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银屏探寰宇,天涯若比邻-《槐下田舍》

  洛阳城西的平民巷里,张木匠家的电视机前挤满了街坊。屏幕上,“环球探险队”的队员们正踩着藤蔓穿越热带雨林,镜头跟着他们的脚步摇晃,时而闪过色彩斑斓的蝴蝶,时而拍到挂在枝头的奇异果实,解说员的声音带着悬念:“前方五十步,队员们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食肉植物,它的叶片能像手掌一样合拢……”

  “哎呀,这叶子真能吃人?”张木匠的婆娘攥着衣角,看得心惊胆战。旁边的孩童却拍着手笑:“像捕蝇草!比咱家院子里的大十倍!”这是格致馆新推出的“探险直播”节目,每周三次,通过电视机向全国播放探险队的实时见闻,从非洲的沙漠到美洲的丛林,从南极的冰原到南洋的岛屿,让大明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遍天下奇观。

  这档节目的诞生,源于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自从收音机普及后,人们听了太多关于异域的传说:“非洲有身高两丈的长颈鹿”“美洲的森林里有会说话的鹦鹉”“南极的冰山上住着白色的熊”……可终究“耳听为虚”。格致馆的学者们便想:“既然电视机能传影,为何不把探险队的经历拍下来,让百姓亲眼看看?”

  于是,探险队的装备里多了“便携式摄像机”——这是格致馆特意研制的设备,巴掌大小,能通过无线电将画面传回国,再经发射台转播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队员们除了勘探资源,还要兼顾“拍摄任务”:既要记录石油矿井的构造,也要拍下长颈鹿啃树叶的模样;既要采集植物样本,也要对着镜头讲解“这朵花的花蜜能驱蚊”。

  第一期直播就引发了轰动。当屏幕上出现非洲草原的画面,成群的斑马、狮子在镜头前奔跑时,洛阳城的电视机前围满了人。有老人对着屏幕作揖:“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畜生,真是开眼了!”有学堂的先生带着学生边看边记:“这是非洲狮,群居动物,捕食时讲究配合……”

  “探险直播”很快成了大明国最火的节目。百姓们追更上瘾,像盼说书先生开讲一样盼着每周的直播:

  在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队员们顶着风雪攀登,镜头拍到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蓝光,解说员说:“这里的空气稀薄,每走一步都像背着十斤重的石头,但山脚下的铜矿,能造十万辆汽车。”百姓们看着队员们冻得发紫的脸,有人叹道:“为了找矿,真是遭罪了。”

  在南极的科考站,队员们喂给企鹅小鱼,圆滚滚的企鹅摇摇晃晃地抢食,镜头怼得极近,连企鹅嘴边的绒毛都看得清。孩童们乐得直拍桌子,缠着大人问:“爹,咱们能养一只吗?”大人笑着摇头:“它们要住冰房子,咱们这儿太热啦。”

  在南洋的珊瑚岛,队员们潜入海底,摄像机跟着他们拍到五颜六色的鱼群、摇曳的海草,还有藏在礁石后的海参。解说员介绍:“这些海参晒干后是滋补的好东西,当地渔民正学着用咱们大明的方法养殖。”主妇们赶紧找来纸笔,记下“养殖海参的水温要控制在二十度”。

  直播不仅展示奇观,更传递着知识与感动。当镜头拍到队员们在沙漠里用格致仪器找水,最终打出清泉时,解说员说:“这是‘地下水探测仪’,能根据土壤电阻找到水源,咱们中原的干旱地区也能用。”第二天,就有州县官上书朝廷,请求引进这种仪器。

  当队员们在雨林里救治受伤的土着孩童,用带来的消炎药处理伤口时,屏幕前的百姓看得眼眶发热。“他们跟咱一样,都是爹娘生的,”张木匠叹道,“探险队不光找矿,还做善事,这才是大明的样子。”

  节目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江南的药农老李,看直播时发现非洲的一种树皮与自家种植的药材功效相似,试着嫁接培育,竟成功研制出治疗风湿的新药;中原的铁匠王二,从直播里看到美洲印第安人的锻造技法,改良了自家的打铁炉,打出的农具更耐用;连学堂的课本都加入了“直播见闻”,把长颈鹿、企鹅、南极冰原的知识编进去,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苏砚秋在办公室里也常看“探险直播”。一次,他看到队员们在澳洲的稀土矿采样,镜头扫过矿场边缘的警示牌,上面用中、英、土着语写着“保护植被,严禁滥采”,不禁点头:“这才是可持续的勘探——既要取宝,也要护境。”他当即下令,让地方官组织百姓观看这一段,讲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道理。

  对海外华人来说,“探险直播”更是慰藉乡愁的纽带。波斯湾的华人商栈里,伙计们围在电视机前,看着探险队在非洲遇到的华人移民,听他们用带着中原口音的话说“虽然身在异乡,但知道国家惦记着我们”,忍不住红了眼眶。有人对着屏幕里的国旗敬礼:“咱们在外面做生意,腰杆硬,全靠身后有大明!”

  随着直播的深入,大明百姓的“世界观”悄然改变。从前,人们以为“大明之外都是蛮荒之地”;如今,通过屏幕看到非洲的部落有自己的历法,美洲的文明有精巧的建筑,南极的冰原藏着地球的秘密,渐渐明白“地球之大,各有精彩”。

  在洛阳的“万国市集”上,一个卖非洲木雕的商人笑着对顾客说:“您看这长颈鹿雕刻,跟直播里的一模一样!上周刚从探险队帮衬的部落进的货。”顾客端详着木雕,想起屏幕上的画面,爽快地付了钱:“买一个摆家里,就当看过真的长颈鹿了。”

  张木匠家的电视机前,街坊们还在看直播。这一期,探险队正在北极架设新的科考站,镜头对着夜空,绚烂的极光像彩带一样舞动。解说员的声音温柔而有力:“这颗蓝色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大明的探险,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了解、为了共享——让每个角落的美好,都能被更多人看见。”

  屏幕前的人们安静下来,望着那片跳动的极光,仿佛自己也站在了遥远的冰原上。巷子里的灯光与电视机的光亮交织,映着一张张专注的脸。他们知道,从今天起,“外面的世界”不再是模糊的传说,而是屏幕上真实的影像、可感的温度,是与自己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的“远方的邻居”。

  夜深了,直播结束的音乐响起。街坊们散去时,还在讨论着明天的内容。张木匠关掉电视,看着窗外的星空,忽然觉得,那些星星不再遥远——就像电视机里的世界,看似隔着千山万水,却因这小小的银屏,变得触手可及。

  而“探险直播”的镜头,还在继续记录着:记录下资源的发现,记录下文明的交融,记录下大明百姓望向世界的目光,也记录下一个国家在开放与包容中,愈发深厚的底气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