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新炮构想,匠心独运-《抗倭战神》

  天刚亮,工坊的炉火还在烧。张定远坐在长桌前,手里拿着炭笔,在一张羊皮纸上画了几道线。桌上摆着几件新做的样品,轻铁铳管、快拆卡榫、改进型火门盖,都是昨夜匠人们通宵赶出来的成果。他抬头看了一眼门外,晨光落在地面,几个匠人已经陆续走进来。

  老陈端着一碗水走过来,站在桌边看了看图纸。

  “你又要搞新东西?”

  张定远点头。“不只是火铳了,得做炮。”

  旁边正在整理工具的年轻匠人停下动作。那个用轻铁的汉子皱眉问:“火铳还没定型,现在就做炮?”

  另一个师兄弟也开口:“炮和火铳不一样,尺寸大,材料更难控,万一炸了,死的不是一个人。”

  张定远把图纸翻正,摊开在桌上。

  “三天前探子回报,倭寇在沿海三处垒了石墙,高一丈二,厚六尺。虎蹲炮打不穿,火铳射程不够。他们躲在后面练兵,等我们攻不进去。”

  他顿了顿。“我们现在不动手,下次死的就是前线的兄弟。”

  没人说话。

  老陈低头看着图纸上的轮廓,眉头紧锁。

  “你想做多大的炮?”

  “比虎蹲炮大,但不能像红夷炮那么重。要能拆开,两个人抬得动,山路也能走。”

  “炮身要长,药室加压,射程至少四百步。落地后能快速架设,打完能撤。”

  瘸腿秀才拄着拐走到桌边,弯腰看图。

  “炮身越长,弹道越稳,但尾部承压得够。你这设计,尾部厚度只有炮身一半,怕撑不住连发。”

  盲眼老匠也凑近,伸手摸了摸纸面的线条。

  “火药配比也得变。硝七硫二炭一,这是老规矩。你要增压,就得调比例,可硫多了容易自燃,炭少了威力不足。”

  张定远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数字。

  “我算过。如果炮身加长三尺,药室容积增两成,铅弹加重半斤,射程能推到四百二十步。但前提是炮管不能裂。”

  老陈摇头。“现在的锻铁工艺,做不到这么长还不裂。我做过最长的炮管,四尺七寸,试射三次,第三次就炸了。”

  “所以要用新法。”张定远看向那个轻铁匠人。“你做的铳管,减重两成,百次击发没裂。能不能把这个法子用在炮上?”

  轻铁匠人走近一步。“可以试试。但炮和铳不一样,受力更大。如果只靠材料减重,风险太高。”

  “那就加上结构改良。”机关师兄弟中的哥哥开口,“我在图纸上看到,你这炮底部有支架。如果在炮尾加一圈环箍,用熟铁锻打后套上去,能分担压力。”

  老陈盯着他。“你知道做一道环箍要多少工时?要等铁料冷却到特定温度才能套,慢一点就裂,快一点就松。战场上谁等你慢慢装?”

  “可一旦成功,就能连打十炮不坏。”弟弟接话,“我们带来的机括模型里有个快锁结构,能固定环箍位置,不用敲打就能拆装。”

  张定远拿起炭笔,在图纸上画出环箍位置。

  “老陈的三层锻压法保炮管强度,你们的环箍结构减重量、加分压能力。两个合起来,行不行?”

  老陈沉默了一会儿。

  “锻压法我能做,但必须用我的炉子,温度不能差一丝。你们那个环箍,得先做小样测试。”

  “我可以做。”轻铁匠人说。“今天下午就能出第一个模型。”

  张定远转向瘸腿秀才。“你刚才说弹道问题,有没有办法算准?”

  秀才从怀里掏出一把木尺,长短不一,用麻绳串着。

  “这是我这些年改的算尺。结合坡度、风向、药量,能推出发射角。但需要实测数据,现在手里没有。”

  “校场有靶区,三百步到五百步之间有标记桩。”张定远说,“你去测,我让人配合你试射。”

  盲眼老匠突然开口。“火药我来调。每一包都亲手称,误差不超过半钱。”

  张定远看他一眼。“你能保证?”

  “三十年了,我的手没错过一次。”

  桌边的气氛变了。

  一开始的质疑慢慢变成了讨论。

  有人拿笔在纸上画结构,有人用手比划尺寸,还有人在角落拿出工具开始做模型。

  张定远站起身,走到墙边挂起一幅沿海地形图。

  “倭寇的石垒建在坡地上,背后是树林。我们只能从正面或侧面前进。炮必须能在斜坡上架设,打完能立刻转移。”

  他指着图上一处弯道。“这里最适合埋伏。炮放上去,能打穿石墙,压制后面的敌人。”

  老陈走过去看了看。“坡太陡,炮架不稳。”

  “那就改支架。”机关师兄弟蹲下身,在地上用炭条画了个三角底座。“下面加两个可伸缩的支脚,展开后能贴合坡面。”

  “支脚用什么做?”

  “硬木包铁皮,轻,又能承重。”

  张定远记下要点。

  “明天开工,先做三个部分:炮管、环箍、支架。每部分单独测试,没问题再组装。”

  他看向众人。“谁负责哪一块,现在就说。”

  老陈开口。“炮管我来监制。轻铁匠人配合,材料由他选,工艺按我的来。”

  轻铁匠人点头。“行。”

  “环箍结构我们兄弟做。”机关师兄弟站起来。“今晚就能出图纸。”

  “支架我和父亲一起改。”那个曾在军器监干过的老头终于说话,“我们见过山地炮架,知道怎么稳。”

  张定远看向瘸腿秀才。“你带人去校场测数据,需要什么直接报。”

  “我要三个标桩,一根长绳,还有一块平整的石板当桌面。”

  “都给你准备。”

  最后他看向盲眼老匠。“火药配比你定,但每一批都要留样,记录清楚。”

  “我知道。”

  所有人都有了任务。

  没有人再提“太急”“太险”这些话。

  张定远回到长桌前,重新铺开羊皮纸。

  这一次,他不再只是勾勒轮廓。

  他画出炮身长度、药室比例、引火孔位置、环箍间距、支架角度。每一笔都依据刚才的讨论。

  老陈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忽然说:“炮口该上翘两度。”

  “为什么?”

  “你这图是平地发射角。到了山坡,地面倾斜,炮口得提前抬,不然打不远。”

  张定远改了图纸。

  “加个可调垫片,不同坡度能微调。”

  轻铁匠人凑过来。“炮尾底部加个凹槽,支架的支脚能卡进去,不会滑。”

  张定远一一记下,画进图里。

  两个时辰后,第一版新炮草图完成。

  炮身五尺二寸,药室容积比虎蹲炮大两成,炮尾加厚并设环箍槽,底部有三角支架接口,整体可拆为三段。

  张定远把图挂在墙上。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东西。不叫它名字,等它打出第一炮再说。”

  匠人们围上来查看。

  有人点头,有人拿笔在边上写注解,还有人已经开始计算材料用量。

  老陈看了很久,最后说:“明天我开炉。”

  轻铁匠人说:“我今天就把轻铁配方写出来。”

  机关师兄弟已经开始削木头做模型。

  张定远站在桌前,手里还拿着炭笔。

  他知道这炮不一定一次成功。

  可能炸膛,可能射偏,可能根本搬不上山。

  但他也知道,必须开始。

  他下令:“所有材料登记造册,每一步工序留记录。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用了什么方法,全写下来。”

  “以后每一门炮,都要有它的来历。”

  没人问为什么。

  他们都明白。

  工坊里又响起了锤声。

  有人在切铁料,有人在修模具,还有人在校准算尺。

  张定远坐回原位,翻开一本空白册子,写下第一行字:“新炮试制记录,第一日。”

  老陈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铁料。

  “这是昨夜剩下的锻铁,温度正好。要不要现在做个炮管毛坯看看?”

  张定远放下笔。“现在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