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十三年(公元274年)春,南中政权在历经数年内政深耕与隐秘布局后,国力有所增强,然外部环境却愈发诡谲。北疆,大将军姜维与晋将陈骞、诸葛绪在鹰愁涧一线形成僵持,双方皆在积蓄力量,酝酿更大规模的冲突。东南海疆,靖海水军虽初具规模,然与东吴交州水师相比,仍处绝对劣势。与此同时,通过“靖安司”的隐秘渠道,零散情报显示,晋帝司马炎正加紧整合内部,而东吴君主孙皓虽暴虐昏聩,但其军方重臣如镇军大将军陆抗等,对西方荆州防务及南中动向的关注日益增强。就在此微妙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风波,打破了南中表面的平静,将三国间错综复杂的战略博弈,骤然推至台前。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大殿,气氛凝重。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齐聚。皇帝刘禅亦端坐龙椅,眉宇间较数年前多了几分沉稳与忧思。此刻,众人目光皆聚焦于大殿中央一位风尘仆仆、却面带傲色的东吴使者身上。此人乃吴主孙皓亲遣的谒者仆射张悌,并非数年前前来“通好”的薛珝。张悌此来,气势汹汹,与上次薛珝的温和试探截然不同。
张悌手持节杖,昂首宣读了吴主孙皓的国书。国书言辞倨傲,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训斥与威胁之意。其核心有三:一曰“问罪”,严厉指责南中政权“擅自”打造“伏波”级巨舰,扩编水师,在南海“挑衅”吴国巡船,破坏了区域安宁;二曰“索地”,以“追念旧盟、共御强晋”为名,要求南中政权将毗邻吴国交州、地理位置险要的“鬰林郡”划归东吴“代管”,以便“协同防务”;三曰“通牒”,要求南中立即停止一切战船建造,削减水师,并限期内答复,否则“王师一至,玉石俱焚”!
国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愤怒。安南将军霍弋勃然大怒,出列戟指张悌:“狂妄!孙皓小儿,安敢如此!我大汉与汝主盟约早废,何来‘代管’之说?鬰林乃我牂柯屏障,岂容尔等觊觎!若要战,便来战!我南中将士,何惧之有!” 大司农张质亦愤然道:“此乃讹诈!欲断我海路,扼我咽喉!万万不可答应!”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等文臣则面露深深的忧虑。谯周颤声道:“陛下,殿下!吴使虽狂悖,然其国势犹强,水师精锐。若此时与吴构衅,南北受敌,则社稷危矣!或可……或可暂与之周旋,以言辞驳斥其无理,赠以金帛,缓其兵锋?” 郤正则沉吟道:“孙皓暴虐,陆抗知兵。其此举,恐非仅为鬰林一隅,或为试探,或为寻衅开战之借口。需慎之又慎。”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聚焦于卫将军诸葛瞻与皇帝刘禅身上。刘禅面色阴沉,握着扶手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并未立即发作,而是将目光投向诸葛瞻,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决绝:“卫将军,吴人无礼至此,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历经数年磨砺,这位曾经的安乐天子,此刻已深知忍辱负重与权衡利害的必要。
诸葛瞻面沉如水,目光如电,迅速剖析着吴使来意背后的深层逻辑。他缓步出列,向刘禅及众臣拱手,声音清晰而冷静:“陛下,诸位同僚。张悌之来,其言虽厉,其心实虚。孙皓此举,绝非一时兴起。瞻以为,其因有三:其一,见我朝近年来内修政理,外固海防,水师渐成,心生忌惮,欲趁我未成大患之前,先行扼杀;其二,北疆晋军压力日增,孙皓或恐我朝与晋暗中媾和,或欲借此挑衅,逼我表明立场,甚至可能暗含与晋默契,共压我朝之险恶用心;其三,孙皓本人骄狂,陆抗等或将亦需对外示强以固内政。故,此番非简单讹诈,实乃战略试探与压迫。”
他顿了一顿,斩钉截铁道:“然,正因其为试探,我朝更不可示弱!若退一步,则吴人必进十步,晋人亦将窥见我怯,则南北夹击之势成矣!今日之退让,非为求生,实为速死之道!”
基于此判断,诸葛瞻提出了系统的应对之策:“故,应对此事,当秉持‘据理力争、示强隐忍、分化瓦解、争取时机’之方针。”
“其一,严词驳斥,据理力争。” 他定下基调,“由郤令君主笔,陛下颁旨,回复国书。书中需历数吴主背盟、屡屡犯境之过,严正声明鬰林乃至南中三郡,皆乃汉土,不容侵犯。我朝打造舟师,只为保境安民,通商惠工,绝非挑衅。驳斥其无理要求,言辞可激烈,然逻辑需严密,占据道义高地。”
“其二,外示强硬,内紧备战。” 这是实力后盾,“密令安南将军霍弋,立即加强牂柯郡东部边境防务,尤其是鬰林方向,增派精锐,加固关隘。密令靖海水军都督陈舟,水师进入最高戒备,‘伏波’、‘乘风’诸舰悉数出港,于近海演练,示以决战之势。命军器监毛炅,加紧赶制箭矢火器,分发沿海军营。要让吴使及其细作看到我朝抗战之决心与准备!”
“其三,善用使节,分化瓦解。” 此乃谋略关键,“对使者张悌,礼仪不可废,然态度需冷峻。可由殿下或重臣设宴款待,席间,可借机向其透露晋军在北线增兵、意图难测之消息,暗示吴国若与我开战,必为晋国所乘。亦可私下接触其副使或随员,试探吴廷内部对孙皓此举的真实态度,尤其留意陆抗等重臣是否支持此冒险之举。”
“其四,通联北疆,互为犄角。” 他着眼全局,“八百里加急,将吴使来意及我朝应对之策,密报大将军。请其于北线适当采取攻势,或散布我将与吴联合北伐之谣言,以牵制晋军,亦向吴国示警:若攻我,则北线晋军压力顿减,于吴亦非福音。”
刘禅听罢,沉吟片刻,眼中闪过决断之光,朗声道:“卫将军老成谋国,深合朕意!便依此议!郤正,即刻草拟国书,需义正词严!霍弋、陈舟、毛炅,依策备战!北疆姜维处,速派快马传讯!此番,定要让吴人知我大汉虽偏居南隅,然骨气犹在,寸土不让!”
圣旨一下,南中政权这台战争机器迅速高效运转起来。郤正领精通文辞的秘书郎陈寿等人,字斟句酌,草拟了措辞强硬、引经据典的复书。霍弋派麾下悍将疾驰牂柯边境。楪榆港战船云集,旌旗蔽日。整个南中弥漫着紧张的战备气氛。
在接待吴使张悌的过程中,诸葛瞻与北地王刘谌亲自操盘,软硬兼施。于正式场合,刘谌代表皇帝接见,态度冷淡,严正驳斥吴国无理要求;于私下场合,诸葛瞻设宴,席间“不经意”间透露北疆晋军异动,并意味深长地提醒张悌:“吴蜀相争,徒令北虏得利。昔年魏灭蜀汉,旋即窥吴,前车之鉴,岂可忘乎?” 张悌虽表面强硬,然眼神中亦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靖安司亦成功接触到张悌的一名随行书记官,获悉吴廷内部对孙皓此举确有争议,陆抗等将领并不主张在此时与南中大规模开战。
与此同时,姜维接到密报后,心领神会,立即在鹰愁涧前线组织了一次中等规模的攻势,虽未取得重大战果,但成功吸引了晋军注意力,造成了北线紧张的态势。
数日后,张悌携南中复书及沿途所见汉军备战情况,悻悻而归。南中朝廷并未答应吴国任何一项要求,反而展现了强硬的姿态。然而,诸葛瞻深知,危机并未解除。他立即上奏刘禅:“陛下,吴使虽退,然孙皓暴虐,难以常理度之。我朝备战不可松懈,尤需严防吴军小股部队进行偷袭挑衅,制造事端。另,需加派细作,密切关注吴国交州水师动向及朝廷风向。”
果然,此后数月,东吴水师在南海的活动愈发频繁,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但始终未敢发动大规模进攻。南中政权顶住了这次强大的外交讹诈与军事威慑,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向天下宣告了其不屈的立场。
事后,刘禅于内殿对诸葛瞻、刘谌等感慨道:“昔日朕在成都,唯知享乐,视外交如儿戏。今居南中,方知一言一行,关乎国运。若非卫将军与诸卿协力,几为吴人所乘。” 言语中,已颇具一位在逆境中逐渐成熟的政治家的感慨与担当。
吴使南来风波,虽以吴国的退却告终,却深刻揭示了南中政权所处战略环境的极端复杂性与危险性。它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锤炼了以刘禅、诸葛瞻为核心的领导层的应变能力与战略意志,为未来更加波澜壮阔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大殿,气氛凝重。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齐聚。皇帝刘禅亦端坐龙椅,眉宇间较数年前多了几分沉稳与忧思。此刻,众人目光皆聚焦于大殿中央一位风尘仆仆、却面带傲色的东吴使者身上。此人乃吴主孙皓亲遣的谒者仆射张悌,并非数年前前来“通好”的薛珝。张悌此来,气势汹汹,与上次薛珝的温和试探截然不同。
张悌手持节杖,昂首宣读了吴主孙皓的国书。国书言辞倨傲,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训斥与威胁之意。其核心有三:一曰“问罪”,严厉指责南中政权“擅自”打造“伏波”级巨舰,扩编水师,在南海“挑衅”吴国巡船,破坏了区域安宁;二曰“索地”,以“追念旧盟、共御强晋”为名,要求南中政权将毗邻吴国交州、地理位置险要的“鬰林郡”划归东吴“代管”,以便“协同防务”;三曰“通牒”,要求南中立即停止一切战船建造,削减水师,并限期内答复,否则“王师一至,玉石俱焚”!
国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愤怒。安南将军霍弋勃然大怒,出列戟指张悌:“狂妄!孙皓小儿,安敢如此!我大汉与汝主盟约早废,何来‘代管’之说?鬰林乃我牂柯屏障,岂容尔等觊觎!若要战,便来战!我南中将士,何惧之有!” 大司农张质亦愤然道:“此乃讹诈!欲断我海路,扼我咽喉!万万不可答应!”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等文臣则面露深深的忧虑。谯周颤声道:“陛下,殿下!吴使虽狂悖,然其国势犹强,水师精锐。若此时与吴构衅,南北受敌,则社稷危矣!或可……或可暂与之周旋,以言辞驳斥其无理,赠以金帛,缓其兵锋?” 郤正则沉吟道:“孙皓暴虐,陆抗知兵。其此举,恐非仅为鬰林一隅,或为试探,或为寻衅开战之借口。需慎之又慎。”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聚焦于卫将军诸葛瞻与皇帝刘禅身上。刘禅面色阴沉,握着扶手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他并未立即发作,而是将目光投向诸葛瞻,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决绝:“卫将军,吴人无礼至此,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历经数年磨砺,这位曾经的安乐天子,此刻已深知忍辱负重与权衡利害的必要。
诸葛瞻面沉如水,目光如电,迅速剖析着吴使来意背后的深层逻辑。他缓步出列,向刘禅及众臣拱手,声音清晰而冷静:“陛下,诸位同僚。张悌之来,其言虽厉,其心实虚。孙皓此举,绝非一时兴起。瞻以为,其因有三:其一,见我朝近年来内修政理,外固海防,水师渐成,心生忌惮,欲趁我未成大患之前,先行扼杀;其二,北疆晋军压力日增,孙皓或恐我朝与晋暗中媾和,或欲借此挑衅,逼我表明立场,甚至可能暗含与晋默契,共压我朝之险恶用心;其三,孙皓本人骄狂,陆抗等或将亦需对外示强以固内政。故,此番非简单讹诈,实乃战略试探与压迫。”
他顿了一顿,斩钉截铁道:“然,正因其为试探,我朝更不可示弱!若退一步,则吴人必进十步,晋人亦将窥见我怯,则南北夹击之势成矣!今日之退让,非为求生,实为速死之道!”
基于此判断,诸葛瞻提出了系统的应对之策:“故,应对此事,当秉持‘据理力争、示强隐忍、分化瓦解、争取时机’之方针。”
“其一,严词驳斥,据理力争。” 他定下基调,“由郤令君主笔,陛下颁旨,回复国书。书中需历数吴主背盟、屡屡犯境之过,严正声明鬰林乃至南中三郡,皆乃汉土,不容侵犯。我朝打造舟师,只为保境安民,通商惠工,绝非挑衅。驳斥其无理要求,言辞可激烈,然逻辑需严密,占据道义高地。”
“其二,外示强硬,内紧备战。” 这是实力后盾,“密令安南将军霍弋,立即加强牂柯郡东部边境防务,尤其是鬰林方向,增派精锐,加固关隘。密令靖海水军都督陈舟,水师进入最高戒备,‘伏波’、‘乘风’诸舰悉数出港,于近海演练,示以决战之势。命军器监毛炅,加紧赶制箭矢火器,分发沿海军营。要让吴使及其细作看到我朝抗战之决心与准备!”
“其三,善用使节,分化瓦解。” 此乃谋略关键,“对使者张悌,礼仪不可废,然态度需冷峻。可由殿下或重臣设宴款待,席间,可借机向其透露晋军在北线增兵、意图难测之消息,暗示吴国若与我开战,必为晋国所乘。亦可私下接触其副使或随员,试探吴廷内部对孙皓此举的真实态度,尤其留意陆抗等重臣是否支持此冒险之举。”
“其四,通联北疆,互为犄角。” 他着眼全局,“八百里加急,将吴使来意及我朝应对之策,密报大将军。请其于北线适当采取攻势,或散布我将与吴联合北伐之谣言,以牵制晋军,亦向吴国示警:若攻我,则北线晋军压力顿减,于吴亦非福音。”
刘禅听罢,沉吟片刻,眼中闪过决断之光,朗声道:“卫将军老成谋国,深合朕意!便依此议!郤正,即刻草拟国书,需义正词严!霍弋、陈舟、毛炅,依策备战!北疆姜维处,速派快马传讯!此番,定要让吴人知我大汉虽偏居南隅,然骨气犹在,寸土不让!”
圣旨一下,南中政权这台战争机器迅速高效运转起来。郤正领精通文辞的秘书郎陈寿等人,字斟句酌,草拟了措辞强硬、引经据典的复书。霍弋派麾下悍将疾驰牂柯边境。楪榆港战船云集,旌旗蔽日。整个南中弥漫着紧张的战备气氛。
在接待吴使张悌的过程中,诸葛瞻与北地王刘谌亲自操盘,软硬兼施。于正式场合,刘谌代表皇帝接见,态度冷淡,严正驳斥吴国无理要求;于私下场合,诸葛瞻设宴,席间“不经意”间透露北疆晋军异动,并意味深长地提醒张悌:“吴蜀相争,徒令北虏得利。昔年魏灭蜀汉,旋即窥吴,前车之鉴,岂可忘乎?” 张悌虽表面强硬,然眼神中亦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靖安司亦成功接触到张悌的一名随行书记官,获悉吴廷内部对孙皓此举确有争议,陆抗等将领并不主张在此时与南中大规模开战。
与此同时,姜维接到密报后,心领神会,立即在鹰愁涧前线组织了一次中等规模的攻势,虽未取得重大战果,但成功吸引了晋军注意力,造成了北线紧张的态势。
数日后,张悌携南中复书及沿途所见汉军备战情况,悻悻而归。南中朝廷并未答应吴国任何一项要求,反而展现了强硬的姿态。然而,诸葛瞻深知,危机并未解除。他立即上奏刘禅:“陛下,吴使虽退,然孙皓暴虐,难以常理度之。我朝备战不可松懈,尤需严防吴军小股部队进行偷袭挑衅,制造事端。另,需加派细作,密切关注吴国交州水师动向及朝廷风向。”
果然,此后数月,东吴水师在南海的活动愈发频繁,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但始终未敢发动大规模进攻。南中政权顶住了这次强大的外交讹诈与军事威慑,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向天下宣告了其不屈的立场。
事后,刘禅于内殿对诸葛瞻、刘谌等感慨道:“昔日朕在成都,唯知享乐,视外交如儿戏。今居南中,方知一言一行,关乎国运。若非卫将军与诸卿协力,几为吴人所乘。” 言语中,已颇具一位在逆境中逐渐成熟的政治家的感慨与担当。
吴使南来风波,虽以吴国的退却告终,却深刻揭示了南中政权所处战略环境的极端复杂性与危险性。它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锤炼了以刘禅、诸葛瞻为核心的领导层的应变能力与战略意志,为未来更加波澜壮阔的斗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