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四十年夏,历经月余艰难跋涉,承受着故都沦陷、补给匮乏与前途未卜的巨大压力,刘禅的流亡朝廷终于抵达了南中腹地的重镇——建宁郡郡治味县。相较于越嶲郡的边鄙困窘,建宁郡地处滇东要冲,土地相对肥沃,城郭也稍具规模,曾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苦心经营的要地。然而,对于这支仓皇南下的“天家”队伍而言,味县低矮的城墙和稀疏的市井,依旧与昔日成都的繁华有着天壤之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域边城的陌生与疏离。
入驻味县的过程,比在越嶲时更为有序,却也暗藏着更深的危机。建宁太守霍弋乃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年约四旬,面容黝黑,神色沉稳,眼神锐利如鹰。他早已接到越嶲传来的消息,亲率郡兵出城十里迎驾,礼仪周全,但举止间透着一股久镇边陲、大权在握的封疆大吏的矜持与审慎。
“臣,建宁太守霍弋,叩见陛下。陛下銮驾南巡,臣接驾来迟,万死。”霍弋的声音洪亮,不卑不亢。他身后的郡兵虽人数不多,但军容整肃,透着一股精悍之气。
刘禅勉强振作精神,在车驾中虚扶一下:“霍……霍爱卿平身。朕……朕与朝廷,暂驻贵郡,诸多事宜,仰仗爱卿了。” 言语间,底气不足,难掩落魄之态。
诸葛瞻下马,与霍弋见礼,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目光中的审视与考量。霍弋镇守南中多年,与当地夷帅关系盘根错节,麾下兵马虽名义上属汉,实则颇具独立性。朝廷此番狼狈而来,是客是主?是暂时栖身,还是鹊巢鸠占?这其中的分寸,极为微妙。
“卫将军年少有为,临危受命,护驾南巡,辛苦了。”霍弋对诸葛瞻拱手,语气客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
“霍太守镇守南疆,保境安民,才是真正的劳苦功高。”诸葛瞻从容回礼,话语中既表达了倚重,也隐含了朝廷的权威,“当今局势危殆,正需霍太守这等柱石之臣,与朝廷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短暂的迎接仪式后,流亡朝廷被安置在味县城内。霍弋将条件最好的官署腾出作为临时行宫,并调拨了一批粮草应急,表面功夫做得无可挑剔。但诸葛瞻、郤正等人很快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首要难题仍是生存。建宁郡虽比越嶲富庶,但要骤然负担起皇帝、后宫、百官及数千军队的长期消耗,亦是捉襟见肘。霍弋提供的粮草仅能解燃眉之急,后续补给需从长计议,而这必然要触动霍弋多年来在南中建立的利益格局。盐铁专卖、赋税征收、与夷人的贸易……这些命脉皆掌握在霍弋手中。
其次,是与当地夷人势力的关系。南中夷帅以建宁郡的爨氏、孟获后人等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名义上臣服蜀汉,实则自治性极强。朝廷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这些夷帅对“天兵”的到来态度暧昧,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则明显流露出戒备甚至抵触情绪。如何安抚、拉拢乃至威慑这些地头蛇,使其不为魏国所用,甚至能提供助力,成为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最大的隐忧,则来自北方。尽管味县暂时远离战火,但邓艾大军扫平巴蜀后,是否会乘胜南下,进攻南中?霍弋的郡兵能否抵挡魏军精锐?朝廷带来的数千军队虽经休整,但士气低落,补给困难,能发挥多大作用?
朝廷内部,暗流并未因环境的暂时安定而平息。谯周等主降派虽暂时噤声,但其悲观论调在部分身心俱疲的官员中仍有市场。而随驾的中央官员与霍弋为代表的南中本地势力之间,也因权力、资源分配等问题,开始产生微妙的摩擦。
一日,霍弋设宴为朝廷接风,味县有头有脸的官员、夷帅皆在邀请之列。宴席上,表面觥筹交错,实则暗藏机锋。一位名叫爨谷的豪帅,借着酒意,向刘禅敬酒时说道:“陛下远来辛苦,我南中地僻民穷,恐招待不周。不知陛下此番巡幸,是短暂驻跸,还是长居于此?若长居,这赋税徭役,是否依成都旧例?” 话语看似恭敬,实则是在试探朝廷的意图和底线,暗示不愿增加负担。
刘禅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诸葛瞻见状,举杯代答,从容应道:“爨帅此言差矣。陛下巡幸南中,乃为抚慰边民,匡扶社稷。当今魏寇肆虐,天下板荡,正需我等汉夷一体,同心戮力,共保家园。赋税徭役,自当因地制宜,与民休息,岂会竭泽而渔?待王师北定中原之日,陛下与朝廷自当还于旧都,届时,今日之功,必载于史册,封赏不绝!” 他巧妙地将朝廷的落难转化为“巡幸抚慰”,强调共同抗敌的大义,暂时稳住了场面。
霍弋在一旁冷眼旁观,未多言语,但心中对这位年轻卫将军的应对能力,有了新的评估。
宴会散后,诸葛瞻与郤正、张翼等人密议。
“霍弋态度不明,夷帅心怀叵测,朝廷在此,如履薄冰啊。”郤正忧心忡忡。
张翼愤然道:“霍弋手握重兵,粮草充足,若其有异心,我等危矣!”
诸葛瞻沉吟道:“霍弋乃汉臣,其父霍峻公忠体国,料其不至立刻背汉。然,久镇边陲,其势已成。我等需恩威并施,既倚重其力,亦需逐步收回权柄,尤其是财赋与夷务。当前首要,是派得力之人,尽快与诸夷帅结交,许以利禄,晓以利害,至少使其保持中立,乃至为我所用。”
计议已定,诸葛瞻便以卫将军府名义,委派郤正、董厥等老成持重之臣,携带礼物,分批拜访爨氏、孟氏等大姓夷帅,进行安抚和谈判。同时,他奏请刘禅,正式下诏,加封霍弋为“安南将军”,都督南中诸军事,以示笼络,但也同时任命张翼为“建宁监军”,参与军务,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就在朝廷忙于稳定内部、经营南中之际,一日深夜,一骑快马冲破雨幕,直入味县,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信使是霍弋派往北面朱提郡的斥候,他浑身湿透,气喘吁吁地禀报:
“启禀陛下!卫将军!霍太守!北面传来急报!在朱提郡西北、接近牂牁江的深山之中,发现大队人马活动的踪迹!看旗号衣甲……疑似……疑似是大将军姜维的部队!他们似乎正在沿江南下,方向……似是朝着建宁而来!”
“什么?!”诸葛瞻猛地从席上站起,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大将军……伯约……他还活着?!消息确凿吗?”
“回卫将军,踪迹明显,人数众多,绝非小股流寇,且行军颇有章法,极似我军主力!但……但未能靠近确认,因其戒备森严,且地形复杂。”
霍弋闻报,亦是神色一凛,目光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整个行宫瞬间震动!姜维下落不明已久,所有人都几乎做了最坏的打算。此刻突然传来他率军南下的消息,无异于在黑暗中投下了一束强烈的希望之光!
“快!加派斥候,不惜一切代价,查明情况!若真是大将军,立刻引导其前来汇合!”诸葛瞻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然而,惊喜之余,更深层的忧虑也随之而来。姜维如何突破魏军围堵?麾下还有多少兵力?粮草情况如何?他此番南下,是溃败而来,还是战略转移?他的到来,会对目前建宁郡微妙的政治平衡产生何种影响?是增强了朝廷的力量,还是带来了新的变数?
建宁郡的风云,因这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希望的微光与未知的风险交织,流亡朝廷的命运,似乎又将迎来一次重大的转折。
入驻味县的过程,比在越嶲时更为有序,却也暗藏着更深的危机。建宁太守霍弋乃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年约四旬,面容黝黑,神色沉稳,眼神锐利如鹰。他早已接到越嶲传来的消息,亲率郡兵出城十里迎驾,礼仪周全,但举止间透着一股久镇边陲、大权在握的封疆大吏的矜持与审慎。
“臣,建宁太守霍弋,叩见陛下。陛下銮驾南巡,臣接驾来迟,万死。”霍弋的声音洪亮,不卑不亢。他身后的郡兵虽人数不多,但军容整肃,透着一股精悍之气。
刘禅勉强振作精神,在车驾中虚扶一下:“霍……霍爱卿平身。朕……朕与朝廷,暂驻贵郡,诸多事宜,仰仗爱卿了。” 言语间,底气不足,难掩落魄之态。
诸葛瞻下马,与霍弋见礼,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目光中的审视与考量。霍弋镇守南中多年,与当地夷帅关系盘根错节,麾下兵马虽名义上属汉,实则颇具独立性。朝廷此番狼狈而来,是客是主?是暂时栖身,还是鹊巢鸠占?这其中的分寸,极为微妙。
“卫将军年少有为,临危受命,护驾南巡,辛苦了。”霍弋对诸葛瞻拱手,语气客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
“霍太守镇守南疆,保境安民,才是真正的劳苦功高。”诸葛瞻从容回礼,话语中既表达了倚重,也隐含了朝廷的权威,“当今局势危殆,正需霍太守这等柱石之臣,与朝廷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短暂的迎接仪式后,流亡朝廷被安置在味县城内。霍弋将条件最好的官署腾出作为临时行宫,并调拨了一批粮草应急,表面功夫做得无可挑剔。但诸葛瞻、郤正等人很快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首要难题仍是生存。建宁郡虽比越嶲富庶,但要骤然负担起皇帝、后宫、百官及数千军队的长期消耗,亦是捉襟见肘。霍弋提供的粮草仅能解燃眉之急,后续补给需从长计议,而这必然要触动霍弋多年来在南中建立的利益格局。盐铁专卖、赋税征收、与夷人的贸易……这些命脉皆掌握在霍弋手中。
其次,是与当地夷人势力的关系。南中夷帅以建宁郡的爨氏、孟获后人等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名义上臣服蜀汉,实则自治性极强。朝廷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这些夷帅对“天兵”的到来态度暧昧,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则明显流露出戒备甚至抵触情绪。如何安抚、拉拢乃至威慑这些地头蛇,使其不为魏国所用,甚至能提供助力,成为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最大的隐忧,则来自北方。尽管味县暂时远离战火,但邓艾大军扫平巴蜀后,是否会乘胜南下,进攻南中?霍弋的郡兵能否抵挡魏军精锐?朝廷带来的数千军队虽经休整,但士气低落,补给困难,能发挥多大作用?
朝廷内部,暗流并未因环境的暂时安定而平息。谯周等主降派虽暂时噤声,但其悲观论调在部分身心俱疲的官员中仍有市场。而随驾的中央官员与霍弋为代表的南中本地势力之间,也因权力、资源分配等问题,开始产生微妙的摩擦。
一日,霍弋设宴为朝廷接风,味县有头有脸的官员、夷帅皆在邀请之列。宴席上,表面觥筹交错,实则暗藏机锋。一位名叫爨谷的豪帅,借着酒意,向刘禅敬酒时说道:“陛下远来辛苦,我南中地僻民穷,恐招待不周。不知陛下此番巡幸,是短暂驻跸,还是长居于此?若长居,这赋税徭役,是否依成都旧例?” 话语看似恭敬,实则是在试探朝廷的意图和底线,暗示不愿增加负担。
刘禅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诸葛瞻见状,举杯代答,从容应道:“爨帅此言差矣。陛下巡幸南中,乃为抚慰边民,匡扶社稷。当今魏寇肆虐,天下板荡,正需我等汉夷一体,同心戮力,共保家园。赋税徭役,自当因地制宜,与民休息,岂会竭泽而渔?待王师北定中原之日,陛下与朝廷自当还于旧都,届时,今日之功,必载于史册,封赏不绝!” 他巧妙地将朝廷的落难转化为“巡幸抚慰”,强调共同抗敌的大义,暂时稳住了场面。
霍弋在一旁冷眼旁观,未多言语,但心中对这位年轻卫将军的应对能力,有了新的评估。
宴会散后,诸葛瞻与郤正、张翼等人密议。
“霍弋态度不明,夷帅心怀叵测,朝廷在此,如履薄冰啊。”郤正忧心忡忡。
张翼愤然道:“霍弋手握重兵,粮草充足,若其有异心,我等危矣!”
诸葛瞻沉吟道:“霍弋乃汉臣,其父霍峻公忠体国,料其不至立刻背汉。然,久镇边陲,其势已成。我等需恩威并施,既倚重其力,亦需逐步收回权柄,尤其是财赋与夷务。当前首要,是派得力之人,尽快与诸夷帅结交,许以利禄,晓以利害,至少使其保持中立,乃至为我所用。”
计议已定,诸葛瞻便以卫将军府名义,委派郤正、董厥等老成持重之臣,携带礼物,分批拜访爨氏、孟氏等大姓夷帅,进行安抚和谈判。同时,他奏请刘禅,正式下诏,加封霍弋为“安南将军”,都督南中诸军事,以示笼络,但也同时任命张翼为“建宁监军”,参与军务,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就在朝廷忙于稳定内部、经营南中之际,一日深夜,一骑快马冲破雨幕,直入味县,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信使是霍弋派往北面朱提郡的斥候,他浑身湿透,气喘吁吁地禀报:
“启禀陛下!卫将军!霍太守!北面传来急报!在朱提郡西北、接近牂牁江的深山之中,发现大队人马活动的踪迹!看旗号衣甲……疑似……疑似是大将军姜维的部队!他们似乎正在沿江南下,方向……似是朝着建宁而来!”
“什么?!”诸葛瞻猛地从席上站起,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大将军……伯约……他还活着?!消息确凿吗?”
“回卫将军,踪迹明显,人数众多,绝非小股流寇,且行军颇有章法,极似我军主力!但……但未能靠近确认,因其戒备森严,且地形复杂。”
霍弋闻报,亦是神色一凛,目光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整个行宫瞬间震动!姜维下落不明已久,所有人都几乎做了最坏的打算。此刻突然传来他率军南下的消息,无异于在黑暗中投下了一束强烈的希望之光!
“快!加派斥候,不惜一切代价,查明情况!若真是大将军,立刻引导其前来汇合!”诸葛瞻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然而,惊喜之余,更深层的忧虑也随之而来。姜维如何突破魏军围堵?麾下还有多少兵力?粮草情况如何?他此番南下,是溃败而来,还是战略转移?他的到来,会对目前建宁郡微妙的政治平衡产生何种影响?是增强了朝廷的力量,还是带来了新的变数?
建宁郡的风云,因这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希望的微光与未知的风险交织,流亡朝廷的命运,似乎又将迎来一次重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