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潜行迷雾-《汉阙孤臣》

  落凤坡的厮杀声渐渐消散在山谷深处,只余下燃烧马车残骸的噼啪声和空气中弥漫的血腥与焦糊气。姜维下令丢弃不必要的辎重,包括那辆已成为明显目标的马车残骸,制造出仓皇败退的假象。随后,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剩下的三百余名精锐亲卫,毅然转向西面,钻入了莽莽的群山之中。

  这条西行山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猎户和采药人踩出的兽径。荆棘遍布,怪石嶙峋,许多地段需下马牵行,甚至攀爬而过。时值冬日,山风凛冽如刀,吹在脸上生疼。队伍沉默地行进,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已无退路,必须在这看似绝境的路径上,闯出一条生路。

  诸葛瞻走在队伍中段,一边艰难地跋涉,一边在心中飞速盘算。落凤坡的伏击证实了阎宇的杀心,也暴露了他们的行踪。虽然暂时甩掉了追兵,但阎宇绝不会罢休,必定会派兵封堵所有可能通往成都的方向。眼下,时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宝贵。

  “大将军,”诸葛瞻赶上几步,与姜维并行,压低声音,“落凤坡之事,阎宇很快便会知晓结果。他见我军‘溃败’,必会判断我等即便逃脱,也已成惊弓之鸟,元气大伤。可能会将搜索重点放在通往成都的各处要道和易于藏身的平缓地带,对于这等艰险山路,反而可能有所疏忽。”

  姜维颔首,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前方险峻的山峦:“不错。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阎宇用兵,好大喜功,喜以雷霆之势碾压,对于这等需耐心和细作的搜山之事,未必能虑及周全。即便虑及,其麾下军士,也未必愿意深入这等绝地。”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然则,此路之险,亦远超预期。若不能尽快穿出群山,一旦被困,粮尽援绝,后果不堪设想。”

  “需派得力斥候,前出探路,寻找最近的可通行路径,并探查山外情形。”诸葛瞻建议道。

  姜维当即唤来两名以山地行动见长的校尉,命令他们各带三五名身手矫健的士卒,先行探路,每隔一个时辰派人回报一次。同时,下令全军加快速度,但需保持肃静,尽量不留痕迹。

  队伍在沉默中加速前行。山路越来越难走,有时需沿着陡峭的崖壁侧身而过,脚下便是深渊;有时需涉过冰冷刺骨的山涧溪流。马匹成了累赘,有几匹不慎失足,连同驮着的少量物资坠入深谷,令人心痛却无可奈何。士卒们互相扶持,用布条缠住被荆棘划破的手脚,默默忍受着饥渴和疲惫。

  诸葛瞻虽是文士出身,但这数月来的军旅生涯和生死考验,已极大磨练了他的意志和体魄。他咬牙坚持着,心中不断回想看过的地形志和后世的地理知识,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片山脉的走向,寻找可能的捷径。他知道,此刻每快一步,成都城内张遵等人的压力就轻一分,成功的希望就大一分。

  途中短暂休息时,姜维走到诸葛瞻身边,递过一块干硬的面饼:“思远,撑得住吗?”

  诸葛瞻接过,用力咬了一口,点头道:“撑得住。大将军,我等此行,如履薄冰,却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成都城内,此刻想必已是风声鹤唳。”

  姜维望着南方被群山遮挡的方向,眼神深邃:“黄皓阎宇,倒行逆施,天怒人怨。郤正、张翼等老臣,并非无动于衷,只是缺一个契机,缺一股外力。我等此番,便是要去点燃这把火。” 他看向诸葛瞻,“思远,你先前所言‘清君侧’,虽是险棋,却是如今唯一能挽狂澜于既倒之策。待到了成都,如何与城内呼应,如何擒贼擒王,还需你细致谋划。”

  “瞻必竭尽所能。”诸葛瞻郑重道。他深知,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在此刻已逐渐让位于对现实局势的临机决断。历史的车轮已被他撬动,前方是深渊还是坦途,已无人可知,唯有依靠信念、勇气和智慧,一步步走下去。

  就在这时,前方探路的斥候派回一人,气喘吁吁地报告:“大将军!卫将军!前方发现一条废弃的古栈道,虽破损严重,但似乎可通往外侧山麓!栈道尽头,隐约可见平原烟火,似是村落!”

  姜维与诸葛瞻对视一眼,精神皆是一振。

  “栈道情况如何?可能通行?”姜维急问。

  “栈道木桩多有腐朽,需小心攀援。但我等试过一段,勉强可行。只是……栈道下方是深涧,极其险要。”

  “险要才好!阎宇的兵马断难由此追击!”姜维断然道,“传令全军,检查装备,准备过栈道!务必互相照应,确保安全!”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照亮了前路。然而他们也明白,走出群山仅仅是第一步。山外等待他们的,是更严密的搜捕,还是张遵等人成功营造的一线生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队伍再次启程,向着那条悬于绝壁之上的古老栈道进发。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决定蜀汉命运的生死穿越。山雾缭绕,前路茫茫,唯有坚定的意志,指引着他们向着风暴的中心,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