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芬坐在炕沿上,手里的针线刚缝完最后一针。林建华的褂子补好了,她抖了抖布面,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院子里静下来。收音机还在响,播报着明天的天气。她把针别回布包里,顺手拉开抽屉,取出副食本和粮票册子。
她一边翻一边算。前两天分肉、送点心,用掉不少白面和粗粮票。灶台上的米缸也快见底了。她记得月初领票时,全家一共才领了十二斤粗粮,现在这个月还没过完,家里只剩三斤多点。可下月初还有五天才发新票,这几天要是不省着吃,饭都接不上。
她放下本子,眉头皱了一下。这是她穿过来以后头一回真正为票证发愁。以前总觉得有林建华的工资、厂里发的劳保、自己会做吃的,日子总能过下去。可这回是制度卡得死,再多办法也变不出票来。
她起身走到厨房,打开柜门看了看。坛子里的玉米面不多了,小米更少。她伸手捏了点出来,在掌心搓了搓。这点量,撑不了几天。她又想起早上孙寡妇家小强啃着肉饼的样子,心里更紧了。
她坐回桌边,开始盘算谁家可能有多余的票。赵大妈一家五口,票紧巴巴的,不可能匀出来。周建国两口子上班忙,孩子妞妞吃饭靠食堂搭一顿,票倒是够用,但人家从没提过有结余。孙桂香那边街道偶尔给补助,可她自己都难顾上,更别说帮别人。
她想到钱婶。
钱婶一家三口,丈夫在机关,儿子在读中学。她听林建华说过,钱科长饭量小,母子俩吃得也清淡。前些日子下雨,她给钱婶送过一次萝卜蜂蜜膏,进门时看见桌上剩了半碗粥,明显没吃完。
正想着,院门口传来脚步声。不是那种急匆匆的,是慢的、稳的,像是怕踩出太大动静。秀芬抬头看去,是钱婶站在她家门口,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
“秀芬在家?”钱婶声音不大。
“在呢,您进来坐。”秀芬赶紧站起来。
钱婶没进屋,只站在门口,把手里的信封递过来:“我……我这儿有些粗粮票没用完,想着你们家人口多,吃饭费,兴许能用上。”
秀芬愣住了。她没想到钱婶会主动上门,更没想到她先开了口。
“这怎么行。”她没接,“您留着自家用。”
“我们真用不完。”钱婶把信封往前送了送,“月底清票本,发现还剩八斤。再不用就作废了。放着也是浪费。”
秀芬看着那信封,没立刻拿。她知道钱婶爱干净,讲规矩,最怕人情欠多了不清爽。要是直接收下,反倒让她心里不安。
她想了想,说:“您先别急着给我。我今儿正打算做点芝麻酥饼,用的是白面掺玉米面,加了点香油和芝麻,炉膛余火烤的,不算贵重,但孩子爱吃。您要是不嫌弃,拿点心换票,咱们两清,谁也不欠谁。”
钱婶听了,眼神动了一下。她低头看了看信封,又抬头看秀芬,轻轻点了点头:“也好。这样我心里踏实。”
秀芬转身进了厨房。她把剩下的面糊倒进盆里,加了一勺糖精水,拌匀后揉成团。案板上撒点面,揪成小剂子,擀平了撒芝麻,压成圆饼。灶膛里的火刚熄不久,余温正好。她把饼子贴在内壁,盖上炉门,等热气慢慢烘熟。
两人坐在小凳上等着。院里安静,只有远处传来几声孩子的叫嚷。钱婶一直没说话,只是看着厨房门口的光圈,那里被斜阳照得发亮。
过了约莫二十分钟,秀芬掀开炉门,一股焦香混着芝麻味扑出来。她夹出一块,吹了吹,递给钱婶:“您尝尝,看脆不脆。”
钱婶接过,咬了一口。酥皮掉了点渣在衣襟上,她赶紧用手拢住。“挺香。”她说,“芝麻炒得正好,不苦。”
秀芬笑了:“那我就放心了。一共做了二十块,您拿十块,换一斤票一块,八斤票换八块饼,剩下两块您带回去给孩子。”
她说着,把十块饼用旧报纸包好,叠成方块,系上麻绳。钱婶接过,从信封里取出八张粗粮票,一张张摊在桌上,确认无误后推过去。
“你太仔细了。”钱婶低声说,“其实我……也不是非得换。”
“一样。”秀芬把票收进粮票册,“换了才安心。下次您要是还有富余,我还拿点心换。”
钱婶点点头,抱着点心包站起身:“那……我先回了。”
“好,慢走。”秀芬送到门口。
钱婶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没回头,只说了一句:“下回要做芝麻酥,提前说一声,我那儿有瓶香油,比你们买的纯。”
说完,她继续往前走,背影渐渐融进夕阳里。
秀芬关上门,回到厨房。她把粮票压在副食本底下,又看了眼灶台。炉膛里还有点余火,她把剩下的面糊摊成小饼贴在锅边,利用最后一点热气加热。
她站着看了一会儿火光,想起郑老爷子昨天说的话——“松枝炭煨两小时,中间别揭锅”。她心里有了主意:明早拿新换的票去买点玉米面,熬一锅稠粥,顺便试试新法炖肉。
窗外天色暗下来,她没点灯,借着炉火的光收拾碗筷。手里的瓷碗还带着温,她擦得很慢。
院中传来赵大妈的声音:“今儿又做啥好吃的?香得我直咽口水!”
秀芬没应声,嘴角微微动了动。
她把最后一块小饼从锅边揭下来,放在掌心。饼子边缘有点焦,她用手指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
她一边翻一边算。前两天分肉、送点心,用掉不少白面和粗粮票。灶台上的米缸也快见底了。她记得月初领票时,全家一共才领了十二斤粗粮,现在这个月还没过完,家里只剩三斤多点。可下月初还有五天才发新票,这几天要是不省着吃,饭都接不上。
她放下本子,眉头皱了一下。这是她穿过来以后头一回真正为票证发愁。以前总觉得有林建华的工资、厂里发的劳保、自己会做吃的,日子总能过下去。可这回是制度卡得死,再多办法也变不出票来。
她起身走到厨房,打开柜门看了看。坛子里的玉米面不多了,小米更少。她伸手捏了点出来,在掌心搓了搓。这点量,撑不了几天。她又想起早上孙寡妇家小强啃着肉饼的样子,心里更紧了。
她坐回桌边,开始盘算谁家可能有多余的票。赵大妈一家五口,票紧巴巴的,不可能匀出来。周建国两口子上班忙,孩子妞妞吃饭靠食堂搭一顿,票倒是够用,但人家从没提过有结余。孙桂香那边街道偶尔给补助,可她自己都难顾上,更别说帮别人。
她想到钱婶。
钱婶一家三口,丈夫在机关,儿子在读中学。她听林建华说过,钱科长饭量小,母子俩吃得也清淡。前些日子下雨,她给钱婶送过一次萝卜蜂蜜膏,进门时看见桌上剩了半碗粥,明显没吃完。
正想着,院门口传来脚步声。不是那种急匆匆的,是慢的、稳的,像是怕踩出太大动静。秀芬抬头看去,是钱婶站在她家门口,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
“秀芬在家?”钱婶声音不大。
“在呢,您进来坐。”秀芬赶紧站起来。
钱婶没进屋,只站在门口,把手里的信封递过来:“我……我这儿有些粗粮票没用完,想着你们家人口多,吃饭费,兴许能用上。”
秀芬愣住了。她没想到钱婶会主动上门,更没想到她先开了口。
“这怎么行。”她没接,“您留着自家用。”
“我们真用不完。”钱婶把信封往前送了送,“月底清票本,发现还剩八斤。再不用就作废了。放着也是浪费。”
秀芬看着那信封,没立刻拿。她知道钱婶爱干净,讲规矩,最怕人情欠多了不清爽。要是直接收下,反倒让她心里不安。
她想了想,说:“您先别急着给我。我今儿正打算做点芝麻酥饼,用的是白面掺玉米面,加了点香油和芝麻,炉膛余火烤的,不算贵重,但孩子爱吃。您要是不嫌弃,拿点心换票,咱们两清,谁也不欠谁。”
钱婶听了,眼神动了一下。她低头看了看信封,又抬头看秀芬,轻轻点了点头:“也好。这样我心里踏实。”
秀芬转身进了厨房。她把剩下的面糊倒进盆里,加了一勺糖精水,拌匀后揉成团。案板上撒点面,揪成小剂子,擀平了撒芝麻,压成圆饼。灶膛里的火刚熄不久,余温正好。她把饼子贴在内壁,盖上炉门,等热气慢慢烘熟。
两人坐在小凳上等着。院里安静,只有远处传来几声孩子的叫嚷。钱婶一直没说话,只是看着厨房门口的光圈,那里被斜阳照得发亮。
过了约莫二十分钟,秀芬掀开炉门,一股焦香混着芝麻味扑出来。她夹出一块,吹了吹,递给钱婶:“您尝尝,看脆不脆。”
钱婶接过,咬了一口。酥皮掉了点渣在衣襟上,她赶紧用手拢住。“挺香。”她说,“芝麻炒得正好,不苦。”
秀芬笑了:“那我就放心了。一共做了二十块,您拿十块,换一斤票一块,八斤票换八块饼,剩下两块您带回去给孩子。”
她说着,把十块饼用旧报纸包好,叠成方块,系上麻绳。钱婶接过,从信封里取出八张粗粮票,一张张摊在桌上,确认无误后推过去。
“你太仔细了。”钱婶低声说,“其实我……也不是非得换。”
“一样。”秀芬把票收进粮票册,“换了才安心。下次您要是还有富余,我还拿点心换。”
钱婶点点头,抱着点心包站起身:“那……我先回了。”
“好,慢走。”秀芬送到门口。
钱婶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没回头,只说了一句:“下回要做芝麻酥,提前说一声,我那儿有瓶香油,比你们买的纯。”
说完,她继续往前走,背影渐渐融进夕阳里。
秀芬关上门,回到厨房。她把粮票压在副食本底下,又看了眼灶台。炉膛里还有点余火,她把剩下的面糊摊成小饼贴在锅边,利用最后一点热气加热。
她站着看了一会儿火光,想起郑老爷子昨天说的话——“松枝炭煨两小时,中间别揭锅”。她心里有了主意:明早拿新换的票去买点玉米面,熬一锅稠粥,顺便试试新法炖肉。
窗外天色暗下来,她没点灯,借着炉火的光收拾碗筷。手里的瓷碗还带着温,她擦得很慢。
院中传来赵大妈的声音:“今儿又做啥好吃的?香得我直咽口水!”
秀芬没应声,嘴角微微动了动。
她把最后一块小饼从锅边揭下来,放在掌心。饼子边缘有点焦,她用手指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