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的秋风卷着沙尘,打在残破的城楼上簌簌作响,却再也掩不住晟朝军队震耳欲聋的欢呼。
镇国将军身披染血的玄甲,一手按在腰间佩剑,一手高举狄戎可汗的降书,降书上的狼图腾印章被血渍晕染,显得格外刺眼。
他立于关隘最高处,身后是收复的云州、朔州、蔚州三座城池,绵延数十里的旌旗在风中招展如林,猩红的旗面印着 “晟” 字,猎猎作响。
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决定性战役,终以狄戎主力三万被歼、可汗亲率残部退至漠北、遣使献上黄金千两求和告终 —— 而取胜的关键,正是陈则宏布下的 “总体战” 之局,每一环都如精密齿轮般咬合,最终碾碎了狄戎的攻势。
经济封锁的效果在战时愈发显着:狄戎骑兵赖以驰骋的马蹄铁,因无法从晟朝购入铁器,半数战马的蹄掌磨损开裂,奔跑时鲜血淋漓,连冲锋速度都慢了三成;
东部部落本就与可汗有旧怨,暗影探子趁夜将 “可汗欲独占求和贡品” 的假密信送到部落首领帐中,又在营中散布流言,最终引得东部三万骑兵临阵倒戈,不仅断了狄戎后路,还反戈一击,生擒了狄戎左贤王;
坚壁清野则让敌军陷入绝境,云州周边百姓提前迁入内地,粮窖被焚毁、水井被填埋,狄戎士兵只能靠劫掠野鼠、啃食树皮度日,不少人因饥寒交迫倒在行军路上;
而陈则宏改良的连发弩,在雁门关阻击战中大放异彩 —— 晟朝士兵依托城墙,三支箭依次射出,密集的箭雨如黑云压城,狄戎骑兵成片倒下;
标准化的后勤木盒让粮草供应从未中断,小花的战地医院更创造了奇迹,伤兵死亡率从以往的七成降至三成,无数士兵在清创缝合后,仅休息数日便重返战场。
捷报由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时,正值清晨。
朱雀大街上,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沿街焚香跪拜,青烟袅袅中,“靖川伯” 的名号与 “活菩萨小花” 的赞誉交织在一起,声震云霄。
孩童们举着用麦秆编的小旗子,追着传捷报的驿卒奔跑,连平日里肃穆的国子监,都传出了学子们欢呼的声音。
三日后,太和殿举行庆功宴。
殿内烛火通明,鎏金酒器泛着暖光,御座上的皇帝身着十二章纹龙袍,满面红光,亲自起身为镇国将军斟酒,酒液倒入玉杯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镇国将军骁勇善战,亲率大军收复三座城池,功居首位!”
皇帝的声音洪亮如钟,传遍大殿,
“赏黄金百两、绸缎五百匹,晋爵为镇国公!”
镇国将军跪地谢恩,甲胄碰撞金砖,发出 “哐当” 巨响,满殿文武纷纷举杯道贺。
轮到陈则宏时,皇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目光扫过他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 那眼神里有赞许,有倚重,却也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警惕。
“陈爱卿谋划有功,为战事殚精竭虑。”
皇帝的声音比刚才低了些,
“赏绸缎千匹,食邑再加五百户。”
这份赏赐看似丰厚,却与陈则宏 “决胜千里之外” 的功勋相比,明显分量不足 —— 镇国将军晋爵,而他不过是增加食邑,连常见的赐物加官都没有。
陈则宏心中了然,躬身谢恩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殿外。
晚风从半开的殿门吹进来,隐约带来宫外孩童传唱的童谣:“靖川伯,赛诸葛,定北疆,安天下……”
这童谣如细针般刺入耳膜,他忽然想起,昨日入宫时,看到宫门侍卫望着自己的眼神,带着近乎崇拜的敬畏;
路过兵部衙署时,连几位老臣都主动上前问好,语气中满是恭敬。
士兵们对他的敬仰、百姓对他的爱戴,早已超越了臣子应有的界限。
他瞥见皇帝手中的玉杯微微晃动,酒液溅出少许,忽然想起洪武年间徐达、蓝玉的结局 —— 功高震主,从来都是臣子的大忌,即便君主是明君,也难容臣子声望盖过皇权。
庆功宴后,微妙的变化悄然发生。
以往,皇帝常深夜召陈则宏入宫,在御书房密谈至三更,讨论新政、军务;
如今,半月过去,再无深夜传召的旨意。原本由陈则宏总领的后勤司、军工局,被皇帝下旨拆分给三位大臣分管 —— 户部侍郎管粮草,兵部尚书管军工,工部右侍郎管器械,他这个 “总领” 成了空衔。
更让他在意的是,他上月呈上去的《北疆战后重建策》,里面详细规划了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开设学堂的方案,皇帝虽在奏折上批了 “准奏” 二字,却迟迟未下具体执行的旨意,工部催问时,也只得到 “再等等” 的答复。
甚至连小花的战地医院,都被太医院以 “统一管理” 为由,纳入管辖范围,小花培养的医女被调走半数,伯府再难直接调度。
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朝堂商议北疆驻军之事。陈则宏出列,手持绘制好的北疆布防图,提议按新学 “分区联防” 之法布置兵力 —— 将北疆分为三镇,每镇两万兵力,相互策应,既能防备狄戎反扑,又能减少军费开支。
他刚说完,还未展开图卷,皇帝便抬手打断他:“陈爱卿久掌文职,军务之事,还是多听镇国公等人的意见为好。”
随即话锋一转,提拔两名资历尚浅、此前在战事中仅算中规中矩的将领,分别分管北疆东、西两镇,明显是要分散他在军中的声望,用新人制衡旧部。
退朝后,陈则宏回到伯府,径直走进书房,对着墙上悬挂的北疆地图沉默良久。
地图上,红色标记的防线还是他亲手所画,如今却要交给他人接手。
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棂,在地图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如同一道无形的界限。
小花端着刚沏好的雨前龙井进来,见父亲背影凝重,指尖还在微微摩挲地图上的云州标记,轻声道:
“父亲,陛下近日的举动,怕是…… 怕是什么地方让您碍着了?”
陈则宏转过身,接过茶盏,指尖触到微凉的杯壁,心中也是一片寒凉:
“是制衡。”
他长叹一声,将茶盏放在案上,
“帝王心术,向来如此。他既需要你为国效力,替他平定外患、推行新政;又怕你权倾朝野,声望过高,威胁到皇权。如今北疆已定,我的军功太过耀眼,百姓只知靖川伯,不知有陛下,若再不收敛,恐生祸端。”
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棵老槐树,想起自己初到这个时代时,只是想靠着现代知识,让父女俩安稳度日,后来推行新政、参与治水、谋划战事,初心都是为了让百姓少受些苦,而非争夺权位 —— 可如今,权位却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三日后,陈则宏在书房写了整整一夜,终于递上一道奏折。
奏折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满是谦卑:
“臣本布衣,承蒙陛下厚爱,得封靖川伯,授工部左侍郎,已是天大恩典。如今北疆已定,边境安宁,臣愿上交所有军事相关差遣与印信,从此专心于国子监讲学与京畿民生事务,为陛下培育人才、兴修水利,此生足矣,绝无他求。”
奏折后,他详细列出了要上交的物件清单 —— 后勤司虎符、军工局令牌、北疆防务密档、战时调度文书,甚至包括暗影组织的部分指挥权,只保留了工部左侍郎的文职与靖川伯的爵位,连之前皇帝赐的 “便宜行事” 令牌,也一并交还。
皇帝看到奏折时,正在御花园的荷塘边垂钓。
他握着鱼竿,盯着鱼钩上的浮漂,良久没有说话。
水面平静无波,映着他若有所思的面容。身边的太监大气不敢出,直到浮漂轻轻动了一下,皇帝才缓缓道:
“陈则宏,倒是个聪明人。”
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警惕,多了几分释然 —— 陈则宏主动交出军权,既证明了自己的忠心,没有恃功自傲的野心,又给了他台阶下,不用费尽心思去打压一位有功之臣,这般识时务,远比那些手握兵权便不肯放手的将领可爱得多。
次日早朝,皇帝当着满殿文武的面,亲自宣读了陈则宏的奏折。
读到 “愿专心于国子监讲学与京畿民生事务” 时,皇帝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赞许:
“靖川伯忠心可嘉,不恋权位,朕心甚慰。准奏!”
随即下旨,任命陈则宏为国子监祭酒,兼管京畿水利与新式学堂事务,还特意补充了一句:
“凡国子监与民生相关事务,陈爱卿可直接上奏,不必经六部中转。”
这话既是信任,也是安抚,让满殿文武都明白,皇帝虽收回了陈则宏的军权,却仍将重要事务交给他打理。
陈则宏躬身谢恩,额头触到金砖的瞬间,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自己这步 “急流勇退” 走对了 —— 交出军权,看似是失去了掌控军队的力量,实则是保全了自身与新政的未来。
国子监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京畿民生是新政的根基,这两处虽无兵权那般耀眼,却能潜移默化地传播新学理念,让改革的种子在百姓心中、在学子脑中真正扎根,远比手握兵权更有长远意义。
消息传开,朝堂上反应各异。
徐太傅等保守派官员暗自窃喜,以为陈则宏失了圣宠,没了军权的支撑,新政再难推行,私下里还聚在一起饮酒庆贺;
而镇国公等明事理的将领,却对陈则宏更为敬重 —— 他们深知,在权势顶峰主动退让,放弃人人垂涎的军权,绝非庸人所能为,这份清醒与克制,比军功更难得。
小花在伯府听到消息时,正在整理战地医院的医案,手中的笔猛地停住,眼眶瞬间红了 —— 她最担心的,便是父亲重蹈历史上那些功臣 “鸟尽弓藏” 的覆辙,如今父亲主动退一步,终于能避开这劫。
当晚,靖川伯府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家宴,只有父女二人与林管事、秦风、苏墨、夜莎等心腹。
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是几碟家常小菜,一壶温热的米酒。
陈则宏举起酒杯,望着窗外的月色 —— 那月色清亮如水,洒在庭院中,让老槐树的影子显得格外柔和。
“权力是双刃剑,能成就大事,让咱们有能力推行新政、救济百姓;也能招来杀身之祸,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
“咱们守住本心,做好该做的事,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国子监,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便足够了。”
小花笑着举起酒杯,眼中闪着光:
“父亲去哪,女儿便去哪。您去国子监讲学,女儿便在新式学堂教女子读书识字;您去兴修水利,女儿便跟着改良农具、推广新粮种。咱们父女俩,永远在一起。”
林管事、秦风等人也纷纷举杯,语气中满是敬重:
“我等愿追随大人,无论大人做什么,我等都全力相助!”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皇帝正拿着陈则宏上交的虎符。
那虎符由青铜制成,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摸起来冰凉厚重,是权力的象征。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目光落在案上的《北疆战后重建策》上。
身边的太监轻声道:“陛下,靖川伯主动交权,倒是让那些说他图谋不轨的流言不攻自破了。如今民间都在夸陛下知人善任,也赞靖川伯忠心耿耿。”
皇帝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浅笑:
“陈则宏有大才,且懂进退,知分寸,是国之幸事。往后,民生与教育之事,便交给他吧,朕放心。”
他拿起朱笔,在《北疆战后重建策》上写下 “即刻推行”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再无半分犹豫 —— 这一次,他彻底放下了对陈则宏的忌惮,愿意将更多事务交给他打理。
夜色渐深,陈则宏站在伯府的庭院中,望着天边的星辰。
那些星辰明亮闪烁,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前路。
他知道,自己虽交出了军权,却并未放弃改革的初心。
国子监的讲堂上,他可以向学子们传授现代知识与治国理念;
京畿的田野间,他可以带着百姓兴修水利、推广新的耕作技术;
新式的学堂里,小花可以教女子读书识字,打破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旧观念。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却是改变这个时代的根基。
那些潜藏的政敌、未竟的事业,都将在这 “退一步” 的从容中,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功成身退,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 一种更安稳、更长远,也更能实现初心的开始。
夜风拂过,带来庭院中桂花的香气,陈则宏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平静与坚定。
镇国将军身披染血的玄甲,一手按在腰间佩剑,一手高举狄戎可汗的降书,降书上的狼图腾印章被血渍晕染,显得格外刺眼。
他立于关隘最高处,身后是收复的云州、朔州、蔚州三座城池,绵延数十里的旌旗在风中招展如林,猩红的旗面印着 “晟” 字,猎猎作响。
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决定性战役,终以狄戎主力三万被歼、可汗亲率残部退至漠北、遣使献上黄金千两求和告终 —— 而取胜的关键,正是陈则宏布下的 “总体战” 之局,每一环都如精密齿轮般咬合,最终碾碎了狄戎的攻势。
经济封锁的效果在战时愈发显着:狄戎骑兵赖以驰骋的马蹄铁,因无法从晟朝购入铁器,半数战马的蹄掌磨损开裂,奔跑时鲜血淋漓,连冲锋速度都慢了三成;
东部部落本就与可汗有旧怨,暗影探子趁夜将 “可汗欲独占求和贡品” 的假密信送到部落首领帐中,又在营中散布流言,最终引得东部三万骑兵临阵倒戈,不仅断了狄戎后路,还反戈一击,生擒了狄戎左贤王;
坚壁清野则让敌军陷入绝境,云州周边百姓提前迁入内地,粮窖被焚毁、水井被填埋,狄戎士兵只能靠劫掠野鼠、啃食树皮度日,不少人因饥寒交迫倒在行军路上;
而陈则宏改良的连发弩,在雁门关阻击战中大放异彩 —— 晟朝士兵依托城墙,三支箭依次射出,密集的箭雨如黑云压城,狄戎骑兵成片倒下;
标准化的后勤木盒让粮草供应从未中断,小花的战地医院更创造了奇迹,伤兵死亡率从以往的七成降至三成,无数士兵在清创缝合后,仅休息数日便重返战场。
捷报由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时,正值清晨。
朱雀大街上,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沿街焚香跪拜,青烟袅袅中,“靖川伯” 的名号与 “活菩萨小花” 的赞誉交织在一起,声震云霄。
孩童们举着用麦秆编的小旗子,追着传捷报的驿卒奔跑,连平日里肃穆的国子监,都传出了学子们欢呼的声音。
三日后,太和殿举行庆功宴。
殿内烛火通明,鎏金酒器泛着暖光,御座上的皇帝身着十二章纹龙袍,满面红光,亲自起身为镇国将军斟酒,酒液倒入玉杯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镇国将军骁勇善战,亲率大军收复三座城池,功居首位!”
皇帝的声音洪亮如钟,传遍大殿,
“赏黄金百两、绸缎五百匹,晋爵为镇国公!”
镇国将军跪地谢恩,甲胄碰撞金砖,发出 “哐当” 巨响,满殿文武纷纷举杯道贺。
轮到陈则宏时,皇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目光扫过他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 那眼神里有赞许,有倚重,却也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警惕。
“陈爱卿谋划有功,为战事殚精竭虑。”
皇帝的声音比刚才低了些,
“赏绸缎千匹,食邑再加五百户。”
这份赏赐看似丰厚,却与陈则宏 “决胜千里之外” 的功勋相比,明显分量不足 —— 镇国将军晋爵,而他不过是增加食邑,连常见的赐物加官都没有。
陈则宏心中了然,躬身谢恩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殿外。
晚风从半开的殿门吹进来,隐约带来宫外孩童传唱的童谣:“靖川伯,赛诸葛,定北疆,安天下……”
这童谣如细针般刺入耳膜,他忽然想起,昨日入宫时,看到宫门侍卫望着自己的眼神,带着近乎崇拜的敬畏;
路过兵部衙署时,连几位老臣都主动上前问好,语气中满是恭敬。
士兵们对他的敬仰、百姓对他的爱戴,早已超越了臣子应有的界限。
他瞥见皇帝手中的玉杯微微晃动,酒液溅出少许,忽然想起洪武年间徐达、蓝玉的结局 —— 功高震主,从来都是臣子的大忌,即便君主是明君,也难容臣子声望盖过皇权。
庆功宴后,微妙的变化悄然发生。
以往,皇帝常深夜召陈则宏入宫,在御书房密谈至三更,讨论新政、军务;
如今,半月过去,再无深夜传召的旨意。原本由陈则宏总领的后勤司、军工局,被皇帝下旨拆分给三位大臣分管 —— 户部侍郎管粮草,兵部尚书管军工,工部右侍郎管器械,他这个 “总领” 成了空衔。
更让他在意的是,他上月呈上去的《北疆战后重建策》,里面详细规划了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开设学堂的方案,皇帝虽在奏折上批了 “准奏” 二字,却迟迟未下具体执行的旨意,工部催问时,也只得到 “再等等” 的答复。
甚至连小花的战地医院,都被太医院以 “统一管理” 为由,纳入管辖范围,小花培养的医女被调走半数,伯府再难直接调度。
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朝堂商议北疆驻军之事。陈则宏出列,手持绘制好的北疆布防图,提议按新学 “分区联防” 之法布置兵力 —— 将北疆分为三镇,每镇两万兵力,相互策应,既能防备狄戎反扑,又能减少军费开支。
他刚说完,还未展开图卷,皇帝便抬手打断他:“陈爱卿久掌文职,军务之事,还是多听镇国公等人的意见为好。”
随即话锋一转,提拔两名资历尚浅、此前在战事中仅算中规中矩的将领,分别分管北疆东、西两镇,明显是要分散他在军中的声望,用新人制衡旧部。
退朝后,陈则宏回到伯府,径直走进书房,对着墙上悬挂的北疆地图沉默良久。
地图上,红色标记的防线还是他亲手所画,如今却要交给他人接手。
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棂,在地图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如同一道无形的界限。
小花端着刚沏好的雨前龙井进来,见父亲背影凝重,指尖还在微微摩挲地图上的云州标记,轻声道:
“父亲,陛下近日的举动,怕是…… 怕是什么地方让您碍着了?”
陈则宏转过身,接过茶盏,指尖触到微凉的杯壁,心中也是一片寒凉:
“是制衡。”
他长叹一声,将茶盏放在案上,
“帝王心术,向来如此。他既需要你为国效力,替他平定外患、推行新政;又怕你权倾朝野,声望过高,威胁到皇权。如今北疆已定,我的军功太过耀眼,百姓只知靖川伯,不知有陛下,若再不收敛,恐生祸端。”
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棵老槐树,想起自己初到这个时代时,只是想靠着现代知识,让父女俩安稳度日,后来推行新政、参与治水、谋划战事,初心都是为了让百姓少受些苦,而非争夺权位 —— 可如今,权位却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三日后,陈则宏在书房写了整整一夜,终于递上一道奏折。
奏折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满是谦卑:
“臣本布衣,承蒙陛下厚爱,得封靖川伯,授工部左侍郎,已是天大恩典。如今北疆已定,边境安宁,臣愿上交所有军事相关差遣与印信,从此专心于国子监讲学与京畿民生事务,为陛下培育人才、兴修水利,此生足矣,绝无他求。”
奏折后,他详细列出了要上交的物件清单 —— 后勤司虎符、军工局令牌、北疆防务密档、战时调度文书,甚至包括暗影组织的部分指挥权,只保留了工部左侍郎的文职与靖川伯的爵位,连之前皇帝赐的 “便宜行事” 令牌,也一并交还。
皇帝看到奏折时,正在御花园的荷塘边垂钓。
他握着鱼竿,盯着鱼钩上的浮漂,良久没有说话。
水面平静无波,映着他若有所思的面容。身边的太监大气不敢出,直到浮漂轻轻动了一下,皇帝才缓缓道:
“陈则宏,倒是个聪明人。”
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警惕,多了几分释然 —— 陈则宏主动交出军权,既证明了自己的忠心,没有恃功自傲的野心,又给了他台阶下,不用费尽心思去打压一位有功之臣,这般识时务,远比那些手握兵权便不肯放手的将领可爱得多。
次日早朝,皇帝当着满殿文武的面,亲自宣读了陈则宏的奏折。
读到 “愿专心于国子监讲学与京畿民生事务” 时,皇帝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赞许:
“靖川伯忠心可嘉,不恋权位,朕心甚慰。准奏!”
随即下旨,任命陈则宏为国子监祭酒,兼管京畿水利与新式学堂事务,还特意补充了一句:
“凡国子监与民生相关事务,陈爱卿可直接上奏,不必经六部中转。”
这话既是信任,也是安抚,让满殿文武都明白,皇帝虽收回了陈则宏的军权,却仍将重要事务交给他打理。
陈则宏躬身谢恩,额头触到金砖的瞬间,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自己这步 “急流勇退” 走对了 —— 交出军权,看似是失去了掌控军队的力量,实则是保全了自身与新政的未来。
国子监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京畿民生是新政的根基,这两处虽无兵权那般耀眼,却能潜移默化地传播新学理念,让改革的种子在百姓心中、在学子脑中真正扎根,远比手握兵权更有长远意义。
消息传开,朝堂上反应各异。
徐太傅等保守派官员暗自窃喜,以为陈则宏失了圣宠,没了军权的支撑,新政再难推行,私下里还聚在一起饮酒庆贺;
而镇国公等明事理的将领,却对陈则宏更为敬重 —— 他们深知,在权势顶峰主动退让,放弃人人垂涎的军权,绝非庸人所能为,这份清醒与克制,比军功更难得。
小花在伯府听到消息时,正在整理战地医院的医案,手中的笔猛地停住,眼眶瞬间红了 —— 她最担心的,便是父亲重蹈历史上那些功臣 “鸟尽弓藏” 的覆辙,如今父亲主动退一步,终于能避开这劫。
当晚,靖川伯府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家宴,只有父女二人与林管事、秦风、苏墨、夜莎等心腹。
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是几碟家常小菜,一壶温热的米酒。
陈则宏举起酒杯,望着窗外的月色 —— 那月色清亮如水,洒在庭院中,让老槐树的影子显得格外柔和。
“权力是双刃剑,能成就大事,让咱们有能力推行新政、救济百姓;也能招来杀身之祸,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
“咱们守住本心,做好该做的事,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国子监,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便足够了。”
小花笑着举起酒杯,眼中闪着光:
“父亲去哪,女儿便去哪。您去国子监讲学,女儿便在新式学堂教女子读书识字;您去兴修水利,女儿便跟着改良农具、推广新粮种。咱们父女俩,永远在一起。”
林管事、秦风等人也纷纷举杯,语气中满是敬重:
“我等愿追随大人,无论大人做什么,我等都全力相助!”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皇帝正拿着陈则宏上交的虎符。
那虎符由青铜制成,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摸起来冰凉厚重,是权力的象征。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目光落在案上的《北疆战后重建策》上。
身边的太监轻声道:“陛下,靖川伯主动交权,倒是让那些说他图谋不轨的流言不攻自破了。如今民间都在夸陛下知人善任,也赞靖川伯忠心耿耿。”
皇帝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浅笑:
“陈则宏有大才,且懂进退,知分寸,是国之幸事。往后,民生与教育之事,便交给他吧,朕放心。”
他拿起朱笔,在《北疆战后重建策》上写下 “即刻推行”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再无半分犹豫 —— 这一次,他彻底放下了对陈则宏的忌惮,愿意将更多事务交给他打理。
夜色渐深,陈则宏站在伯府的庭院中,望着天边的星辰。
那些星辰明亮闪烁,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前路。
他知道,自己虽交出了军权,却并未放弃改革的初心。
国子监的讲堂上,他可以向学子们传授现代知识与治国理念;
京畿的田野间,他可以带着百姓兴修水利、推广新的耕作技术;
新式的学堂里,小花可以教女子读书识字,打破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旧观念。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却是改变这个时代的根基。
那些潜藏的政敌、未竟的事业,都将在这 “退一步” 的从容中,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功成身退,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 一种更安稳、更长远,也更能实现初心的开始。
夜风拂过,带来庭院中桂花的香气,陈则宏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