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破、赵偃授首的消息,如同最后一场凛冽的秋风,彻底吹散了抵抗势力最后一丝暖意。曾经易水畔歃血为盟的豪情,在周军铁壁合围的现实中,化作了蓟城内外弥漫的绝望与恐慌。
王翦与蒙恬在灭赵后,并未丝毫停留,挟大胜之威,挥师东进,与围困蓟城的部队汇合。近二十万周军精锐,如同密不透风的铁桶,将燕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投石机日夜不停地咆哮,将巨大的石块和点燃的油罐抛入城中,火光与浓烟成了蓟城天空不变的背景。城墙在多日的轰击下已是满目疮痍,守军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到了谷底。
燕王宫深处,早已不复往日气象。宫人奔走慌乱,器物倾颓,弥漫着一股末日的衰败气息。燕王丹独自坐在空旷而冰冷的大殿中,昔日锐利坚毅的眼眸此刻布满血丝,只剩下无尽的疲惫与灰败。
荆轲失败的消息传来时,他砸碎了殿中所有能砸的东西,状若疯魔。如今,连最后一点侥幸也随着赵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他听着城外震天的战鼓和喊杀声,看着案头那份由周军射入城中的、勒令投降的最后通牒,手指因用力而关节发白。
“大王!城内粮草将尽,军民皆有怨言……守城校尉来报,南门已有军士哗变,欲献城投降!”一名心腹内侍连滚爬爬地闯入殿中,声音带着哭腔。
燕王丹身体猛地一颤,却没有发作。他沉默了许久,仿佛一尊失去灵魂的雕塑。最终,他缓缓抬起头,眼中是一片死寂的平静。
“传令……打开城门吧。”他的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破旧的风箱,“派人出城,向周军请降。”
说完这句话,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瘫坐在王座之上。他继位以来的所有挣扎、隐忍、谋划,那易水边誓师的豪情,那派遣荆轲时的决绝,终究还是敌不过那滚滚而来的天命。
当蓟城沉重的城门在吱呀声中缓缓洞开,当燕国的王旗从城头黯然降落,当燕王丹素服白冠,手捧玉玺兵符,徒步走出城门,跪倒在周军主帅王翦面前时,持续了数百年的燕国,在这一刻,正式走进了历史。
几乎与此同时,雒阳宫中,姬延的案头已堆满了来自各方的降表。
最先送到的是魏王圉的请降书。这位曾在临淄盟誓时战战兢兢的魏王,在目睹赵国覆灭、燕都被围后,最后一点侥幸也彻底破灭。他甚至未等周军向大梁方向调动,便主动遣使,奉上舆图户籍,自去王号,言辞恳切地请求内附,只求保全宗庙。
紧接着,是蜷缩于南阳一隅的韩王安的降表。韩国早已名存实亡,韩王安更是庸懦,眼见大势已去,几乎是紧随魏国之后,便送来了表示臣服的文书。
对于魏韩的识时务,姬延自然乐见其成。他下旨优待魏王圉、韩王安及其宗室,将魏国故地设为砀郡、河东郡,韩国故地设为颍川郡,悉数纳入直接管辖。
消息传回雒阳,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对燕国,姬延同样下旨,善待燕国宗室,迁燕王丹于雒阳居住,给予封爵,以示优容。同时,下令在燕地即刻推行与周地无二的新政。
至此,函谷关以东,北至燕代,南至荆楚,西接旧秦,东临大海的广袤土地,尽数纳入了大周的版图。持续了数百年的战国纷争,终于在姬延手中,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姬延独处御书房。他再次摊开了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曾经象征着分裂与战乱的各色标记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了整个中原及周边的、统一的玄黑之色。
他伸出手指,缓缓抚过地图上的每一个郡县名称,从北方的渔阳、上谷,到南方的长沙、洞庭,从西方的陇西、北地,到东方的临淄、琅琊。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而真实的使命感,充斥着他的胸膛。
统一,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起点。
“陛下。”苏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各地祥瑞频传,雒水澄清,凤凰现于岐山……此乃天佑大周,盛世之兆啊!”
姬延抬起头,看了苏厉一眼,眼神中并无多少喜色,反而带着一丝审慎:“祥瑞?苏相,你我皆知,那不过是地方官吏迎合上意,或是自然巧合罢了。真正的盛世,不在祥瑞,在于仓廪实,在于衣食足,在于法令行,在于天下无冤。”
苏厉脸上的喜色一滞,连忙躬身:“陛下教训的是,臣失言了。”
“无妨。”姬延摆摆手,目光重新落回地图,“六国虽平,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旧贵族余孽未清,新政推行阻力犹存,北有匈奴环伺,南有百越未附……朕肩上的担子,比之战时,只怕更重了。”
他顿了顿,忽然问道:“屈大夫近来可有上书?”
程邈回道:“自诸国归降后,屈大夫有一封奏疏送至,并非言具体政事,而是……一篇辞赋。”
“哦?”姬延来了兴趣,“呈上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邈将一卷帛书奉上。姬延展开,只见上面用熟悉的、略带楚风的行书,写着一篇题为《哀郢后赋》的辞赋。赋中依旧有对故国郢都、对先王熊横的深切哀思,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悲怆,但赋文的结尾,笔锋却悄然一转: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旧邦之罹忧兮,悲故都之丘墟。惟新政之苗裔兮,或可慰此残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字里行间,那锥心刺骨的亡国之痛依然清晰可辨,但一种试图从灰烬中寻找新生、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新政”能否真正利民的复杂心态,也已隐约可见。
姬延缓缓卷起帛书,沉默良久。他知道,要真正收服屈原这样的人物,绝非易事。他能让荆轲折腰,能让列国归降,但要化解屈原心中那份深入骨髓的楚国情结,需要的是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传旨,”姬延最终开口道,“擢升屈原为巡阅使,秩中二千石,代朕巡阅荆、扬、豫三州新政推行、吏治民生,遇有弊政冤狱,可相机处置,直达天听。”
苏厉和程邈领命,心中明了,陛下对这位三闾大夫,是真正寄予了不同于常人的期望。
处理完政务,姬延再次走到殿外高台。夜幕已然降临,雒阳城中万家灯火,如同星河落地。远处,隐约传来市井的喧嚣,那是属于太平岁月的声音。
他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如何消化这庞大的疆域,如何融合不同的文化,如何建立一套高效而持久的制度……
他望着这璀璨的灯火,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而此刻,远在江南的屈原,在接到那份擢升诏书时,会是何种心情?他这位曾经的楚国之魂,在这天下一统的新时代里,又将如何自处?
王翦与蒙恬在灭赵后,并未丝毫停留,挟大胜之威,挥师东进,与围困蓟城的部队汇合。近二十万周军精锐,如同密不透风的铁桶,将燕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投石机日夜不停地咆哮,将巨大的石块和点燃的油罐抛入城中,火光与浓烟成了蓟城天空不变的背景。城墙在多日的轰击下已是满目疮痍,守军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到了谷底。
燕王宫深处,早已不复往日气象。宫人奔走慌乱,器物倾颓,弥漫着一股末日的衰败气息。燕王丹独自坐在空旷而冰冷的大殿中,昔日锐利坚毅的眼眸此刻布满血丝,只剩下无尽的疲惫与灰败。
荆轲失败的消息传来时,他砸碎了殿中所有能砸的东西,状若疯魔。如今,连最后一点侥幸也随着赵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他听着城外震天的战鼓和喊杀声,看着案头那份由周军射入城中的、勒令投降的最后通牒,手指因用力而关节发白。
“大王!城内粮草将尽,军民皆有怨言……守城校尉来报,南门已有军士哗变,欲献城投降!”一名心腹内侍连滚爬爬地闯入殿中,声音带着哭腔。
燕王丹身体猛地一颤,却没有发作。他沉默了许久,仿佛一尊失去灵魂的雕塑。最终,他缓缓抬起头,眼中是一片死寂的平静。
“传令……打开城门吧。”他的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破旧的风箱,“派人出城,向周军请降。”
说完这句话,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瘫坐在王座之上。他继位以来的所有挣扎、隐忍、谋划,那易水边誓师的豪情,那派遣荆轲时的决绝,终究还是敌不过那滚滚而来的天命。
当蓟城沉重的城门在吱呀声中缓缓洞开,当燕国的王旗从城头黯然降落,当燕王丹素服白冠,手捧玉玺兵符,徒步走出城门,跪倒在周军主帅王翦面前时,持续了数百年的燕国,在这一刻,正式走进了历史。
几乎与此同时,雒阳宫中,姬延的案头已堆满了来自各方的降表。
最先送到的是魏王圉的请降书。这位曾在临淄盟誓时战战兢兢的魏王,在目睹赵国覆灭、燕都被围后,最后一点侥幸也彻底破灭。他甚至未等周军向大梁方向调动,便主动遣使,奉上舆图户籍,自去王号,言辞恳切地请求内附,只求保全宗庙。
紧接着,是蜷缩于南阳一隅的韩王安的降表。韩国早已名存实亡,韩王安更是庸懦,眼见大势已去,几乎是紧随魏国之后,便送来了表示臣服的文书。
对于魏韩的识时务,姬延自然乐见其成。他下旨优待魏王圉、韩王安及其宗室,将魏国故地设为砀郡、河东郡,韩国故地设为颍川郡,悉数纳入直接管辖。
消息传回雒阳,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对燕国,姬延同样下旨,善待燕国宗室,迁燕王丹于雒阳居住,给予封爵,以示优容。同时,下令在燕地即刻推行与周地无二的新政。
至此,函谷关以东,北至燕代,南至荆楚,西接旧秦,东临大海的广袤土地,尽数纳入了大周的版图。持续了数百年的战国纷争,终于在姬延手中,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姬延独处御书房。他再次摊开了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曾经象征着分裂与战乱的各色标记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了整个中原及周边的、统一的玄黑之色。
他伸出手指,缓缓抚过地图上的每一个郡县名称,从北方的渔阳、上谷,到南方的长沙、洞庭,从西方的陇西、北地,到东方的临淄、琅琊。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而真实的使命感,充斥着他的胸膛。
统一,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起点。
“陛下。”苏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各地祥瑞频传,雒水澄清,凤凰现于岐山……此乃天佑大周,盛世之兆啊!”
姬延抬起头,看了苏厉一眼,眼神中并无多少喜色,反而带着一丝审慎:“祥瑞?苏相,你我皆知,那不过是地方官吏迎合上意,或是自然巧合罢了。真正的盛世,不在祥瑞,在于仓廪实,在于衣食足,在于法令行,在于天下无冤。”
苏厉脸上的喜色一滞,连忙躬身:“陛下教训的是,臣失言了。”
“无妨。”姬延摆摆手,目光重新落回地图,“六国虽平,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旧贵族余孽未清,新政推行阻力犹存,北有匈奴环伺,南有百越未附……朕肩上的担子,比之战时,只怕更重了。”
他顿了顿,忽然问道:“屈大夫近来可有上书?”
程邈回道:“自诸国归降后,屈大夫有一封奏疏送至,并非言具体政事,而是……一篇辞赋。”
“哦?”姬延来了兴趣,“呈上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邈将一卷帛书奉上。姬延展开,只见上面用熟悉的、略带楚风的行书,写着一篇题为《哀郢后赋》的辞赋。赋中依旧有对故国郢都、对先王熊横的深切哀思,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悲怆,但赋文的结尾,笔锋却悄然一转: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旧邦之罹忧兮,悲故都之丘墟。惟新政之苗裔兮,或可慰此残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字里行间,那锥心刺骨的亡国之痛依然清晰可辨,但一种试图从灰烬中寻找新生、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新政”能否真正利民的复杂心态,也已隐约可见。
姬延缓缓卷起帛书,沉默良久。他知道,要真正收服屈原这样的人物,绝非易事。他能让荆轲折腰,能让列国归降,但要化解屈原心中那份深入骨髓的楚国情结,需要的是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传旨,”姬延最终开口道,“擢升屈原为巡阅使,秩中二千石,代朕巡阅荆、扬、豫三州新政推行、吏治民生,遇有弊政冤狱,可相机处置,直达天听。”
苏厉和程邈领命,心中明了,陛下对这位三闾大夫,是真正寄予了不同于常人的期望。
处理完政务,姬延再次走到殿外高台。夜幕已然降临,雒阳城中万家灯火,如同星河落地。远处,隐约传来市井的喧嚣,那是属于太平岁月的声音。
他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如何消化这庞大的疆域,如何融合不同的文化,如何建立一套高效而持久的制度……
他望着这璀璨的灯火,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而此刻,远在江南的屈原,在接到那份擢升诏书时,会是何种心情?他这位曾经的楚国之魂,在这天下一统的新时代里,又将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