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廊,烛火摇曳。
商会总署内,卫渊负手立于沙盘之前,眉心微蹙。
那枚刻有龙纹的铜符静静躺在案上,像一柄尚未出鞘的剑,寒光隐现。
苏娘子站在门边,指尖微微发颤。
她从未见过世子如此沉默——不是犹豫,而是风暴前的平静。
方才她带来的消息,足以让任何权臣跌入万丈深渊:有人揭出卫渊是前朝梁武帝血脉,私祭宗庙,图谋复辟。
这不是寻常流言,而是精心编织的诛心之网,直指皇权最忌讳的“名分”二字。
可卫渊没有愤怒,也没有急于辩白。
他只问了一句:“吴谋士查到什么了?”
话音未落,帘外脚步轻响,吴谋士快步而入,手中握着一卷墨迹未干的情报。
“已查明七处传谣源头,皆由城南三家茶肆扩散至市井。奇怪的是,这些地方平日并无关联,却在同一时辰开始散布同一版本谣言,措辞精准,层层递进。”
“人为操控。”卫渊冷笑,“不是百姓自发,是训练过的嘴。”
“更蹊跷的是,”吴谋士压低声音,“负责记录商户动向的文书官周文,这几日频繁出入‘醉月楼’,每晚必与一名蒙面人密会半个时辰。属下派人尾随,对方极擅反侦,但最后一次……留下了一枚带血的布条,上面有个‘戊’字。”
卫渊眼神骤然一凝。
又是“戊”!
盐库投毒案中,毒药藏在标为“戊字号”的麻袋里;王掌柜暴毙当晚,其书房抽屉暗格也发现了同样的刻痕。
这并非巧合,而是一条贯穿多起阴谋的暗线。
“此人表面老实,实则步步为营。”吴谋士沉声道,“卑职怀疑,他是敌军新派来的卧底,专司情报渗透与心理攻势。”
卫渊缓缓踱步,目光落在沙盘上的商路节点上。
敌军主力尚在百里之外,粮道受阻,正面难进。
但他们知道,攻心为上。
只要动摇南方商会对他的信任,断供军资,前线百万大军顷刻自溃。
“既然他们想打信息战……”卫渊忽然转身,嘴角扬起一丝冷意,“那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真假难辨。”
他提笔疾书三道密令。
第一道交予吴谋士:“继续放线,不要惊动周文。我要他以为自己藏得够深。”
第二道递给亲卫:“命工坊连夜赶制一批‘铁券金册’仿本,内容写明‘南方十三路共主名录’,其中夹杂一份虚假档案——称我已掌握敌军统帅藏身之所,藏于北境废弃烽燧之中。”
第三道,则悄然送至苏娘子手中。
“你去放出风声,就说……我们已经锁定了幕后黑手,只等三日后商会大典,当众揭棺定罪。”
苏娘子怔住:“可我们现在并无实证。”
“正因无证,才要先声夺人。”卫渊眸光如刀,“敌人不怕真相,怕的是被看穿。一旦他们觉得棋局已露,就会乱招频出。”
三日后,商会大典将启,铁券金册即将开启——那是凝聚十三路商盟的核心仪式,象征着经济命脉的归属。
若此时爆出“世子乃前朝遗脉”,必将引发连锁崩塌。
但反过来说,若能在此时反杀一记,不仅能稳住人心,更能引蛇出洞。
计划悄然铺开。
接下来五日,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周文依旧每日整理文书,低声细语,恭敬有加。
但他眼底的焦躁,逃不过暗哨的注视。
第七日深夜,值守小吏发现档案室灯火未熄。
破门而入时,只见柜中空荡,那份记载“敌军据点”的假档案不翼而飞。
巡查城门的暗桩随即回报:一人骑快马出西门,形迹可疑。
“追。”卫渊一声令下,身影已跃上黑马。
月黑风高,荒野寂寥。
一行人循着蹄印追踪七十里,最终停在一座废弃盐仓前。
腐朽的木门虚掩,屋内烛光微闪。
卫渊挥手,强弩手埋伏两侧。
片刻后,破窗突射冷箭,却被早有准备的盾阵挡下。
火把齐燃,数十精锐破门而入,瞬息间制服四名黑衣人。
中央那人披发踉跄,正是周文,怀中紧抱残卷,面色惨白。
“我说……我只是传话!”他跪地嘶吼,“统帅许诺,只要我能动摇南商联盟,便赐我百户封田,家族永不受征役!我没想到……你们竟早有防备!”
“谁是统帅?”吴谋士厉声逼问。
周文浑身颤抖:“是……是北狄左贤王亲自指挥!他已在边境集结三十万军,只待舆论成势,民心瓦解,便一举南下!而真正的大招……还不止于此……他说……还有一个人,比我更重要……还藏在你们身边……”
话未说完,他突然口吐白沫,抽搐倒地。
卫渊蹲下身,从其牙缝中取出半片碎瓷——内有毒囊。
“死士。”他站起身,神色冷峻,“宁死不说全情,说明他知道的东西,足够致命。”
众人默然。
唯有卫渊望向远方夜空,眼中风暴渐起。
敌军不止一步棋。
他们不仅要毁他名声,还要借天下之口,将他钉上叛逆之柱。
而真正的杀招,还在路上。
烛火映照着他手中的铜符,背面龙纹隐隐泛光,仿佛沉睡的巨兽,正缓缓睁眼。
【第135章 真假迷局(续)】
夜风卷过盐仓残垣,吹熄了最后一盏火把。
卫渊立于废墟之上,脚下是周文尚有余温的尸体,唇角凝着黑血,手中那半截残卷已被收回——虽被撕毁大半,却仍残留几个字:“……北镇……合盟……共诛伪世子”。
他眸光一缩,指尖轻抚那几字边缘,仿佛触到了敌军真正杀招的轮廓。
“他们不是只想毁我名声。”卫渊低声自语,声音冷得像铁,“是要斩断南商之根,裂我联盟之基。”
吴谋士站在他身侧,神色凝重:“若北方藩镇真与北狄左贤王暗通款曲,那便不只是军事威胁,而是政局地震。十三路商盟赖以维系的信任一旦崩塌,粮道、铁器、火药供给皆将中断,前线百万将士,不过是一座无粮之军。”
卫渊没有回答,而是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枚龙纹铜符,在月光下翻转。
背面的纹路竟隐隐泛出青铜绿锈般的暗光,像是某种古老印记被唤醒。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信物——而是前朝秘传的“天枢令”残片,传说能开启梁室藏于江南地底的兵械库与密档。
敌人之所以咬死他是“梁武帝血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早已窥见蛛丝马迹。
但此刻,真相已不重要。人心才是战场。
“苏娘子。”他忽然开口。
女子从阴影中走出,披着素色斗篷,眉眼清冷,却掩不住眼底忧虑。
“你立刻去城南三坊,找那些曾受商会赈济的百姓,每人赏五两银子,让他们在茶肆酒楼、渡口码头,悄悄传一句话:‘北狄三十万大军已在雁门关外溃败,左贤王重伤逃遁,部将争权内讧,人头悬赏千金’。”
苏娘子一怔:“可并无战事发生……”
“正因未战,才要先造声势。”卫渊冷笑,“谣言杀人,亦可救人。我要让敌军将士听闻‘自家已败’,心生疑惧;让其将领互不信任,以为有人泄密倒戈。”
他又转向张老板:“你手底下那些精通笔迹的老账房,今夜起闭门不出。我要你伪造三封敌军密信——一封是左贤王斥责前锋统帅‘延误战机,形同叛逆’;一封是副将密奏称‘主帅失德,私吞军饷,意图独揽大权’;第三封……”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写成北狄监军向朝廷告发左贤王勾结我朝某位藩镇节度使,图谋南北分治。”
张老板倒吸一口凉气:“这……若被识破,恐引火烧身。”
“不会。”卫渊笃定道,“我会让这些信‘意外’落入敌方细作手中,再经由他们传回。越是离奇,越显真实——毕竟,谁会费尽心思编造对自己不利的阴谋?”
计划迅速铺开。
三日后,边关急报传来:北狄军中两名副将因争执粮草分配拔刀相向,一人被当场格杀;又有小股骑兵连夜脱逃,声称“主帅必败,不愿陪葬”。
更令人振奋的是,原本稳步推进的敌军先锋突然停滞不前,斥候探查发现,营中多处哨塔无人值守,士气低迷如霜打枯草。
吴谋士捧着最新情报,难掩惊异:“世子,您这一手‘虚言实击’,竟比十万雄兵还狠!”
卫渊却未露喜色。
他站在地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北方边境那几座孤悬的城池——幽、云、朔三州,正是传闻中那位即将与敌结盟的藩镇节度使所辖之地。
就在此时,一名黑衣密探悄然入府,单膝跪地,呈上一封火漆密函。
卫渊拆信只看一眼,瞳孔骤然紧缩。
纸上无名无姓,只有一行小字,用极细的蝇头楷写着:
“河东李氏已遣使北上,密约三日之后,于白狼涧歃血为盟。届时,十二道藩镇代表齐聚,共立‘清君侧’之誓——而您,将是第一个被祭旗的‘乱臣贼子’。”
室内寂静如死。
苏娘子脸色煞白,吴谋士手中的情报无声滑落。
卫渊久久伫立,终是缓缓将信纸凑近烛火。
火焰吞没字迹的瞬间,他低声道:
“原来真正的局,从来不在市井流言,也不在军前对垒……而在庙堂之外,诸侯之心。”
火光映照着他深不见底的眼眸,仿佛有雷霆在其中酝酿。
商会总署内,卫渊负手立于沙盘之前,眉心微蹙。
那枚刻有龙纹的铜符静静躺在案上,像一柄尚未出鞘的剑,寒光隐现。
苏娘子站在门边,指尖微微发颤。
她从未见过世子如此沉默——不是犹豫,而是风暴前的平静。
方才她带来的消息,足以让任何权臣跌入万丈深渊:有人揭出卫渊是前朝梁武帝血脉,私祭宗庙,图谋复辟。
这不是寻常流言,而是精心编织的诛心之网,直指皇权最忌讳的“名分”二字。
可卫渊没有愤怒,也没有急于辩白。
他只问了一句:“吴谋士查到什么了?”
话音未落,帘外脚步轻响,吴谋士快步而入,手中握着一卷墨迹未干的情报。
“已查明七处传谣源头,皆由城南三家茶肆扩散至市井。奇怪的是,这些地方平日并无关联,却在同一时辰开始散布同一版本谣言,措辞精准,层层递进。”
“人为操控。”卫渊冷笑,“不是百姓自发,是训练过的嘴。”
“更蹊跷的是,”吴谋士压低声音,“负责记录商户动向的文书官周文,这几日频繁出入‘醉月楼’,每晚必与一名蒙面人密会半个时辰。属下派人尾随,对方极擅反侦,但最后一次……留下了一枚带血的布条,上面有个‘戊’字。”
卫渊眼神骤然一凝。
又是“戊”!
盐库投毒案中,毒药藏在标为“戊字号”的麻袋里;王掌柜暴毙当晚,其书房抽屉暗格也发现了同样的刻痕。
这并非巧合,而是一条贯穿多起阴谋的暗线。
“此人表面老实,实则步步为营。”吴谋士沉声道,“卑职怀疑,他是敌军新派来的卧底,专司情报渗透与心理攻势。”
卫渊缓缓踱步,目光落在沙盘上的商路节点上。
敌军主力尚在百里之外,粮道受阻,正面难进。
但他们知道,攻心为上。
只要动摇南方商会对他的信任,断供军资,前线百万大军顷刻自溃。
“既然他们想打信息战……”卫渊忽然转身,嘴角扬起一丝冷意,“那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真假难辨。”
他提笔疾书三道密令。
第一道交予吴谋士:“继续放线,不要惊动周文。我要他以为自己藏得够深。”
第二道递给亲卫:“命工坊连夜赶制一批‘铁券金册’仿本,内容写明‘南方十三路共主名录’,其中夹杂一份虚假档案——称我已掌握敌军统帅藏身之所,藏于北境废弃烽燧之中。”
第三道,则悄然送至苏娘子手中。
“你去放出风声,就说……我们已经锁定了幕后黑手,只等三日后商会大典,当众揭棺定罪。”
苏娘子怔住:“可我们现在并无实证。”
“正因无证,才要先声夺人。”卫渊眸光如刀,“敌人不怕真相,怕的是被看穿。一旦他们觉得棋局已露,就会乱招频出。”
三日后,商会大典将启,铁券金册即将开启——那是凝聚十三路商盟的核心仪式,象征着经济命脉的归属。
若此时爆出“世子乃前朝遗脉”,必将引发连锁崩塌。
但反过来说,若能在此时反杀一记,不仅能稳住人心,更能引蛇出洞。
计划悄然铺开。
接下来五日,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周文依旧每日整理文书,低声细语,恭敬有加。
但他眼底的焦躁,逃不过暗哨的注视。
第七日深夜,值守小吏发现档案室灯火未熄。
破门而入时,只见柜中空荡,那份记载“敌军据点”的假档案不翼而飞。
巡查城门的暗桩随即回报:一人骑快马出西门,形迹可疑。
“追。”卫渊一声令下,身影已跃上黑马。
月黑风高,荒野寂寥。
一行人循着蹄印追踪七十里,最终停在一座废弃盐仓前。
腐朽的木门虚掩,屋内烛光微闪。
卫渊挥手,强弩手埋伏两侧。
片刻后,破窗突射冷箭,却被早有准备的盾阵挡下。
火把齐燃,数十精锐破门而入,瞬息间制服四名黑衣人。
中央那人披发踉跄,正是周文,怀中紧抱残卷,面色惨白。
“我说……我只是传话!”他跪地嘶吼,“统帅许诺,只要我能动摇南商联盟,便赐我百户封田,家族永不受征役!我没想到……你们竟早有防备!”
“谁是统帅?”吴谋士厉声逼问。
周文浑身颤抖:“是……是北狄左贤王亲自指挥!他已在边境集结三十万军,只待舆论成势,民心瓦解,便一举南下!而真正的大招……还不止于此……他说……还有一个人,比我更重要……还藏在你们身边……”
话未说完,他突然口吐白沫,抽搐倒地。
卫渊蹲下身,从其牙缝中取出半片碎瓷——内有毒囊。
“死士。”他站起身,神色冷峻,“宁死不说全情,说明他知道的东西,足够致命。”
众人默然。
唯有卫渊望向远方夜空,眼中风暴渐起。
敌军不止一步棋。
他们不仅要毁他名声,还要借天下之口,将他钉上叛逆之柱。
而真正的杀招,还在路上。
烛火映照着他手中的铜符,背面龙纹隐隐泛光,仿佛沉睡的巨兽,正缓缓睁眼。
【第135章 真假迷局(续)】
夜风卷过盐仓残垣,吹熄了最后一盏火把。
卫渊立于废墟之上,脚下是周文尚有余温的尸体,唇角凝着黑血,手中那半截残卷已被收回——虽被撕毁大半,却仍残留几个字:“……北镇……合盟……共诛伪世子”。
他眸光一缩,指尖轻抚那几字边缘,仿佛触到了敌军真正杀招的轮廓。
“他们不是只想毁我名声。”卫渊低声自语,声音冷得像铁,“是要斩断南商之根,裂我联盟之基。”
吴谋士站在他身侧,神色凝重:“若北方藩镇真与北狄左贤王暗通款曲,那便不只是军事威胁,而是政局地震。十三路商盟赖以维系的信任一旦崩塌,粮道、铁器、火药供给皆将中断,前线百万将士,不过是一座无粮之军。”
卫渊没有回答,而是缓缓从怀中取出那枚龙纹铜符,在月光下翻转。
背面的纹路竟隐隐泛出青铜绿锈般的暗光,像是某种古老印记被唤醒。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信物——而是前朝秘传的“天枢令”残片,传说能开启梁室藏于江南地底的兵械库与密档。
敌人之所以咬死他是“梁武帝血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早已窥见蛛丝马迹。
但此刻,真相已不重要。人心才是战场。
“苏娘子。”他忽然开口。
女子从阴影中走出,披着素色斗篷,眉眼清冷,却掩不住眼底忧虑。
“你立刻去城南三坊,找那些曾受商会赈济的百姓,每人赏五两银子,让他们在茶肆酒楼、渡口码头,悄悄传一句话:‘北狄三十万大军已在雁门关外溃败,左贤王重伤逃遁,部将争权内讧,人头悬赏千金’。”
苏娘子一怔:“可并无战事发生……”
“正因未战,才要先造声势。”卫渊冷笑,“谣言杀人,亦可救人。我要让敌军将士听闻‘自家已败’,心生疑惧;让其将领互不信任,以为有人泄密倒戈。”
他又转向张老板:“你手底下那些精通笔迹的老账房,今夜起闭门不出。我要你伪造三封敌军密信——一封是左贤王斥责前锋统帅‘延误战机,形同叛逆’;一封是副将密奏称‘主帅失德,私吞军饷,意图独揽大权’;第三封……”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写成北狄监军向朝廷告发左贤王勾结我朝某位藩镇节度使,图谋南北分治。”
张老板倒吸一口凉气:“这……若被识破,恐引火烧身。”
“不会。”卫渊笃定道,“我会让这些信‘意外’落入敌方细作手中,再经由他们传回。越是离奇,越显真实——毕竟,谁会费尽心思编造对自己不利的阴谋?”
计划迅速铺开。
三日后,边关急报传来:北狄军中两名副将因争执粮草分配拔刀相向,一人被当场格杀;又有小股骑兵连夜脱逃,声称“主帅必败,不愿陪葬”。
更令人振奋的是,原本稳步推进的敌军先锋突然停滞不前,斥候探查发现,营中多处哨塔无人值守,士气低迷如霜打枯草。
吴谋士捧着最新情报,难掩惊异:“世子,您这一手‘虚言实击’,竟比十万雄兵还狠!”
卫渊却未露喜色。
他站在地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北方边境那几座孤悬的城池——幽、云、朔三州,正是传闻中那位即将与敌结盟的藩镇节度使所辖之地。
就在此时,一名黑衣密探悄然入府,单膝跪地,呈上一封火漆密函。
卫渊拆信只看一眼,瞳孔骤然紧缩。
纸上无名无姓,只有一行小字,用极细的蝇头楷写着:
“河东李氏已遣使北上,密约三日之后,于白狼涧歃血为盟。届时,十二道藩镇代表齐聚,共立‘清君侧’之誓——而您,将是第一个被祭旗的‘乱臣贼子’。”
室内寂静如死。
苏娘子脸色煞白,吴谋士手中的情报无声滑落。
卫渊久久伫立,终是缓缓将信纸凑近烛火。
火焰吞没字迹的瞬间,他低声道:
“原来真正的局,从来不在市井流言,也不在军前对垒……而在庙堂之外,诸侯之心。”
火光映照着他深不见底的眼眸,仿佛有雷霆在其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