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科学院的实验基地外,一道无形的警戒线将好奇的人群隔开。基地深处,一座银白色的圆柱形建筑正发出低沉的嗡鸣,顶端的烟囱没有黑烟,只有淡淡的水雾缭绕——这是大明国第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经过三年试运行,今日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大明在核能和平利用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各项参数稳定,发电量达到设计标准!”总工程师周明远盯着监控屏幕,额头的汗珠被他随手擦去,声音里难掩激动。屏幕上,反应堆的功率曲线平稳上升,电流通过电缆输送到电网的指示灯依次亮起,洛阳城西的一片居民区瞬间被灯光照亮,窗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
这座核电站的诞生,源于十年前的一次“跨界碰撞”。当时,负责原子弹研发的核物理学家们提出: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既能毁灭,也能创造,若能控制其反应速度,便可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力。苏砚秋当即拍板:“把‘重器’的力量用来点亮万家灯火,才是对科技最好的注解。”
研发之路布满荆棘。最棘手的是“可控核裂变”技术——如何让铀原子的裂变保持稳定,既不爆炸,也不熄灭。学者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用石墨慢化中子,用水冷却反应堆,光是控制棒的材料就测试了上百种,从金属铪到碳化硼,最终找到最安全的配比。
“那时候,我们就住在实验室旁的简易房里,三天三夜不合眼是常事。”周明远指着墙角的旧照片,照片里的科研人员围着反应堆模型,眼里布满血丝,却闪着光,“有次模拟实验失控,辐射警报响了,是老院长抱着铅板冲进去手动关停,才没出大事。他说,‘搞科研,就得有敢跟死神掰手腕的胆气’。”
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更是精益求精。反应堆被包裹在三层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能抵御地震、爆炸等极端情况;循环水系统采用“零排放”技术,冷却水经过净化后回流到专用水库,养鱼、灌溉都不受影响;周边五十里设为“生态监测区”,每天检测空气、土壤、水源的辐射值,确保万无一失。
试运行期间,附近的村民起初还有顾虑。“听说跟原子弹一个原理,谁不害怕?”家住电站下游的李大叔说。科学院便邀请村民参观:看控制室内的实时数据,听专家讲解安全措施,甚至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经过屏蔽的核燃料模型(无辐射)。“现在知道了,这东西比烧煤干净,还省钱。”李大叔笑着说,家里的电灯、电暖器再也不用省着用了。
“华龙一号”的发电效率远超传统电站。一座核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燃烧一千万吨煤炭,能满足半个中原地区的用电需求,还能减少数千万吨的烟尘排放。洛阳的纺织厂用上核电后,机器运转更稳定,布匹产量提高三成;经世大学的实验室通了核电,大型精密仪器得以全天运行,格致研究突飞猛进。
更深远的影响在民生层面。电价较从前降低了四成,寻常百姓家开始普及电风扇、电冰箱;冬天不再靠烧煤取暖,改用清洁的电暖气,洛阳城的雾霾天数比去年减少一半;偏远山区通过输电线路通了电,孩子们在电灯下读书,学堂里还装上了电视机,能收看“格致学堂”节目。
在核电站的“科普展厅”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孩子们围着核反应堆模型,看工作人员演示“链式反应”:用小球代表中子,撞击另一组小球,引发一连串的“碰撞”,最后点亮一盏灯。“原来电是这么来的!”一个小男孩恍然大悟,拉着父亲的手说,“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造更大的核电站!”
消息传到万国,各国纷纷遣使来学习。波斯使者参观后,请求大明派遣专家协助建设核电站:“我国石油资源虽多,但烧煤污染严重,若能用上核电,百姓的生活会好很多。”周明远团队当即组建“核电援助队”,带着图纸和设备奔赴波斯,将大明的技术与经验倾囊相授。
“科学没有国界,”苏砚秋在送别援助队时说,“我们研发核电,不是为了垄断,是为了让更多人摆脱能源匮乏的困境。就像这电流,能跨越山海,也该连接人心。”
核电站并网发电的当晚,洛阳城举行了“光明之夜”庆典。市中心的广场上,用核电驱动的巨型显示屏播放着核电站的建设历程,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的并网,每一帧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当屏幕上出现第一户通电家庭的笑脸时,广场上放飞了数千只LED灯笼,组成“核能造福人类”的字样,与夜空的星星交相辉映。
周明远站在庆典现场,看着百姓们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忽然想起老院长临终前的话:“等核电站发电那天,记得告诉百姓,这电里没有硝烟,只有温暖。”他掏出手机,给远方的同事发了条消息:“灯亮了,老院长看到了。”
夜色渐深,“华龙一号”的反应堆仍在平稳运行,发出持续的嗡鸣。这声音不像原子弹的轰鸣那样震撼,却带着一种踏实的力量,流淌在电缆里,钻进千家万户,化作灯光、暖流、机器的转动,滋养着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
苏砚秋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核电站的轮廓,那里的灯光彻夜不熄,像一座温暖的灯塔。他知道,科学院的这个大突破,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驾驭力量、拥抱和平的证明——当核能从“毁灭之剑”变成“普惠之光”,科技的温度,便真正照进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束光,还将继续延伸,照亮更多的城市与村庄,连接起更多的国家与文明,在这颗蓝色的地球上,书写出属于智慧与善意的新篇章。
“各项参数稳定,发电量达到设计标准!”总工程师周明远盯着监控屏幕,额头的汗珠被他随手擦去,声音里难掩激动。屏幕上,反应堆的功率曲线平稳上升,电流通过电缆输送到电网的指示灯依次亮起,洛阳城西的一片居民区瞬间被灯光照亮,窗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
这座核电站的诞生,源于十年前的一次“跨界碰撞”。当时,负责原子弹研发的核物理学家们提出: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既能毁灭,也能创造,若能控制其反应速度,便可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力。苏砚秋当即拍板:“把‘重器’的力量用来点亮万家灯火,才是对科技最好的注解。”
研发之路布满荆棘。最棘手的是“可控核裂变”技术——如何让铀原子的裂变保持稳定,既不爆炸,也不熄灭。学者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用石墨慢化中子,用水冷却反应堆,光是控制棒的材料就测试了上百种,从金属铪到碳化硼,最终找到最安全的配比。
“那时候,我们就住在实验室旁的简易房里,三天三夜不合眼是常事。”周明远指着墙角的旧照片,照片里的科研人员围着反应堆模型,眼里布满血丝,却闪着光,“有次模拟实验失控,辐射警报响了,是老院长抱着铅板冲进去手动关停,才没出大事。他说,‘搞科研,就得有敢跟死神掰手腕的胆气’。”
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更是精益求精。反应堆被包裹在三层厚厚的钢筋混凝土里,能抵御地震、爆炸等极端情况;循环水系统采用“零排放”技术,冷却水经过净化后回流到专用水库,养鱼、灌溉都不受影响;周边五十里设为“生态监测区”,每天检测空气、土壤、水源的辐射值,确保万无一失。
试运行期间,附近的村民起初还有顾虑。“听说跟原子弹一个原理,谁不害怕?”家住电站下游的李大叔说。科学院便邀请村民参观:看控制室内的实时数据,听专家讲解安全措施,甚至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经过屏蔽的核燃料模型(无辐射)。“现在知道了,这东西比烧煤干净,还省钱。”李大叔笑着说,家里的电灯、电暖器再也不用省着用了。
“华龙一号”的发电效率远超传统电站。一座核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于燃烧一千万吨煤炭,能满足半个中原地区的用电需求,还能减少数千万吨的烟尘排放。洛阳的纺织厂用上核电后,机器运转更稳定,布匹产量提高三成;经世大学的实验室通了核电,大型精密仪器得以全天运行,格致研究突飞猛进。
更深远的影响在民生层面。电价较从前降低了四成,寻常百姓家开始普及电风扇、电冰箱;冬天不再靠烧煤取暖,改用清洁的电暖气,洛阳城的雾霾天数比去年减少一半;偏远山区通过输电线路通了电,孩子们在电灯下读书,学堂里还装上了电视机,能收看“格致学堂”节目。
在核电站的“科普展厅”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孩子们围着核反应堆模型,看工作人员演示“链式反应”:用小球代表中子,撞击另一组小球,引发一连串的“碰撞”,最后点亮一盏灯。“原来电是这么来的!”一个小男孩恍然大悟,拉着父亲的手说,“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造更大的核电站!”
消息传到万国,各国纷纷遣使来学习。波斯使者参观后,请求大明派遣专家协助建设核电站:“我国石油资源虽多,但烧煤污染严重,若能用上核电,百姓的生活会好很多。”周明远团队当即组建“核电援助队”,带着图纸和设备奔赴波斯,将大明的技术与经验倾囊相授。
“科学没有国界,”苏砚秋在送别援助队时说,“我们研发核电,不是为了垄断,是为了让更多人摆脱能源匮乏的困境。就像这电流,能跨越山海,也该连接人心。”
核电站并网发电的当晚,洛阳城举行了“光明之夜”庆典。市中心的广场上,用核电驱动的巨型显示屏播放着核电站的建设历程,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的并网,每一帧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当屏幕上出现第一户通电家庭的笑脸时,广场上放飞了数千只LED灯笼,组成“核能造福人类”的字样,与夜空的星星交相辉映。
周明远站在庆典现场,看着百姓们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忽然想起老院长临终前的话:“等核电站发电那天,记得告诉百姓,这电里没有硝烟,只有温暖。”他掏出手机,给远方的同事发了条消息:“灯亮了,老院长看到了。”
夜色渐深,“华龙一号”的反应堆仍在平稳运行,发出持续的嗡鸣。这声音不像原子弹的轰鸣那样震撼,却带着一种踏实的力量,流淌在电缆里,钻进千家万户,化作灯光、暖流、机器的转动,滋养着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
苏砚秋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核电站的轮廓,那里的灯光彻夜不熄,像一座温暖的灯塔。他知道,科学院的这个大突破,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驾驭力量、拥抱和平的证明——当核能从“毁灭之剑”变成“普惠之光”,科技的温度,便真正照进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束光,还将继续延伸,照亮更多的城市与村庄,连接起更多的国家与文明,在这颗蓝色的地球上,书写出属于智慧与善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