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五年(公元276年)冬,涪城战事陷入艰苦的胶着。北线,大将军姜维依诸葛瞻“正面困城”之策,将涪城围得水泄不通,然守将罗宪深谙守御之法,凭坚城深池,稳如磐石,汉军数次试探性进攻皆被击退,徒增伤亡。南线,霍弋虽奇兵迂回,威胁成都南郊,引得晋益州刺史张弘惊慌,然终究兵力有限,未能切断涪城与成都间的所有联系,罗宪军心虽受影响,却未崩溃。更严峻者,晋廷援军已动,司马望所部前锋受挫后,主力仍在集结;杜预所遣陇西兵马的威胁日益迫近。时间,对远征作战、后勤压力巨大的汉军极为不利。永昌朝堂之上,速胜的乐观情绪逐渐被焦虑取代。光禄大夫谯周等人旧调重弹,奏称“顿兵坚城,师老兵疲,恐蹈街亭之覆”,暗流再次涌动。能否打破涪城僵局,避免陷入长期消耗战,并在晋军主力合围前抢占战略主动,成为决定北伐成败的生死线。破局的重担,压在了总揽全局的卫将军诸葛瞻肩上。
永昌卫将军府行辕,气氛凝重胜过屋外寒冬。巨大的涪城及周边沙盘上,赤色小旗(汉军)紧紧包围着黑色孤城(涪城),但远处代表晋援军的黑色箭头正在不断逼近。北地王刘谌、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重臣齐聚,目光都聚焦在负手立于沙盘前、久久不语的诸葛瞻身上。
郤正手持最新战报,声音低沉:“陛下,卫将军,诸位。大将军军报,涪城防御极严,罗宪守御有方,我军强攻数次,伤亡不小,成效甚微。军中已有‘攻城恐非良策’之议。霍弋都督亦报,成都晋军防守增强,其部迂回敌后,补给线渐长,恐难持久。而靖安司密报,晋将杜预所遣之皇甫晏部,已出沓中,不日将抵涪水上游……”
张质面露忧色:“府库存粮,为支撑两路大军,消耗极巨。若战事迁延至明春,恐有断炊之虞。南中新募之兵,久战思归,士气堪忧。”
谯周趁机进言,语气沉痛:“陛下!老臣非怯战,实为国家计!涪城天险,罗宪良将,岂是易下?昔武侯初出祁山,形势大好,然街亭一失,全局崩坏。今顿兵城下,已逾月余,师老兵疲,若晋援大至,内外夹攻,悔之晚矣!不若……不若令姜维暂退守江油,霍弋回师灵关,据险而守,休养生息,以待天时?” 此言虽逆耳,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
皇帝刘禅端坐主位,面容清瘦,眉宇间刻着深深的忧虑,但眼神却异常专注。他没有立即斥责谯周,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诸葛瞻,声音平稳却带着沉重的压力:“卫将军,谯大夫所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局势胶着,日耗千金,将士疲敝。朕心甚忧。然,退兵易,再进难。数年心血,岂可功亏一篑?卿总揽全局,素有韬略,当此困局,可有良策破之?” 此时的刘禅,已能承受压力,并将希望寄托于股肱之臣的智慧。
诸葛瞻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过沙盘上每一处山川河流、敌我态势。他并未直接反驳谯周,而是走到沙盘前,拿起代表汉军的小旗,声音冷静而清晰,开始了抽丝剥茧般的形势分析:
“陛下,殿下,诸位同僚。谯大夫忧国之心,瞻深为理解。目前局势,确如逆水行舟。然瞻细观之,危机之中,亦蕴藏着破局之机!”
他手指涪城:“罗宪善守,然其势已孤。我大军围城,其与外界的陆路联系几近断绝,仅靠小股部队或信使秘密往来,补给艰难,城中存粮再丰,亦有尽时。此为其一弊。”
手指南线:“霍弋迂回,虽未竟全功,然已成功震动成都,使张弘不敢倾力北援,涪城成为孤悬之地的态势并未改变。此为我利。”
手指西北方向:“晋援军虽动,然司马望主力未至,皇甫晏偏师而来,劳师远征,其势不整。且时值寒冬,道路难行,援军速度必受影响。此为我可趁之机。”
最后,他手指涪城东南方向,靠近成都平原的咽喉之地:“最关键者,罗宪所能指望的援兵与补给,最大可能来自何处?乃成都张弘!然张弘惧我南线兵锋,必不肯全力来救。即便来救,其路径何在?必走涪城至成都之间的官道,尤其需经过几处险要,如绵竹、雒县等地!”
分析至此,诸葛瞻眼中精光暴涨,斩钉截铁道:“故,破局之关键,非在强行攻城,而在‘打援’与‘攻心’双管齐下,逼罗宪自乱,或迫其出降!强攻徒损精锐,围而不打亦非上策。当以‘围城为饵,设伏打援,强化攻心,迫降守军’为新的方略!”
他随即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破局三策”:
“其一,明围暗伏,歼灭援军。” 这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手,“立即密令姜维大将军调整部署。表面上,围城兵力不减,旌旗更密,鼓噪更甚,营造不日即将总攻的态势,进一步加压,迫使罗宪不断向成都求援。暗地里,秘密抽调北线精锐,由骁将张翼或廖化率领,携强弩利刃,趁夜离开大营,秘密运动至绵竹以北、雒县以西的险要地段,如雁桥、鹿头山等处,依托山林,巧妙设伏。同时,令霍弋都督在南线加强活动,做出欲直扑成都的态势,进一步牵制张弘,使其派出的援兵不敢倾巢而出,兵力不会太多。若张弘派兵北援,必入我彀中!歼其援军,则涪城希望彻底断绝,罗宪军心必溃!”
“其二,攻心为上,釜底抽薪。” 他强化心理战,“请陛下再次亲颁诏书,内容需更具针对性。一要明确告知涪城军民,晋廷援军已遭阻击,破解其待援希望;二要重申只罪首恶,胁从不问,对献城或擒拿罗宪者,赐爵重赏;三要告知城中,我南线大军已断其归路,成都亦危在旦夕。命靖安司死士,不惜代价,将诏书多抄副本,以箭书、孔明灯、乃至收买城内细作等方式,大量投入城中。同时,对城内射出的表示降意的书信,及时回应,给予承诺,分化其内部。”
“其三,长期围困,断其生机。” 他展现耐心,“密令姜维,组织军士,在围城营地大兴土木,修建越冬营房,挖掘更深壕沟,示以长期围困之决心,从心理上压垮守军。同时,派小股部队,肃清周边,彻底断绝其可能的外界物资接济。对城中试图突围的小股部队,坚决消灭,不使其获得任何外界信息。”
诸葛瞻的策略,将军事打击的重点从坚固城防转向了运动中的敌军援兵,并辅以强大的心理攻势,避实击虚,极具可操作性。刘禅听罢,击案而起,眼中焕发神采:“善!卫将军此谋,真乃画龙点睛之笔!以围城为饵,诱敌来援,半道击之,则涪城不攻自乱!便依此策!郤正,即刻草拟密诏与攻心诏书!八百里加急,送达姜维、霍弋军中!” 刘谌、郤正等亦振奋领命,连谯周亦默然不语,似在深思。
密令以最快速度送达前线。姜维得计,拍案叫绝:“卫将军知我!此策大妙!” 遂依计行事。他明面上大张旗鼓,督军猛攻,甚至亲自督造大型攻城器械,摆出决战架势。暗地里,命老将廖化、张翼各率五千精兵,人衔枚,马裹蹄,借夜色和山林掩护,悄然潜行至预设伏击点,张网以待。
南线霍弋得令,亦加大活动力度,频频袭击成都周边粮队,制造恐慌。
与此同时,刘禅的诏书和诸葛瞻的亲笔信也送达城中。信中诸葛瞻更以其父武侯与罗宪之情谊动之,言辞恳切,分析利害,给罗宪留下了台阶。
战局发展,果如诸葛瞻所料。成都张弘在汉军南线的骚扰和涪城日益急迫的求援下,终于按捺不住,派其麾下将领李斌率八千兵马,北上增援涪城。李斌军行至绵竹以北雁桥险隘处,早已埋伏于此的汉军精锐在廖化、张翼指挥下,突然杀出,矢石如雨。晋军猝不及防,队伍大乱,被斩首数千级,李斌仅以身免,逃回成都。消息传开,震动益州。
几乎同时,试图从涪城突围向成都报信的一支晋军小队,也被姜维巡哨歼灭。涪城彻底成了信息孤岛。而城内,刘禅的诏书和援兵覆灭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守军士气急剧低落,开始有军士夜间缒城投降。罗宪虽斩杀数名动摇者,然军心已散,加之粮草日蹙,突围无望,这位忠勇的将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日深夜,罗宪独坐府衙,望着摇曳的烛火,案头是诸葛瞻那封情理交融的劝降信,耳边是城外汉军巡营的刁斗之声,以及隐约传来的思乡羌笛。他长叹一声,深知大势已去。继续坚守,除了让全城军民陪葬,已无意义。加之他本为蜀汉旧臣,对晋廷并非死心塌地,此刻在诸葛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慑之以威”的谋略下,内心的天平终于倾斜。
数日后,涪城北门缓缓开启,罗宪素服出降,献上印绶。历时数月的涪城之战,以汉军的完胜告终。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大门,轰然洞开!
捷报传回永昌,举城欢腾。刘禅手持捷报,热泪盈眶,对诸葛瞻及群臣道:“涪城一下,成都门户洞开!此皆卫将军庙算之功,将士用命之果!汉室中兴,在望矣!” 诸葛瞻谦逊应对,立即奏请善后事宜,安抚罗宪,整顿军马,准备向成都发起最后的进军。
“瞻谋破局”一役,充分展现了诸葛瞻作为战略家的大局观和谋略家的精巧算计。他不仅赢得了涪城,更赢得了战略上的绝对主动,为光复成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昌卫将军府行辕,气氛凝重胜过屋外寒冬。巨大的涪城及周边沙盘上,赤色小旗(汉军)紧紧包围着黑色孤城(涪城),但远处代表晋援军的黑色箭头正在不断逼近。北地王刘谌、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重臣齐聚,目光都聚焦在负手立于沙盘前、久久不语的诸葛瞻身上。
郤正手持最新战报,声音低沉:“陛下,卫将军,诸位。大将军军报,涪城防御极严,罗宪守御有方,我军强攻数次,伤亡不小,成效甚微。军中已有‘攻城恐非良策’之议。霍弋都督亦报,成都晋军防守增强,其部迂回敌后,补给线渐长,恐难持久。而靖安司密报,晋将杜预所遣之皇甫晏部,已出沓中,不日将抵涪水上游……”
张质面露忧色:“府库存粮,为支撑两路大军,消耗极巨。若战事迁延至明春,恐有断炊之虞。南中新募之兵,久战思归,士气堪忧。”
谯周趁机进言,语气沉痛:“陛下!老臣非怯战,实为国家计!涪城天险,罗宪良将,岂是易下?昔武侯初出祁山,形势大好,然街亭一失,全局崩坏。今顿兵城下,已逾月余,师老兵疲,若晋援大至,内外夹攻,悔之晚矣!不若……不若令姜维暂退守江油,霍弋回师灵关,据险而守,休养生息,以待天时?” 此言虽逆耳,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
皇帝刘禅端坐主位,面容清瘦,眉宇间刻着深深的忧虑,但眼神却异常专注。他没有立即斥责谯周,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诸葛瞻,声音平稳却带着沉重的压力:“卫将军,谯大夫所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局势胶着,日耗千金,将士疲敝。朕心甚忧。然,退兵易,再进难。数年心血,岂可功亏一篑?卿总揽全局,素有韬略,当此困局,可有良策破之?” 此时的刘禅,已能承受压力,并将希望寄托于股肱之臣的智慧。
诸葛瞻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过沙盘上每一处山川河流、敌我态势。他并未直接反驳谯周,而是走到沙盘前,拿起代表汉军的小旗,声音冷静而清晰,开始了抽丝剥茧般的形势分析:
“陛下,殿下,诸位同僚。谯大夫忧国之心,瞻深为理解。目前局势,确如逆水行舟。然瞻细观之,危机之中,亦蕴藏着破局之机!”
他手指涪城:“罗宪善守,然其势已孤。我大军围城,其与外界的陆路联系几近断绝,仅靠小股部队或信使秘密往来,补给艰难,城中存粮再丰,亦有尽时。此为其一弊。”
手指南线:“霍弋迂回,虽未竟全功,然已成功震动成都,使张弘不敢倾力北援,涪城成为孤悬之地的态势并未改变。此为我利。”
手指西北方向:“晋援军虽动,然司马望主力未至,皇甫晏偏师而来,劳师远征,其势不整。且时值寒冬,道路难行,援军速度必受影响。此为我可趁之机。”
最后,他手指涪城东南方向,靠近成都平原的咽喉之地:“最关键者,罗宪所能指望的援兵与补给,最大可能来自何处?乃成都张弘!然张弘惧我南线兵锋,必不肯全力来救。即便来救,其路径何在?必走涪城至成都之间的官道,尤其需经过几处险要,如绵竹、雒县等地!”
分析至此,诸葛瞻眼中精光暴涨,斩钉截铁道:“故,破局之关键,非在强行攻城,而在‘打援’与‘攻心’双管齐下,逼罗宪自乱,或迫其出降!强攻徒损精锐,围而不打亦非上策。当以‘围城为饵,设伏打援,强化攻心,迫降守军’为新的方略!”
他随即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破局三策”:
“其一,明围暗伏,歼灭援军。” 这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手,“立即密令姜维大将军调整部署。表面上,围城兵力不减,旌旗更密,鼓噪更甚,营造不日即将总攻的态势,进一步加压,迫使罗宪不断向成都求援。暗地里,秘密抽调北线精锐,由骁将张翼或廖化率领,携强弩利刃,趁夜离开大营,秘密运动至绵竹以北、雒县以西的险要地段,如雁桥、鹿头山等处,依托山林,巧妙设伏。同时,令霍弋都督在南线加强活动,做出欲直扑成都的态势,进一步牵制张弘,使其派出的援兵不敢倾巢而出,兵力不会太多。若张弘派兵北援,必入我彀中!歼其援军,则涪城希望彻底断绝,罗宪军心必溃!”
“其二,攻心为上,釜底抽薪。” 他强化心理战,“请陛下再次亲颁诏书,内容需更具针对性。一要明确告知涪城军民,晋廷援军已遭阻击,破解其待援希望;二要重申只罪首恶,胁从不问,对献城或擒拿罗宪者,赐爵重赏;三要告知城中,我南线大军已断其归路,成都亦危在旦夕。命靖安司死士,不惜代价,将诏书多抄副本,以箭书、孔明灯、乃至收买城内细作等方式,大量投入城中。同时,对城内射出的表示降意的书信,及时回应,给予承诺,分化其内部。”
“其三,长期围困,断其生机。” 他展现耐心,“密令姜维,组织军士,在围城营地大兴土木,修建越冬营房,挖掘更深壕沟,示以长期围困之决心,从心理上压垮守军。同时,派小股部队,肃清周边,彻底断绝其可能的外界物资接济。对城中试图突围的小股部队,坚决消灭,不使其获得任何外界信息。”
诸葛瞻的策略,将军事打击的重点从坚固城防转向了运动中的敌军援兵,并辅以强大的心理攻势,避实击虚,极具可操作性。刘禅听罢,击案而起,眼中焕发神采:“善!卫将军此谋,真乃画龙点睛之笔!以围城为饵,诱敌来援,半道击之,则涪城不攻自乱!便依此策!郤正,即刻草拟密诏与攻心诏书!八百里加急,送达姜维、霍弋军中!” 刘谌、郤正等亦振奋领命,连谯周亦默然不语,似在深思。
密令以最快速度送达前线。姜维得计,拍案叫绝:“卫将军知我!此策大妙!” 遂依计行事。他明面上大张旗鼓,督军猛攻,甚至亲自督造大型攻城器械,摆出决战架势。暗地里,命老将廖化、张翼各率五千精兵,人衔枚,马裹蹄,借夜色和山林掩护,悄然潜行至预设伏击点,张网以待。
南线霍弋得令,亦加大活动力度,频频袭击成都周边粮队,制造恐慌。
与此同时,刘禅的诏书和诸葛瞻的亲笔信也送达城中。信中诸葛瞻更以其父武侯与罗宪之情谊动之,言辞恳切,分析利害,给罗宪留下了台阶。
战局发展,果如诸葛瞻所料。成都张弘在汉军南线的骚扰和涪城日益急迫的求援下,终于按捺不住,派其麾下将领李斌率八千兵马,北上增援涪城。李斌军行至绵竹以北雁桥险隘处,早已埋伏于此的汉军精锐在廖化、张翼指挥下,突然杀出,矢石如雨。晋军猝不及防,队伍大乱,被斩首数千级,李斌仅以身免,逃回成都。消息传开,震动益州。
几乎同时,试图从涪城突围向成都报信的一支晋军小队,也被姜维巡哨歼灭。涪城彻底成了信息孤岛。而城内,刘禅的诏书和援兵覆灭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守军士气急剧低落,开始有军士夜间缒城投降。罗宪虽斩杀数名动摇者,然军心已散,加之粮草日蹙,突围无望,这位忠勇的将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日深夜,罗宪独坐府衙,望着摇曳的烛火,案头是诸葛瞻那封情理交融的劝降信,耳边是城外汉军巡营的刁斗之声,以及隐约传来的思乡羌笛。他长叹一声,深知大势已去。继续坚守,除了让全城军民陪葬,已无意义。加之他本为蜀汉旧臣,对晋廷并非死心塌地,此刻在诸葛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慑之以威”的谋略下,内心的天平终于倾斜。
数日后,涪城北门缓缓开启,罗宪素服出降,献上印绶。历时数月的涪城之战,以汉军的完胜告终。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大门,轰然洞开!
捷报传回永昌,举城欢腾。刘禅手持捷报,热泪盈眶,对诸葛瞻及群臣道:“涪城一下,成都门户洞开!此皆卫将军庙算之功,将士用命之果!汉室中兴,在望矣!” 诸葛瞻谦逊应对,立即奏请善后事宜,安抚罗宪,整顿军马,准备向成都发起最后的进军。
“瞻谋破局”一役,充分展现了诸葛瞻作为战略家的大局观和谋略家的精巧算计。他不仅赢得了涪城,更赢得了战略上的绝对主动,为光复成都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