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尚退出大殿后,并未被引往馆驿休息,反而被“客气”地请到宫中一处偏殿“暂歇”,名义上是体恤他奔波劳顿,实则是软禁。殿外有阎宇麾下的兵士看守,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入。诸葛尚心中焦急,却也无计可施,只能耐着性子等待朝会的结果,期盼陛下能做出明智的决断。
他并不知道,他离开后,深宫之内的暗流已然化为惊涛。
黄皓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涕泪交加,将忠心表演得淋漓尽致。他太了解刘禅了,深知这位君主的软弱、多疑以及对失去权柄的深层恐惧。
“陛下!老奴一条贱命死不足惜!”黄皓以头抢地,咚咚作响,“可陛下需明察啊!姜维手握全国兵权,诸葛瞻乃丞相之后,二人如今摒弃前嫌,联名上书,兵锋直指老奴是假,欲掌控朝堂是真啊!他们今日能逼陛下杀老奴,明日就能逼陛下做任何事!届时陛下将置于何地?大汉江山,是姓刘,还是姓……唉!”他适时地住口,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刘禅坐在御座上,脸色苍白,手指紧紧抓着扶手。黄皓的话像毒蛇一样钻入他的心中,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无限放大。他想起先帝刘备,想起丞相诸葛亮,他们都有滔天的威望和权柄……他自幼便活在这些巨人的阴影之下,那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对权臣二字有着本能的抵触。姜维的执着北伐早已让他不耐,如今又加上一个似乎脱胎换骨的诸葛瞻……
“陛下”,黄皓观察着刘禅的神色,继续添火,“当务之急,绝非自断臂膀而是稳住局面!应即刻下旨,嘉奖绵竹将士,稳住姜维、诸葛瞻,但同时必须重申阎宇将军掌管京城防务之权,绝不能让前线兵马一兵一卒擅自靠近成都!此外,当派一心腹重臣为钦差前往绵竹宣慰,实则是要摸清姜维的真实意图和兵力情况!若其真有异心…”黄皓眼中闪过一丝狠毒,“陛下当早作打算,或可密诏联络东吴,甚至暂与邓艾虚与委蛇,以制衡姜维!”
“荒谬!”刘禅猛地一拍桌子,虽然呵斥,但声音却带着颤抖。联络东吴也就罢了,与邓艾虚与委蛇?那与投降何异?但他心底不得不承认,黄皓的话点出了他最大的担忧——皇权的安危。
这一夜成都的皇宫和许多大臣的府邸,都亮灯至深夜。暗流涌动,各种消息和猜测在黑暗中飞速传递。
次日清晨,常朝。
文武百官依序入殿,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肃杀。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那股山雨欲来的压抑。刘禅端坐龙椅,眼圈发黑,显然一夜未眠。黄皓依旧侍立在一旁,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有恃无恐。右将军阎宇全身披挂,按剑立于丹陛之侧,杀气腾腾。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司礼宦官尖细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
话音刚落,秘书令郤正便手持玉笏,大步出班,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讲。”刘禅的声音有些沙哑。
“陛下!”郤正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卫将军诸葛瞻、大将军姜维联名上奏,星夜送至!绵竹将士浴血奋战,已暂退魏将邓艾,保我社稷一时无恙!此乃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之功!然大战之后,百废待兴,邓艾贼心不死,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当此危难之际,臣恳请陛下!”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电,扫过御座旁的黄皓,厉声道:“一,明发谕旨,重赏绵竹有功将士,以安军心!二,倾尽全力,保障绵竹军需补给,巩固防线!三,彻查朝中近日散布谣言、混淆视听、闭塞圣听、动摇国本之奸佞!此獠不除,则前方将士血白流,我大汉江山危如累卵!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速断速决,清除君侧,凝聚民心士气!”
郤正的奏报,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忠于汉室、早已对黄皓不满的大臣,如光禄大夫谯周、以及一些诸葛亮的旧部门生,纷纷出班附和。
“陛下!郤令君所言极是!前线将士用命,后方岂容宵小作祟!”
“请陛下明察秋毫,铲除奸佞,振奋朝纲!”
“不杀黄皓,不足以安军心,不足以谢天下!”
群情一时激愤。黄皓的脸色变得惨白,身体微微发抖,求助地看向刘禅。
“陛下!老臣冤枉啊!”黄皓噗通跪倒,放声哭嚎,“郤正与姜维、诸葛瞻勾结,欲图陷害老奴,他们这是要逼宫啊陛下!”
“放肆!”一声暴喝响起,右将军阎宇踏步出班,怒视郤正等人,“朝堂之上,岂容尔等喧哗!尔等口口声声奸佞,可有真凭实据?仅凭前方一纸奏书,便要诛杀陛下近侍,尔等眼中还有没有陛下!”
阎宇一党的人也纷纷站出来帮腔:
“阎将军所言极是!无凭无据,岂可妄杀大臣?”
“谁知那密奏是真是假?说不定是兵败后的脱罪之词!”
“如今京城防务全赖阎将军,若寒了将士之心,成都谁人来守?”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吵不休。一派以郤正为首,要求彻查黄皓,支持姜维、诸葛瞻;另一派以阎宇为首,为黄皓辩护,指责前方将帅挟兵自重。
刘禅被吵得头昏脑胀,看着下面如同市井吵架般的重臣,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愤怒。他既恼恨黄皓可能欺瞒于他,更愤怒姜维、诸葛瞻、郤正等人联合起来给他施加的巨大压力。这种被逼迫的感觉,让他极其不舒服。
“够了!”刘禅猛地站起,脸色铁青,全身因愤怒而微微颤抖,“都给朕住口!”
天子的雷霆之怒,让争吵的双方暂时安静下来,纷纷跪倒在地。
刘禅喘着粗气,目光扫过跪满一地的臣子,最后落在郤正身上,冷冷道:“郤正,你口口声声要杀黄皓,除了前方奏疏可有其他证据?”
郤正抬起头,坦然道:“陛下!近日成都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皆指向宫中内侍弄权!此乃众人所见!且拦截信使,阻挠军情,亦是事实!此等行径,非奸佞而何?还需何等证据?”
“流言?拦截信使?”刘禅冷哼一声,“这些,阎宇将军已向朕禀报,乃为防魏国细作,不得已而为之!岂能作为罪证?”他明显偏向了黄皓一方。
郤正心中一片冰凉,知道陛下已被谗言所惑,急声道:“陛下!……”
“不必多言!”刘禅粗暴地打断他,显然已失去了耐心,“朕自有主张!”
他重新坐下,深吸了几口气,强行平复情绪,然后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了他的决定:
“绵竹将士力退强敌,有功于国,着即赏赐三军,具体事宜由尚书台议定。”
“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忠心可嘉,着加赐金帛,勉励其用心防务,勿负朕望。”
“京城防务,关系社稷安危,仍由右将军阎宇全权负责,无朕手谕,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靠近成都百里之内!”
“至于朝中流言…”刘禅顿了顿,目光阴沉地扫过黄皓,又扫过郤正等人,“朕会派人彻查!若有人妖言惑众,无论是谁,绝不轻饶!”
“另着光禄大夫谯周为钦差,持节前往绵竹犒军,宣朕慰勉之意!”
这道旨意,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郤正等忠臣的头上。赏赐是虚的,兵权仍在阎宇手中,彻查流言更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最关键的是派往绵竹的钦差竟然是主和派、且与黄皓关系暧昧的谯周!
这哪里是犒军?分明是监视、是警告、是试探!
“陛下!三思啊!”郤正悲声疾呼,叩头不止。
“退朝!”刘禅拂袖而起,看也不看跪满一地的臣子,在黄皓等人暗自得意的目光中,转身离开了大殿。
朝会的结果,以刘禅看似和稀泥实则偏向黄皓集团的决策而告终。一场原本可能清除奸佞、振奋朝纲的机会,就这样被君主的猜忌和昏聩所葬送。
消息传到软禁诸葛尚的偏殿,他呆立当场如遭雷击。他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密信,父亲和大将军浴血奋战换来的战机,就这样被轻飘飘地化解了?
而更深重的阴霾,随着钦差谯周的出京,开始向着血战方歇的绵竹,缓缓笼罩而去。
他并不知道,他离开后,深宫之内的暗流已然化为惊涛。
黄皓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涕泪交加,将忠心表演得淋漓尽致。他太了解刘禅了,深知这位君主的软弱、多疑以及对失去权柄的深层恐惧。
“陛下!老奴一条贱命死不足惜!”黄皓以头抢地,咚咚作响,“可陛下需明察啊!姜维手握全国兵权,诸葛瞻乃丞相之后,二人如今摒弃前嫌,联名上书,兵锋直指老奴是假,欲掌控朝堂是真啊!他们今日能逼陛下杀老奴,明日就能逼陛下做任何事!届时陛下将置于何地?大汉江山,是姓刘,还是姓……唉!”他适时地住口,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刘禅坐在御座上,脸色苍白,手指紧紧抓着扶手。黄皓的话像毒蛇一样钻入他的心中,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无限放大。他想起先帝刘备,想起丞相诸葛亮,他们都有滔天的威望和权柄……他自幼便活在这些巨人的阴影之下,那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对权臣二字有着本能的抵触。姜维的执着北伐早已让他不耐,如今又加上一个似乎脱胎换骨的诸葛瞻……
“陛下”,黄皓观察着刘禅的神色,继续添火,“当务之急,绝非自断臂膀而是稳住局面!应即刻下旨,嘉奖绵竹将士,稳住姜维、诸葛瞻,但同时必须重申阎宇将军掌管京城防务之权,绝不能让前线兵马一兵一卒擅自靠近成都!此外,当派一心腹重臣为钦差前往绵竹宣慰,实则是要摸清姜维的真实意图和兵力情况!若其真有异心…”黄皓眼中闪过一丝狠毒,“陛下当早作打算,或可密诏联络东吴,甚至暂与邓艾虚与委蛇,以制衡姜维!”
“荒谬!”刘禅猛地一拍桌子,虽然呵斥,但声音却带着颤抖。联络东吴也就罢了,与邓艾虚与委蛇?那与投降何异?但他心底不得不承认,黄皓的话点出了他最大的担忧——皇权的安危。
这一夜成都的皇宫和许多大臣的府邸,都亮灯至深夜。暗流涌动,各种消息和猜测在黑暗中飞速传递。
次日清晨,常朝。
文武百官依序入殿,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肃杀。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那股山雨欲来的压抑。刘禅端坐龙椅,眼圈发黑,显然一夜未眠。黄皓依旧侍立在一旁,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有恃无恐。右将军阎宇全身披挂,按剑立于丹陛之侧,杀气腾腾。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司礼宦官尖细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
话音刚落,秘书令郤正便手持玉笏,大步出班,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讲。”刘禅的声音有些沙哑。
“陛下!”郤正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卫将军诸葛瞻、大将军姜维联名上奏,星夜送至!绵竹将士浴血奋战,已暂退魏将邓艾,保我社稷一时无恙!此乃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之功!然大战之后,百废待兴,邓艾贼心不死,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当此危难之际,臣恳请陛下!”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电,扫过御座旁的黄皓,厉声道:“一,明发谕旨,重赏绵竹有功将士,以安军心!二,倾尽全力,保障绵竹军需补给,巩固防线!三,彻查朝中近日散布谣言、混淆视听、闭塞圣听、动摇国本之奸佞!此獠不除,则前方将士血白流,我大汉江山危如累卵!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速断速决,清除君侧,凝聚民心士气!”
郤正的奏报,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忠于汉室、早已对黄皓不满的大臣,如光禄大夫谯周、以及一些诸葛亮的旧部门生,纷纷出班附和。
“陛下!郤令君所言极是!前线将士用命,后方岂容宵小作祟!”
“请陛下明察秋毫,铲除奸佞,振奋朝纲!”
“不杀黄皓,不足以安军心,不足以谢天下!”
群情一时激愤。黄皓的脸色变得惨白,身体微微发抖,求助地看向刘禅。
“陛下!老臣冤枉啊!”黄皓噗通跪倒,放声哭嚎,“郤正与姜维、诸葛瞻勾结,欲图陷害老奴,他们这是要逼宫啊陛下!”
“放肆!”一声暴喝响起,右将军阎宇踏步出班,怒视郤正等人,“朝堂之上,岂容尔等喧哗!尔等口口声声奸佞,可有真凭实据?仅凭前方一纸奏书,便要诛杀陛下近侍,尔等眼中还有没有陛下!”
阎宇一党的人也纷纷站出来帮腔:
“阎将军所言极是!无凭无据,岂可妄杀大臣?”
“谁知那密奏是真是假?说不定是兵败后的脱罪之词!”
“如今京城防务全赖阎将军,若寒了将士之心,成都谁人来守?”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吵不休。一派以郤正为首,要求彻查黄皓,支持姜维、诸葛瞻;另一派以阎宇为首,为黄皓辩护,指责前方将帅挟兵自重。
刘禅被吵得头昏脑胀,看着下面如同市井吵架般的重臣,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愤怒。他既恼恨黄皓可能欺瞒于他,更愤怒姜维、诸葛瞻、郤正等人联合起来给他施加的巨大压力。这种被逼迫的感觉,让他极其不舒服。
“够了!”刘禅猛地站起,脸色铁青,全身因愤怒而微微颤抖,“都给朕住口!”
天子的雷霆之怒,让争吵的双方暂时安静下来,纷纷跪倒在地。
刘禅喘着粗气,目光扫过跪满一地的臣子,最后落在郤正身上,冷冷道:“郤正,你口口声声要杀黄皓,除了前方奏疏可有其他证据?”
郤正抬起头,坦然道:“陛下!近日成都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皆指向宫中内侍弄权!此乃众人所见!且拦截信使,阻挠军情,亦是事实!此等行径,非奸佞而何?还需何等证据?”
“流言?拦截信使?”刘禅冷哼一声,“这些,阎宇将军已向朕禀报,乃为防魏国细作,不得已而为之!岂能作为罪证?”他明显偏向了黄皓一方。
郤正心中一片冰凉,知道陛下已被谗言所惑,急声道:“陛下!……”
“不必多言!”刘禅粗暴地打断他,显然已失去了耐心,“朕自有主张!”
他重新坐下,深吸了几口气,强行平复情绪,然后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了他的决定:
“绵竹将士力退强敌,有功于国,着即赏赐三军,具体事宜由尚书台议定。”
“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忠心可嘉,着加赐金帛,勉励其用心防务,勿负朕望。”
“京城防务,关系社稷安危,仍由右将军阎宇全权负责,无朕手谕,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靠近成都百里之内!”
“至于朝中流言…”刘禅顿了顿,目光阴沉地扫过黄皓,又扫过郤正等人,“朕会派人彻查!若有人妖言惑众,无论是谁,绝不轻饶!”
“另着光禄大夫谯周为钦差,持节前往绵竹犒军,宣朕慰勉之意!”
这道旨意,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郤正等忠臣的头上。赏赐是虚的,兵权仍在阎宇手中,彻查流言更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最关键的是派往绵竹的钦差竟然是主和派、且与黄皓关系暧昧的谯周!
这哪里是犒军?分明是监视、是警告、是试探!
“陛下!三思啊!”郤正悲声疾呼,叩头不止。
“退朝!”刘禅拂袖而起,看也不看跪满一地的臣子,在黄皓等人暗自得意的目光中,转身离开了大殿。
朝会的结果,以刘禅看似和稀泥实则偏向黄皓集团的决策而告终。一场原本可能清除奸佞、振奋朝纲的机会,就这样被君主的猜忌和昏聩所葬送。
消息传到软禁诸葛尚的偏殿,他呆立当场如遭雷击。他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密信,父亲和大将军浴血奋战换来的战机,就这样被轻飘飘地化解了?
而更深重的阴霾,随着钦差谯周的出京,开始向着血战方歇的绵竹,缓缓笼罩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