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二十日的艰难跋涉,饱受风雨、险路、饥饿与恐慌折磨的蜀汉流亡朝廷,终于抵达了预定的第一个落脚点——越嶲郡治所邛都。当这座坐落于安宁河谷、背靠螺髻山、城墙低矮的边郡小城出现在疲惫不堪的队伍眼前时,许多人几乎要落下泪来。这并非到达了安全的彼岸,仅仅是暂时脱离了迫在眉睫的追兵威胁,获得了一个喘息之机。
然而,这口喘息之气,却异常沉重和稀薄。
越嶲郡,地处西南边陲,历来是汉夷杂居、民风彪悍之地。郡守吕乂是一位年近五旬、头发花白的老臣,以清廉刚直着称,但治理这等偏远郡县,本就勉力维持。当他闻讯天子銮驾竟仓皇南巡至此时,惊得几乎晕厥,慌忙率领郡中所有属官及少量戍卒,出城十里跪迎。
迎接场面谈不上任何威仪,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凄凉。刘禅的车驾在泥泞中停下,他掀开车帘,看到的是低矮的城墙、稀疏的守军和吕乂等人脸上无法掩饰的惊惶与忧虑,而非成都城外那万民朝拜、旌旗招展的景象。巨大的落差让他心头发酸,几乎不愿下车。
“臣……臣越嶲太守吕乂,叩见陛下!陛下万岁……”吕乂的声音带着颤抖,身后稀稀拉拉的“万岁”声更显得底气不足。
诸葛瞻下马,快步上前扶起吕乂,低声道:“吕太守请起,非常时期,不必多礼。陛下及朝廷暂驻贵郡,诸多事宜,还需仰仗太守鼎力相助。”
吕乂抬头,看到年轻却面容坚毅的卫将军,又望见后方那支虽疲惫却仍带肃杀之气的军队,以及那些面色惶惶的朝廷大员,心中已然明了局势的严峻。他苦笑一声:“卫将军……邛都城小民贫,仓廪空虚,恐……恐难堪陛下与朝廷重负啊……”
这并非推诿,而是冰冷的事实。
入驻邛都的过程,就是一场资源极限挤压的现实写照。所谓的郡守府,规模尚不及成都一中等官员的宅邸,如何容纳皇帝及后宫?随行的数千军队,如何驻扎?粮草补给,更是迫在眉睫的致命问题。
诸葛瞻与郤正、张翼等人立刻投入紧张的安置工作中。皇帝及后宫被勉强安置在经匆忙扩建整理的郡守府内,条件简陋至极。文武官员则分散居住在官署、驿站甚至民宅中,怨声载道。护驾大军在城外择地扎营,但越嶲郡本就产粮有限,仓中存粮加上临时征调,仅能维持大军数日之需。
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就在入驻邛都的第三日,坏消息接连传来:
先是派往北面汉嘉郡的斥候回报,并未发现大将军姜维所部主力的任何踪迹,反而有零星溃兵带来模糊消息,称绵竹关可能已失守,魏军大队正沿岷江南下,兵锋直指成都,并分兵扫荡周边郡县。姜维及其麾下数万将士,生死不明,下落隔绝!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刚刚稍定心神的流亡朝廷再次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绝望之中。姜维是军魂所系,他若败亡,蜀汉最后的军事支柱便崩塌了。
紧接着,派往东吴求援的使者狼狈返回,带回了东吴皇帝孙休的回复。东吴朝廷对蜀汉的剧变深感震惊,言辞间充满“惋惜”,但明确表示,鉴于魏国势大,吴国需“固守江东,徐图后举”,目前无法出兵荆州以牵制魏军,仅承诺可“开放边境,允贵国军民避祸”,并“象征性”地提供少量粮秣“以全盟好”。这无异于委婉的拒绝,将蜀汉的命运完全抛回给了他们自己。
最后,越嶲郡内部也开始出现不稳迹象。当地的一些豪帅、夷王,对突然涌入的“天兵天将”和消耗本就匮乏资源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戒备。虽未公然反叛,但抵触情绪日增,征集粮草、征调民夫变得异常困难。吕乂疲于奔命,左右为难。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流亡朝廷的士气跌落谷底。刘禅躲在简陋的行宫中,终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几乎不理朝政。谯周等主降派官员的言论再次暗流涌动,虽不敢明言,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悲观论调在私下传播,影响着人心。部分随行官员开始偷偷盘算后路,甚至有人暗中与当地夷人首领接触,寻求庇护。
邛都城外,临时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诸葛瞻、郤正、张翼、廖化等核心人物齐聚,人人面色凝重,帐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大将军音讯全无,东吴袖手旁观,越嶲粮草将尽,夷人离心离德……”张翼一拳砸在案上,声音沙哑,“天欲亡我大汉乎?”
廖化长叹一声:“为今之计,难道真要如谯周所言,遣使……向邓艾乞降吗?” 这话一出,连他自己都觉得无比苦涩。
郤正连连摇头,老泪纵横:“不可!万万不可!若降,则先帝、武侯毕生心血,尽付东流!我等皆成千古罪人!”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一直沉默不语的诸葛瞻身上。这位年轻的卫将军,此刻已成为这支流亡队伍实际上的主心骨。他消瘦了许多,眼窝深陷,但眼神中的光芒却未曾熄灭。
诸葛瞻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因疲惫而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诸位,确已至山穷水尽之境。然,尚未到柳暗花明之时乎?”
他站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简陋西南地图前,手指点着越嶲郡以南的广阔区域:
“越嶲虽困,然我辈已至此地,退路已绝。降,是死路,屈辱之死。守,亦是坐以待毙。唯有一途——继续前行,深入南中!”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建宁郡”和“永昌郡”上。
“南中地广人稀,虽亦贫瘠,然地势险要,夷汉杂处,魏军铁骑难以深入。当年先帝驾崩,南中亦曾叛乱,丞相亲征,七擒孟获,方得平定,其地民心,非不可用!我辈携天子正统之名,若能妥善安抚夷帅,据险而守,未必不能在此立足,徐图恢复!总好过在此坐困愁城,或俯首称臣!”
他看向张翼、廖化:“二位老将军,我军虽疲,犹有数千可战之兵,皆是百战精锐,足可震慑一方。只要上下一心,必能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他又看向郤正:“郤公,安抚夷人、整顿内政,需您这等老成持重之臣竭力周旋。”
最后,他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仿佛能穿透帐壁,看到那支下落不明的军队:“至于大将军……我坚信,以伯约之能,绝不会轻易覆没!他定在寻机与我等汇合!我等在南中站稳脚跟,便是对他最大的支援!”
诸葛瞻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众人心中。虽然前路依旧渺茫,但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一个需要拼死一搏的方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向死而生。
“好!就依卫将军之言!”张翼霍然起身,“老夫愿为前锋,打通前往建宁之路!”
“末将亦愿往!”廖化拱手。
郤正抹去眼泪,重重点头:“老臣……责无旁贷!”
新的决断,在绝境中形成。流亡朝廷的命运,系于能否成功南下,在那片充满未知的蛮荒之地,为汉室寻得最后的立足之所。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尽快解决越嶲的困局,获得继续前进的物资和通道。一场与时间、与当地势力、与内部绝望情绪的新的斗争,即将展开。
夜色中的邛都城,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孤舟,暂时停泊,却面临着更狂暴的风雨。
然而,这口喘息之气,却异常沉重和稀薄。
越嶲郡,地处西南边陲,历来是汉夷杂居、民风彪悍之地。郡守吕乂是一位年近五旬、头发花白的老臣,以清廉刚直着称,但治理这等偏远郡县,本就勉力维持。当他闻讯天子銮驾竟仓皇南巡至此时,惊得几乎晕厥,慌忙率领郡中所有属官及少量戍卒,出城十里跪迎。
迎接场面谈不上任何威仪,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凄凉。刘禅的车驾在泥泞中停下,他掀开车帘,看到的是低矮的城墙、稀疏的守军和吕乂等人脸上无法掩饰的惊惶与忧虑,而非成都城外那万民朝拜、旌旗招展的景象。巨大的落差让他心头发酸,几乎不愿下车。
“臣……臣越嶲太守吕乂,叩见陛下!陛下万岁……”吕乂的声音带着颤抖,身后稀稀拉拉的“万岁”声更显得底气不足。
诸葛瞻下马,快步上前扶起吕乂,低声道:“吕太守请起,非常时期,不必多礼。陛下及朝廷暂驻贵郡,诸多事宜,还需仰仗太守鼎力相助。”
吕乂抬头,看到年轻却面容坚毅的卫将军,又望见后方那支虽疲惫却仍带肃杀之气的军队,以及那些面色惶惶的朝廷大员,心中已然明了局势的严峻。他苦笑一声:“卫将军……邛都城小民贫,仓廪空虚,恐……恐难堪陛下与朝廷重负啊……”
这并非推诿,而是冰冷的事实。
入驻邛都的过程,就是一场资源极限挤压的现实写照。所谓的郡守府,规模尚不及成都一中等官员的宅邸,如何容纳皇帝及后宫?随行的数千军队,如何驻扎?粮草补给,更是迫在眉睫的致命问题。
诸葛瞻与郤正、张翼等人立刻投入紧张的安置工作中。皇帝及后宫被勉强安置在经匆忙扩建整理的郡守府内,条件简陋至极。文武官员则分散居住在官署、驿站甚至民宅中,怨声载道。护驾大军在城外择地扎营,但越嶲郡本就产粮有限,仓中存粮加上临时征调,仅能维持大军数日之需。
更大的问题接踵而至。就在入驻邛都的第三日,坏消息接连传来:
先是派往北面汉嘉郡的斥候回报,并未发现大将军姜维所部主力的任何踪迹,反而有零星溃兵带来模糊消息,称绵竹关可能已失守,魏军大队正沿岷江南下,兵锋直指成都,并分兵扫荡周边郡县。姜维及其麾下数万将士,生死不明,下落隔绝!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刚刚稍定心神的流亡朝廷再次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绝望之中。姜维是军魂所系,他若败亡,蜀汉最后的军事支柱便崩塌了。
紧接着,派往东吴求援的使者狼狈返回,带回了东吴皇帝孙休的回复。东吴朝廷对蜀汉的剧变深感震惊,言辞间充满“惋惜”,但明确表示,鉴于魏国势大,吴国需“固守江东,徐图后举”,目前无法出兵荆州以牵制魏军,仅承诺可“开放边境,允贵国军民避祸”,并“象征性”地提供少量粮秣“以全盟好”。这无异于委婉的拒绝,将蜀汉的命运完全抛回给了他们自己。
最后,越嶲郡内部也开始出现不稳迹象。当地的一些豪帅、夷王,对突然涌入的“天兵天将”和消耗本就匮乏资源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戒备。虽未公然反叛,但抵触情绪日增,征集粮草、征调民夫变得异常困难。吕乂疲于奔命,左右为难。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流亡朝廷的士气跌落谷底。刘禅躲在简陋的行宫中,终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几乎不理朝政。谯周等主降派官员的言论再次暗流涌动,虽不敢明言,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悲观论调在私下传播,影响着人心。部分随行官员开始偷偷盘算后路,甚至有人暗中与当地夷人首领接触,寻求庇护。
邛都城外,临时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诸葛瞻、郤正、张翼、廖化等核心人物齐聚,人人面色凝重,帐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大将军音讯全无,东吴袖手旁观,越嶲粮草将尽,夷人离心离德……”张翼一拳砸在案上,声音沙哑,“天欲亡我大汉乎?”
廖化长叹一声:“为今之计,难道真要如谯周所言,遣使……向邓艾乞降吗?” 这话一出,连他自己都觉得无比苦涩。
郤正连连摇头,老泪纵横:“不可!万万不可!若降,则先帝、武侯毕生心血,尽付东流!我等皆成千古罪人!”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一直沉默不语的诸葛瞻身上。这位年轻的卫将军,此刻已成为这支流亡队伍实际上的主心骨。他消瘦了许多,眼窝深陷,但眼神中的光芒却未曾熄灭。
诸葛瞻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因疲惫而低沉,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诸位,确已至山穷水尽之境。然,尚未到柳暗花明之时乎?”
他站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简陋西南地图前,手指点着越嶲郡以南的广阔区域:
“越嶲虽困,然我辈已至此地,退路已绝。降,是死路,屈辱之死。守,亦是坐以待毙。唯有一途——继续前行,深入南中!”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建宁郡”和“永昌郡”上。
“南中地广人稀,虽亦贫瘠,然地势险要,夷汉杂处,魏军铁骑难以深入。当年先帝驾崩,南中亦曾叛乱,丞相亲征,七擒孟获,方得平定,其地民心,非不可用!我辈携天子正统之名,若能妥善安抚夷帅,据险而守,未必不能在此立足,徐图恢复!总好过在此坐困愁城,或俯首称臣!”
他看向张翼、廖化:“二位老将军,我军虽疲,犹有数千可战之兵,皆是百战精锐,足可震慑一方。只要上下一心,必能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他又看向郤正:“郤公,安抚夷人、整顿内政,需您这等老成持重之臣竭力周旋。”
最后,他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仿佛能穿透帐壁,看到那支下落不明的军队:“至于大将军……我坚信,以伯约之能,绝不会轻易覆没!他定在寻机与我等汇合!我等在南中站稳脚跟,便是对他最大的支援!”
诸葛瞻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众人心中。虽然前路依旧渺茫,但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一个需要拼死一搏的方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向死而生。
“好!就依卫将军之言!”张翼霍然起身,“老夫愿为前锋,打通前往建宁之路!”
“末将亦愿往!”廖化拱手。
郤正抹去眼泪,重重点头:“老臣……责无旁贷!”
新的决断,在绝境中形成。流亡朝廷的命运,系于能否成功南下,在那片充满未知的蛮荒之地,为汉室寻得最后的立足之所。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尽快解决越嶲的困局,获得继续前进的物资和通道。一场与时间、与当地势力、与内部绝望情绪的新的斗争,即将展开。
夜色中的邛都城,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孤舟,暂时停泊,却面临着更狂暴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