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珍阁的火爆早已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朱雀大街上,每日清晨未到开门时辰,店铺门口就挤满了等候的人群,有穿着绫罗绸缎的贵族夫人,有腰佩玉带的官员,还有提着钱袋的富商;
就连外地来京的官员、商人,也必到异珍阁打卡,若是能买到一面明心镜、一瓶香水,回去都能成为炫耀的资本。
达官显贵们私下聚会,提起 “陈寺卿父女”,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父女俩真是心灵手巧、奇思妙想,异珍阁的东西,每一样都让人眼前一亮!”
农桑寺的属官们也因陈则宏的名气,外出办事时格外受尊重,连户部、吏部的官员都愿意主动配合他们的工作。
这日晚饭后,驿馆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小花坐在案前,手里的算盘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正在整理异珍阁本月的账本 —— 账本上的数字密密麻麻,盈利一栏早已超过三千两白银,看得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陈则宏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本农桑典籍,目光却没有落在书页上,反而一直盯着小花,像是在琢磨着什么。忽然,他合上书,开口说道:“小花,咱们办一场不一样的‘戏’吧。”
小花的算盘猛地停在半空,墨色的算珠还悬在指间,她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连眉梢都微微蹙了起来:
“爹,您是说请戏班来唱戏?可京城最好的‘玉春班’‘庆和班’,三皇子、宰相府都请过,连陛下都听过他们的戏。咱们再请戏班,唱来唱去都是那些《牡丹亭》《西厢记》,显不出新意呀,而且也吸引不了多少人。”
在她看来,唱戏这种娱乐方式太过传统,早已无法满足京城贵族们挑剔的眼光,与其浪费钱请戏班,不如把精力放在研发新品、推广农桑新政上。
“不是请戏班,是咱们自己演。”
陈则宏笑着摇头,从案几的抽屉里拿出一卷纸,纸卷用细麻绳系着,上面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他解开麻绳,将纸卷展开,递给小花:“我这几日空闲时,改编了一个故事,叫《悯农记》。讲的是一个叫王老汉的老农,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辛苦耕种了一年,却被当地的贪官以‘加收粮税’为由,克扣了大半粮食。眼看一家人就要挨饿,农桑寺的官员下乡巡查时发现了这件事,不仅帮王老汉讨回了被克扣的粮税,还教他新的种植技术,第二年王老汉的粮产翻了倍,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不唱不舞,就像平常说话一样表演,不用复杂的唱段,也不用夸张的身段,只靠对话和动作展现剧情,让观众就像亲眼看到故事发生一样,身临其境。这种表演方式,叫‘话剧’,是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晟朝从来没有过。”
小花接过剧本,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快速浏览起来。
剧本的字迹工整有力,是父亲的亲笔,情节紧凑得没有一丝冗余 ——
从王老汉春耕时的辛劳,到秋收时的喜悦,再到被贪官克扣粮税的绝望,最后被农桑官帮助的感恩,每一个情节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真实。
没有传统戏曲冗长的唱段,也没有复杂的程式化动作,对话直白却饱含情感,王老汉的朴实、贪官的贪婪、农桑官的正直,跃然纸上,让人一看就忍不住共情。
“爹,这话剧太特别了!”
小花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两颗被点亮的星星,她激动地拿起剧本,指着其中一段对陈则宏说,
“您看这段,王老汉说‘俺一辈子种地,就盼着能多收点粮食,让孙子能读书,让老伴能治病’,这话多实在,比戏曲里那些‘之乎者也’的唱词好懂多了!没有唱词,全靠说话和动作,肯定比传统戏曲更吸引人!”
她放下剧本,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深意 —— 这哪里只是一场娱乐?
分明是借着话剧,把农桑新政的理念悄悄藏在故事里。
让贵族们通过王老汉的遭遇,体会到农民耕种的辛苦,理解打击贪官、减轻粮税的重要性;
通过农桑官推广新种植技术的情节,让他们看到农桑新政能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这样潜移默化的传播,比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在公文里写满大道理,有效得多。
两人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筹备。首先是选址,陈则宏看中了驿馆后院的空地 ——
这里大约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四周种着几棵老槐树,既宽敞又安静,不会被外界打扰。
他让人把空地上的杂草清理干净,平整地面,然后搭建戏台。
这戏台与传统戏台截然不同 —— 传统戏台多是高台式设计,台面离地面有一米多高,观众只能远远地看着,有一种距离感;
而陈则宏设计的戏台是半开放式的平台,台面与地面平齐,只用几块木板拼接而成,周围用浅色的木栅栏围起,栅栏上缠绕着绿色的藤蔓,既美观又能划分区域。
观众可以坐在戏台周围的椅子上,离演员只有几步之遥,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甚至能听到他们细微的语气变化,代入感极强。
戏台背景更是简单却用心 —— 用几块白色的粗布拼接成巨大的幕布,挂在戏台后方的木架上,小花带着几个伙计,用红色、绿色、黄色的颜料在幕布上画画:
左边画着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饱满,随风摇曳;
右边画着一座低矮的农舍,屋顶上冒着袅袅炊烟;
中间画着一条小路,小路尽头站着一个小小的人影,像是在等待亲人归来。
简单的几笔,却把乡村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观众一走进后院,就能瞬间被带入 “乡村” 的氛围中。
接着是选角。陈则宏没有找专业的戏子,而是从异珍阁的伙计、农桑寺的年轻属官中挑选演员。
异珍阁的伙计们常年与顾客打交道,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而且察言观色能力强,知道如何通过语气、表情让对方满意;
农桑寺的年轻属官们读过书,理解能力强,能快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熟悉农桑新政,对剧本里农桑官的角色有更深的理解。
最终确定的演员名单如下:
异珍阁的伙计张大哥扮演王老汉 —— 张大哥今年四十多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平时说话朴实,走路有点弯腰驼背,和剧本里的王老汉形象高度契合;
农桑寺的年轻属官李秀才扮演农桑官 —— 李秀才二十多岁,身姿挺拔,眼神正直,说话条理清晰,自带一股官员的正气;
异珍阁的账房先生扮演贪官 —— 账房先生平时总爱眯着眼睛算钱,眼神里带着几分精明,稍微一琢磨,就能把贪官的贪婪、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好演员后,小花主动承担起指导排练的任务。
她没有学过专业的表演知识,却凭着穿越前看话剧的记忆,教演员们如何表演。
首先是摒弃传统戏曲的夸张动作 —— 传统戏曲里,演员走路要迈着 “台步”,抬手要做出 “兰花指”,说话要拖着长腔,这些在话剧中都用不上。
小花让张大哥扮演王老汉时,走路要放慢速度,脚步沉重,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地里劳作后疲惫不堪的样子;
弯腰时要尽量贴近地面,像是在弯腰除草、收割庄稼;
说话时要压低声音,语气朴实,带着几分沙哑,像是常年在田间风吹日晒,嗓子受到了损伤。
张大哥一开始很不适应,总是不自觉地抬起手,想做戏曲里的 “拱手礼”,还想把 “俺是王老汉” 说成 “俺乃王老汉”,被小花笑着纠正:
“张大哥,您现在是个辛苦耕种的老农,不是戏台上的才子,不用那么文雅。说话就像您平时和我们聊天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然一点就好。”
张大哥点点头,试着放松身体,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种地的经历 ——
春天播种时,要弯着腰把种子一颗一颗放进土里,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夏天除草时,太阳晒得皮肤发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连眼睛都睁不开;
秋天收割时,要拿着镰刀一刀一刀割稻穗,手上磨得全是水泡。
想着这些经历,他的动作渐渐自然起来,说话的语气也带上了几分农民的朴实与疲惫,连眼神里都充满了对土地、对粮食的珍视。
小花还教演员们控制语气和情绪。
她告诉李秀才,扮演农桑官时,面对王老汉要语气温和,带着关心;
面对贪官时要语气坚定,带着愤怒;宣读朝廷政策时要语气庄重,带着威严。
她让李秀才对着镜子练习 —— 温和时嘴角要微微上扬,眼神柔和;
愤怒时要皱起眉头,眼神锐利;
庄重时要挺直腰板,眼神坚定。
李秀才反复练习了几十遍,终于能熟练地切换语气和表情。
排练过程中,趣事不断。
账房先生扮演贪官时,总是不自觉地把算盘拿出来,想在戏里 “算一算” 克扣的粮税有多少,被小花笑着没收了算盘;
张大哥扮演王老汉哭戏时,一开始挤不出眼泪,小花就让他想想自己家里的困难,张大哥想到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妻儿,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哭得十分真实,连旁边的演员都被感染了。
陈则宏则忙着完善剧本。他仔细阅读每一段对话,删减冗余的内容,让对话更简洁、更贴合人物身份。
比如王老汉与贪官理论的场景,原本只有简单的几句对话,陈则宏增加了王老汉拿出账本的细节 ——
王老汉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账本,账本上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着每月的收成、支出,他指着账本对贪官说:“大人,您看,俺这一亩地,春天买种子花了五十文,夏天买肥料花了三十文,秋天收割请人帮忙花了二十文,总共就收了五石粮,您要是收三石,俺一家人这个冬天可怎么过呀!”
这个细节让王老汉的形象更丰满,也让情节更具说服力,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王老汉的委屈。
在农桑官调查贪官的场景中,陈则宏加入了农桑官实地查看农田、询问其他农民的情节 ——
农桑官没有只听王老汉的一面之词,而是亲自走到稻田里,蹲下身子查看稻穗的饱满程度,向周围的农民询问今年的收成、粮税情况,确认贪官确实存在克扣粮税的行为后,才去找贪官对峙。
这个细节突出了 “务实” 的重要性,也暗合了陈则宏推广农桑新政的理念 —— 做任何事都要实地调查,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筹备半月后,话剧《悯农记》终于要首演了。
陈则宏向之前与异珍阁有往来的贵族、官员发出邀请 ——
三皇子府、宰相府、太尉府是必请的,这三家是朝中最有势力的家族,搞好关系对后续推广农桑新政至关重要;
户部、吏部的几位官员也不能少,他们负责粮税、官员考核,能在新政推广中提供不少帮助;
还有常来异珍阁采购的富商巨贾,他们有钱有势,能在民间为异珍阁、为农桑新政造势。
总共邀请了三十余人,不多不少,既能保证现场氛围,又能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观看体验。
邀请函是小花亲手制作的,她用异珍阁特制的彩色纸张 —— 这种纸张是用桑树皮混合花瓣制成的,颜色有浅粉、浅蓝、浅绿等,自带淡淡的香气。
她在每张邀请函上都画着小小的话剧人物剪影:
有的是弯腰种地的农民,有的是挺直腰板的官员,有的是摇着折扇的贪官,形象生动可爱。
邀请函上的文字也不是传统的 “敬请光临”,而是用活泼的语气写道:
“亲爱的大人 / 夫人 / 公子,异珍阁将于本月十五晚七点,在驿馆后院举办‘话剧首演’,为您带来《悯农记》的故事,这里没有唱词,只有真实的故事,期待您的到来!”
新颖别致的邀请函,让收到的贵族们都心生好奇,纷纷表示一定会准时参加。
首演当晚,驿馆后院灯火通明。
陈则宏让人在戏台周围摆放了二十几张太师椅,这些椅子是从附近的家具店租来的,做工精致,椅背上雕刻着简单的花纹。
每张椅子上都铺着柔软的米白色锦垫,锦垫是小花特意挑选的,上面绣着淡淡的稻穗图案,与剧本的主题相呼应。
椅子旁边放着一张小小的茶几,茶几上摆着异珍阁的水果糖、果酱点心和茶水 ——
水果糖是用新鲜的苹果、梨熬制而成的,晶莹剔透,味道酸甜;
果酱点心是用面粉、鸡蛋和异珍阁的果酱制作的,外酥里嫩;茶水是用桂花、菊花冲泡的,香气宜人。
受邀的贵族们陆续到来,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随从,走进后院时,都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
明亮的灯笼挂在老槐树上,灯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
戏台周围的木栅栏上缠绕着绿色的藤蔓,藤蔓上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背景幕布上的稻田、农舍栩栩如生,仿佛真的置身于乡村之中。
宰相府的长史张大人今年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折扇,他走到戏台前,摸着胡须,看着背景幕布上的稻田图案,疑惑地问身边的陈则宏:
“陈寺卿,这戏台怎么如此简单?既没有雕花,也没有幔帐,连演员的服装都看起来很朴素,难道不是要唱大戏吗?”
在他看来,唱戏就该有唱戏的样子,华丽的戏台、精致的服装、复杂的唱段,缺一不可。
“长史大人有所不知,”
陈则宏笑着回应,语气恭敬却不失自信,
“今日要演的‘话剧’,与传统大戏不同。传统大戏讲究‘唱念做打’,追求华丽的形式;而话剧讲究‘真实’,追求让观众理解故事、感受情感。所以无需复杂的戏台、精致的服装,只求让观众看清表演、听懂故事,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里的喜怒哀乐。”
张大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怀疑 ——
这么简单的戏台、朴素的表演,真的能好看吗?
这时,三皇子带着几位幕僚走了进来。
三皇子今年三十多岁,穿着紫色的锦袍,腰佩玉带,面容英俊,眼神里满是探究。
他走到陈则宏面前,笑着说:“陈寺卿向来奇思妙想,异珍阁的商品已经让本王大开眼界了,今日这‘话剧’,想必也能给本王带来惊喜。”
他早就听说了陈则宏要办 “不一样的戏”,心里充满了期待,想看看这位总能拿出新奇点子的陈寺卿,这次又能带来什么创新。
陈则宏拱手回应:“三皇子过奖了,只是一点小小的尝试,希望能让您满意。”
七点刚到,小花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铜铃,走到戏台中央。
铜铃是她从异珍阁的商品里挑选的,铃铛小巧精致,摇起来声音清脆却不刺耳。
她轻轻摇了摇铜铃,“叮铃铃” 的声音在安静的后院里回荡,原本还在低声交谈的贵族们瞬间安静下来,纷纷看向戏台。
小花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声音清脆地说道:
“各位大人、夫人、公子,晚上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话剧首演。今日我们要为大家带来的话剧,名叫《悯农记》,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王老汉的老农,辛苦耕种却被贪官克扣粮税,最终在农桑官的帮助下讨回公道、粮产丰收的故事。希望这个简单的故事,能让大家
朱雀大街上,每日清晨未到开门时辰,店铺门口就挤满了等候的人群,有穿着绫罗绸缎的贵族夫人,有腰佩玉带的官员,还有提着钱袋的富商;
就连外地来京的官员、商人,也必到异珍阁打卡,若是能买到一面明心镜、一瓶香水,回去都能成为炫耀的资本。
达官显贵们私下聚会,提起 “陈寺卿父女”,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父女俩真是心灵手巧、奇思妙想,异珍阁的东西,每一样都让人眼前一亮!”
农桑寺的属官们也因陈则宏的名气,外出办事时格外受尊重,连户部、吏部的官员都愿意主动配合他们的工作。
这日晚饭后,驿馆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小花坐在案前,手里的算盘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正在整理异珍阁本月的账本 —— 账本上的数字密密麻麻,盈利一栏早已超过三千两白银,看得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陈则宏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本农桑典籍,目光却没有落在书页上,反而一直盯着小花,像是在琢磨着什么。忽然,他合上书,开口说道:“小花,咱们办一场不一样的‘戏’吧。”
小花的算盘猛地停在半空,墨色的算珠还悬在指间,她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连眉梢都微微蹙了起来:
“爹,您是说请戏班来唱戏?可京城最好的‘玉春班’‘庆和班’,三皇子、宰相府都请过,连陛下都听过他们的戏。咱们再请戏班,唱来唱去都是那些《牡丹亭》《西厢记》,显不出新意呀,而且也吸引不了多少人。”
在她看来,唱戏这种娱乐方式太过传统,早已无法满足京城贵族们挑剔的眼光,与其浪费钱请戏班,不如把精力放在研发新品、推广农桑新政上。
“不是请戏班,是咱们自己演。”
陈则宏笑着摇头,从案几的抽屉里拿出一卷纸,纸卷用细麻绳系着,上面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他解开麻绳,将纸卷展开,递给小花:“我这几日空闲时,改编了一个故事,叫《悯农记》。讲的是一个叫王老汉的老农,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辛苦耕种了一年,却被当地的贪官以‘加收粮税’为由,克扣了大半粮食。眼看一家人就要挨饿,农桑寺的官员下乡巡查时发现了这件事,不仅帮王老汉讨回了被克扣的粮税,还教他新的种植技术,第二年王老汉的粮产翻了倍,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不唱不舞,就像平常说话一样表演,不用复杂的唱段,也不用夸张的身段,只靠对话和动作展现剧情,让观众就像亲眼看到故事发生一样,身临其境。这种表演方式,叫‘话剧’,是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晟朝从来没有过。”
小花接过剧本,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快速浏览起来。
剧本的字迹工整有力,是父亲的亲笔,情节紧凑得没有一丝冗余 ——
从王老汉春耕时的辛劳,到秋收时的喜悦,再到被贪官克扣粮税的绝望,最后被农桑官帮助的感恩,每一个情节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真实。
没有传统戏曲冗长的唱段,也没有复杂的程式化动作,对话直白却饱含情感,王老汉的朴实、贪官的贪婪、农桑官的正直,跃然纸上,让人一看就忍不住共情。
“爹,这话剧太特别了!”
小花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两颗被点亮的星星,她激动地拿起剧本,指着其中一段对陈则宏说,
“您看这段,王老汉说‘俺一辈子种地,就盼着能多收点粮食,让孙子能读书,让老伴能治病’,这话多实在,比戏曲里那些‘之乎者也’的唱词好懂多了!没有唱词,全靠说话和动作,肯定比传统戏曲更吸引人!”
她放下剧本,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深意 —— 这哪里只是一场娱乐?
分明是借着话剧,把农桑新政的理念悄悄藏在故事里。
让贵族们通过王老汉的遭遇,体会到农民耕种的辛苦,理解打击贪官、减轻粮税的重要性;
通过农桑官推广新种植技术的情节,让他们看到农桑新政能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这样潜移默化的传播,比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在公文里写满大道理,有效得多。
两人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筹备。首先是选址,陈则宏看中了驿馆后院的空地 ——
这里大约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四周种着几棵老槐树,既宽敞又安静,不会被外界打扰。
他让人把空地上的杂草清理干净,平整地面,然后搭建戏台。
这戏台与传统戏台截然不同 —— 传统戏台多是高台式设计,台面离地面有一米多高,观众只能远远地看着,有一种距离感;
而陈则宏设计的戏台是半开放式的平台,台面与地面平齐,只用几块木板拼接而成,周围用浅色的木栅栏围起,栅栏上缠绕着绿色的藤蔓,既美观又能划分区域。
观众可以坐在戏台周围的椅子上,离演员只有几步之遥,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甚至能听到他们细微的语气变化,代入感极强。
戏台背景更是简单却用心 —— 用几块白色的粗布拼接成巨大的幕布,挂在戏台后方的木架上,小花带着几个伙计,用红色、绿色、黄色的颜料在幕布上画画:
左边画着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饱满,随风摇曳;
右边画着一座低矮的农舍,屋顶上冒着袅袅炊烟;
中间画着一条小路,小路尽头站着一个小小的人影,像是在等待亲人归来。
简单的几笔,却把乡村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观众一走进后院,就能瞬间被带入 “乡村” 的氛围中。
接着是选角。陈则宏没有找专业的戏子,而是从异珍阁的伙计、农桑寺的年轻属官中挑选演员。
异珍阁的伙计们常年与顾客打交道,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而且察言观色能力强,知道如何通过语气、表情让对方满意;
农桑寺的年轻属官们读过书,理解能力强,能快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熟悉农桑新政,对剧本里农桑官的角色有更深的理解。
最终确定的演员名单如下:
异珍阁的伙计张大哥扮演王老汉 —— 张大哥今年四十多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平时说话朴实,走路有点弯腰驼背,和剧本里的王老汉形象高度契合;
农桑寺的年轻属官李秀才扮演农桑官 —— 李秀才二十多岁,身姿挺拔,眼神正直,说话条理清晰,自带一股官员的正气;
异珍阁的账房先生扮演贪官 —— 账房先生平时总爱眯着眼睛算钱,眼神里带着几分精明,稍微一琢磨,就能把贪官的贪婪、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好演员后,小花主动承担起指导排练的任务。
她没有学过专业的表演知识,却凭着穿越前看话剧的记忆,教演员们如何表演。
首先是摒弃传统戏曲的夸张动作 —— 传统戏曲里,演员走路要迈着 “台步”,抬手要做出 “兰花指”,说话要拖着长腔,这些在话剧中都用不上。
小花让张大哥扮演王老汉时,走路要放慢速度,脚步沉重,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地里劳作后疲惫不堪的样子;
弯腰时要尽量贴近地面,像是在弯腰除草、收割庄稼;
说话时要压低声音,语气朴实,带着几分沙哑,像是常年在田间风吹日晒,嗓子受到了损伤。
张大哥一开始很不适应,总是不自觉地抬起手,想做戏曲里的 “拱手礼”,还想把 “俺是王老汉” 说成 “俺乃王老汉”,被小花笑着纠正:
“张大哥,您现在是个辛苦耕种的老农,不是戏台上的才子,不用那么文雅。说话就像您平时和我们聊天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然一点就好。”
张大哥点点头,试着放松身体,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种地的经历 ——
春天播种时,要弯着腰把种子一颗一颗放进土里,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夏天除草时,太阳晒得皮肤发烫,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连眼睛都睁不开;
秋天收割时,要拿着镰刀一刀一刀割稻穗,手上磨得全是水泡。
想着这些经历,他的动作渐渐自然起来,说话的语气也带上了几分农民的朴实与疲惫,连眼神里都充满了对土地、对粮食的珍视。
小花还教演员们控制语气和情绪。
她告诉李秀才,扮演农桑官时,面对王老汉要语气温和,带着关心;
面对贪官时要语气坚定,带着愤怒;宣读朝廷政策时要语气庄重,带着威严。
她让李秀才对着镜子练习 —— 温和时嘴角要微微上扬,眼神柔和;
愤怒时要皱起眉头,眼神锐利;
庄重时要挺直腰板,眼神坚定。
李秀才反复练习了几十遍,终于能熟练地切换语气和表情。
排练过程中,趣事不断。
账房先生扮演贪官时,总是不自觉地把算盘拿出来,想在戏里 “算一算” 克扣的粮税有多少,被小花笑着没收了算盘;
张大哥扮演王老汉哭戏时,一开始挤不出眼泪,小花就让他想想自己家里的困难,张大哥想到自己常年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妻儿,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哭得十分真实,连旁边的演员都被感染了。
陈则宏则忙着完善剧本。他仔细阅读每一段对话,删减冗余的内容,让对话更简洁、更贴合人物身份。
比如王老汉与贪官理论的场景,原本只有简单的几句对话,陈则宏增加了王老汉拿出账本的细节 ——
王老汉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账本,账本上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着每月的收成、支出,他指着账本对贪官说:“大人,您看,俺这一亩地,春天买种子花了五十文,夏天买肥料花了三十文,秋天收割请人帮忙花了二十文,总共就收了五石粮,您要是收三石,俺一家人这个冬天可怎么过呀!”
这个细节让王老汉的形象更丰满,也让情节更具说服力,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王老汉的委屈。
在农桑官调查贪官的场景中,陈则宏加入了农桑官实地查看农田、询问其他农民的情节 ——
农桑官没有只听王老汉的一面之词,而是亲自走到稻田里,蹲下身子查看稻穗的饱满程度,向周围的农民询问今年的收成、粮税情况,确认贪官确实存在克扣粮税的行为后,才去找贪官对峙。
这个细节突出了 “务实” 的重要性,也暗合了陈则宏推广农桑新政的理念 —— 做任何事都要实地调查,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筹备半月后,话剧《悯农记》终于要首演了。
陈则宏向之前与异珍阁有往来的贵族、官员发出邀请 ——
三皇子府、宰相府、太尉府是必请的,这三家是朝中最有势力的家族,搞好关系对后续推广农桑新政至关重要;
户部、吏部的几位官员也不能少,他们负责粮税、官员考核,能在新政推广中提供不少帮助;
还有常来异珍阁采购的富商巨贾,他们有钱有势,能在民间为异珍阁、为农桑新政造势。
总共邀请了三十余人,不多不少,既能保证现场氛围,又能让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观看体验。
邀请函是小花亲手制作的,她用异珍阁特制的彩色纸张 —— 这种纸张是用桑树皮混合花瓣制成的,颜色有浅粉、浅蓝、浅绿等,自带淡淡的香气。
她在每张邀请函上都画着小小的话剧人物剪影:
有的是弯腰种地的农民,有的是挺直腰板的官员,有的是摇着折扇的贪官,形象生动可爱。
邀请函上的文字也不是传统的 “敬请光临”,而是用活泼的语气写道:
“亲爱的大人 / 夫人 / 公子,异珍阁将于本月十五晚七点,在驿馆后院举办‘话剧首演’,为您带来《悯农记》的故事,这里没有唱词,只有真实的故事,期待您的到来!”
新颖别致的邀请函,让收到的贵族们都心生好奇,纷纷表示一定会准时参加。
首演当晚,驿馆后院灯火通明。
陈则宏让人在戏台周围摆放了二十几张太师椅,这些椅子是从附近的家具店租来的,做工精致,椅背上雕刻着简单的花纹。
每张椅子上都铺着柔软的米白色锦垫,锦垫是小花特意挑选的,上面绣着淡淡的稻穗图案,与剧本的主题相呼应。
椅子旁边放着一张小小的茶几,茶几上摆着异珍阁的水果糖、果酱点心和茶水 ——
水果糖是用新鲜的苹果、梨熬制而成的,晶莹剔透,味道酸甜;
果酱点心是用面粉、鸡蛋和异珍阁的果酱制作的,外酥里嫩;茶水是用桂花、菊花冲泡的,香气宜人。
受邀的贵族们陆续到来,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随从,走进后院时,都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
明亮的灯笼挂在老槐树上,灯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
戏台周围的木栅栏上缠绕着绿色的藤蔓,藤蔓上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背景幕布上的稻田、农舍栩栩如生,仿佛真的置身于乡村之中。
宰相府的长史张大人今年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折扇,他走到戏台前,摸着胡须,看着背景幕布上的稻田图案,疑惑地问身边的陈则宏:
“陈寺卿,这戏台怎么如此简单?既没有雕花,也没有幔帐,连演员的服装都看起来很朴素,难道不是要唱大戏吗?”
在他看来,唱戏就该有唱戏的样子,华丽的戏台、精致的服装、复杂的唱段,缺一不可。
“长史大人有所不知,”
陈则宏笑着回应,语气恭敬却不失自信,
“今日要演的‘话剧’,与传统大戏不同。传统大戏讲究‘唱念做打’,追求华丽的形式;而话剧讲究‘真实’,追求让观众理解故事、感受情感。所以无需复杂的戏台、精致的服装,只求让观众看清表演、听懂故事,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里的喜怒哀乐。”
张大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还是有些怀疑 ——
这么简单的戏台、朴素的表演,真的能好看吗?
这时,三皇子带着几位幕僚走了进来。
三皇子今年三十多岁,穿着紫色的锦袍,腰佩玉带,面容英俊,眼神里满是探究。
他走到陈则宏面前,笑着说:“陈寺卿向来奇思妙想,异珍阁的商品已经让本王大开眼界了,今日这‘话剧’,想必也能给本王带来惊喜。”
他早就听说了陈则宏要办 “不一样的戏”,心里充满了期待,想看看这位总能拿出新奇点子的陈寺卿,这次又能带来什么创新。
陈则宏拱手回应:“三皇子过奖了,只是一点小小的尝试,希望能让您满意。”
七点刚到,小花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铜铃,走到戏台中央。
铜铃是她从异珍阁的商品里挑选的,铃铛小巧精致,摇起来声音清脆却不刺耳。
她轻轻摇了摇铜铃,“叮铃铃” 的声音在安静的后院里回荡,原本还在低声交谈的贵族们瞬间安静下来,纷纷看向戏台。
小花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声音清脆地说道:
“各位大人、夫人、公子,晚上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话剧首演。今日我们要为大家带来的话剧,名叫《悯农记》,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王老汉的老农,辛苦耕种却被贪官克扣粮税,最终在农桑官的帮助下讨回公道、粮产丰收的故事。希望这个简单的故事,能让大家