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江的天空上,下雨总是带着一股咸腥味,混着维多利亚港的海风,扑在人脸上黏糊糊的。
许峰站在许氏集团写字楼前,望着旋转门里进进出出的职员,每个人手里都抱着文件夹,脚步匆匆,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急促的“嗒嗒”声。
他们的脸上挂着刻意的平静——那平静底下藏着的慌乱,像暴雨来临前被按捺住的雷声,他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在身穿灰色西装的张经理路过时,公文包的搭扣没扣紧,露出里面半盒没吃完的三明治,许是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前台的李小姐补口红时,手抖得厉害,唇膏在嘴角画歪了道红痕,又慌忙用纸巾擦掉,留下块发白的印记。
公文包里的牛皮日记硌着肋骨,封面被汗水浸得发潮,许振海的字迹在刚才的颠簸中洇开,“1983年冬,林坤引亨利入港,以许氏名义走私青铜器”,墨迹深处还留着点暗红,像干涸的血,是许振海临终前咳在上面的。
那天在医院,老人靠在床头,咳得喘不过气,手里还攥着这本日记,说“峰儿,这是许家的债,也是许家的根”,血珠落在纸页上,晕开了半行字。
“许先生,警方在会议室等您。”秘书小陈的声音发颤,她的手指在托盘边缘捏出红痕,递过来的咖啡溅出几滴在托盘上,褐色的液体迅速晕开,像朵难看的花。
“林董事……林坤先生留下的协议,英资财团那边催得紧,说今天必须给答复。”她的眼眶红红的,许氏风雨飘摇,她这个做了五年的秘书,怕是也在为后路发愁。
许峰记得她去年刚在元朗付了首付买了套小公寓,月供压得她总在茶水间吃最便宜的公仔面。
许峰推开会议室门时,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像一道道牢笼的栏杆。
一位警司推过来的文件袋上印着“绝密”二字,火漆印已经裂开,露出里面的米黄色信纸,和父亲书房里那沓1975年的合同纸一模一样——那是父亲早年在汇丰银行开户时用的。
后来一直锁在保险柜里,钥匙由母亲贴身保管,母亲去世后,他翻遍了首饰盒才找到,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许氏涉嫌利用地产项目掩护走私,”警司的钢笔敲着桌面,金属笔尖与木质桌面碰撞,发出单调的“笃笃”声,“林坤失踪前,指证你是主谋。
他的律师提交了录音,说你亲自指示他修改项目图纸,留出走私通道。”
公文包里的BP机突然震动,震得肋骨发麻。是陈宇的消息:“小晓雅报平安,在李师傅家学戏;陈宇重伤住院,在玛丽医院三楼;重庆大厦有人盯梢,司徒雄修表铺的卷帘门三天没开。”
许峰的指尖攥得发白,指节因为用力而突出,他想起离沪前司徒倩的叮嘱,在码头的晨雾里,她拉着他的袖子说“别硬扛,实在不行就先退一步”,她的袖口沾着点面粉,是早上给晓雅做粢饭团时蹭的,带着淡淡的芝麻香。
可眼下的局,林坤布得密不透风,哪容得他退让?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不仅自己万劫不复,还会连累父亲和司徒家。
“所有责任我承担。”他抬头时,窗外的雨正好砸在玻璃上,噼啪作响,像无数只手在拍打着求救,“但我需要时间,找到林坤。他手里有能证明我清白的证据,我知道他藏在哪里。”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皇后大道中的电车正缓缓驶过,车身上的广告是“香江小姐竞选”,笑容灿烂的佳丽们不会知道,这条繁华的街道底下,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交易。
这位警司走后,许峰去了父亲生前住的病房。老洋房在半山腰,雨雾缠绕着红砖墙,像裹了层湿棉花。
司机阿明说,早上来的时候,看见司徒家的老管家在门口徘徊,手里提着个保温桶,说是司徒倩让送来的燕窝粥,“小姐说许老先生爱吃甜的,特意多加了冰糖”。
然而,窗帘拉得严实,只留了条缝,药味里混着点霉味,是墙角的地毯吸了潮气发出来的——那块波斯地毯是母亲的陪嫁,去年梅雨季长了霉斑,父亲舍不得扔,说“洗干净还能用”,结果越晒霉味越重。
在床头柜的暗格里藏着另一份日记,父亲的字迹比许振海的潦草,墨水也时浓时淡,想来是病中所写:“峰儿,许家欠司徒家的,要还。当年你祖父用司徒家的码头走私军火,害得司徒老爷子蹲了十年牢,这份债,总得有人担。”
而且,这份日记后面附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和司徒倩的祖父站在蛇口工业区的工地上,两人穿着的确良衬衫,父亲的袖口卷着,露出小臂上的疤痕(那是小时候在码头帮工被铁板烫伤的),手里拿着图纸,背景里的推土机正碾过成片的芦苇,远处的伶仃洋在阳光下闪着光,像铺了层碎金子。
当护士进来换点滴时,许峰瞥见她口袋里的传呼机亮着,是个陌生号码,屏幕上的数字跳得很快,像在倒计时。
他忽然想起陈宇说的,医院里有林坤的人,自从父亲“意外”摔下床,就是这个护士值夜班,她推着床边的仪器说“机器故障”,可他后来检查过,螺丝是被人拧松的。
这位护士便借着倒水的功夫,把他父亲的日记塞进床底的砖缝里,砖面的刻痕还是他小时候用美工刀划的,歪歪扭扭写着个“峰”字,像道永远填不平的疤。
这护士换完药出去时,他听见她在走廊里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但“许老先生情况稳定,林先生交代的事会照做”几个字,还是飘进了他耳朵。
当时,他还摸了摸父亲露在被子外的手,老人的指节因为常年握图纸而变形,此刻却很凉,像块失去温度的玉。
上海的秋天,太阳透过音乐学院琴房的天窗,在钢琴上投下块菱形的光斑,随着云层移动,光斑在黑白琴键上缓缓游走,像只慵懒的猫。
司徒倩的指尖落在琴键上,《帝女花》的调子刚起,“落花满天蔽月光”的婉转还没唱透,就被谱架下掉出的字条打断。
但是,从周伟明那本没收的教案里掉出来的,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显然被人反复翻过,他的字迹歪歪扭扭,像蚯蚓爬过:“林晓曼,声乐系三班,林坤之女,1972年生于香江,随母改嫁至上海,继父是大学教授。”
她抬头时,正好看见个穿白连衣裙的女生站在门口,发梢别着朵白玉兰,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和许峰送她的胸针同款——那枚胸针是许峰在香江的老字号银铺订的,他说“玉兰花配你,像上海的春天”。
这女生手里抱着本《粤剧唱腔研究》,封面上有折痕,像是常翻看,书脊处还贴着张小小的书签,是片干枯的枫叶。
“我是林晓曼,”女生笑起来有两个梨涡,露出整齐的白牙,“听说你也
许峰站在许氏集团写字楼前,望着旋转门里进进出出的职员,每个人手里都抱着文件夹,脚步匆匆,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急促的“嗒嗒”声。
他们的脸上挂着刻意的平静——那平静底下藏着的慌乱,像暴雨来临前被按捺住的雷声,他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在身穿灰色西装的张经理路过时,公文包的搭扣没扣紧,露出里面半盒没吃完的三明治,许是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前台的李小姐补口红时,手抖得厉害,唇膏在嘴角画歪了道红痕,又慌忙用纸巾擦掉,留下块发白的印记。
公文包里的牛皮日记硌着肋骨,封面被汗水浸得发潮,许振海的字迹在刚才的颠簸中洇开,“1983年冬,林坤引亨利入港,以许氏名义走私青铜器”,墨迹深处还留着点暗红,像干涸的血,是许振海临终前咳在上面的。
那天在医院,老人靠在床头,咳得喘不过气,手里还攥着这本日记,说“峰儿,这是许家的债,也是许家的根”,血珠落在纸页上,晕开了半行字。
“许先生,警方在会议室等您。”秘书小陈的声音发颤,她的手指在托盘边缘捏出红痕,递过来的咖啡溅出几滴在托盘上,褐色的液体迅速晕开,像朵难看的花。
“林董事……林坤先生留下的协议,英资财团那边催得紧,说今天必须给答复。”她的眼眶红红的,许氏风雨飘摇,她这个做了五年的秘书,怕是也在为后路发愁。
许峰记得她去年刚在元朗付了首付买了套小公寓,月供压得她总在茶水间吃最便宜的公仔面。
许峰推开会议室门时,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像一道道牢笼的栏杆。
一位警司推过来的文件袋上印着“绝密”二字,火漆印已经裂开,露出里面的米黄色信纸,和父亲书房里那沓1975年的合同纸一模一样——那是父亲早年在汇丰银行开户时用的。
后来一直锁在保险柜里,钥匙由母亲贴身保管,母亲去世后,他翻遍了首饰盒才找到,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许氏涉嫌利用地产项目掩护走私,”警司的钢笔敲着桌面,金属笔尖与木质桌面碰撞,发出单调的“笃笃”声,“林坤失踪前,指证你是主谋。
他的律师提交了录音,说你亲自指示他修改项目图纸,留出走私通道。”
公文包里的BP机突然震动,震得肋骨发麻。是陈宇的消息:“小晓雅报平安,在李师傅家学戏;陈宇重伤住院,在玛丽医院三楼;重庆大厦有人盯梢,司徒雄修表铺的卷帘门三天没开。”
许峰的指尖攥得发白,指节因为用力而突出,他想起离沪前司徒倩的叮嘱,在码头的晨雾里,她拉着他的袖子说“别硬扛,实在不行就先退一步”,她的袖口沾着点面粉,是早上给晓雅做粢饭团时蹭的,带着淡淡的芝麻香。
可眼下的局,林坤布得密不透风,哪容得他退让?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不仅自己万劫不复,还会连累父亲和司徒家。
“所有责任我承担。”他抬头时,窗外的雨正好砸在玻璃上,噼啪作响,像无数只手在拍打着求救,“但我需要时间,找到林坤。他手里有能证明我清白的证据,我知道他藏在哪里。”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皇后大道中的电车正缓缓驶过,车身上的广告是“香江小姐竞选”,笑容灿烂的佳丽们不会知道,这条繁华的街道底下,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交易。
这位警司走后,许峰去了父亲生前住的病房。老洋房在半山腰,雨雾缠绕着红砖墙,像裹了层湿棉花。
司机阿明说,早上来的时候,看见司徒家的老管家在门口徘徊,手里提着个保温桶,说是司徒倩让送来的燕窝粥,“小姐说许老先生爱吃甜的,特意多加了冰糖”。
然而,窗帘拉得严实,只留了条缝,药味里混着点霉味,是墙角的地毯吸了潮气发出来的——那块波斯地毯是母亲的陪嫁,去年梅雨季长了霉斑,父亲舍不得扔,说“洗干净还能用”,结果越晒霉味越重。
在床头柜的暗格里藏着另一份日记,父亲的字迹比许振海的潦草,墨水也时浓时淡,想来是病中所写:“峰儿,许家欠司徒家的,要还。当年你祖父用司徒家的码头走私军火,害得司徒老爷子蹲了十年牢,这份债,总得有人担。”
而且,这份日记后面附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父亲和司徒倩的祖父站在蛇口工业区的工地上,两人穿着的确良衬衫,父亲的袖口卷着,露出小臂上的疤痕(那是小时候在码头帮工被铁板烫伤的),手里拿着图纸,背景里的推土机正碾过成片的芦苇,远处的伶仃洋在阳光下闪着光,像铺了层碎金子。
当护士进来换点滴时,许峰瞥见她口袋里的传呼机亮着,是个陌生号码,屏幕上的数字跳得很快,像在倒计时。
他忽然想起陈宇说的,医院里有林坤的人,自从父亲“意外”摔下床,就是这个护士值夜班,她推着床边的仪器说“机器故障”,可他后来检查过,螺丝是被人拧松的。
这位护士便借着倒水的功夫,把他父亲的日记塞进床底的砖缝里,砖面的刻痕还是他小时候用美工刀划的,歪歪扭扭写着个“峰”字,像道永远填不平的疤。
这护士换完药出去时,他听见她在走廊里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但“许老先生情况稳定,林先生交代的事会照做”几个字,还是飘进了他耳朵。
当时,他还摸了摸父亲露在被子外的手,老人的指节因为常年握图纸而变形,此刻却很凉,像块失去温度的玉。
上海的秋天,太阳透过音乐学院琴房的天窗,在钢琴上投下块菱形的光斑,随着云层移动,光斑在黑白琴键上缓缓游走,像只慵懒的猫。
司徒倩的指尖落在琴键上,《帝女花》的调子刚起,“落花满天蔽月光”的婉转还没唱透,就被谱架下掉出的字条打断。
但是,从周伟明那本没收的教案里掉出来的,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显然被人反复翻过,他的字迹歪歪扭扭,像蚯蚓爬过:“林晓曼,声乐系三班,林坤之女,1972年生于香江,随母改嫁至上海,继父是大学教授。”
她抬头时,正好看见个穿白连衣裙的女生站在门口,发梢别着朵白玉兰,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和许峰送她的胸针同款——那枚胸针是许峰在香江的老字号银铺订的,他说“玉兰花配你,像上海的春天”。
这女生手里抱着本《粤剧唱腔研究》,封面上有折痕,像是常翻看,书脊处还贴着张小小的书签,是片干枯的枫叶。
“我是林晓曼,”女生笑起来有两个梨涡,露出整齐的白牙,“听说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