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微剂量投放-《罪域图鉴》

  赵思妍实验室的新发现——那个定制紫砂茶杯杯壁上检测出的、与毒素杂质吻合的植物蜡酯——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瞬间打破了案件调查的僵局,也将推理引向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

  会议室的白板上,那个紫砂茶杯的照片被放大贴在了中央,旁边标注着与毒素同源的“微量植物蜡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看似普通的茶具上。

  “茶杯……”张猛摸着下巴,眉头拧成了疙瘩,“凶手是把毒下在茶杯里?可是,如果毒是下在茶杯上,郑国栋喝茶的时候不就中毒了吗?怎么会延迟到晚上喝酒才发作?这说不通啊。”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凶手可能使用的、更为诡谲的伎俩。

  林宸站在白板前,眼神锐利,他的思维在飞速运转,将各种可能性拆解重组。“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茶杯上的蜡酯残留,只是凶手在处理毒素时不小心污染的,与投毒方式无关,是一个独立的线索。”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但还有第二种,也是我更倾向的一种可能——微剂量投放。”

  “微剂量?”苏晓雯轻声重复,这个词让她感到一种细思极恐的阴冷。

  “没错。”林宸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了这四个字,“凶手可能并非一次性投入致死剂量的毒素。而是利用这种毒素代谢快、难以检测的特性,采取多次、小剂量的方式,将毒素通过某个载体——比如这个茶杯,或者茶杯里盛的茶水——让郑国栋在不知不觉中摄入。”

  他进一步解释道:“每次摄入的剂量很小,可能只会引起轻微的不适,或者干脆没有任何感觉,身体会很快将其代谢掉,常规检查根本无法发现。但是,如果持续投毒,毒素会在体内逐渐累积。当累积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引发致命的后果。”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空调运行的微弱声音。这个推论如果成立,那么凶手的形象将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可怕:这是一个拥有极大耐心、能够长期接近受害者、并且对毒素药代动力学有深入理解的对手。

  “这就能解释很多疑问。”赵思妍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带着专业的冷静,“为什么现场找不到一次性大剂量投毒的痕迹?为什么毒素在体内残留如此微量?如果是微剂量累积,最后一次投毒可能距离死亡时间有几天甚至更久,毒素主体已经代谢,只剩下难以完全清除的微量痕迹和代谢产物。这也符合延迟发作的另一种形式——‘累积性延迟’。”

  “可是……”张猛提出质疑,“这要求凶手能长期、频繁地接触到郑国栋的茶杯或者茶叶,这难度太大了!除了钟点工刘阿姨,谁还有这种机会?”

  “机会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多。”苏晓雯翻看着手中的资料,“郑国栋虽然独居,但社会活动频繁。他经常在家会客,招待朋友、同行、采访的记者。如果有人趁他不备,每次都在他的茶杯上做一点点手脚……”

  “而且,”林宸补充道,“别忘了郑国栋的美食评论家身份。他可能会收到各种茶叶样品,凶手也可能将毒素预先混入某种茶叶中赠送给他。只要郑国栋开始饮用这种茶,投毒就自动开始了。”

  思路一旦打开,调查方向再次变得清晰而紧迫。

  第一,深入调查那个紫砂茶杯。 这个茶杯是定制的,来源是哪里?郑国栋使用了多久?近期有没有被损坏、送去修复或者特别清洗过?谁有机会频繁接触这个茶杯?刘阿姨再次被详细询问,她确认这个茶杯是郑国栋的心爱之物,用了好几年了,平时都是她小心清洗,最近没有异常。但她也提到,郑国栋在家会客时,有时也会用这个茶杯给特别尊重的客人泡茶。

  第二,重点排查郑国栋的茶叶来源。 苏晓雯扩大了排查范围,不仅限于近期,而是追溯到他近几个月乃至半年内收到的所有茶叶礼物、购买的茶叶品种。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联系众多的茶商、朋友和赞助者。

  第三,重新审视所有能够长期、频繁接近郑国栋生活的人。 嫌疑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有直接冲突的人,而是扩展到了那些能够进入郑国栋家中、或者经常与他共同用餐、品茶的人身上。这包括他的助理、关系密切的同行、甚至是一些看似交往不深但总有理由登门的“朋友”。

  就在这时,对郑国栋家所在楼层监控的重新排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部门的同事运用了更先进的影像增强算法,对案发前三十六小时的监控视频进行逐帧分析。在周一下午,也就是刘阿姨打扫离开后不久,监控捕捉到了一个模糊但至关重要的画面:一个穿着快递员制服、戴着帽子和口罩的人,抱着一个小纸箱,走到了郑国栋家门口。他并没有敲门,而是使用了一个伪造的、但能骗过当时型号门禁卡的设备,很快地打开了门禁,进入了屋内。大约五分钟后,此人空手出来,匆匆离开。

  这个“快递员”身形与“清韵斋”的“口罩男”有相似之处!而他进入郑国栋家的时间,正好在刘阿姨离开后、郑国栋回家前的空档!

  “就是这个家伙!”张猛指着定格的监控画面,激动地说,“他进去干了什么?投毒?他把毒下在哪里?茶杯上?还是……那瓶红酒里?”

  可能性极大!如果凶手是采用微剂量投放,那么这次潜入,可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只是其中一次成功的投毒行动。而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潜入,很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刘阿姨刚打扫完,郑国栋短时间内不会回家,他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精细的操作。

  “重点查这个假快递员!”林宸下令,“追踪他来的路线和离开的路线,搞清楚他的真实身份!同时,鉴证科立刻对郑国栋家门禁系统进行仔细勘查,寻找可能留下的指纹、纤维等痕迹!”

  新的线索让专案组士气大振。微剂量投放的推论,虽然使得案件更加复杂,却也为解释诸多疑点提供了合理的框架,并且指向了一个具有长期作案条件和惊人耐心的嫌疑人。

  凶手像一位阴险的园丁,一次又一次地,悄无声息地将致命的“肥料”施予目标,等待着最终“收获”的时刻。这种冷酷的耐心和精确的控制力,让人脊背发凉。

  林宸看着监控中那个模糊的身影,眼神冰冷。无论凶手多么狡猾,多么有耐心,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现在,警方已经识破了他的基本手法,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沿着这条充满险恶的“投毒路径”,一步一步,将这个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微剂量杀手”揪出来。

  茶杯上的微量痕迹,假快递员的潜入影像,这些碎片正在慢慢拼凑出凶手的轮廓。一场关于耐心和细心的较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