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外,风雪未歇。
卫渊策马疾驰,黑袍翻卷如墨云压境。
身后的亲卫队列整齐,蹄声如雷,踏碎积雪覆盖的青石官道。
他的目光冷峻,指尖轻抚腰间刀柄——那不是装饰,而是随时准备出鞘的杀器。
商会总部位于城南商坊核心区,高墙深院,昼夜有巡哨轮值。
此刻却气氛诡异:往日喧嚣的账房静得如同死水,伙计们低头忙碌,眼神躲闪,连彼此交谈都压低了嗓音。
流言已生根发芽,只待开花结果。
“世子回来了!”一声惊呼在庭院炸开。
卫渊大步踏入议事厅,寒气随他一同涌入。
苏娘子早已等候多时,素衣简饰,眉宇间难掩焦虑。
她起身相迎,声音微颤:“三十七笔账目被改,手法极其老练,像是内行所为。更糟的是,‘净水义民’那十二人,全是北方七镇推荐来的‘德高望重’之士……如今他们联名上书户部,说你借治水之名敛财,甚至欲投毒陷害北地百姓。”
吴谋士站在一旁,脸色凝重:“这不只是污蔑,是精准打击。每一环都掐在命脉上——经济、民心、政敌、舆论,四面合围。若不速断,不出十日,朝廷便会下诏彻查,届时你即便清白,也难逃削爵夺权。”
卫渊缓缓摘下披风,扔给侍从。
他没有坐下,而是踱步至墙上悬挂的南北商路图前,指尖划过几条关键线路。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忽然开口,语气平静得不像身处风暴中心,“为什么偏偏是现在?盐铁南运刚恢复三成,北方藩镇对我们的依赖正盛;而南方灾后重建,也离不开商会调度。这个时候引爆丑闻,等于撕毁双方共信——谁最希望我们和北方决裂?”
厅内一时寂静。
苏娘子眸光一动:“你是说……敌人不是要扳倒你,而是要斩断南商与北镇之间的纽带?”
“正是。”卫渊冷笑,“他们不怕我贪墨,只怕我联通南北。所以必须让我失信于天下,让北方觉得我不可靠,让南方百姓觉得我祸国殃民。一旦商路再断,饥荒复起,民变四起,他们便可顺势挥军南下。”
吴谋士沉吟片刻,猛然抬头:“那流言源头,绝不能放过!我即刻调人,顺传播链逆查,务必挖出幕后操盘手!”
“去吧。”卫渊点头,“我要知道每一个传话的人是谁,从哪听来,又传给了谁。记住,不要打草惊蛇,我要的是链条,不是猎物。”
他又转向苏娘子,目光柔和了一瞬:“你也别睡了。今夜起,关闭所有对外账房,只留内档。派人暗中排查这几日进出总部的所有人员,尤其是新来的文书、杂役、送膳小厮——能接触账本的,一个都不能漏。”
苏娘子颔首,转身欲走,却被他轻轻拉住手腕。
“小心些。”他低声说,“这次不一样。对方不仅知道我们的结构,还懂得如何用人心杀人。这不是普通的细作,是懂心理的高手。”
她回眸一笑,眼底却无笑意:“我知道。所以我不会让他们有机会靠近你。”
两人目光交汇,刹那无声。
风雪拍打着窗棂,像某种无形的窥视者在叩门。
三日后。
吴谋士带回一份密报,纸页泛黄,字迹潦草,却是亲手绘制的流言传播图谱。
“奇怪。”他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条线——从账房小吏到茶馆说书人,再到街头乞丐,最后竟由一名游方道士带入建康贵妇圈。传播路径绕了整整一圈,避开了所有常规监察节点。而且每个环节都说‘听朋友说’,没人承认自己是源头。”
卫渊盯着图纸,忽然笑了:“这不是怕被查,是在炫技。他们在展示控制力——告诉我,你们的耳朵、嘴巴、眼睛,都在我手里。”
他站起身,走到案前提笔疾书,写下一行字:“据查,主谋乃商会执事赵某,已于昨夜私会北方密使,收受黄金三百两。”
“这是假的。”他说。
吴谋士一怔:“你要放饵?”
“不止。”卫渊将纸条封入信封,“把这消息悄悄传给五个不同派系的管事,尤其要让那些平日对我心怀不满的听到。记住,不能说是我说的,要像无意泄露。”
“若没人上钩呢?”
“会上钩的。”卫渊冷笑,“只要有权力斗争的地方,就会有人想借机翻身。而敌人最怕的,就是暴露。他们会立刻清理棋子,以防牵连。”
果然,第四日深夜。
守夜巡卫发现一道黑影翻越后墙,骑马欲逃。
卫渊亲自带队拦截,于城西渡口将其擒获。
那人正是商会低级执事赵统领,平日沉默寡言,负责粮仓出入登记。
刑堂烛火摇曳。
赵统领跪地颤抖,起初矢口否认,直到卫渊命人抬出他藏在马鞍下的密信残片——上面虽无署名,但火漆印赫然是幽蝎营独有的倒悬蝎纹。
“我不是主谋!”他终于崩溃,“我只是奉命行事!每月接收指令,篡改账目、散布谣言、制造内部猜忌……上面说,只要让南商分裂,北方七镇自会断约,届时大军可趁虚而入!”
卫渊蹲下身,直视其眼:“你们统帅是谁?”
赵统领摇头:“我不知道真名……只知道他在北方有个称号——‘蛰王’。他说……真正的战争,不在沙场,在人心。”
卫渊缓缓起身,嘴角勾起一抹冰冷弧度。
原来如此。
他们以为用流言就能击溃他?
可他偏要让这流言,变成照妖镜。
烛光映着他半边脸庞,阴影如刀刻。
而在议事厅角落,一张无人注意的桌案上,一封未曾拆封的急报送抵——来自江北前线:“昨夜探马回报,北方三大藩镇使者齐聚幽州,似有异动。”
风未止。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第125章 身份迷局(续)
烛火在卫渊眼中跳动,映出一缕寒芒。
他缓缓将赵统领供出的“蛰王”二字写在纸上,笔锋如刀,力透纸背。
“真正的战争,不在沙场,在人心?”他低声重复,嘴角扬起一抹讥诮,“那我便让你看看,谁才是操盘人心之人。”
他转身走出刑堂,风雪扑面而来,却吹不散心头翻涌的算计。
敌军欲以流言乱南商、离间南北、断商路、引饥荒、趁乱南下——好一招温水煮蛙。
可他们忘了,卫渊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他懂得舆论战、心理战、信息链操控,更清楚如何用一场“虚假真实”,反向引爆对手的信任体系。
“吴谋士。”卫渊沉声下令,“立刻联系张老板,要他伪造三封密信:一封是‘蛰王’亲笔,暗示其已与北狄暗通款曲;第二封则是发给北方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抚函’,言辞倨傲,称‘待南方内乱既成,尔等不过附庸耳’;第三封……”他顿了顿,”
吴谋士瞳孔微缩:“你要挑起他们内斗?”
“不是挑动。”卫渊冷笑,“是让他们自己疑到骨子里去。人一旦起了疑心,哪怕最忠诚的盟约也会裂开缝隙。而风,就从那缝里刮进来。”
与此同时,苏娘子悄然出动。
她以“净水义民”受害者家属身份现身街头,在茶楼酒肆间讲述卫渊如何亲赴灾区赈灾、如何日夜督工修堤、如何自掏腰包购粮济民。
更有民间说书人编出《世子治水记》,传唱建康坊巷。
百姓口耳相传,情绪渐渐由愤怒转为同情,再由同情化作支持。
短短五日,舆情逆转。
北方七镇陆续回函商会,表示“流言甚嚣,然事实昭昭”,愿继续履约南运粮盐。
更有两镇密报传来,称已开始自查内部是否有“蛰王”细作渗透。
局势暂稳。
然而,就在卫渊于书房批阅江北军情图时,目光不经意扫过苏娘子送来的茶盏——那素白瓷杯边缘,留有一抹极淡的朱砂痕,像是曾被什么药粉染过。
他动作一顿。
这几日,她总是在深夜独自外出,说是巡查账房,可回来时脚步虚浮,指尖冰凉。
她笑说劳累,可眼神却总在躲闪。
“你有事瞒我。”卫渊放下笔,声音不高,却如铁石压桌。
苏娘子正在整理文书的手指猛地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片乌黑。
她沉默良久,终是抬起头,眸中波光剧烈起伏,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我查到了另一件事……”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关于你的过去。”
卫渊心头骤然一震,仿佛天地静止。
穿越以来,他小心翼翼隐藏来历,不留只言片语,不谈未来之事,连梦话都克制至极。
他是卫国公世子,是建康城最浪荡的纨绔,是如今手握商权兵势的南方砥柱——可这一切,建立在他身份未曾动摇的基础上。
若这层皮被撕开……
“你说什么?”他缓缓站起,语气依旧平静,掌心却已渗出冷汗。
苏娘子咬了咬唇,低声道:“三个月前,我在扬州旧档库里发现一份边关驿报残卷……上面记载,当年卫家世子并未病逝,而是被人调换。真正的世子,死于北境烽火台一场大火。而你……是后来才出现在卫府的。”
她抬眼看他:“那时你身上有伤,右肩烙着一道箭簇形疤痕——和你在青楼‘猝死’后醒来的位置一致。可医案记载,原世子并无此伤。”
风穿窗而入,吹熄了案上一支蜡烛。
黑暗刹那吞噬半室光明。
卫渊站在原地,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细节:那场“猝死”的真实性、爷爷早知他非亲孙却仍全力扶持的缘由、林婉初见他时那一句“你果然来了”背后的深意……
他的身份,真的只是一个偶然吗?
还是说,有人早已布下一盘更大的棋?
他盯着苏娘子,声音低沉如渊:“还有呢?”
她摇头:“更多档案已被焚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年经手此事的驿丞,如今就在幽州,隶属‘蛰王’麾下。”
窗外,风雪愈烈。
而在遥远的江北前线,一道未及呈递的密奏正被快马加鞭送往建康——
“昨夜子时,三名北方使者自幽州密道潜入江东,携带着一具封棺古尸,据传乃当年卫家真世子遗骸。”
真正的风暴,尚未降临。
卫渊策马疾驰,黑袍翻卷如墨云压境。
身后的亲卫队列整齐,蹄声如雷,踏碎积雪覆盖的青石官道。
他的目光冷峻,指尖轻抚腰间刀柄——那不是装饰,而是随时准备出鞘的杀器。
商会总部位于城南商坊核心区,高墙深院,昼夜有巡哨轮值。
此刻却气氛诡异:往日喧嚣的账房静得如同死水,伙计们低头忙碌,眼神躲闪,连彼此交谈都压低了嗓音。
流言已生根发芽,只待开花结果。
“世子回来了!”一声惊呼在庭院炸开。
卫渊大步踏入议事厅,寒气随他一同涌入。
苏娘子早已等候多时,素衣简饰,眉宇间难掩焦虑。
她起身相迎,声音微颤:“三十七笔账目被改,手法极其老练,像是内行所为。更糟的是,‘净水义民’那十二人,全是北方七镇推荐来的‘德高望重’之士……如今他们联名上书户部,说你借治水之名敛财,甚至欲投毒陷害北地百姓。”
吴谋士站在一旁,脸色凝重:“这不只是污蔑,是精准打击。每一环都掐在命脉上——经济、民心、政敌、舆论,四面合围。若不速断,不出十日,朝廷便会下诏彻查,届时你即便清白,也难逃削爵夺权。”
卫渊缓缓摘下披风,扔给侍从。
他没有坐下,而是踱步至墙上悬挂的南北商路图前,指尖划过几条关键线路。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忽然开口,语气平静得不像身处风暴中心,“为什么偏偏是现在?盐铁南运刚恢复三成,北方藩镇对我们的依赖正盛;而南方灾后重建,也离不开商会调度。这个时候引爆丑闻,等于撕毁双方共信——谁最希望我们和北方决裂?”
厅内一时寂静。
苏娘子眸光一动:“你是说……敌人不是要扳倒你,而是要斩断南商与北镇之间的纽带?”
“正是。”卫渊冷笑,“他们不怕我贪墨,只怕我联通南北。所以必须让我失信于天下,让北方觉得我不可靠,让南方百姓觉得我祸国殃民。一旦商路再断,饥荒复起,民变四起,他们便可顺势挥军南下。”
吴谋士沉吟片刻,猛然抬头:“那流言源头,绝不能放过!我即刻调人,顺传播链逆查,务必挖出幕后操盘手!”
“去吧。”卫渊点头,“我要知道每一个传话的人是谁,从哪听来,又传给了谁。记住,不要打草惊蛇,我要的是链条,不是猎物。”
他又转向苏娘子,目光柔和了一瞬:“你也别睡了。今夜起,关闭所有对外账房,只留内档。派人暗中排查这几日进出总部的所有人员,尤其是新来的文书、杂役、送膳小厮——能接触账本的,一个都不能漏。”
苏娘子颔首,转身欲走,却被他轻轻拉住手腕。
“小心些。”他低声说,“这次不一样。对方不仅知道我们的结构,还懂得如何用人心杀人。这不是普通的细作,是懂心理的高手。”
她回眸一笑,眼底却无笑意:“我知道。所以我不会让他们有机会靠近你。”
两人目光交汇,刹那无声。
风雪拍打着窗棂,像某种无形的窥视者在叩门。
三日后。
吴谋士带回一份密报,纸页泛黄,字迹潦草,却是亲手绘制的流言传播图谱。
“奇怪。”他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条线——从账房小吏到茶馆说书人,再到街头乞丐,最后竟由一名游方道士带入建康贵妇圈。传播路径绕了整整一圈,避开了所有常规监察节点。而且每个环节都说‘听朋友说’,没人承认自己是源头。”
卫渊盯着图纸,忽然笑了:“这不是怕被查,是在炫技。他们在展示控制力——告诉我,你们的耳朵、嘴巴、眼睛,都在我手里。”
他站起身,走到案前提笔疾书,写下一行字:“据查,主谋乃商会执事赵某,已于昨夜私会北方密使,收受黄金三百两。”
“这是假的。”他说。
吴谋士一怔:“你要放饵?”
“不止。”卫渊将纸条封入信封,“把这消息悄悄传给五个不同派系的管事,尤其要让那些平日对我心怀不满的听到。记住,不能说是我说的,要像无意泄露。”
“若没人上钩呢?”
“会上钩的。”卫渊冷笑,“只要有权力斗争的地方,就会有人想借机翻身。而敌人最怕的,就是暴露。他们会立刻清理棋子,以防牵连。”
果然,第四日深夜。
守夜巡卫发现一道黑影翻越后墙,骑马欲逃。
卫渊亲自带队拦截,于城西渡口将其擒获。
那人正是商会低级执事赵统领,平日沉默寡言,负责粮仓出入登记。
刑堂烛火摇曳。
赵统领跪地颤抖,起初矢口否认,直到卫渊命人抬出他藏在马鞍下的密信残片——上面虽无署名,但火漆印赫然是幽蝎营独有的倒悬蝎纹。
“我不是主谋!”他终于崩溃,“我只是奉命行事!每月接收指令,篡改账目、散布谣言、制造内部猜忌……上面说,只要让南商分裂,北方七镇自会断约,届时大军可趁虚而入!”
卫渊蹲下身,直视其眼:“你们统帅是谁?”
赵统领摇头:“我不知道真名……只知道他在北方有个称号——‘蛰王’。他说……真正的战争,不在沙场,在人心。”
卫渊缓缓起身,嘴角勾起一抹冰冷弧度。
原来如此。
他们以为用流言就能击溃他?
可他偏要让这流言,变成照妖镜。
烛光映着他半边脸庞,阴影如刀刻。
而在议事厅角落,一张无人注意的桌案上,一封未曾拆封的急报送抵——来自江北前线:“昨夜探马回报,北方三大藩镇使者齐聚幽州,似有异动。”
风未止。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第125章 身份迷局(续)
烛火在卫渊眼中跳动,映出一缕寒芒。
他缓缓将赵统领供出的“蛰王”二字写在纸上,笔锋如刀,力透纸背。
“真正的战争,不在沙场,在人心?”他低声重复,嘴角扬起一抹讥诮,“那我便让你看看,谁才是操盘人心之人。”
他转身走出刑堂,风雪扑面而来,却吹不散心头翻涌的算计。
敌军欲以流言乱南商、离间南北、断商路、引饥荒、趁乱南下——好一招温水煮蛙。
可他们忘了,卫渊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他懂得舆论战、心理战、信息链操控,更清楚如何用一场“虚假真实”,反向引爆对手的信任体系。
“吴谋士。”卫渊沉声下令,“立刻联系张老板,要他伪造三封密信:一封是‘蛰王’亲笔,暗示其已与北狄暗通款曲;第二封则是发给北方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抚函’,言辞倨傲,称‘待南方内乱既成,尔等不过附庸耳’;第三封……”他顿了顿,”
吴谋士瞳孔微缩:“你要挑起他们内斗?”
“不是挑动。”卫渊冷笑,“是让他们自己疑到骨子里去。人一旦起了疑心,哪怕最忠诚的盟约也会裂开缝隙。而风,就从那缝里刮进来。”
与此同时,苏娘子悄然出动。
她以“净水义民”受害者家属身份现身街头,在茶楼酒肆间讲述卫渊如何亲赴灾区赈灾、如何日夜督工修堤、如何自掏腰包购粮济民。
更有民间说书人编出《世子治水记》,传唱建康坊巷。
百姓口耳相传,情绪渐渐由愤怒转为同情,再由同情化作支持。
短短五日,舆情逆转。
北方七镇陆续回函商会,表示“流言甚嚣,然事实昭昭”,愿继续履约南运粮盐。
更有两镇密报传来,称已开始自查内部是否有“蛰王”细作渗透。
局势暂稳。
然而,就在卫渊于书房批阅江北军情图时,目光不经意扫过苏娘子送来的茶盏——那素白瓷杯边缘,留有一抹极淡的朱砂痕,像是曾被什么药粉染过。
他动作一顿。
这几日,她总是在深夜独自外出,说是巡查账房,可回来时脚步虚浮,指尖冰凉。
她笑说劳累,可眼神却总在躲闪。
“你有事瞒我。”卫渊放下笔,声音不高,却如铁石压桌。
苏娘子正在整理文书的手指猛地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片乌黑。
她沉默良久,终是抬起头,眸中波光剧烈起伏,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我查到了另一件事……”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关于你的过去。”
卫渊心头骤然一震,仿佛天地静止。
穿越以来,他小心翼翼隐藏来历,不留只言片语,不谈未来之事,连梦话都克制至极。
他是卫国公世子,是建康城最浪荡的纨绔,是如今手握商权兵势的南方砥柱——可这一切,建立在他身份未曾动摇的基础上。
若这层皮被撕开……
“你说什么?”他缓缓站起,语气依旧平静,掌心却已渗出冷汗。
苏娘子咬了咬唇,低声道:“三个月前,我在扬州旧档库里发现一份边关驿报残卷……上面记载,当年卫家世子并未病逝,而是被人调换。真正的世子,死于北境烽火台一场大火。而你……是后来才出现在卫府的。”
她抬眼看他:“那时你身上有伤,右肩烙着一道箭簇形疤痕——和你在青楼‘猝死’后醒来的位置一致。可医案记载,原世子并无此伤。”
风穿窗而入,吹熄了案上一支蜡烛。
黑暗刹那吞噬半室光明。
卫渊站在原地,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细节:那场“猝死”的真实性、爷爷早知他非亲孙却仍全力扶持的缘由、林婉初见他时那一句“你果然来了”背后的深意……
他的身份,真的只是一个偶然吗?
还是说,有人早已布下一盘更大的棋?
他盯着苏娘子,声音低沉如渊:“还有呢?”
她摇头:“更多档案已被焚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年经手此事的驿丞,如今就在幽州,隶属‘蛰王’麾下。”
窗外,风雪愈烈。
而在遥远的江北前线,一道未及呈递的密奏正被快马加鞭送往建康——
“昨夜子时,三名北方使者自幽州密道潜入江东,携带着一具封棺古尸,据传乃当年卫家真世子遗骸。”
真正的风暴,尚未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