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沟是活命渠,不是寻宝坑-《醉剑江湖》

  九月初一,朔风如刀,自北地千里荒原卷起黄沙,吹得蔡州边境的枯草伏地如跪。

  天边一线昏黄缓缓推移,起初不过似薄雾蒙尘,可到了午时,那黄线竟化作翻涌黑浪,遮天蔽日,连高悬的日头也被吞没三分。

  邻州急报如雪片飞来:飞蝗南下,所过之处,稻麦尽毁,田土赤裸如骨。

  百姓扶老携幼,踉跄奔逃,哭声震野。

  有溃民至蔡州界口,瘫坐于地,指天嘶喊:“蝗群遮天,日月无光!禾草未及抽穗,已成秃土!”

  消息传入带湖村,炊烟顿止,鸡犬不鸣。

  辛元嘉立于村北高岗之上,竹杖拄地,青衫猎猎。

  他闭目凝神,金手指全开——刹那间,万象退却,天地唯余风中振翅之声。

  亿万次微弱的拍翼频率如丝线般涌入识海,轻重、疏密、高低、缓急,一一分明。

  他“看”到那蝗群如云压境,体重分布前重后轻,显是饥疲交加;飞行高度偏低,仅离地三丈,借风滑翔,难作持久腾跃;其航向受气流牵引,正沿西北谷道直扑而来。

  三日后酉时,必临蔡州。

  他睁眼,眸光如电。

  “许耕石!”一声断喝,惊起林中寒鸦。

  老农闻声疾步赶来,脸上沟壑纵横,眼中却燃着火光。

  这些日子挖沟筑防,他早已从一介村夫成了百姓心中的主心骨。

  “命你率七十三户,即刻加固沟渠,深掘至四尺,沟底重撒石灰艾粉,不可遗漏半寸。”辛元嘉语速沉稳,字字如锤,“沟上横拉三层麻网,每百步设一烟墩,备干柴艾束,随时待命。”

  许耕石抱拳领命,转身便走。

  “刘石孙!”辛元嘉又唤。

  少年自田埂奔来,肩上铜铃已磨出青铜本色,喉咙嘶哑,只能点头。

  三月摇铃,声竭而志不堕,如今他走路微颤,却仍挺直脊背。

  “你带三十童子,今夜起驻守西北风口,不得停铃。辰时三响,酉时五振,子时九击,以声波扰其航向。记住——声不断,阵不破。”

  刘石孙张了张嘴,终未出声,只重重叩首。

  范如玉静立一旁,手中握着一只晒干研末的死蝗。

  她将其轻轻倾入陶罐,又取出一方素绢,提笔写下“辛公驱蝗策”五字,墨迹沉厚,力透绢背。

  写罢,她捧罐登台,将字条与虫末一同封入陶瓮,埋入归田碑底。

  风拂裙裾,她低语如诉:“这一战,不是为胜虫,是为信人。”

  三日转瞬即逝。

  第三日酉时初刻,天色骤暗。

  远方地平线上,黑云滚滚而来,嗡鸣之声如万鼓齐擂,震得大地微颤。

  飞蝗铺天盖地,双翼拍击空气,掀起腥臭之风,所过树梢皆折,草叶尽秃。

  蝗群逼近蔡州边界,前锋突感异样——前方空气中,隐隐传来低频震荡,如古寺晨钟,深入骨髓。

  紧接着,刺鼻艾烟随风弥漫,触须麻痹,方向顿失。

  数十万只蝗蝻失控坠落,扑入早已布好的深沟,挣扎于石灰毒土之中,顷刻毙命。

  后续蝗群欲绕行,却发现四野沟渠纵横如网,层层叠叠,无隙可乘。

  欲高飞越之,奈何体力耗尽,翅膀沉重如铅。

  盘旋数圈,终纷纷坠地,堆积如山。

  百姓持火把而出,火光冲天,焦臭弥漫百里。

  而蔡州境内,稻浪翻金,穗垂如醉,秋收在望。

  夜阑人静,辛元嘉独坐田头,听风过沟渠,如琴瑟低吟。

  他知道,这一役,不止退了蝗灾,更在人心深处种下了一粒种子——信。

  远处边界,一道身影伫立良久。

  王文谦一身官袍,在夜风中微微晃动。

  他身后胥吏欲言,却被他抬手制止。

  他望着眼前这片土地:沟渠如脉,烟墩如星,麻网在月下泛着冷光。

  几名老农正蹲在沟边清尸,口中喃喃:“此乃活命渠……若早听辛公,我州何至颗粒无收?”

  声音不大,却如针,刺入知州耳中。

  王文谦神色未动,指尖却悄然掐入掌心。

  第三十九章 沟是活命渠,不是寻宝坑(续)

  夜风如诉,吹过蔡州边界那道深掘四尺的沟渠,灰白色的蝗尸层层叠叠,堆积如雪,月光下泛着惨淡的寒光。

  王文谦立于沟畔,袍角被冷风掀起,却始终未动一步。

  他身后两名胥吏面面相觑,欲上前呵斥那些议论纷纷的百姓,却被知州抬手制止。

  “此乃活命渠!”一名老农蹲在沟边,双手捧起一把混着石灰与虫骸的泥土,声音颤抖,“若早听辛公,我州何至颗粒无收?去年今日,官府还笑他痴人说梦,说什么‘沟不能挡天灾’,如今邻州赤地千里,唯我蔡州稻浪翻金……这难道不是神策?”

  “就是!那日挖沟,谁家不出力?孩子摇铃摇到嗓子破,老人挑土挑到腿发颤!可现在——”另一人指着田间尚存余烟的火堆,“看看,蝗群坠地三尺厚,烧了三天三夜都没清完!若非辛公算准方向、布阵如兵,咱们早跟东阳一样逃荒去了!”

  “滚回去!”忽有一妇人怒喝,手中木盆狠狠砸向地面,“你们这些穿官衣的,只会催税报谎,来了又有何用?不如回衙门写奏章,说‘蝗不入境’以讨赏吧!”

  百姓齐声附和,怒目而视,竟逼得几名差役连连后退。

  王文谦面色铁青,嘴唇微动,终未出一言。

  他缓缓转身,踏上了归途的黄土道。

  秋露渐重,马蹄踏碎霜影。

  行至半途,道旁一道浅沟横贯野径,内中白蝗尸体堆积如丘,尸翼在月下泛着死寂的银光。

  他驻足良久,忽觉胸口窒闷,仰头望天——北斗斜垂,寒星点点,仿佛无数双眼睛冷冷注视着他。

  “是我误民。”他喃喃出口,声音轻如落叶,却似千钧坠心。

  袖中密折尚未呈递朝廷,上面仍写着“带湖村妄动民力,恐酿骚乱”,可眼下所见,分明是一场由庶民之手筑起的长城。

  他闭目长叹,终于将那纸劾状撕碎,任风吹散于沟壑之间。

  数日后,秋收毕。

  七十三户村民宰牛杀羊,抬酒担肉,浩浩荡荡奔赴带湖村。

  村口老槐树下,众人齐跪于地,请辛元嘉授“蔡州守护”匾额。

  “不可!”辛元嘉坚辞不受,扶起最年长的老者,“沟是你们挖的,铃是你们摇的,命是你们自己救的。我不过说了几句该说的话,指了一条可行的路。”

  范如玉缓步而出,怀中抱着七十三份《驱蝗策》抄本,皆以细麻线装订,封面题字端正沉静:“字在人心,不在官榜。”她一一赠予各家,目光温润如秋水:“今日之安,非一人之力,乃众志成城。”

  消息随驿马北上,终达临安宫禁。

  那一日,孝宗独坐御书房,展阅边州奏报,读至“蔡州独免蝗灾,民呼辛公知天意”一句,久久不语。

  烛火摇曳,映着他鬓边早生的华发。

  “朕曾弃其策,天下却记其功。”他轻抚卷册,提笔批曰:“带湖辛元嘉,虽退犹忠,虽隐犹治。”诏书未发,却令人暗录其《驱蝗策》全文,封入御书房最深处的一只紫檀匣中,匣面刻二字——“民本”。

  而此时,辛元嘉正独坐田头,指尖轻触湿润的泥土。

  晚风已歇,万籁俱寂,但他金手指微动,识海深处忽掠过一丝异样——田土之下,极幽极深之处,竟有微弱震颤,频率稀疏,却持续不断,如同沉眠巨兽的心跳,又似万千卵壳之内,尚有未破之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