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城的御花园里,秋菊开得正盛。明黄色的龙袍与素色的便服在菊丛旁并肩而立,皇帝朱翊钧亲手摘下一朵墨菊,递给身边的苏砚秋:“苏相还记得吗?三十年前,也是在这里,你说要在漠北修铁路,朕还笑你‘冰天雪地,铁轨都要冻裂’。”
苏砚秋接过菊花,花瓣上的晨露沾湿了指尖,他笑着摇头:“陛下那时是担心国库空虚,臣却揣着一张画满线条的地图,在御书房磨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陛下松了口,说‘那就试试,败了朕与你共担’。”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惊起了廊下的几只白鸽。今日是苏砚秋致仕后的第一个休沐日,皇帝特意邀他入宫,不谈政务,只话往事,共赏这秋日盛景。
沿着铺满青石的小径缓步而行,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御花园的景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当年的土坡被改造成了微缩的“大明疆域图”,用不同颜色的植被标示着中原的平原、漠北的草原、南洋的海岛、北极的冰原。皇帝指着那片覆着白砂石的“北极”区域,感慨道:“当年派探险队去北极,满朝文武都说‘劳民伤财’,只有你说‘今日之劳,是为后世之逸’。如今看来,那片冰原上的稀土,真成了国之重器。”
苏砚秋望着“北极”砂石旁点缀的蓝色琉璃(象征冰川),眼中泛起温润的光:“臣还记得,第一支探险队出发前,陛下亲笔写了‘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八个字,刻在他们的船舷上。后来队员们在冰原上冻掉了手指,也没人肯退回来,就是抱着这八个字的念想。”
走到沁芳亭,内侍早已备下茶点。两人落座,望着亭外澄澈的湖水,水面倒映着远处的紫宸殿飞檐,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皇帝执起茶盏,忽然问道:“苏相有没有后悔过?当年推行新政,被言官弹劾‘离经叛道’;修铁路时,百姓说你‘破坏风水’;甚至连办格致学堂,都有人骂你‘教孩童奇技淫巧’。”
苏砚秋饮了口茶,茶香清冽,带着淡淡的回甘。他想起那些年的争议:有人砸过他府前的石碑,有人在朝堂上痛哭流涕反对新法,甚至有地方官暗中阻挠铁路施工。但他只是平静地说:“臣不悔。因为臣知道,百姓骂归骂,心里是盼着日子变好的——盼着粮食够吃,盼着出门有车坐,盼着孩子能念书。只要朝着这个方向走,一时的非议,终究会被后来的好日子冲淡。”
皇帝点点头,指着湖面上游弋的电动游船(格致馆为皇室特制的小玩意):“就像这船,刚造出来时,老太监们说‘不用桨不用帆,是妖物’,如今不也成了寻常景致?可见这世上的事,不怕人说,就怕做不成。”
两人聊起早年的趣事:第一次试乘蒸汽火车时,皇帝吓得抓住苏砚秋的衣袖;第一次看电视机里的北极企鹅,两人对着屏幕研究“这鸟儿为何不会飞”;甚至有次讨论“地球是圆的”,还为“站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会不会掉下去”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朕总觉得,你脑子里装着另一个世界。”皇帝笑着说,“说要造能飞上天的机器,说要让声音传遍千里,说要去北极挖能造‘重器’的石头……朕虽信你,却也时常夜里睡不着,怕你步子迈得太急,摔了跟头。”
“臣也摔过。”苏砚秋坦言,“第一次造火箭,炸得试验场一片狼藉;第一次种杂交水稻,颗粒无收;第一次派船队去非洲,回来时只剩半船人……但每次摔了,陛下都给臣递‘拐杖’,要么拨银子,要么调人手,从不说‘早知如此’。”
秋风拂过湖面,带起层层涟漪。远处的宫墙上,“大明龙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与御花园里的秋菊相映,一派安宁祥和。皇帝望着墙外的洛阳城,隐约能看到高楼的轮廓、行驶的电车、甚至远处工厂的烟囱(如今已改成无烟排放),忽然道:“苏相你看,这江山,真的不一样了。”
苏砚秋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刚入仕时,洛阳城还是土路,百姓多穿布衣,出门靠步行或马车;如今,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电车叮当作响,寻常人家也能穿上绸缎,孩子们在学堂里学的是“地球”“格致”,嘴里哼的是“寰宇同此心”的歌谣。
“是不一样了,但根还在。”苏砚秋说,“无论是蒸汽火车还是电动游船,是卫星还是核电站,终究是为了让这江山更稳,让百姓更安。就像这御花园的秋菊,年年岁岁花相似,却一年比一年开得艳,因为水土好了。”
皇帝拿起一块杏仁酥,递给他:“这是御膳房新做的,用的是南洋的蔗糖、中原的杏仁、漠北的奶油,放在一起,竟比单一的味道好。就像咱们的大明,各族、各地、各种技艺融合在一起,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两人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地坐着,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听风吹过菊丛的轻响,偶尔有宫人捧着新摘的鲜果经过,远远地行礼,便又轻手轻脚地退去。这份宁静,是历经数十年风雨后,属于两位老者的默契——无需多言,便知彼此心中对这江山的眷恋,对这百姓的牵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近中午,内侍来请用膳,皇帝却摆摆手:“再坐会儿吧,难得有这样的闲工夫,与苏相看看风景,说说老话。”
苏砚秋望着皇帝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如今也已两鬓染霜。岁月在两人脸上都刻下了痕迹,却也沉淀出对“江山”二字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金銮殿的龙椅,不是疆域图的红线,是秋菊下的晨露,是湖面上的游船,是每个百姓脸上踏实的笑容。
“陛下,”苏砚秋起身,对着皇帝深深一揖,“臣该告辞了。这御花园的景致再好,终究是宫里的,臣还是喜欢看街上的热闹,听巷子里的叫卖声,那才是真正的大明。”
皇帝也站起身,亲自扶他起来:“去吧。朕也该去看看奏折了,看看张谨他们,把你铺的路,走得稳不稳。”
送苏砚秋出御花园时,皇帝忽然说:“明年春天,朕邀你来看牡丹。那时,铁路该通到西域最西头了,格致馆的新智械也该造好了,咱们再聊聊,这大明的新景致。”
苏砚秋回头,望着宫墙内依旧盛开的秋菊,笑着点头:“臣一定来。”
走出宫门,街上的喧嚣扑面而来:电车的铃声、商贩的吆喝、孩子们的嬉笑……苏砚秋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与淡淡的煤烟味(如今已是清洁能源的味道)。他知道,宫里的君臣闲话、御苑的秋日盛景,终究要落到这人间烟火里,才算是真正的“江山如画”。
而这画,还在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描摹,添上更绚烂的色彩。
苏砚秋接过菊花,花瓣上的晨露沾湿了指尖,他笑着摇头:“陛下那时是担心国库空虚,臣却揣着一张画满线条的地图,在御书房磨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陛下松了口,说‘那就试试,败了朕与你共担’。”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惊起了廊下的几只白鸽。今日是苏砚秋致仕后的第一个休沐日,皇帝特意邀他入宫,不谈政务,只话往事,共赏这秋日盛景。
沿着铺满青石的小径缓步而行,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御花园的景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当年的土坡被改造成了微缩的“大明疆域图”,用不同颜色的植被标示着中原的平原、漠北的草原、南洋的海岛、北极的冰原。皇帝指着那片覆着白砂石的“北极”区域,感慨道:“当年派探险队去北极,满朝文武都说‘劳民伤财’,只有你说‘今日之劳,是为后世之逸’。如今看来,那片冰原上的稀土,真成了国之重器。”
苏砚秋望着“北极”砂石旁点缀的蓝色琉璃(象征冰川),眼中泛起温润的光:“臣还记得,第一支探险队出发前,陛下亲笔写了‘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八个字,刻在他们的船舷上。后来队员们在冰原上冻掉了手指,也没人肯退回来,就是抱着这八个字的念想。”
走到沁芳亭,内侍早已备下茶点。两人落座,望着亭外澄澈的湖水,水面倒映着远处的紫宸殿飞檐,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皇帝执起茶盏,忽然问道:“苏相有没有后悔过?当年推行新政,被言官弹劾‘离经叛道’;修铁路时,百姓说你‘破坏风水’;甚至连办格致学堂,都有人骂你‘教孩童奇技淫巧’。”
苏砚秋饮了口茶,茶香清冽,带着淡淡的回甘。他想起那些年的争议:有人砸过他府前的石碑,有人在朝堂上痛哭流涕反对新法,甚至有地方官暗中阻挠铁路施工。但他只是平静地说:“臣不悔。因为臣知道,百姓骂归骂,心里是盼着日子变好的——盼着粮食够吃,盼着出门有车坐,盼着孩子能念书。只要朝着这个方向走,一时的非议,终究会被后来的好日子冲淡。”
皇帝点点头,指着湖面上游弋的电动游船(格致馆为皇室特制的小玩意):“就像这船,刚造出来时,老太监们说‘不用桨不用帆,是妖物’,如今不也成了寻常景致?可见这世上的事,不怕人说,就怕做不成。”
两人聊起早年的趣事:第一次试乘蒸汽火车时,皇帝吓得抓住苏砚秋的衣袖;第一次看电视机里的北极企鹅,两人对着屏幕研究“这鸟儿为何不会飞”;甚至有次讨论“地球是圆的”,还为“站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会不会掉下去”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朕总觉得,你脑子里装着另一个世界。”皇帝笑着说,“说要造能飞上天的机器,说要让声音传遍千里,说要去北极挖能造‘重器’的石头……朕虽信你,却也时常夜里睡不着,怕你步子迈得太急,摔了跟头。”
“臣也摔过。”苏砚秋坦言,“第一次造火箭,炸得试验场一片狼藉;第一次种杂交水稻,颗粒无收;第一次派船队去非洲,回来时只剩半船人……但每次摔了,陛下都给臣递‘拐杖’,要么拨银子,要么调人手,从不说‘早知如此’。”
秋风拂过湖面,带起层层涟漪。远处的宫墙上,“大明龙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与御花园里的秋菊相映,一派安宁祥和。皇帝望着墙外的洛阳城,隐约能看到高楼的轮廓、行驶的电车、甚至远处工厂的烟囱(如今已改成无烟排放),忽然道:“苏相你看,这江山,真的不一样了。”
苏砚秋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刚入仕时,洛阳城还是土路,百姓多穿布衣,出门靠步行或马车;如今,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电车叮当作响,寻常人家也能穿上绸缎,孩子们在学堂里学的是“地球”“格致”,嘴里哼的是“寰宇同此心”的歌谣。
“是不一样了,但根还在。”苏砚秋说,“无论是蒸汽火车还是电动游船,是卫星还是核电站,终究是为了让这江山更稳,让百姓更安。就像这御花园的秋菊,年年岁岁花相似,却一年比一年开得艳,因为水土好了。”
皇帝拿起一块杏仁酥,递给他:“这是御膳房新做的,用的是南洋的蔗糖、中原的杏仁、漠北的奶油,放在一起,竟比单一的味道好。就像咱们的大明,各族、各地、各种技艺融合在一起,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两人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地坐着,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听风吹过菊丛的轻响,偶尔有宫人捧着新摘的鲜果经过,远远地行礼,便又轻手轻脚地退去。这份宁静,是历经数十年风雨后,属于两位老者的默契——无需多言,便知彼此心中对这江山的眷恋,对这百姓的牵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近中午,内侍来请用膳,皇帝却摆摆手:“再坐会儿吧,难得有这样的闲工夫,与苏相看看风景,说说老话。”
苏砚秋望着皇帝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如今也已两鬓染霜。岁月在两人脸上都刻下了痕迹,却也沉淀出对“江山”二字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金銮殿的龙椅,不是疆域图的红线,是秋菊下的晨露,是湖面上的游船,是每个百姓脸上踏实的笑容。
“陛下,”苏砚秋起身,对着皇帝深深一揖,“臣该告辞了。这御花园的景致再好,终究是宫里的,臣还是喜欢看街上的热闹,听巷子里的叫卖声,那才是真正的大明。”
皇帝也站起身,亲自扶他起来:“去吧。朕也该去看看奏折了,看看张谨他们,把你铺的路,走得稳不稳。”
送苏砚秋出御花园时,皇帝忽然说:“明年春天,朕邀你来看牡丹。那时,铁路该通到西域最西头了,格致馆的新智械也该造好了,咱们再聊聊,这大明的新景致。”
苏砚秋回头,望着宫墙内依旧盛开的秋菊,笑着点头:“臣一定来。”
走出宫门,街上的喧嚣扑面而来:电车的铃声、商贩的吆喝、孩子们的嬉笑……苏砚秋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与淡淡的煤烟味(如今已是清洁能源的味道)。他知道,宫里的君臣闲话、御苑的秋日盛景,终究要落到这人间烟火里,才算是真正的“江山如画”。
而这画,还在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描摹,添上更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