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皖北平原的麦苗已蹿出半尺高,风一吹就泛起绿色的波浪。石头村往西十里的李家庄,一座刷着鹅黄色涂料的二层小楼格外显眼,门口挂着“留守儿童之家”的木牌,牌上雕刻的向日葵图案在阳光下闪着光。苏清鸢正带着志愿者们往楼里搬东西,崭新的书桌、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装满绘本的书架,还有张老头特意送来的一笼热乎馒头,让这座刚建成的小楼瞬间有了烟火气。
“苏老师,这是最后一批物资了。”大学生志愿者林晓擦着额角的汗,手里抱着一个装满文具的纸箱。她刚从心晴驿站调过来,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心理辅导工作。苏清鸢接过纸箱,目光落在楼前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躲在老槐树后偷偷张望,眼神里满是好奇,却没人敢上前。“别着急,孩子们都需要适应过程。”苏清鸢笑着说,把一碟刚切好的水果放在门口的石桌上,“先让他们知道,这里是安全的、温暖的。”
第一天正式开放,来的孩子不算多,大多是村里老人领着来的。三年级的丫丫牵着奶奶的手,一进门就被角落里的钢琴吸引了,手指轻轻碰了碰琴键,清脆的声音让她眼睛一亮。“这是给你们学音乐用的,”志愿者张婷走过去,温柔地说,“你想学的话,姐姐教你。”丫丫点点头,却还是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不敢放开。
苏清鸢注意到一个躲在楼梯口的小男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头发乱糟糟的,手里攥着一个破了口的弹弓,无论志愿者怎么招呼,都不肯过来。“他叫毛豆,爸妈在深圳打工,跟着爷爷过,”村里的支书李大爷叹了口气,“这孩子性格怪得很,不爱说话,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上次还把同学的课本撕了。”
苏清鸢慢慢走过去,没有靠得太近,只是蹲下来,手里拿着一个画着小鸟的风筝:“我小时候也
“苏老师,这是最后一批物资了。”大学生志愿者林晓擦着额角的汗,手里抱着一个装满文具的纸箱。她刚从心晴驿站调过来,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心理辅导工作。苏清鸢接过纸箱,目光落在楼前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躲在老槐树后偷偷张望,眼神里满是好奇,却没人敢上前。“别着急,孩子们都需要适应过程。”苏清鸢笑着说,把一碟刚切好的水果放在门口的石桌上,“先让他们知道,这里是安全的、温暖的。”
第一天正式开放,来的孩子不算多,大多是村里老人领着来的。三年级的丫丫牵着奶奶的手,一进门就被角落里的钢琴吸引了,手指轻轻碰了碰琴键,清脆的声音让她眼睛一亮。“这是给你们学音乐用的,”志愿者张婷走过去,温柔地说,“你想学的话,姐姐教你。”丫丫点点头,却还是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不敢放开。
苏清鸢注意到一个躲在楼梯口的小男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头发乱糟糟的,手里攥着一个破了口的弹弓,无论志愿者怎么招呼,都不肯过来。“他叫毛豆,爸妈在深圳打工,跟着爷爷过,”村里的支书李大爷叹了口气,“这孩子性格怪得很,不爱说话,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上次还把同学的课本撕了。”
苏清鸢慢慢走过去,没有靠得太近,只是蹲下来,手里拿着一个画着小鸟的风筝:“我小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