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文史新篇-《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

  当“朔日”再次来临,天幕如约亮起。这一次,光幕上显现的字样,将天下文人士子、乃至所有关心世事人心者的目光,牢牢吸引——

  「天幕学府·致知院朔日讲经」

  相较于格物院的万物之理,武道院的自身之秘,这“致知院”所探寻的,乃是人心、社会与历史的脉络,其内容更显幽微深邃,却也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

  一、 开宗明义,何为“致知”

  天幕之音响起,带着一种引导思考的平和力量。

  “格物在穷理,致知在诚意。前者探究外物规律,后者洞察人心世事,明辨是非,通达古今之变。今日致知院开讲,首论《历史经纬与兴衰启示》。”

  光幕上,浮现出缓缓展开的古老卷轴,上面勾勒着不同王朝的疆域变迁图,伴随着金戈铁马、农耕商贸、朝堂议政的浮光掠影。

  “读史何以明智?因人性亘古,世事常循相似之轨。观前人之覆辙,可为我辈之明鉴。”

  ---

  二、 以史为镜,剖析兴衰

  天幕并未罗列枯燥的史实,而是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

  · 案例一:秦之强盛与骤亡

  “秦籍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法令严明,故能富国强兵,一统六合。其兴也,在于‘法’与‘势’。”

  光幕上显现出秦军森严的军阵与高效运行的官僚体系。

  “然其亡也忽焉。严刑峻法,刻薄寡恩,使民不堪命;焚书坑儒,堵塞言路,使士人离心;统一后未能及时转变治国方略,仍以战时法度治理天下,此谓‘攻守之势异也,而法不变’,其败必然。”

  画面转为阿房宫大火与农民揭竿而起的景象。

  “启示:制度需与时俱进,刚柔并济。强权可定天下,却未必能安天下。民心向背,方为根本。”

  · 案例二:汉初无为与文景之治

  “汉承秦弊,民生凋敝。故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此乃顺应时势,蓄养国力。”

  光幕上出现田园牧歌、仓廪充实的景象。

  “至文景之世,国力大盛,方有武帝挥斥方遒之资本。然,无为过甚,亦致地方豪强坐大,藩王尾大不掉,为日后埋下隐患。”

  “启示:治国如烹小鲜,需把握分寸。过度干预与放任自流,皆非善策。审时度势,动态平衡,至关重要。”

  · 案例三:唐之包容与安史之乱

  “李唐胸怀四海,胡汉交融,文化鼎盛,万国来朝。其盛也,在于‘容’与‘放’。”

  画面展现出长安城各国商旅、僧侣、使节往来如织的繁华景象。

  “然,包容过度,节度使权柄过重,内轻外重,中央失控,终致安史烽火,盛世戛然而止。”

  “启示:开放包容带来活力,亦需强有力的核心统御。权力制衡与中央权威,乃维持庞大帝国之关键。”

  ---

  三、 天下反响,思绪万千

  这堂“致知”讲经,引发的思考远比格物与武道更为复杂和深刻。

  · 庙堂之上的震动:

  各国君王与重臣,皆在暗自对照自身处境。

  慕容复看着天幕对秦朝的分析,再想到自己以严法整肃江南,以吴国之力抗衡北元,心中凛然:“‘攻守之势异也,而法不变’……待天下一统之日,治国方略确需调整。”

  北元朝堂上,脱欢大汗与伯颜等人,则对唐朝的“包容”与“节度使”问题感触极深。如何既利用汉地人才物力,又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本就是他们面临的核心难题。天幕的分析,为他们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 文人士子的激辩:

  各地的书院、文会,彻底沸腾。天幕的史观,打破了传统史书为尊者讳的桎梏,直指制度与民心的根本,其视角之宏大,分析之犀利,令人拍案叫绝,也引发了激烈争论。

  “天幕此言,真乃振聋发聩!历来只言忠君,何曾如此直指制度之弊?”

  “然也!观今之各国,岂无秦之苛法、汉初之放任、唐之藩镇隐患乎?”

  “读史至此,方知何为‘明智’!”

  · 江湖豪强的警醒:

  即便是那些割据一方的江湖大豪、门派掌门,也从这兴衰启示中,品出了不同的味道。如何管理麾下势力?如何平衡内部权力?如何维系人心?这些以往多凭义气或个人威望处理的事情,似乎也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警示。

  · 普通百姓的懵懂与触动:

  大多数百姓虽难以理解深奥的史论,但“民心向背方为根本”、“轻徭薄赋”等话语,却深深触动了他们。他们或许说不出了所以然,但本能地觉得,天幕讲的是“好道理”,是站在他们这边的道理。

  ---

  四、 “实践榜”的致知方向

  讲经最后,天幕照例提及“实践榜”。

  “致知之道,在于思辨与践行。凡于历史研究、制度思考、民情洞察、文化传播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或切实贡献者,皆可被视为‘实践’。下月朔日,将公布首位致知院‘实践榜’上榜者。”

  这为天下文人士子指明了一条不同于科举仕途的“立言”之路。着书立说、兴办教育、改良乡约……许多原本被压抑的才华与理想,似乎找到了新的施展空间。

  朔日讲经结束,光幕隐去。

  但思想的火种已然播下。历史的经纬被天幕以全新的方式编织,呈现出一幅幅关乎兴衰的宏大图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思维的训练,一次视野的开阔。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出眼前纷争,以更长远、更宏观的眼光,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与位置。这股悄然兴起的思想启蒙浪潮,其力量,或许将比任何神兵利器或绝世武功,都更能决定这个综武世界的未来走向。

  ---

  (第14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