你看,”她指着图上的红线,“从西域油矿到洛阳的公路快修好了,汽车走三天就能到,往后再也不用怕石油断供了。”
苏砚秋接过图纸,阳光照在上面,红线仿佛活了过来,像一条条奔腾的血管,将油矿、矿区、工坊、城市连在一起。他忽然明白,汽车与石油的意义,不止于“更快、更强”,更在于它们打破了距离的限制,让资源流动更顺畅,让百业联系更紧密——这才是真正的“通达”。
试验场的汽车又一次发动,“突突”的引擎声混着远处矿区的机器轰鸣,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歌谣,唱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而苏砚秋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汽车跑遍山河,石油流淌大地,大明的根基,将扎得更深、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